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基于动态能力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8:55
文档

基于动态能力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第28卷第1期2007年1月科研管理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Vol.28,No.1Jan,2007收稿日期:2004-11-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2017)。作者简介:江积海(1975-06),男,福建连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企业理论。文章编号:1000-2995(2007)01-006-0104基于动态能力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江积海(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本研究界
推荐度:
导读第28卷第1期2007年1月科研管理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Vol.28,No.1Jan,2007收稿日期:2004-11-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2017)。作者简介:江积海(1975-06),男,福建连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企业理论。文章编号:1000-2995(2007)01-006-0104基于动态能力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江积海(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本研究界
第28卷 第1期2007年  1月

科 研 管 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 ment Vol .28,No .1

Jan, 2007

收稿日期:2004-11-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2017)。

作者简介:江积海(1975-06),男,福建连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企业理论。

文章编号:1000-2995(2007)01-006-0104

基于动态能力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江积海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本研究界定了后发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时间和开发柔性,剖析影响两者的相关因素。研究认为基于知识传导的产品开发平台有效地提高开发柔性和降低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而动态能力有效地缩短开发时间和提高开发柔性;同时,详细地剖析三者的内在作用机理及其策略。最后,本研究阐述知识、能力与产品协同演化的逻辑联系。

关键词:新产品开发;知识传导;动态能力;后发企业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后发企业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型企业,在技术技能和R&D 等层面远远落后于领先企业,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后来进入的企业。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多采用追随战略,即追踪领先企业的新产品并通过逆向工程等策略研发自身的新产品。对后发企业而言,动态能力是指比领先企业之外的竞争对手更早更快通过更广泛的外部联系获取更复杂和更先进的技术知识,通过吸收、转移和整合知识,最终实现知识创造和创新的能力,从而追赶甚至超越领先企业。

1 新产品的开发时间与开发柔性

新产品开发的绩效主要通过开发时间和开发柔性来度量。开发时间是指从产品概念开发到设计、制造到最后上市的全过程,确切地就是指从相关资源被分配给项目开始,到产品生产上市并为顾客所满意为止的那段时间。开发柔性是指产品合乎技术进步和顾客偏好,并随技术和顾客偏好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内在原因就是绩效、可靠性、安全性或其它要求不满意,或者成本或计划安排等资源;外在原因就是产

品在市场中不受欢迎、管制和规则的变化,或者竞争者率先开发了同类产品等。研究发现,技术、产品特征、项目结构、团队过程、组织环境、外部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新产品开发过程(翟

丽,2001)[1]

。Griffin (1997)发现产品的级别、复杂性及开发过程的类型都会影响开发时间

[2]

一系列研究表明:项目的范围、新技术和复杂性越难,则团队、组织和外部环境越不匹配,越需要获取和开发项目成功所需的知识。因此,产品开发的一个关键挑战是怎样获取知识和管理不确定的来源以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企业就某市场机会或者领先企业推出新产品而开发新产品的风险或不确定性曲线,随着产品开发过程而逐渐下降,而企业开发产品的时间/成本曲线则逐渐上升,两者交汇点就是企业开发产品的决策点(见图1)。时间1则以较高的成本和较高的风险,而开发时间2以较低的成本和较低的风险开发产品。但是时间1与时间2相比,可以获取相应的时间价值和机会价值或者说是柔性价值,企业产品开发的最优化决策就是比较两者降低的成本和增加收益间的权衡。知识传导和知识平台的策略可以提高企业开发产品的柔性,该

第1期江积海:基于动态能力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105 ・

策略将复杂产品分解不同的知识单元和模块,若

技术进步或者顾客需求等外部因素的一旦变化,则相关的知识单元和模块相应变化,企业可迅速获取所需的知识内容开发新产品,而动态能力一方面感知搜索市场机会和技术变化,提前考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缩短开发时间;另一方面拥有动态能力企业比竞争对手快速整合和重组内外部资源响应变化提高开发柔性。本研究下面将详细阐述知识重组和动态能力提高开发柔性和时间的内在机理

图1 新产品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与时间和成本

2 知识传导与新产品开发柔性的内

在机理

211 知识边界与产品域

知识边界、能力体系与产品范围是相对应的,即一系列产品是基于知识系统和学习系统。Grant (1996)曾提出产品域(p r oduct domains )和知

识域(knowledge domains )的概念[3]

。知识的有效利用要求企业的知识域和产品域相一致,但完全一致是不存在的:企业的知识并不被它所提供的产品所充分利用,同时,企业产品生产所需的知识也并不能完全从企业内获得。因此,一个知识投入与产品产出的投入产出矩阵就列示了一个宽泛的产品-知识群。企业产品域与知识域之间的不一致性产生了知识交易的机会,以便较为充分地利用知识,即企业获取新知识满足知识需求,同时出售已有知识以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为更形象说明问题,我们以图2来说明产品知识边界的优化逻辑。图2(a )中区域[0DFE ]是企业目前的产品知识边界,而图2(b )中区域[0ACB ]则是新产品的知识边界,把两个知识边界整合起来,得到图

2(c )中区域[0ADFGCBE ],其中区域[0AGE ]是

共同知识,而区域[EGCB ]是需要获取的新知识,区域[ADFG ]则是老化的知识。企业知识价值最大化就是获取新知识并出售老化知识的优化决策

图2 新产品与知识边界

212 知识传导与新产品开发柔性

下面详细阐述知识重组变动与产品开发联系

的内在机制。本质上,这些产品开发的驱动因素

是知识的变化及其流动,即不同产品开发类型由不同类型知识组成,这个逻辑将产品开发分析与企业的知识变动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抽象化产品开发分析,可以更全面和更深入地揭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本研究将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单元、知识模块、整合性知识。第一层:知识单元,知识单元是包括独特的单个知识单元的层。例如,体现于特殊的工程师群体、要素技术、数据库以及专利中的功能知识。第二层:知识模块,包括单个知识单元及其相互的静态和动态联系。构建知识模块的知识单元具有一定的稳定模式或者配置形式而且知识单元是动态交互作用的。第三层:整合性知识,指怎样应用上述两种知识来创造竞争优势的知识,即资本化和商业化现有知识存量的知识,如职能团队之间的工作分配方法、权力配置、资源配置结构。

产品演化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现有产品更新换代、替代产品、横向扩张(相关多元化)、纵向多元化、综合两个或更多上述战略等。不同类型产品演化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和能力演化的结果,三种知识层次两两组合成不同的产品开发策略矩阵。根据知识单元变化和知识模块变化的不同程度组合成新产品开发策略类型变动

・106 ・

科 研 管 理2007年

矩阵(见图3)①

,知识模块的变化引发产品的重组,即二次开发,而知识单元的变化则引发产品的替代。当两者都没有变化时,产品静态不变;当知识模块发生微小变化时,发生微小的重组;知识单元发生微小变化,则产品产生微小的替代;知识模块的变化是主要时,则产品主要发生重组;而知识单元的变化是主导时,则产品的替代是主导的;若两者都发生主要的变化,则产品焕然一新,开发出新的差异化产品。

①该分析框架一定程度上受N ielsen (2003)的启发[4]

图3 

知识变动与产品开发策略

图4 知识变动与产品开发策略

与上述的逻辑相类似,知识模块的变化与整

合性知识的变化相匹配时,也产生了产品变动九种类型的矩阵(见图4)。知识模块的变化主要是引发性能或效率的提高,即降低产品成本或提高相关性能,而整合性知识的变化则引发产品用途的改变。知识模块的变化不同程度引起效率的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整合性知识的变化的不同程度引起用途的不同程度的改变,知识模块与整合性知识变化都发生主要变化时,则意味着开始新的产品;当知识模块变化是主要时,则产品变化主要是寻找应用的效率;而整合性知识的变化是主要时,产品扩展用途。知识单元的变化与整合性知识变化的匹配矩阵同上(见图4)。以知识变动来探讨新产品开发,一方面可以提供新产品开的知识平台,另一方面,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柔性,降低项目的风险。

213 手机新产品开发柔性

以手机新产品为例,进一步说明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内在机理。手机组成有手机协议软件、友好人机界面、基带与射频电路设计、造型结构和工艺设计、其它手机模块,如手机用相机模块、手机天线、手机电池等。其中,射频电路、基带电路、协议软件、射频芯片、基带芯片是手机设计和生产的核心技术。不同的模块构建手机新产品开发的知识整合关系如图5所示。纵向排列是手机企业的不同模块的核心技术知识单元,如造型结构和工艺设计、手机协议软件等。不同生产企业对各种知识的存量和需求不同,可以架构上述知识的联系,如手机协议软件与基带和射频电路设计知识的整合,图中知识模块中所标数字“1”表示两者之间的知识内容需要或已经整合,而“0”表示不需要或还尚未整合的内容。此外,企业还可以用比“1”更大的数字表示需要整合知识的程度。横向是整合性知识,如手机的通话质量、操作界面、中文输入等功能。同时,将这些功能知识与知识需求模块结合起来。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手机产品的顾客需求和偏好分解成功能特征,产品特征转化成工程特征,再将之分解,分解持续直至细化成可以表示的知识内容,即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将无形的知识与有形的产品结合起来,从而更清晰地反映知识转移和整合的方式和路径,更快速地连接知识创新与产品创新,有效地提高产品开发柔性。因此,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手机功能演变有三条主线:一是造型结构和工艺设计变化;二是通信技术变化;三是功能集成变化,即将知识单元和知识模块整合得到不同类型的产品

图5 手机新产品开发的知识整合

 ・

3 动态能力与新产品开发时间和柔

性的内在机理

311 动态能力与开发时间

事实上,创新有渐进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渐

进性创新就是通过渐进的学习和知识累积来开发

产品,即通过干中学等技术学习逐渐改进产品;而

破坏性创新就是动态能力的结果。动态能力是指

建立、整合和重组企业内外部资源和竞争力以匹配

变化的外部环境,是改变能力的能力,通过创造新

的资源格局或者重组现有资源格局的新联系实现

急剧创新。现以量化模型表示新产品开发的动态

能力,以θ表示产品能力质量调整价格,质量调整

价格的变化可能反映顾客偏好或渐进技术变化的

不可预测的变动,如用时间来表示英特尔微处理器

的变化。演化的不可观测性,利用股价波动性表示

不确定性(K ogut&Kulatilaka,2001)[5],则有:

△θ

t =μ(θt,t)△t+σ(θt,t)△Z t+kdq

μ(θ

t

,t)△t指确定性成长,σ(θt,t)△Z t指不

确定性下的平滑演进,kdq指离散的创新。μ是θ

预期成长率,σ是即时波动性。Z

t

是标准的正态

分布,dq是泊松过程,其密度参数为λ,k是随机

事件发生的随机跳跃比例。

假定产品开发成本为:δij

m l

=T

ij

+Ωm l

T ij指新产品技术变化所产生的成本。Ωm l指

新产品开发组织过程所产生的成本。

T ij=

δ

ij

   若i≠j 技术成本

-δij若i=j 技术学习

Ω

ij

=

O ij   若i≠j 组织成本

-O

ii

若i=j 组织学习

假定利润函数:∏(θ,C i

m

)=max θ・y

y∈C i m

θ是输入或输出要素的质量调整价格,而y是

由能力束决定的输入或输出的水平,则可得著名的

贝尔曼方程(迪克西特,2002)[6],即价值函数

V为:

  V(θ

t

,C i l)=max{[∏(θt,C j l)-δij m l]+pE t[V(θt+1,C j l)]}

C j l

C i m是目前能力C j m在时间t+1通过可行的技术和组织演变后的能力。

动态能力为:C33=arg max{[∏(θ

t ’C j

l

)-δij m l]+pE t[V(θt+1’C j l)]}

C j l

  假定没有转换成本,则只考虑利润函数,即是静态能力。动态能力与时间的关系因此可见一斑,它提前考虑市场机会和技术变化等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Kylaheiko等,2002)[7],以较小的成本获得一个期权,加强对产品开发前期的管理并改进产品开发过程等策略来缩短产品开发时间。312 动态能力与开发柔性

柔性的涵义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界定:从环境特征分析,它是产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从企业内部特征分析,它是产品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调整性。动态能力是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把握创新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重要举措。企业开发活动分为探索新机会、利用新机会。柔性依赖于“开发-利用”的平衡,这是“柔性-稳定性”的困境,或者说柔性悖论。开发利用不仅需要不同的能力,而且需要不同的组织行为,尤其是感知世界的方式,活动时间跨度以及对模糊性的容忍度。柔性依赖于结果导向的能力,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现有组织知识存量决定柔性的方向和局限,而且沉没成本效应、替代效应以及创新的路径依赖使得产品调整呈现一定的刚性。

动态能力的“动态”是指当时间和上市时间很重要、技术快速变化、未来竞争和市场的性质难以决策时,更新竞争力的能力以与变化的商业环境相一致,实现某种创新性的响应。“能力”强调了战略管理中恰当地配置、整合和重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竞争力来与变化环境的要求相匹配的重要作用(Teece,2003)[8]。动态能力促使企业引入新产品和流程,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对提高产品开发柔性起重要作用:一方面,当领先企业推出新产品和改变游戏规则、技术变化、顾客需求变化时,企业快速通过动态能力识别和分解新产品和新知识;另一方面,快速重组业务流程来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提高企业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柔性,如建立战略联盟、并购等战・108

 ・科 研 管 理2007年

略决策、把供应商和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引入到产品开发进程中、快速整合开发团队的人力知识结构、重组团队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以及整合团队的内外部沟通等。因此,动态能力是开发柔性的基础,开发柔性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313 知识、能力与产品三者的协同演化

组织知识、能力、产品随时间而协同演化(Helfat&Raubitschke,2000)[9],这种演化通过某时点或随时变化的产品创新和战略联盟影响竞争优势。知识存量是企业发明生产和最终产品生产的输入,同时,现有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决定了企业以后利用各种资源和发现开发机会的方法。现有知识存量加上知识投资创造了额外的知识,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因此,知识是企业成长的源泉。后发企业与领先企业知识的初始禀赋不同,产生了知识流动的势差。势差越大,知识越有可能传导。当企业面临获利机会,尤其是面临外部竞争威胁时,企业会产生投资行为。威胁促进投资,投资促进知识创新和增量。不确定性指当系统知识成长时,知识随时间和外生变化而变化,包括格局联系和构造新联系,外部威胁可以界定为企业相对知识存量的缺乏,即企业对某种知识的需求,企业作投资努力使其共享产业的总体知识。

知识的获取和创造有时需要巨大的投入才能创造出来,而这些知识又可能因为其隐性而难以转移和出售,因此,企业只有通过规模经济实现知识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即最大限度地应用知识形成的产品。例如,NEC公司在半导体生产及其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电信领域中所运用的核心知识;本田汽车公司在多个领域开发利用其在机车设计方面的专长的能力;佳能公司整合与协调其在光学、成像和微处理器控制方面的知识能力;柯达公司把材料、电子等许多不同领域的技术应用到成像业务中的经验等。

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与知识联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即一种产品的开发、生产和使用经常涉及一种以上技术和知识,同时某种技术能够运用到一种以上的产品开发和生产中,企业就往往呈现出多种技术共存的现象,就需要具备协调配置各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伴随企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企业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和扩张,原有的个人能力演变为组织的程序化活动,在降低企业抉择成本的同时,也产生了扩大生产规模和多元化发展的内部张力,表现为通过兼并和收购等途径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或者对其原有的能力进行复制扩散。成功企业利用知识和能力在单一和多产品市场中持续竞争优势,就是通过运作流程把产品的重要性引入到资源和知识竞争优势的分析,把产品的作用回归到资源、能力和知识的分析,同时顾客对产品的不同需求,导致对不同能力和知识的新需求,激励企业去获取和整合知识,反过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增量。因此,知识、能力和产品三者协同演化,联接了企业层面的决策与产品市场的竞争,整合了企业内外的战略,推动企业的成长。

4 结语

知识与产品之间的静态投入-产出关系是动态的:知识被持续地创造出来,被提炼,被抛弃,以及在新产品中重新启用。在动态环境里,虽然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变化可能很快,但超越了具体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内部的知识与能力,将产品市场竞争引入到企业能力开发的分析框架,却可以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把管理者的注意力从动态易变的产品市场领域转向内在本质的、更趋于稳定的要素———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持续企业竞争优势。同时,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可以增强企业在多个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成长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翟丽.新产品开发的时间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1(3):

71-75.

[2] Griffin A.(1997).The Effect of Pr oject of Pr ocess Character2

istic on Pr oduct Devel opment Cycle Ti m e[J].Journal ofMar2

keting Research,(2):24-35.

[3] Grant R.M.&Baden-Fuller C.(2000).Knowledge and E2

conom ic O rganizati on:An App licati on t o the Analysis of I nter2

fir m Collaborati on[M].I n von Kr ogh,G.,Nonaka,I.&

N ishigushi,T.eds.Knowledge Creati on:a Ne w Source of

Value:-111.London:Mac M illan.第1期江积海:基于动态能力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109

 ・

[4] N ielsen A.P.(2003).Cap turing Knowledge within a Compe2

tence[E B/OL].L inkingWorking Paper.

[5] Kogut B.and Kulatilaka N.(2001).Capabilities as Real Op2

ti ons[M].O rganizati on Science,(12):744-58.

[6] [美]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罗伯特・平迪克著,朱勇,黄立

虎等译.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 Kylaheiko K.,Sandstr om J.,V irkkunen V.(2002).Dyna m2

ic Capability V ie w in Ter m s of Real Op ti ons[J].I nternati onal Journal Pr oducti on Econom ics,(80):65-83.

[8] Teece D.J.(2003).Exp licating Dyna m ic Capabilities:A sset

Selecti on,Coordinati on,and Entrep reneurshi p in Strategic Manage ment Theory[EB/OL].L ink Working Paper.

[9] Helfat C.E.&Raubitschek R.S.(2000).Pr oduct Sequen2

cing:Co-evoluti on of Knowledge,Capabilities,and Pr oducts [J].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21(10-11):961-979.

Research on new product develop m en t stra teg i es of

l a tecom er f i r m s ba sed on dynam i c capab iliti es

J iang J i2hai

(College of Econo m i cs and Busi n ess Ad m i n istra ti on,Chongq i n g Un i versity,Chongq i n g400044,Ch i n a)

Abstract:The ti m e t o market of ne w p r oduct devel opment of latecomer fir m s is defined;their influence fact ors are analyzed.The p r oduct devel op ing p latf or m based on knowledge transfer is put for ward.This p latf or m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devel op ing flexibil2 ity and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devel op ing p r ocess.The dyna m ic capabilities can effectively cut back the ti m e t o market and i m2 p r ove the flexibility.The intrinsic mechanis m and their strategies are analyzed in great detail.Finally,the l ogic relati on bet w een co-evoluti on of knowledge,capability and p r oduct is discussed.

Key words:ne w p r oduct devel opment;knowledge transfer;dyna m ic capabilities;latecomer fir m s

(上接第166页)

Perfor mance ana lysis of supply cha i n ba sed on two typ i ca l producti on m odels

Fang Zhi-mei,L i Yuan-sheng,Ye Fei-fan

(School of Eng i n eer i n g,N i n gbo Un i versity,N i n gbo315211,Ch i n a)

Abstract:T wo kinds of Petri-net models f or supp ly chains business p r ocess are set up based on M ade-T O-St ock(M TS)and Made-T O-O rder(M T O).The invent ory,order res ponse ti m e and utilizati on rati o of equi pment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y si m ulati on.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 ly chain based on MT O is much better than one based on M TS in invent ory,and supp ly chain of M TS is a little better than one ofMT O in the order res ponse ti m e and utilizati on rati o of equi pment.It is obvi ous that the synthetical perfor mance of supp ly chain based on single p r oducti on model isn’t perfect.

Key word:MTS;MT O;supp ly chain;Petri-net modeling;si m ulati on and analysis

文档

基于动态能力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第28卷第1期2007年1月科研管理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Vol.28,No.1Jan,2007收稿日期:2004-11-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2017)。作者简介:江积海(1975-06),男,福建连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企业理论。文章编号:1000-2995(2007)01-006-0104基于动态能力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江积海(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本研究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