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剪辑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影视画面组接技巧进行影视画面剪辑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后续影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影视剪辑实务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20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结合影视剪辑工作的职业特点,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德育为先,强化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教育,重视影视编辑技术综合素养和必备品格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剪辑师工作岗位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教育等需要,注重课程内容与影视编辑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影视节目制作工作过程对接,融合影视剪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定课程内容。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根据项目内在的逻辑关系、任务间的递进关系,统筹安排项目、任务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影视剪辑的基本规律,能灵活运用常见的剪辑技术进行影视节目的后期剪辑,具备影视节目后期剪辑的基础能力。
1.掌握影视剪辑工作的基本流程和要求。
2.会根据时空顺序归整镜头,能按一般标准进行镜头挑选。
3.掌握影视画面的表意特性,能通过简单镜头进行情节构成。
4.掌握影视叙事中多种时间形态和空间形态的表现技巧。
5.掌握不同类型景别的表现功能和组合技巧。
6.掌握运动画面的组接原理和组接技巧。
7.熟练运用技巧和无技巧转场的方法进行画面转场。
8.具有思考、持续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9.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版权保护、创新创业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模块 | 教学单元 | 内容与要求 | 参考 学时 |
影视节目制作概况 | 影视剪辑概述 | 1.了解常用的影视剪辑软件; 2.理解影视剪辑工作性质、任务、目的和作用; 3.掌握影视剪辑工作的基本流程和要求; 4.了解影视剪辑人员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 4 |
蒙太奇的发展和分类 | 1.掌握蒙太奇的定义; 2.了解蒙太奇的产生和发展; 3.理解蒙太奇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 4 | |
影视画面的表意特性 | 1.掌握画面的表意特性; 2.掌握蒙太奇影视画面的表意特性 | 6 | |
影视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 | 影视叙事的时间 | 1.理解影视叙事的多种时间形态; 2.掌握影视叙事中多种时间形态的表现技巧 | 6 |
影视叙事的空间 | 1.理解影视叙事的多种空间形态; 2.掌握影视叙事中多种空间形态的表现技巧 | 4 | |
长镜头 | 1.掌握长镜头的定义; 2.理解镜头内部蒙太奇与分切式蒙太奇在叙事观念上的不同; 3.了解长镜头的时空结构特征 | 4 | |
画面组接技巧 | 剪接点的选择 | 1.理解剪接点的概念; 2.能依据不同的剪辑目的,对剪接点进行分类 | 4 |
剪接中的匹配原则 | 1.理解匹配原则的概念; 2.掌握剪接中主要的匹配原则 | 4 | |
剪接中的景别安排 | 1.掌握不同景别的表现功能; 2.理解景别的组合效果; 3.掌握景别组合的运用技巧 | 4 | |
剪接中的运动表现 | 1.掌握构成屏幕运动的三个因素; 2.掌握运动剪接中的基本原理; 3.掌握动态剪接的基本技巧 | 8 | |
场面的转换 | 场面转换、划分的依据 | 1.了解场面转换的视觉心理依据; 2.理解场面划分的依据 | 4 |
转场的方法 | 1.掌握技巧转场的基本方法; 2.掌握无技巧转场的基本方法 | 4 | |
剪辑中的节奏 | 剪辑中的节奏处理 | 1.理解节奏的产生及作用; 2.了解节奏的基本处理技巧 | 4 |
综合实训 | 微电影的剪辑 | 1.能根据剪辑要求合理选择镜头画面; 2.能较熟练地运用屏幕叙事时间的表现技巧; 3.能较熟练地运用屏幕空间的表现技巧; 4.能根据叙事要求合理选择剪接点; 5.能正确把握景别的变化; 6.能合理进行运动镜头的组接; 7.能进行表现性剪辑 | 60 |
(一)教学建议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推荐并组织学生观摩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等,分析蒙太奇的实际运用,让学生获得影视剪辑的基础知识,掌握影视剪辑的基本技能。
2.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选用电视台或影视制作公司的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和剪辑素材,带领学生参与影视拍摄及后期制作,使学生认识影视制作流程、后期剪辑的过程以及后期剪辑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3.采取小组合作法,分组布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外视频剪辑的任务,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专业问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4.要注意将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公益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到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互评、师评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
2.过程性评价中包含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学习方法与行为养成、团队合作与探究意识、安全规范操作等评价指标。
3.在评价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建立学生作品交流平台,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进程。
4. 评价参考标准
(1)实训表现评价参考标准
评价项目
(满分100分) | 评价内容 | 自评20% | 互评30% | 教师评50% |
实训出勤 (20分) | 严格遵守实训作息实践,不得迟到、早退、中途离岗,不旷课 | |||
实训纪律 (20分) | 不得随意串位、闲坐、吵闹或影响他人。不打电话、发短信、玩游戏、吃零食等违纪行为 | |||
交流合作 (20分) | 有团结合作精神,能与实训小组他人共同完成,主动帮助同学 | |||
沟通与分享(20分) | 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并理解他人,自己的成功能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 |||
学习能力 (20分) |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地学习,能实训有预习,听讲认真,有实训记录和心得日记 |
评价项目 (满分100分) | 评价内容 | 教师评 |
综合实训报告 (100分) | 1、格式规范,字迹清楚; 2、能认真记录剪辑操作要点; 3、正确分析实训操作过程中的步骤; 4、能认真总结实训的体会、收获; 5、按规定时间上交,无抄袭现象 |
评价项目
(满分100分) | 评价内容 | 自评20% | 互评30% | 教师评50% |
挑选画面的质量(30分) | 挑选的镜头符合技术要求、美学要求、影像的丰富多变性和叙事要求 | |||
视音频剪辑(70分) | 镜头分割准确,剪接点选择合理,无跳帧、夹帧等现象(40分) | |||
成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情节合理、蒙太奇的时间空间形态合理,叙事性强(20分) | ||||
作品节奏鲜明、画面流畅、音画谐调、人物角色形象丰满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10分) |
评价项目
(满分100分) | 评价内容 | 自评20% | 互评30% | 教师评50% |
实训安全 (50分) | 实训中,谨慎心细,能按规范进行操作,无人身安全事故发生(25分) | |||
爱护机器设备,无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或导致故障扩大等现象 (25分) | ||||
文明生产 (50分) | 文明操作,操作完毕,及时关闭机器电源,场所整理清洁(25分) | |||
实训中能严格按进度进行,有良好的工作习惯(25分) |
1.教材编写与选用必须依据本标准。
2.教材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任务引领、过程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反映前沿、突出重点。
3.案例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情趣,符合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的要求,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
4.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征,图文并茂。
5.作业和练习素材既可以来源于素材库,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拍摄的视音频素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发挥教研组、课程组、名师工作室等的团队作用,合作开发、共享课程资源。
2.建立视音频素材库,以满足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后练习的需求。
3.收集、改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微课等资源整合到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外都能借助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反馈。
4.开发并用好企业资源,便于组织参观考察、市场调研、岗位实习等。
七、说明
本标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