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病句,是指在语法或逻辑上有毛病的句子。
如何判别句子的正误呢?
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
再看句子主干的修饰成分使用是否合理,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
其次,从语意入手,看表达合不合事理。
最后,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入手,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修改病句的思路一般是:审读—提干—推敲—修改。
例析如下:
1.成分残缺,主要是缺少主语、宾语
▲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介词结构掩盖了主语,去掉“使”)
▲在列车长的粗暴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介词结构掩盖了主语,去掉“使”)
▲工商管理部门立即查清了这家商场擅自提价。(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问题”)
▲前盖的教学楼,现在几乎危房。(缺少谓语,在危房前加上“成为”)
2.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复句中关联词搭配不当
▲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主谓搭配不当,把“眼睛”改为“目光”)
▲他的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主谓搭配不当,把“爽朗的笑声,”删去)
▲灭绝的恐龙,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造成的。(主谓搭配不当,把“灭绝的恐龙”改成“恐龙的灭绝”)
▲这篇小说通过平凡而又出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的心灵美。(动宾搭配不当,把“揭露”改为“表现。”)
▲经过总结,我提高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动宾搭配不当,把“学习方法去掉”或将原句改为“经过总结,我改进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成绩”)
▲十月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主宾搭配不当,把“十月的北京”改为“北京的十月”)
▲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下,这个道理是不难领会的。(“深思熟虑”是需要时间的,是反复思考的过程,“稍微”是不可能做到深思熟虑的,所以用在这里修饰不当,应该删去)
▲对他的错误,不但不应该袒护,而应该提出批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改成“……不但不应该袒护,而且还应该……。”)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关联词使用不当,把“不管”改为“尽管”)
▲尽管计算机技术多么发达,它只能在人类的控制下,朝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关联词使用不当,把“尽管”改为“不管”)
▲如果我们前一时期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一定能克服。(关联词使用不当,把“如果”改为“既然”)
▲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既取决于产量,而且取决于质量。(关联词使用不当,把“既”改为“不但”)
3.语序不当,包括词序不当,定语和状语放置不当等情况
▲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烧毁并洗劫”这样表达不合事理,应对调)
▲同学们讨论并听取了老校长的报告。(“讨论并听取”这样表达不合事理,应对调)
▲为了写好这篇通讯,他深入了解了许多张老师的先进事迹。(定语“许多”位置不当,应调至“先进事迹”之前)
▲许多附近的居民都在他的带动下,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定语“许多”位置不当,应调至“居民”之前)
▲每一位青年人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状语“将来”位置不当,应调至“成为”之前)
4.否定不当或混乱,导致表意不当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这样感人的事迹,你难道没有不受震动吗?(这句话中的“没有不受”是双重否定,用在反问句中,导致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没有”)
▲学校没有一个人否认今年能在教学上开创一个新局面不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将“不是”改成“是”)
▲近几年,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资料。(“无时无刻不忘”否定混乱)
5.一面与两面不相呼应
▲是否开放,方向是否明确,手段是否灵活,是当前招商引资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两面对一面,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与前面各句中的“是否”相呼应)
▲现在勤奋求知、苦练自学能力,是同学们将来能否大有作为的关键所在。(一面对两面,去掉“能否”)
6.前后表达不一致,表意冲突
(14)▲张欣同学到现在还没有来,大家断定他大概生病了。(前后表达不一致,将“大概”去掉)
▲同学们将在这里度过了有意义的三年。(前后表达不一致,将“将”或“了”去掉)
7.重复多余
▲学校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的学习热潮。(去掉“从来没有过的”)
8.歧义现象
▲王亮从电话中得知,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有歧义,表意不明确)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15日前去”有歧义,表意不明确)
▲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做得好” 有歧义,表意不明确)
▲小华和小李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约他明天到家里来写作业。(两个“他”指代不明确)
9.介词使用不当
▲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的报道。(将“关于”改为“对于”)
▲关于这部电影的批评的意见既尖锐,又中肯。(将“关于”改为“对于”)
▲法官宣布开庭审判,只见被两个押着一个犯罪嫌疑人走上被告席。(介词“被”滥用,删去“被”)
10.句式杂糅
▲这张报纸比任何特效药都好,把夜班后的疲劳,瞌睡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句式杂糅,去掉“把”或“被”)
▲这届体育节会徽和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以青年体育爱好者为主。(句式杂糅)
11.用词不当
▲他那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效尤。(用词不当,“效尤”应改为“学习”)
▲他这个人太果断,什么事都不愿听取群众的意见。 (用词不当,“果断”应改为“武断”)
▲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的行径。 (用词不当,“行径”应改为“行为”)
12.主客颠倒
▲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40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主客颠倒,可改为“青年人对焦裕禄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些陌生,可40岁以上的人对焦裕禄这个名字却是很熟悉的。)
病句修改答案解析参考
1.B.A.“无法”应提到“把”前。C.“不绝如缕”不妥。D.“作者……疯狂叫嚣”不对。
2.D.A、B“既然”应“虽然”。C、关联词语不当,“因而”改“也”。 3.D.A.“从”应置“中国人民”后。B.“不可”累赘。C.“这”应改为“那”。 4.D.A.“果断”褒义贬用了,应“武断”。B.“因为他”应置“不仅仅是”之后。C.“用””应改为“把”。 5.C.A.“一位农民,具有很高价值”不当。B.“它”指代不明。D.“其”指代不明。 6.B.A.“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应为“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的中心”。C.“才”前应有主语“他们”;……。D.“等于”后应加 “这条弧” 或 “它”。 7.B.A. “自己”多余;或在“自己”前加“与”。C.“主要”和“及其他……”不宜并存。D.“不但……而且”中内容应递进,不应“递退”。
8.C.A.“语文”和“有经验”应换位。B.“派人”和“一次又一次”换位。D.“井井有条”为“清楚而有条理”,不妥。
9.A.B.参照物偷换。C.“无隙可乘”贬义,不妥。D.“对于”冗赘。
10.B.A.应“喜欢具有民族的、传统的形式和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的反映人民生活的内容的作品”。C.多了一个否定词“不”。D.“这”指代不明。
11.D.A.“无论……也”不配,应“无论……都”或“即使……也”;“在阴云密布以及黎明或傍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当。B.“你”应为“他”;约数“上百、上千、上万”中顿号应去掉,如不说“成千、上万”、“三、五个人”;……。C.“关于”应改为“对于”。
12.C.A.“这”不能代“他”,应删。B.“和”“他”换位。D.谁“一发弹片正中咽喉部”?不明。 13.B.A.“障碍”改为“阻碍”。C.不懂“殆(将近)尽”,与后“无一幸存,只剩下……石壁”矛盾。 D.“在……下”多余。 14.C.A.无主语。B.“技术人员……终于试制成功了”主谓搭配不当。D.“数量”不说“提高”。
15.B.A.“所有”应删去或移到“关于澳门历史的”之后。C.应“提高飞行员的视敏度和扩大飞行员的视野”。D.“由远到近”应“由近到远”。
16.D.A.“对于”多余。B.杂糅。C.应“岳麓山秋天”。
17.C.A.“最高”“可达”只需其一。B.“最高”“以上”只需其一。D.“最高”“约”只需其一。 18.D.A.“细”不能说“几倍”。B.“免”多余。C.“两千多年前”与“新出土”换位。 19.D.A.“把……达到”错。B.主客体颠倒。C.“这件好人”错。
20.B.A.C.D.都是正反两面呼应不周。 21.D.A.B.C.均有歧义。
22.D.A.“可是”多余。B.“个中”多余,也不合体色彩。C.“鼓起”的主语不明确,可删“使”。 23.A.B.“虽然”“但”赘余。C.“如果……那么”关联不妥。D.“不但”“而且”多余。 24.B.“平均”“都”只能用其中一个。 25.C.“引起了”应置“人们”前。 26.B.A、“对于”多余。C、“不但”与“中药”换位。D、“大踏步向前发展”应为大幅度增长”。 27.D.A、“防止”“不再”只需其一。B、“不管”应“尽管”。C、“仿造伪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