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论
1、康复评定分为临床评定和功能评定两部分。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康复评定是临床的,功能和障碍的,综合性的,多专业的评定。
2、与康复评定有关的一些术语
测量、评估和评定:
康复协作组:由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假肢和矫形器师、特殊教育工作者等。
康复评定会
3、康复评定的对象:
(一)残损、残疾、残障
(二)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
(三)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4、康复评定的方法
一、康复评定方法的分类
(1)定性评定:一种从整体上分析评定对象特性的描述性分析,适用于个案分析和比较分析中的差异性描述。交谈、问卷调查和肉眼观察是康复评定中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如对偏瘫患者上、下肢痉挛模式的评定,通过调查表对残疾人康复需求的调查等。
(2)定量评定
1、等级资料的量化评定:如徒手肌力检查的六级分法(0~5级),Brunnstrom评定6个功能等级划分(1-6分),Barther指数(0-15分),功能性测量(FIM 1-7分)等
2、计量资料的评定:是通过测量获的资料,分析量化结果的方法。一般用度量衡单位表示
(3)半定量评定
5、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访谈、问卷调查、观察、量表评定、设备检测
康复评定方法的质量要求:信度又称可靠性(包括组内和组间)、效度又称有效性(内容~,标准~,结构效度)、敏感度又称反应度(统计学分析,效应尺度)、统一性、其他。
6、康复评定的作用: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价治疗效果,帮助判断后,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7、康复评定的内容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SOAP法:主观资料:简称S主要指患者详细的病史,包括患者个人的主诉及其他临床症状; 客观资料:简称O体格检查发现的客观体征和功能表现。功能评定:简称A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简称P:拟订处理计划,包括有关的进一步检查、会诊、诊断、康复治疗和处理等。
1、病史(主诉、现病史、功能史、既往史、系统回顾、患者概况和家族史)
2、体格检查
3、功能评定(包含身体、言语、心里、职业和社会):
功能的四方面:1、认知功能评定--为一切功能的基础(感觉和知觉、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力、情绪评定、痴呆评定)、2.言语功能评定(失语症评定、构音障碍~、言语失用~)3、躯体功能评定(姿势反射与原始反射评定、关节功能~)4、社会功能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就业能力的医学评定)
障碍的三个层次:损伤的评定、活动受限的评定、参与
4、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康复计划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诊断、主要功能障碍、康复目标、康复方案、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六部分
康复目标包括长期目标(是康复治疗结束或出院时所期望的功能活动水平)和短期目标实现远期目标的基础和具体步骤,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
8、三期评定:初期评定(综合性评定)、中期评定(一般每两周一次)、末期评定(总结性~)
9、康复评定的流程:采集病史--检测功能--记录结果--分析处理
康复的基本目标:⑴增加患者的能力;⑵促进患者回归社会并进行创造性生活
第二章 人体形态评定
第一节 人体形态评定概述
(一)体格评定 :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
(二)体型评定 :内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壮型) 、 外胚型(瘦小型)
(三)身体成分评定 :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
1. 水中称重法 2.皮脂厚度的测量 3.生物电阻抗法
(四)身体姿势评定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身体姿势(posture)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一、正常姿势及其评定
1 .正常姿势 静态姿势和动态姿势
2 .静态姿势—直立姿势评定
(1)前面观 双眼应平视前方,两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中点应处同一水平面上,左、右髂前上棘应处同一水平面上。
(2)后面观 头后枕部、脊柱和两足跟夹缝线都应处于一条垂直线上;与脊柱相邻的两肩和两侧髂嵴,对称地处于垂直脊柱的水平线上。
(3)侧面观 从侧向看,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踝应五点一线,位于一条垂直线上。同时可见脊柱的4个正常生理弯曲,即向前曲凸的颈曲;向后曲凸的胸曲;向前曲凸的腰曲和向后曲凸的骶曲。颈曲和腰曲最大,胸曲次之,骶曲最小
二、常见的异常姿势及其评定
(一)侧面观 正常颈曲和腰曲度介于3~5cm之间
1.头向前倾斜 2.胸脊柱后凸 驼背 3.平背 4.鞍背
5.胸部畸形
(1)扁平胸 (2)圆柱胸 (3)鸡胸 (4)漏斗胸 (5)不对称胸
6.骨盆后倾 7.骨盆前倾 8.膝过伸 9.膝屈曲
(二)后面观
1.头部倾斜 2.肩下垂 3.肩内旋、外旋 4.脊柱侧弯 5.骨盆向侧方倾斜
6.骨盆旋转 7.扁平足 8.高弓足
脊柱侧弯悬垂测量法 异常足弓
(三)前面观
1.下颌骨不对称 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 3.髋外旋、髋内旋 4.膝外翻
5.膝内翻 6.胫骨外旋 7.胫骨内旋 8.拇外翻 9.爪形趾
三、异常姿势的影响
(一)肌肉和韧带失平衡(二)关节负重增加和压力分布异常
(三)继发性功能障碍(四)诱发疼痛
第三节 体格评定
二、身体长度的测量
(一)上肢长度的测量
1.上肢长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
上肢长度测量
2.上臂长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
上臂长度测量
3.前臂长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肱骨外上髁到桡骨茎突。
前臂长度测量
4.手长
测量体位:手指伸展位。
测量点: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的中点到中指尖的距离。
手长度测量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1.下肢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下肢长度测量
2.大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距离。
大腿长度测量
3.小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外踝的 距离。
小腿长度测量
4.足长
测量体位:踝关节呈中立位。
测量点:从足跟末端到第二趾末端距离。
足长度测量
(三)截肢残端长度的测量
1.上臂残端的长度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测量点:从腋窝前缘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2.前臂残端的长度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测量点: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上肢残肢断端长度测量
3.大腿残端长度
测量体位:仰卧位或用双侧腋杖支撑站立,健侧下肢伸展。
测量点:从坐骨结节沿大腿后面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4.小腿残端长度
测量体位:仰卧位或用双侧腋杖支撑站立,健侧下肢伸展。
测量点: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下肢残肢断端长度测量
三、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
(一)四肢围度的测量
1.上臂围度
(1)肘伸展位
测量体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
测量点:在上臂的中部、肱二头肌最膨隆部测量
围度。
肘伸展位上臂围度测量
(2)肘屈曲位
测量体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用力屈曲。
测量点:同肘伸展位。
肘屈曲位上臂围度测量
2.前臂围度
(1)前臂最大围度
测量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测量点:在前臂近端最膨隆部测量围度。
前臂最大围度测量
(2)前臂最小围度
测量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测量点:在前臂远端最细部位测量围度。
3.大腿围度
测量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
测量点:分别从髌骨上缘起向大腿中段每隔
6、8、10、12cm处测量围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应注明测量的部位。
大腿围度的测量
4.小腿围度
可以分为最大围度和最小围度
测量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
测量点:分别在小腿最粗的部位和内、外 踝最细的部位测量围度。
小腿围度的测量
(二)截肢残端围度的测量
1.上臂残端围度 从腋窝直到残端末端,每隔2.5cm测量一次围度。
2.前臂残端围度 从尺骨鹰嘴直到残端末端,每隔2.5cm测量一次围度。
3.大腿残端围度 从坐骨结节直到残端末端,每隔5cm测量一次围度。
4.小腿残端围度 从膝关节外侧间隙起直到残端末端,每隔5cm测量一次围度。
(三)躯干围度测量
1. 头围 正常成人头围约54~58cm、胎儿头围32~34cm
2.胸围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测量点:通过胸中点和肩胛骨下角点,绕胸一周。测量应分别在被测者平静呼气末和吸气末时进行。
胸围测量
3.腹围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 然下垂 。
测量点:通过脐或第12肋骨的下缘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的水平线。测量腹围时,应考虑消化器官和膀胱内容物充盈程度对其结果的影响。
腹围测量
4.臀围
测量体位: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 垂。
测量点:测量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
上臀部的最粗部分。
5.腰臀比WHR
即测量的腰围除以臀围的比值(男子0.85~0.90 女子0.75~0.80)
四、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三)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1.BMI的计算公式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
2.我国临床目前常用的成人肥胖诊断指标
(1)消瘦: BMI < 21 (2)正常: BMI 21~24 (3)肥胖: BMI> 26
3.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指标
2~12岁:标准体重(kg)= 年龄2﹢8
13~16岁: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第3章神经系统反射的评定
一、反射发育的成熟经历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和大脑水平四个阶段
1、脊髓水平 脊髓反射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它协调四肢在屈曲和伸展模式中的肌肉(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展反射、第一种交叉伸展反射、第二种交叉伸展反射)
2、脑干水平 脑干反射是通过从前庭外侧核到基于基底神经节下方的红核之间的区域传导的静止的姿势反射,它影响全身的肌张力变化(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第一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第二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位就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应、阴性支持反应)
3、中脑水平 调正反应、自动运动反应
4、大脑皮质水平 (P67)
2、其他常见的神经反射
浅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轻触咽后壁、上中下腹壁反射、提睪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
深反射: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端可引起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的重要体征
2深反射增强 见于反射弧未中断的而锥体束受损时,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重要体征,其患者可出现阵挛、霍夫曼(Hoffmann)征、罗索利莫征(Roddolimo)等
病理反射:正常情况不出现,在中枢神经损伤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系指巴宾斯基(Babinski)
第八章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所必需的;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第一节 概 述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迟缓) 肌张力增高(痉挛、僵硬) 肌张力障碍
(二)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1.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2.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3.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
4.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5.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6.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7.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痉挛(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二)僵硬(锥体外系损害,帕金森病,)(三)肌张力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四)肌张力驰缓(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三、痉挛:
特殊表现:巴宾斯基反射:为痉挛性张力过强的特征性伴随表现,巴宾斯基反射阳性时足大趾背屈;折刀样反射: 阵挛: 去大脑强直:
4、僵硬:表现:齿轮样僵硬、铅管样强直。
五、痉挛的评定量表
(一)改良Ashworth分级法 (二)Brunnstrom评定法(三)Fugl-Meyer评定法
(四)股内收肌张力量表(五)临床痉挛指数 六)Oswestry 等级量表
(七)改良Tardieu 量表 (八)Rivermead运动指数 (九)Tufts运动功能评定
(十)九柱孔检查(十一)改良Barthel指数 (十二)功能性评定
六、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
级别 | 评定标准 |
0级 | 无肌张力的增加 |
Ⅰ级 | 肌张力轻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曲时,在ROM之末时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 |
Ⅰ级 | 肌张力轻度增加,表现为被动屈曲时,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
Ⅱ级 | 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移动。 |
Ⅲ级 | 肌张力严重增加,进行ROM检查有困难。 |
Ⅳ |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曲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
分级 | 表现 |
0级 | 肌张力降低 |
1级 | 肌张力正常 |
2级 | 肌张力稍高,但肢体活动未受限 |
3级 | 肌肉僵硬,肢体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 |
4级 | 肌肉僵硬,肢体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 |
1、肌力(muscle strength):指肌肉运动时最大收缩的力量。
肌力测定: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最大收缩力量,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肌力低下是指一块肌肉或肌群主动收缩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也称肌无力。常见于原发性肌病、神经系统疾病、长期制动引起的肌肉废用等。
2、肌肉的收缩类型
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性收缩:是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肌纤维收缩的做功变现为肌张力增高。常用来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在做对抗较重阻力活动中常见如半蹲位时的股四头肌收缩、单足站立时下肢肌肉的收缩、身体悬吊时对上肢肌肉的收缩或外固订情况被固定关机周围肌肉的收缩。
等张收缩又称动力性收缩:是肌肉收缩时关节活动,肌肉缩短,但张力保持相对恒定,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向心性收缩:主要指主动肌的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两端相互靠近,肌纤维的长度变短,又称向心性缩短。如肘关节屈曲是肱二头肌向心收缩所致。
离心性收缩:主要指拮抗肌的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两端相互分开,肌纤维的长度被拉长,又称离心性延伸。如在肘屈曲状态下放松肱二头肌,前臂无须肱三头肌收缩,仅依靠自身重力而自由坠落。为了控制前臂坠落的速度,此时即要求肱二头肌收缩以保持一定的张力,而其肌纤维却逐渐延伸。
等速收缩又称恒定速度运动,指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运动。运动过程中肌肉用力仅使肌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不能增加速度,运动过程中角速度不变。是人借助等速训练装置来完成的,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而是一种肌力评定和训练的方法
影响肌力的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愈大
2、肌纤维的类型:骨骼肌纤维可分为白肌纤维、红肌纤维和中间肌纤维。肌肉中白肌纤维所占比例高,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
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动频率:
⑴动员的运动单位越多,肌力就越大
⑵神经冲动的频率越高,肌力越大
4、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一定范围内,初长度愈长,收缩力也愈大。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
5、肌肉收缩类型:离心性收缩时肌力最大,其次是等长收缩,最小是向心性收缩。
6、关节角度:在等长收缩时,关节角度不同,肌肉产生的力量也不同。
7、年龄与性别:20岁以前肌力是渐增的,此后逐渐下降。男性大于女性。
MMT徒手肌力分级标准
级别 | 评定标准 | 与正常肌力相对比的百分比%(Kendall分级) |
0级 | 不能触及肌肉收缩 | 0 |
1级 | 能触及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全范围的活动 | 10 |
2级 | 肌肉收缩,在去除重力的条件下可以引起关节全范围的活动 | 25 |
3级 | 肌肉收缩,能抗重力引起关节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抵抗外加阻力 | 50 |
4级 | 肌肉收缩,能抵抗重力和部分外加阻力 | 75 |
5级 | 肌肉收缩,能抵抗重力和充分抵抗外加阻力。 | 100 |
第十二章 步态分析
1、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
2、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3、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表示。
4、支撑相
支撑相是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
单支撑相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出以下动作要点: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完成。
(2)全足底着地: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伴有足内翻、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疼痛、平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作, 偏瘫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5)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下肢伸肌占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节前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偏瘫患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充分,所以不能较好地完成此动作,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双支撑相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6、摆动相
摆动相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此阶段的动作要点是:
(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地、下肢向前摆动的加速期。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出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已完成下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7、步态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1)、四期分析法:两个双支撑相(约各占步行周期的12%时间);一个单支撑相(约占步行周期的60%-62%时间包括双支撑相);一个摆动相(约占步行周期的38%-40%)
(2)、RLA八分发:支撑前、初、中、末期;摆动前、初、中、末期
8、跳跃、跑步与步行的动力学区别
静态站立时,地面支反力(地反应力)F等于体重G。走路时人的重心在不断地上下移动,双支撑期时重心最低,相当于以双腿为边步长为底的等腰三角形的高。而摆动中期的重心最高,相当于腿长(实际上还要加一个常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此时的地面支反力就等于体重再加上或减去人的质量与上下运动的加速度的乘积。走路时地面的最大支反力相当于体重的110~125%,即走路时F = 1.1~1.25G。中长跑时最大蹬地力约4G,短跑是5G,跳远是6G,跳高是8G。可见足部承受的重量是远远大于体重。
常见的异常步态模式(P261)
1、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偏瘫步态:提髋型、膝过伸型、瘸拐型、划圈型
脑瘫步态: 马蹄内翻型、蹲位步态、剪刀步态、舞蹈步态
截瘫步态:平行杠内行走步态、臂杖腋杖手杖或助行架行走步态
其他神经疾病:蹒跚步态(小脑病变-鸭子状或蹒跚状)、前冲步态(帕金森病-前冲或慌张步态
2、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臀大肌步态
臀中肌步态
股四头肌步态
胫前肌步态
腓肠肌步态
3、骨关节疾患所致异常步态
疼痛步态
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短腿步态
假肢步态
平足
4、老年步态
第十四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1、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简称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以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同性的活动。
2、分类:(一)躯体的或基本的ADL(physical or basic ADL,PADL or BADL)
(二)复杂性或工具性ADL(instrumental ADL,IADL)
3、常用的评定量表
(一)PADL标准化量表
(1).改良PULSES评定量表
(2).Barthel指数评定
(3).Katz指数评定
(4).修订的Kenny自理评定
(5).功能性评定 (功能评定量表FIM
(6).功能综合评定量表
(二)IADL标准化量表
(1).快速残疾评定量表-2
(2).Frenchay活动指数
(3).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
4、ADL评分口诀: 吃饭穿衣上楼梯10分;
大便小便用厕所10分;
轻移步行靠楼梯10分;
洗澡体饰分数低5分
第十七章 偏瘫的评定
1、周围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或减低,无病理反射,肌萎缩出现早而且明显。
2、中枢性瘫痪:脊髓休克期过后出现肌张力增高和痉挛,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肌群间协调异常,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等,久后可出现失用性肌萎缩。
3、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4、共同运动:时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活动。
5、Brunnstrom 运动恢复阶段的特点
阶段 | 上肢 | 手 | 下肢 |
Ⅰ | 弛缓,无任何运动 | 弛缓,无任何运动 | 弛缓,无任何运动 |
Ⅱ | 开始出现痉挛及共同运动模式 | 仅有细微的手指屈曲 | 出现极少的随意运动 |
Ⅲ | 屈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 | 可做勾状抓握,但不能伸指 | 伸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 |
Ⅳ | 异常运动开始减弱,可做以下活动:肩0°,肘屈曲90°时,前臂旋前、旋后;肘伸直时,肩前屈90°;手背可触及腰后部 | 能侧方抓握及松开拇指,手指可随意做小范围伸展 | 1坐位时可屈膝90° 以上,使脚向后滑动 2. 坐位时膝关节伸展 3 、仰卧位髋屈曲,膝伸展 |
Ⅴ | 出现分离运动:肘伸直,肩外展90°,肘伸直,肩屈曲30°-90°,前臂旋前、旋后;肘伸直,前臂中立位,臂可上举过头 | 能抓握圆柱状或球状物体,手指可一起伸开,但不能做单个手指伸开 | 1. 坐位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背屈 2. 坐位,髋内旋 3. 立位,踝背屈 |
Ⅵ | 运动协调正常或接近正常 | 能进行各种抓握动作,但速度和准确性稍差 | 运动速度和协调性接近正常 |
①仰卧位: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外踝、足跟部等。
②侧卧位:耳廓、肩峰、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踝、外踝等。
③俯卧位:前额、面颊、耳廓、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足背脚趾等
④坐位:骶骨、坐骨结节处
7、 美国压疮协会压疮分级
评定分级 | 评定标准 |
Ⅰ度 Ⅱ度 Ⅲ度 Ⅳ度 | 局部皮肤有红斑但皮肤完整 损害涉及皮肤表层或真皮层可见皮损或水泡 损害涉及皮肤全层或皮下脂肪交界处可见较深创面 损害涉及肌肉、骨骼或结缔组织(肌腱、关节、关节囊等) |
尿急、尿频、尿潴留、尿失禁
9、疼痛按持续时间分类:
(1)急性疼痛:疼痛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内;
(2)慢性疼痛:疼痛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3)亚急性疼痛:介于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之间,约3个月;
(4)再发性急性头痛:疼痛在数月或数年中不连续的有限的急性发作。
康复评定学复习试题(含答案)
芁一、选择题〔共30分〕
衿(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蕿〔 〕1.测量小腿长度应测量从膝外侧到下列哪个点的最短距离?
薃 A、外踝尖;B、外踝下缘;C、内踝尖 ;D、足跟;E、以上都不是
羃〔 〕2.测量关节活动度时,起始位置一般是:
蚈 A、水平位; B、垂直位; C、人体解剖位;D、卧位;E、功能位
虿〔 〕3.肱二头肌在使前臂旋后运动时,常伴肱三头肌收缩,此时,肱三头肌被称为:
羄 A、主动肌; B、拮抗肌 ; C、协同肌 ; D、固定肌;E、伸肌
蒁〔 〕4.下面不属于痉挛特点的是:
蚁 A、肌张力增高B、运动迟缓 C、折刀现象;D、深反射亢进;E、病理征阳性
蝿〔 〕5.一个步行周期是指:
莅 A、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 ;
膃 B、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
蒀 C、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
袈 D、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
螆 E、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
薁〔 〕6.下列哪个感觉属于深感觉:
腿 A、痛觉 ;B、振动觉; C、实体觉;D、触觉;E、温度觉
羈〔 〕7.在《新徒手肌力检查法》中,2-级的标准是:
羃 A、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莃 B、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上;
羈 C、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下;
肈 D、解除重力的影响,不能引起关节的活动;
莄E、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下
螁〔 〕8.对于未使用助听器的听力障碍者,需向其大声说话,他才清楚对方说话内容,最可能FIM评分是:
羁A、7分;B、6分 ;C、5分;D.4分;E、3分
肈〔 〕9.以下各项对诊断周围性瘫痪最有意义的是:
螅 A、肌张力增高;B、腱反射减弱 ;C、病理征阳性;D.肌肉萎缩;E、肌张力减弱
蒃〔 〕10.平衡反应中枢位于:
螀A、脊髓 ;B、延髓;C、大脑皮层;D、中脑;E、脑干
膈〔 〕11.C5神经根损伤最可能出现的肌力减弱的肌肉是:
膆 A、三角肌;B、肱三头肌;C、骨间肌;D、肱二头肌;E、腕屈肌
羀〔 〕12.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多为:
薈 A、3相;B、4相;C、5相;D、7相;E、8相
芈〔 〕13.关于Ashworth痉挛分级,错误的是:
薆 A、1级,无肌张力增高;B、2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活动有一定阻力;C、3级,肌张力明显增高,受累部分活动较容易;D、4级,肌张力显著增高,无法被动活动; E、5级,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蚂〔 〕14.下列哪项不是书写障碍的表现形式:
薁 A、够字障碍;B、书写惰性现象;C、写字过多;D、镜像书写;E、以上都不对
莈〔 〕15.髋关节在步行周期中运动的幅度是:
蚃 A、最大屈20º ,最大伸30º;B、最大屈30º ,最大伸20º;C、最大屈25º ,最大伸25º;D、最大屈15º ,最大伸35º;E、最大屈10º ,最大伸40º
莄〔 〕16.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运动障碍以下哪种需诱发其出现:
莀 A、联合反应;B、肌张力变化射;C、病理反射;D、联带运动;E、平衡反应
蒈〔 〕17.下列人体系统中,与平衡功能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肄 A、躯体感觉系统;B、视觉系统;C、前庭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E、运动系统
袂〔 〕18.检查脊髓损伤患者时,痛觉消失的位置在肚脐水平,提示受损脊髓属:
聿 A、T2节段;B、T4节段;C、T6节段;D、T10节段;E、T12节段
薇〔 〕19.不属于单侧忽略评价方法的是:
蒅 A、二等分试验;B、临试实验;C、自由画试验;D、钟摆试验;E、画线试验
薄〔 〕20.六分钟步行试验检查,哪项结果提示轻度心衰:
袈 A、少于150米;B、150~425米;C、426~550米;D、551~625米;E、626~750米
蚇(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袆〔 〕21.下列关于评定量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羂 A、韦氏记忆测试--WMS;B、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C、FIM--功能性评定;D、行为记忆测试--RBMT;E、TEA--日常专注力测验
羁〔 〕22.人体协调性有赖于:
蚇 A、躯体感觉系统;B、视觉系统;C、前庭系统;D、运动系统 ;E、中枢神经系统
羃〔 〕23.影响肌力的因素有:
螄 A、肌肉的横截面积 ;B、肌纤维类型;C、肌肉的初长度; D、肌收缩类型;E、年龄与性别
蚀 〔 〕24.物体失认者的障碍有:
螇 A、命名物品;B、描述物品;C、选择物品;D、复制物品;E、通过视觉以外的感觉通路命名
莄〔 〕25.作业治疗师对患者的功能评定内容有:
膂A、ADL;B、感觉及知觉 ;C、认知能力;D、家务活动能力;E、步行能力
葿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袇26.ROM
螅27.肌张力
袃28.平衡功能
蒂29.认知
羇30.言语
芅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莁31.失认症的最主要类型是_________。
芀32.物理疗法以提高和改善_________为主要目标。
肇33.肩关节属于_________。
蚆34.肱二头肌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肃35.头的下落实验主要用于________检查。
聿36._________ 是快速牵拉肌腱是发生的牵张反射。
膇37._________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是迄今为止未被、完全解释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螃38.维塔法是_________评定的最常用方法。
薁39.肌肉收缩力的决定因素是_________。
螈40.心电运动试验提示心电图ST段下移,是诊断_______的可靠依据。
芆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膄〔 〕41.关节的生理动包括转动、滑动和轴旋转。
芃〔 〕42.等长运动对心血管病人不利。
袁〔 〕43.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患者需要进行认知功能评定。
芆〔 〕44.在进行神经反射检查时,反射的灵敏度在正常人并不一致,但若本身左右侧或上下肢相互比较有差别,往往提示某一侧或某部位存在病变。
薅〔 〕45.在进行吞咽评定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及做吞咽前评定。
蚁〔 〕46.在进行感觉功能检查时先检查患侧后检查健侧。
薀〔 〕47.疼痛部位的评定常用的方法是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
莆〔 〕48.肌力减弱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
羆〔 〕49.关节活动度检查的虚性抵抗主要见于关节囊缩短。
莃〔 〕50.巴彬斯基征阳性见于锥体外系损害。
荿〔 〕51.肌收缩形式中,离心性收缩肌肌疲劳程度最重。
蒆〔 〕52.腹壁反射完全消失主要见于脊髓反射中枢障碍。
莇〔 〕53.莫勒反射妊娠28周出现,出生后4月消失。
袀〔 〕54.小脑病变患者写字笔画规整,但字越来越大。
莂〔 〕55.关节松弛位是做关节松动治疗的最佳体位。
薆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蒄56.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异常步态有哪些,分别见于什么疾病?
薂57.简述肩关节外展肌力评定方法。
膀58.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
蚆59.简述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
袄60.什么是BADL,包括哪些方面?
芄六、病例分析〔10分〕
罿61.某男,65岁,退休工人,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口齿不清一月”入院,患者一月前因情绪激动晨起突然发生说话不清、口歪、流涎、半身麻木、偏瘫,眩晕、视物不清及逐渐加重的神智不清等。急送医院,诊断为脑栓塞。经神经内科治疗一月今转入康复科进行治疗。请你分析该如何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螆医学院2011-2012-1学期11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评定》期末考试试题[A卷]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
芅 |
蚈一、选择题〔共30分〕
袆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1-5BCCBB 6-10BBBBC 11-15AADEB 16-20EDDDC
蚆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21.ABCDE;22.ABCDE;23ABCDE;24.ABC;25.ABC
蒄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螁26.关节活动度 :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关节的远端向着近端或离开近端运动,远端骨到达新位置与近端骨间的夹角。
袅27.肌张力:肌肉在静息情况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细小的收缩,是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
袃28.平衡功能:指一个人在重心偏离稳定基底时,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稳定基底的能力。
羂29.认知:指人的大脑获得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回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蒀30.言语:音声语言(口语)形成的机械过程。需要有关神经肌肉的活动。代表性言 语障碍为构音障碍。
羅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芄31.物体失认; 32.粗大生理运动功能;33.球窝关节;34.屈肘;35.僵硬;36.腱反射;37.疼痛;38.工作活动能力;39.肌肉内部功能状态;40.冠心病
膅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螀41-45×√√√√;46-50×√××X;51-55XX√X√
袁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膆56.偏瘫步态,见于脑卒中(1分);剪刀步态,见于脑瘫(1分);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1分);共济失调步态,见于小脑及其传导通路病变(2分)
薃57.三、四、五级检查法
螃患者端坐位,上臂外展,固定肩峰,阻力加于上臂远端,能对抗最大阻力做全范围外展为五级肌力(1分);对抗较小阻力完成全范围外展为四级肌力(1分);不能抗阻力但能抗重力完成全范围外展为三级肌力(1分);
袁二级、一级肌力检查法 患者仰卧位,上肢能在床面上主动外展(1分);不能完成外展但能触及肌肉收缩为一级肌力。(1分)
薇58. 0级 正常肌张力.(0.5分)
芅 1级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分)
薂 1+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1分)
羁 2级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1分)
羈 3级 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1分)
螃 4级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0.5分)
莁59.第一阶段:迟缓阶段(0.5分);第二阶段:痉挛阶段(1分);第三阶段:联带运动阶段(1分);第四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1分);第五阶段:分离运动阶段(1分);第六阶段:正常阶段(0.5分)。
60.
61.肀BADL指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指人维持最基本生存、生活需要所必须的每日反复进行的活动,包括自理性活动和功能性移动两类活动;(2分)
肅自理活动包括:进食、梳妆、洗漱、洗澡、如厕、穿衣等;(1.5分)
蒅功能型移动包括;翻身、从床上坐起、转移、行走、驱动轮椅、上下楼梯等。(1.5分)
肀六、病例分析〔10分,任写一项即可得一分〕
膀1、基本生命指标的测量:包括呼吸、脉搏、心率、血压;(1分)
蒆2、关节活动度测量:以了解患者关节挛缩情况;(1分)
袃3、徒手肌力检查:确定肌力减弱部位与程度,有否日常生活活动及其他活动等;(1分)4、反射检查:判断神经系统损害部位;(1分)
膃5、肌张力检查:确定病变部位,选择治疗方法;(1分)
芀6、发育性反射检查:判断神经系统损害阶段;(1分)
袇7、协调性运动障碍的评定:了解协调运动受损程度;(1分)
蚅8、平衡功能评定: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的平衡障碍;(1分)
袂9、步态分析;明确患者的异常步态;(1分)
莀10、肌电图检查:了解运动神经元损害情况;(1分)
芈11、感觉功能评定:了解患者感觉障碍情况;(1分)
肂12、疼痛的评定:准确判断疼痛的原因、特征;(1分)
蚀13、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评定:了解患者有否存在损伤及程度;(1分)
蒀14、运动控制障碍的评定:了解运动控制障碍的具体情况;(1分)
莄15、其他:包括心肺功能的评定、耐力的评定、高级脑功能评定、吞咽的评定等。(1分)
螄医学院2011-2012-2学期11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评定》期末考试试题[B卷]
葿 |
螅一、选择题〔共30分〕
节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蒂〔 〕1.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薀 A、屈肌反射;B、对侧伸肌反射;C、肌紧张反射;D、翻正反射; E、条件反射
膆〔 〕2.三角肌的主要作用是:
羄 A、肩内收;B、肩内收、外旋;C、肩内收、后伸;D、肩内收、内旋;E、肩外展
芁〔 〕3.负责躯体运动的中枢主要位于:
虿 A、前回;B、后回;C、额下回;D、颞上回;E、角回
薇〔 〕4.颈部前屈正常值范围是;
蒂A、0-30度;B、0-40度;C、0-50度;D、0-60度;E、0-70度
肀〔 〕5.尺神经损伤,表现为:
蝿 A、猿形手;B、扁平手 ;C、刺刀状手 ;D、爪形手;E、丘脑手
羈〔 〕6.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是属于:
膄 A、偏瘫步态;B、慌张步态;C、共济失调步态 ;D、剪刀步态;E、扶膝步态
肃〔 〕7.BADL的项目不包括:
衿 A、更衣;B、打电话;C、上下楼梯;D、步行;E、洗漱
膅〔 〕8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行走功能,评分错误的是:
袆 A、行走100米,15分;B、用手杖行走50米,10分;C、较少帮助下行走50米,10;D、操纵轮椅行走50米,5分;E、操纵轮椅入厕,5分
袂〔 〕9.肌张力障碍是由哪个部位病变引起的:
罿 A、锥体外系;B、豆状核 ;C、锥体束下运动神经元;D.基底节黑质;E、脑干网状结构
薆〔 〕10.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
莄A、脊髓后根 ;B、脊髓前角;C、脊髓后角 ;D、脊髓前根;E、脊髓侧角
薁〔 〕11.C5神经根损伤最可能出现的肌力减弱的肌肉是:
聿 A、三角肌;B、肱三头肌;C、骨间肌;D、肱二头肌;E、腕屈肌
羇〔 〕12.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多为:
肅 A、3相;B、4相;C、5相;D、7相;E、8相
荿〔 〕13.关于Ashworth痉挛分级,错误的是:
聿 A、1级,无肌张力增高;B、2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活动有一定阻力;C、3级,肌张力明显增高,受累部分活动较容易;D、4级,肌张力显著增高,无法被动活动; E、5级,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莇〔 〕14.下列哪项不是书写障碍的表现形式:
蒃 A、够字障碍;B、书写惰性现象;C、写字过多;D、镜像书写;E、以上都不对
莂〔 〕15.在测量髋关节屈曲活动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腿 A、轴心位于股骨头;B、固定臂与脊柱平行;C、移动臂与股骨纵轴平行;D、受试者取仰卧位,被测下肢在上;E、固定臂与股骨纵轴平行
蒄〔 〕16.下列哪项不是脑干水平的反射:
膅 A、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B、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C、抓握反射;D、阳性支持反射;E、紧张性迷路反射
膁〔 〕17.下列人体系统中,与平衡功能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艿 A、躯体感觉系统;B、视觉系统;C、前庭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E、运动系统
袅〔 〕18.检查脊髓损伤患者时,痛觉消失的位置在肚脐水平,提示受损脊髓属:
蚃 A、T2节段;B、T4节段;C、T6节段;D、T10节段;E、T12节段
羀〔 〕19.不属于单侧忽略评价方法的是:
莈 A、二等分试验;B、临试实验;C、自由画试验;D、钟摆试验;E、画线试验
芆〔 〕20.六分钟步行试验检查,哪项结果提示轻度心衰:
莅 A、少于150米;B、150~425米;C、426~550米;D、551~625米;E、626~750米
羃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蒈〔 〕21.常用的康复评定实施方法有:
蚇 A、观察法;B、调查法;C、量表法; D、仪器测量法 ;E、视觉模拟尺法
袃〔 〕22.问诊内容包括:
螂A、功能史;B、个人和家庭背景 ;C、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D、患者人际关系; E、医疗费用
薈〔 〕23.常用浅反射检查有:
肈A、腹壁反射;B、提睾反射 ;C、上肢反射 ;D、跖反射; E、肛门反射
薅〔 〕24.下列脊髓水平的反射有:
蒁A、脑干水平的反射;B、屈肌收缩反射;C、伸肌伸张反射;D、交叉性反射;E、抓握反射
薈〔 〕25.下列属于平衡反应检查的有:
芅A、卧位倾斜反应;B、膝手位反应 ;C、坐位平衡反应;D、跪位平衡反应;E、迈步反应
羃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芀26.康复评定
蚈27.肌力
蚆28.折刀现象
螄29.支持面
芃30.运动控制障碍
螈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肆31.失认症的最主要类型是_________。
膂32.物理疗法以提高和改善_________为主要目标。
肁33.肩关节属于_________。
袈34.肱二头肌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蒇35.头的下落实验主要用于________检查。
袄36._________ 是快速牵拉肌腱是发生的牵张反射。
袀37._________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是迄今为止未被、完全解释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羈38.维塔法是_________评定的最常用方法。
袈39.肌肉收缩力的决定因素是_________。
莂40.心电运动试验提示心电图ST段下移,是诊断_______的可靠依据。
袃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肇〔 〕41.关节的生理动包括转动、滑动和轴旋转。
羅〔 〕42.等长收缩不利于心血管患者。
肄〔 〕43.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患者需要进行认识功能评定。
蚂〔 〕44.在进行神经反射检查时,反射的灵敏度在正常人并不一致,但若本身左右侧或上下肢相互比较有差别,往往提示某一侧或某部位存在病变。
膇〔 〕45.在进行吞评定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及做吞咽前评定。
莆〔 〕46.在进行感觉功能检查时先检查患侧后检查健侧。
螆〔 〕47.疼痛部位的评定常用的方法是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
蒁〔 〕48.肌力减弱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
膇〔 〕49.关节活动度检查的虚性抵抗主要见于关节囊缩短。
螇〔 〕50.巴彬斯基征阳性见于锥体外系损害。
芄〔 〕51.肌收缩形式中,离心性收缩肌肌疲劳程度最重。
膀〔 〕52.腹壁反射完全消失主要见于脊髓反射中枢障碍。
芇〔 〕53.莫勒反射妊娠28周出现,出生后4月消失。
膈〔 〕54.小脑病变患者写字笔画规整,但字越来越大。
羆〔 〕55.关节松弛位是做关节松动治疗的最佳体位。
芃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莇56.列举五项脑干水平的发育性反射。
莅57.平衡功能评定的目的。
莃58.Lovett分级法评定的标准。
羂59.肌张力的神经科分级方法。
蒇60.什么是BADL,包括哪些方面?
螅六、病例分析〔10分〕
膅61.某男婴,6月,出生后十分安静,生后不会吸吮,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不笑,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身体发硬,反应迟钝,手握拳身体扭转,头不稳定,斜视。不能伸手抓物。小儿易惊: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如果你是他的康复医生该如何进行康复评定?
答案:
薃一、选择题〔共25分〕
螃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袁1-5 CEADD 6-10DBBBC 11-15AADEE 16-20CDDDC
薇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芅21.ABCDE 22.ABCE 23.ABDE 24.BCDE 25.ABCD
薂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羁26.康复评定 :又称康复评价,是收集患者的病史和有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与测量障碍,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和进行障碍诊断的过程。
羈27.肌力:指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情况下,肌肉为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力。即肌肉的力量。
螃28.折刀现象:检查者对痉挛患者的关节做被动活动时,起始感觉有很大抵抗,在运动的过程中的某一点,突然感觉到抵抗减小的状态。
莁29.支持面:人体在各种体位下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其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肀30.运动控制障碍:是神经系统损伤或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引起的姿势控制与运动功能障碍。
肅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蒅31.物体失认; 32.粗大生理运动功能;33.球窝关节;34.屈肘;35.僵硬;36.腱反射;37.疼痛;38.工作活动能力;39.肌肉内部功能状态;40.冠心病
肀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膀41-45×√√√√;46-50×√××X;51-55X X√X√
蒆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袃56.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分) ②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分) ③紧张性迷路反射(1分) ④联合反应(1分) ⑤阳性支持反应(1分)
膃57.确定是否存在平衡障碍(1分);确定障碍的程度、水平、原因(1分);指导制定康复计划(1分);监测康复训练疗效(1分);跌到风险预测(1分)。
芀58.0级:肌力零,未触及肌肉的收缩(0.5分);1级:肌力微弱,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1分);2级:肌力差,解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1分);3级;肌力可,能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1分);4级:肌力良好,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1分);5级:肌力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0.5分)
袇59.0级:肌张力降低(1分);1级:肌张力正常(1分);2级:肌张力稍高,但肢体活动未受限(1分);3级:肌张力高,肢体活动受限(1分);4级:肌肉僵硬,肢体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1分)。
蚅60.BADL指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指人维持最基本生存、生活需要所必须的每日反复进行的活动,包括自理性活动和功能性移动两类活动;(2分)
袂自理活动包括:进食、梳妆、洗漱、洗澡、如厕、穿衣等;(1.5分)
莀功能型移动包括;翻身、从床上坐起、转移、行走、驱动轮椅、上下楼梯等。(1.5分)
芈六、病例分析〔10分,任写一项得一分〕
肂1.基本生命指标的测量:包括呼吸、脉搏、心率、血压;(1分)
蚀2.关节活动度测量:以了解患者关节挛缩情况;(1分)
蒀3.徒手肌力检查:确定肌力减弱部位与程度,有否日常生活活动及其他活动等;(1分)4.反射检查:判断神经系统损害部位;(1分)
莄5.肌张力检查:确定病变部位,选择治疗方法;(1分)
螄6.发育性反射检查:判断神经系统损害阶段;(1分)
葿7.协调性运动障碍的评定:了解协调运动受损程度;(1分)
蒀8.平衡功能评定: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的平衡障碍;(1分)
螅9.步态分析;明确患者的异常步态;(1分)
节10.肌电图检查:了解运动圣经元损害情况;(1分)
11.感觉功能评定:了解患者感觉障碍情况;(1分)
12.疼痛的评定:准确判断疼痛的原因、特征;(1分)
13.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评定:了解患者有否存在损伤及程度;(1分)
14.运动控制障碍的评定:了解运动控制障碍的具体情况;(1分)
15.其他:包括心肺功能的评定、耐力的评定、高级脑功能评定、吞咽的评定等。(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