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08年-2010年收治的10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再随机选取10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100例小儿患者经过上述精细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74例(74%),有效(症状有所减轻)26例(26%),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0例(0%),总有效率100%。经过术后检查和后期随访,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护理效果较好。结论:针对川崎病患儿的疾病特点进行正确全面的护理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88-02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按照川崎病进行治疗,患儿的症状和冠状动脉的症状迅速缓解,大多数病人在第4周进入恢复期,一般为病程21-60天,临床症状消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川崎病患儿共100例,其中男67例,女33例; 0~1岁50例,2~3岁35例,6岁15例,平均年龄1.5岁;入院时病程最短为3天,最长为10天,住院平均时间约15天,将其作为研究组。再随机选取10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既往史、病情程度、年龄、性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有可比性。研究组采用精细护理法,而对照组采用一般医院对于患者传统的护理方法。
1.2 临床表现:200例患儿入院时均有发热,口腔咽部粘膜充血、口唇干燥及皲裂所有病例都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的诊断标准[2]。
2 精细护理
2.1 饮食护理:患儿由于发热、口腔粘膜充血甚至糜烂产生疼痛而影响食欲,常进食量少,甚至不肯进食,对口唇皲裂出血者可在进食前用液状石蜡涂口唇,减少疼痛,并给予清淡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 饮食宜温凉,少量多餐,对不会自己进食的患儿则给予耐心的喂食。本组有8例患儿尚未断奶,嘱其母亲多进营养丰富的食品,以增加奶量和提高奶的质量,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川崎病患儿不管有无冠状动脉病变都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尽量避免发生高血脂和高血压,以减少长大后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
2.2 对症护理治疗:确诊川崎病后,应遵从医嘱尽早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大多数患儿于用药后24~48小时内可退热。治疗期间,除做好高热及皮肤黏膜的护理外,应加强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儿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等变化,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和心电图,对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全面检查1次,遗留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不适合于户外剧烈活动并密切随访。
2.3 卧床休息:由于川崎病急性期持续高热,发热时间长,故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活动量,更要避免剧烈运动及哭吵,防止冠状动脉瘤破裂。
2.4 口腔护理:川崎病患儿大多因高热使口腔分泌物减少,故保持患儿口腔的清洁非常重要。本组100例患儿都有口腔咽部粘膜充血和口唇皲裂,1例还伴有舌面小溃疡。对较小患儿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口腔,每日2次或3次, 年长儿则要督促进食前后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促使创面愈合。对口唇干者涂液状石蜡,口腔溃疡者则涂碘甘油以消炎止痛,操作时动作轻柔,注意不使发生出血和疼痛、以免患儿因恐惧而拒绝护理。
2.5 皮肤粘膜护理:川崎病主要侵袭皮肤粘膜,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更换衣裤,便后清洗臀部,保持床单清洁平整,防止皮肤继发感染。在急性发热早期,手足皮肤广泛硬性水肿,手足掌心有红斑,指(趾)端膜片样脱皮,应勤剪患儿指甲,以免抓伤、擦伤,对半脱痂皮应用干净剪子剪除,并告诉家属及患儿不能强行撕脱,让其自行脱落,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本组5例川崎病患儿有眼结膜充血,遵医嘱予滴眼药水,预防眼结膜感染。本组患儿无一例发生皮肤粘膜感染。
2.6 心理护理:川崎病早期持续高热,家属情绪紧张、焦虑、恐惧和烦躁,应体谅其心情,倾听其诉说,耐心讲解有关川崎病的特点、治疗及预防,说明丙球治疗的重要性(可减少冠状动脉损害)。使家属了解有关此病的知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平时经常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多与患儿接触,亲切友善的对待患儿,耐心细致地回答患儿提出的问题, 同时多给患儿以鼓励表扬或抚慰,以娴熟的技术赢得患儿的信赖,消除患儿的恐惧,取得患儿的信任,使患儿乐于接受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3 结果
见表1。
研究组100例小儿患者经过上述精细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74例(74%),有效(症状有所减轻)26例(26%),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0例(0%),总有效率100%。经过术后检查和后期随访,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护理效果较好。
4 小结
川崎病更大的危害在于能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瘤样扩张,甚至导致突然破裂猝死,它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还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等症状。做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可查见多数患者有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因此,治疗后的定期随访冠状动脉很关键。部分患者可在1-2年后出现冠状动脉的改变,因此至少要随访两年。通过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体征的观察,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心理指导和相关疾病知识宣教,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笫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7-188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1-213
[3] 杜曾庆,田秀珍.川崎病140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8,16(5):331-332
[4] 杨锡强.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