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指的是什么?相对的)
2.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如何进行分配的一门学科,或是对稀缺资源的管理。
3.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4.需求曲线整体向右移动。消费者收入: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收入减少,需求减少。
5.消费和偏好是同方向变动的。
6.吉芬商品:某些低档商品在特定条件下,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减少,而价格上涨时需求反而会增加。
7.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8.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判断)
(1)假定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市场价格不断下降。
(2)假定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市场短缺,供给不足,促进市场价格上扬。
9.供给量为OQ2,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存在过剩。
10.支持价格和价格:
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粮食)
需求量为OQ1,而供给量为OQ2,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存在过剩
措施:收购过剩商品,出口、援助、储备或者开发新用途;对该产品生产实行产量。
11.需求弹性:商品的需求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对影响其变动的各个变量变化的反应灵敏度。
12.Ed>1,需求富有弹性。
13.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生活必需品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
14.如果一种商品有许多替代品,那么这种商品的弹性就较大。
15.缺乏弹性的商品,收入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16.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7.Exy(需求交叉弹性)<0,互补性越强。
18.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递减。
19.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20.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每单位可变要素带来的产量先是递增,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每单位要素带来的产量会逐渐减少。
21.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就是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22.四种市场类型的特点:
市场类型 | 厂商数目 | 产品差别 | 对价格的控制程度 | 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 接近的商品市场 |
完全竞争 | 很多 | 完全无差别 | 没有(判断) | 很容易 | 一些农产品:玉米 |
垄断竞争 | 很多 | 有差别 | 有一些 | 比较容易 | 一些轻工业品:衣服(单选) |
寡头垄断 | 几个 | 有差别或无差别 | 相当程度 | 比较困难 | 汽车、石油、航空 |
完全垄断 | 唯一 | 唯一的产品,且无相近的替代品 | 很大程度,但常受管制 | 很困难,几乎不可能 | 公用事业:水、电 |
24.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MR=LMC=SMC=LAC=SAC=AR=P
25.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中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利润为零(新厂商的加入)
26.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是:相互依存;进出行业较为困难;操纵价格。
27.为什么地租不断上升: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的供给却固定不变。
28.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29.形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公共物品、外部性、非对称信息和垄断等。
30.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31.外部经济:无需付费。
外部不经济:不能要求赔偿(飞机噪音)
二:判断
1.边际决策原理: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2.激励反应原理: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意味着购买者成本上升,人们会减少购买而选择其他替代品的决策;反之,当价格下降时,人们对该商品的购买会增加。
3.“看不见的手”原理:是指家庭或企业受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决定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何时购买,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他们时刻关注着价格,考虑他们行动的收益与成本。
4.需求曲线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5.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商品;互补商品
通常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会减少另一种商品的需求时,这两种商品互称为替代品,替代品之间就是替代关系。 在替代关系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互补品之间就是互补关系。在互补关系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另一种作为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
6.消费和偏好是(同方向)变动的。
7.消费者预期:如果你预想到你的工资会增加,你就会想贷款买一套房子;如果你预想到二手房的价格会上涨,你就不会急着把你的房子卖出去。
8.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
9.需求弹性:商品的需求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对影响其变动的各个变量变化的反应灵敏度。
10.Ed=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Q/Q除以△P/P=△Q除以△P*P除以Q
11.效用越大,价格越高(错)
12.要素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表示,这就是生产函数。
13.无论是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在短期都有可能出现亏损
14.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不能获得利润(对)
15.博弈论结果是集体最不利的(对)
16.公共物品:竞争性;排他性
17.长期成本:长期可以调整生产投入规模的时期。
三:名词解释
1.稀缺性: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源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选择:就是指资源配置,即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便更好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3.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意愿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4.互补品: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5.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6.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意愿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数量。
7.需求弹性:商品的需求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对影响其变动的各个变量变化的反应灵敏度。
8.效用:是指一种心理感受,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或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
9.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10.生产:是指厂商把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也就是把投入变成产出的过程。
11.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12.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13.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利用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用途中所能够获得的最大收入。
14.完全垄断市场:是指一厂商完全控制某一行业的市场,即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厂商所控制的状态。
15.博弈论: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
16.纳什均衡:假设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在某种情况下每个参与者做出的策略都是他能选择的最好策略,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没有人先改变或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
17.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即价格调节市场的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配置失当。
四:简答
1.均衡取舍原理
2.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预期;和人口
3.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4.供求规律
(1)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与需求呈同方向变动
(2)均衡价格与供求呈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与供求呈同方向变动。
5.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
(2)商品的可替代性
(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6.针对不同弹性的产品,价格制定的不同策略
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其收入呈反方向变动,生产者就可以对这些商品采取降价的策略,薄利多销,总收入反而能提高;但觉不能采取提价的策略,因为提价销售量下降更多,总收入反而减少。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其收入呈同方向变动,生产者可以采取适当的提价手段,提价后,销售量下降不多,总收入能增加;但绝不能采取降价的策略,因为降价后,销售量上升不多,总收入反而下降。
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所消费的商品量增加,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是增加的,但是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每单位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却随着这种商品的增加而减少。
8.完全竞争市场需要满足的条件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方和卖方。
(2)产品同质无差别
(3)市场上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4)市场信息是完全的
9.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
(1)在一个产品市场上,一个厂商提供整个行业的产量,它是行业内唯一的生产者
(2)没有一个厂商能够生产出接近的替代品
(3)垄断厂商有定价权,可以自行决定产量和价格,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4)其他厂商难以进入该市场
10.形成垄断的原因
(1)自然垄断
(2)资源垄断
(3)垄断
11.实施价格(歧视价格)的前提
消费者之间不能进行交易
不同市场的需求弹性不一致
12.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市场上厂商数目较多,单个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
(2)各厂商的产品既相似,又存在一定的差别
13.学习一个博弈论的重要性,在决策中存在着三个合理的假设前提:
理性的“经纪人”
每一个行为主体做出的决策都不是在真空的世界中
寡头市场的情形
14.公共物品”免费搭车“为什么由提供
由其特点引起的
对社会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