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是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在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分析题目、解答题目。同时这部分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应试者能够顺利回答其他问题的一个客观条件。试想,一个言语理解能力低、表达不准确的人,怎么能够顺利的读懂其他题目、答对其他题目呢?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练习和积累,把这一块的分尽力得到。
从近几年的考题可以看出,公考中对于选词填空的考查已经日趋成熟化和规范化。大致分为成语辨析,关联词辨析和近义词辨析等部分,下面就这三点分别讲解。
(一)成语辨析
成语大多出自历史典故或者古诗文,流传到今天,有的我们只是片面理解字面意思,有的词语本身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成语部分,需要考生注意积累容易理解错的成语,最好是能够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关于它的典故是什么样的。平实可以当做小故事来看,这样不仅生动容易记忆,考生在考场上遇到意思相近的成语,也可以通过回想起成语本意而得以区分。
例如:“目无全牛”这个成语,它的故事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他的近义词是“鬼斧神工”,“ 出神入化”,在现实中,我们却容易把这个词误作缺乏整体观念,没有大局观。
例如:“火中取栗”这个成语,他的故事是: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它的意思是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在现实中,我们常常把它理解为做某事非常冒险。
再如:“首鼠两端”这个成语,意思是进一步、退一步,又要顾这头、又要顾那头的意思。比喻疑虑不决、没有主见、畏畏缩缩、哪一方面都不敢得罪。这个典故是西汉时期,丞相田蚡娶小老婆,窦婴与灌夫等去祝贺。田蚡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气愤大骂,田蚡立即拘捕灌夫及他全家准备抄斩。窦婴求汉武帝过问此事并力保灌夫。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杀也可不杀也可。田蚡抱怨韩安国的首鼠两端的态度。这个词我们常常会把它理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这里所举得只是极个别例子。良好的成语运用习惯,不仅仅能帮生在考试中顺利得分,更是个人语言能力优秀的一种表现。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条理、有意识的去关注这些知识,看到一个成语,拿不准什么意思时候,不要盲目理解字面意思,而要为了深刻记忆去查找它的典故和用法,这样才能达到准确区分、深刻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关联词辨析
很多考生答关联词辨析类题时,完全是凭语感,根本不能区分其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里所说的并不是否定了凭语感答题,日常生活中,注意对语境的揣摩,形成良好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于公考考生来说,只有语境和语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言语理解方面得到高分,就要仔细的体会关联词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细致入微处也能明确区分。
关联词一般分为并列关系,例如“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承接关系,例如:“于是……”、“就……”;递进关系,例如:“不仅……还”、“甚至……”;假设关系,例如;“如果……就……”、“即使……也……”;因果关系,例如:“总之……”、“由于……以至于……”;转折关系,例如:“实际上……”、“却……”;条件关系,例如“不管……都……”、“只有……才……”等等。
在实际运用上,最重要的是明白题目想要考察的目的,了解命题者意图。
例如:(2006年天津)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他人与社会,个人的成功_____靠自我努力,_____靠社会支持。
下列依次填入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既是 又是 B.不是 就是 C.与其说 不如说 D.不仅是 而且是
这道题目,意在更加强调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所以是一种递进关系,综合分析得出选择D项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
例如:(2009年河北)依次填入下列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______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_____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2)在评价标准上,_____要看数字,______不能只看数字,要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
(3)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______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______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A.即使 也 虽然 但是 但 而 B.即使 也 既 又 不过 也
C.尽管 但 虽然 但是 不过 也 D.尽管 但 既 又 但 而
分析第一句所表达的是转折关系,第二句是并列关系,第三句也是转折关系,这样,在选项中就可以区分开来,正确选择D项。
关联词辨析,需要考生平时在说话和写作中多加留意,同样的一句话,用了不同的关联词就会表达不同的意思。怎样选择最正确的关联词去最恰当的表述语义,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的文字功课。
(三)近义词辨析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词汇量非常丰富,词汇的选择和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近意词之间哪怕微小的差别都会使句子的意思产生很大的不同。
近义词的辨析,主要要注意词适用的对象(人或物),词义的侧重和程度(轻或重)、感情色彩(褒义或贬义)、所指的范围(范围大或小)、语体色彩(书面或口头)以及习惯搭配等方面。
近义词的辨析,关键是要抓住几个词中不同的那个字的含义。例如,“神智”与“神志”两个词的区分,主要看“智”和“志”的区别。“智”主要偏向于智力、智慧之意。“志”则主要偏于意志。这样,词义就得以准确区分。
例如:(2009年内蒙古)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守住人生的底线,既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又是至高无上的人格本色,需要一辈子努力践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往往也_____人的品格,拷问人的____。
A.检验 灵魂 B.锻炼 内心
C.表现 精神 D.反映 意志
这道题要从习惯用语入手,一般我们会讲“检验品格”、“拷问灵魂”而不习惯说其他别的,这类题就需要考生留意日常用语的习惯,在考场上才能快速的准确的解答题目。
词汇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考生在备考选词填空时候,应该注意到自己薄弱的环节,是容易把成语理解错误,还是近义词区分不清,要循序渐进的多加积累,善于总结规律,相信随着考生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一定会取得选词填空题目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