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对评估指标、计算方法与分级标准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对湖州市及所辖各县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运用加权平均数学计算方法来计算湖州市的总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湖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湖州市;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 前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保持生态环境的较稳定和平衡为前提。因此,建立生态评价模型,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了解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从而提出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湖州市位于东经119度14分至120度29分、北纬30度22分至31度11分之间,东西长度126公里,南北宽度90公里。湖州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图1:湖州市在浙江省的区位图
2.1.2 地形地貌
湖州市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有东苕溪、西苕溪等众多河流。
2.1.3 气候和水文
(1)气候:本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总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少;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
(2)水文: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域内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
2.1.4 资源情况
(1)水资源
湖州市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18亿立方米,可供发展淡水渔业的水面2.2万公顷。
(2)矿藏资源
湖州有煤、铁、石灰石等矿藏,与安徽省交界处的长广煤矿是省内最大的原煤基地。矿藏已发现47种,经初勘的23种,以非金属矿藏为主,主要有建筑石、石灰岩、膨润土、硅灰石、方解石、萤石、石英砂岩、煤、石煤、黄砂等。
(3)动植物资源
木本植物主要有竹、松、杉、茶、桑、果树等,安吉县居全国十大“毛竹之乡”之首。 陆生脊椎动物约300种,珍稀动物有扬子鳄、金钱豹、梅花鹿,畜禽饲养品种有50余种。淡水鱼是境内动物资源的重点,有102种。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图2:湖州市行政区划图
湖州市总面积5794平方千米,人口257万人。辖2个市辖区、3个县,7个街道、48个镇、19个乡。
表1:湖州市行政区划表
市辖区 | 面积(平方千米) | 人口(万人) |
吴兴区 | 872 | 58 |
南浔区 | 716 | 50 |
长兴县 | 1388 | 62 |
德清县 | 936 | 42 |
安吉县 | 1882 | 45 |
湖州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0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5.6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953.2亿元,增长10.1%,其中工业增加值861.1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724.4亿元,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0:52.8:40.2。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8839元,增长8.7%,折合11116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1953元,增长8.7%,折合10004美元。
3 生态环境状况
本次评价按照国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结合2005年湖州市环境统计资料,采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两个指标分析我市生物、植被两个方面的情况,并计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对全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
3.1 植物丰度指数
3.1.1 植物丰度指数计算
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
林地 | 草地 | 耕地 | 建设用地 | 未利用地 | |||||||||||
权重 | 0.38 | 0.34 | 0.19 | 0.07 | 0.02 | ||||||||||
结 构 类 型 | 有 林 地 | 灌 木 林 地 | 疏 林 地 和 其 他 林 地 | 高 覆 盖 度 草 地 | 中 覆 盖 度 草 地 | 低 覆 盖 度 草 地 | 水 田 | 旱 田 | 城镇 建设 用地 | 农 村 居 民 点 | 其他 建设 用地 | 沙 地 | 盐 碱 地 | 裸土 地 | 裸 岩 石 砾 |
分权重 | 0.6 | 0.25 | 0.15 | 0.3 | 0.6 | 0.1 | 0.7 | 0.3 | 0.3 | 0.4 | 0.3 | 0.2 | 0.3 | 0.3 | 0.2 |
计算过程:
(1)根据上表,我们先将每个县不同类型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建设用地的面积与其相应的分权重相乘后相加,得到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及未建设用地的面积。
具体公式如下:
该县林地面积=0.6×有林地+0.25×灌木林地+0.15×疏林地和其他林地
该县草地面积=0.3×高覆盖度草地+0.6×中覆盖度草地+0.1×低覆盖度草地
该县耕地面积=0.7×水田+0.3×旱地
该县建设用地面积=0.3×城镇建设用地+0.4×农村居民点+0.3×其他建设用地
该县未建设用地面积=0.2×沙地+0.3×盐碱地+0.3×裸土地+0.2×裸岩石砾
(2)将计算出来的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与未建设用地面积乘以其相应权重后的和除以区域面积来求出每个县植被覆盖指数中间值。
具体公式如下:
中间值=(0.38×林地+0.34×草地+0.19×耕地+0.07×建设用地+0.02×未建设用地)/县面积
(3)根据公式100/植被覆盖指数中间值的最大值,求出湖州市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Aero。
代入公式求得每个县的植被覆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Aero×中间值
3.1.2 植物丰度指数分析
由上述计算可知2005年湖州市区植被覆盖指数最差为74.3。各县植被覆盖指数有所差异,其中安吉县最好,为100;其余长兴县和德清县分别为75.9和77.8。市区由于为主要城市集中地,建设用地面积相对较大,致使其植被覆盖指数相对较低;而安吉县地理条件优越,其植被覆盖情况相对较好。
比较2005年和2000年的数据可得,长兴县、德清县的植被 覆盖变化很大,2005年相比与2000年下降了很多。5年间经济越活跃的地区植被覆盖指数下降的程度越大,相对而言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植被覆盖率略有上升。然后,安吉县2005年比2000年植被覆盖指数有所提高,这与当地的退耕还林以及森林保护是分不开的。
3.2 生物丰度指数
3.2.1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林地 | 草地 | 水域湿地 | 耕地 | 建设用地 | 未利用地 | |||||||||||||
权重 | 0.35 | 0.21 | 0.28 | 0.11 | 0.04 | 0.01 | ||||||||||||
结 构 类 型 | 有 林 地 | 灌 木 林 地 | 疏林 地和 其他 林地 | 高覆 盖度 草地 | 中覆 盖度 草地 | 低覆 盖度 草地 | 河流 | 湖泊(库) | 滩涂湿地 | 水田 | 旱田 | 城镇 建设 用地 | 农村 居民 点 | 其他 建设 用地 | 沙地 | 盐碱 地 | 裸土 地 | 裸岩 石砾 |
分权重 | 0.6 | 0.25 | 0.15 | 0.3 | 0.6 | 0.1 | 0.1 | 0.3 | 0.6 | 0.6 | 0.4 | 0.3 | 0.4 | 0.3 | 0.2 | 0.3 | 0.3 | 0.2 |
生物丰度指数=Abi×(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其中:Abi为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3.2.1 生物丰度指数分析
2005年湖州市各区县生物丰度指数有所差异:其中安吉县最好,为100;长兴县、德清县和湖州市区相近,分别为76.0、77.9和74.3,生物丰度也比较丰富。湖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森林资源较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林地、水域湿地和草地占主要比重,符合“五山一水四分田”东部平原河网湖荡密布、西部山地丘陵众多的特点。
3.3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3.3.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EI)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 | 生物丰度指数 | 植被覆盖指数 | 水网密度指数 | 土地退化指数 | 环境质量指数 |
权重 | 0.25 | 0.2 | 0.2 | 0.2 | 0.15 |
由于数据有限,我们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后只得到了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两个指标数据,因此无法直接用上述公式计算,需要重新分配指标权重。
生物丰度指数权重=生物丰度指数原权重/(生物丰度指数原权重+植被覆盖指数原权重)
(0.25+0.2)=0.56
植被覆盖指数权重=植被覆盖指数原权重/(生物丰度指数原权重+植被覆盖指数原权重)
(0.25+0.2)=0.44
最后得到每个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0.56×生物丰度指数+0.44×植被覆盖指数
3.3.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分析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详细见下表。
级别 | 优 | 良 | 一般 | 较差 | 差 |
指数 | EI≥75 | 55≤EI<75 | 35≤EI<55 | 20≤EI<35 | EI<20 |
状态 | 植物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最适合人类生存 | 植物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 | 植物覆盖度中等,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有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的制约因子出现 | 植被覆盖度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着明显着人类生存的因素 | 条件较恶劣,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
4 结论
综上所述,湖州市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情况为:环境状况指数相对较好,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较高,其中安吉县的环境质量最佳,其次是德清县、长兴县、湖州市区,整个湖州市的总体评价为良好。
但为使湖州市生态环境质量上一个等级,我们必须继续贯彻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按照生态学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宏观力度及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