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谐思想探析
潘 震,邢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的和谐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
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数千年来始终影响着我国人民的自我意识,支配着华夏民族的生存样式,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它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演进中,被人们反复使用。当然其认识价值如同人类社会本身一样,是变化的也是永存的。
[关键词] 孔子;和谐思想;和而不同[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The Diagnosis of H armonious Ideology for Confucius
PAN Zhen ,XI NG Hai 2long
Abstract :C on fucius is the initiator of C on fucian.He is the m ost fam ous ideologist on Chinese history.His theory of harm o 2nious ideological had played a very im portant in fluence no matter in the past era or nowadays ,that affect people πs self con 2sciousness.F or thousands of years ,control the survival pattern of X anadu Nation and form the peculiar national psychology na 2tional character.I t is used repeatedly by people in the gradual progress of Chinese nation and even the w orld civilization.Cer 2tainly its understanding value is like the human s ociety itself.I t was perpetuity too that changed.K ey w ords :con fucius ;harm onious ;ideology
[收稿日期]2005-07-12
一、孔子和谐思想的由来
(一)孔子和谐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末年,这一
时期旧的奴隶制度濒于解体、新的封建式生产关系开始出现,我国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过渡。这时,社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周天子势微,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逐渐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在一些诸侯国里,卿大夫势力崛起,不听诸侯节制,这样就形成了权力逐步下移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经常暴发激烈的战争,就造成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旧社会秩
序被破坏,伦理道德沦丧,出现了“礼崩乐坏”(《
论语・为政》
)的局面。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导,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各阶级、阶层或集团之中的有识之士纷纷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主张。
鲁国是受西周传统观念影响很深的地方,是东方各国甚至也是旧周王朝管辖的各国文化的中心。孔子一生主要生活在鲁国这种极度崇尚周礼的人文大环境下,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孔子接受并极力赞同西周传统观念,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能朦胧地觉察到人民的力量。所以,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旧制度和旧秩序,孔子没有顽固不化地死守周礼,而是面对现实,对周礼进行必要的“损益”,提出了注重和谐的思想,以及富民、教民、惠民、使民、重民等一系列具体内容的安民主张,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他的和谐思想。总之,孔子和谐思想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孔子和谐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贵和意识起源很早,甲骨文、金文中都有“和”字。“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
是之谓大同。”(《尚书・洪范》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不只是自己的一方的深思熟虑,而是需要谋及诸方面的同意。这里的“大同”,不只是单指我从,还指多种他从的和谐统一,即包含了“和”的因素。西周时,开始提出“和”。《易经》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就是说,人从变化着的天道那里秉受了或刚或柔的性
—
5—2005年第10期(总第271期)
商 业 经 济SH AN GYE J I N G J I
N o.10,2005T otal N o.271
和或贵或贱的命,必须保持“和”的状态。即以柔克刚,以刚克柔,贵贱相济,始能顺利生存。可见,“和”的重要。正因为“和”如此重要,所以被尊称为“太和”即伟大的和。到了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对答郑恒公问话时更加明确地论述了“和”的概念,指出“和实生物”。春秋前期,齐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晏婴在史伯对“和”的论述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和”是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协调,利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性进行相互补充,以充分发挥不同事物结合的整体功用,从而达到了朴素辩证法的高度。
总之,在孔子之前我国就有许多关于“和”思想的论述。孔子正是在继承先秦思想家关于“和”的思想基础上,对“和”有了更为清晰和系统的认识。结合孔子所生活的特殊时代背景,这些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和谐思想。
二、孔子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和而不同
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指通过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结、平衡、调和与渗透等关系,寻找出事物的最佳状况。因为“和而不同”既反映了事物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又揭示了事物和谐统一与多元化、个性化的本质特征。
西周末年,“和”开始逐步演变为与“同”相对应的哲学概念。《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言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可弃矣。”这里,史伯认为“和”即“以他平他”,强调以不同元素相配合的矛盾均衡状态,其哲学含义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能产生新事物,如五音相和、五味相和、五色相和、多种意见相和,便可悦耳、悦口、悦目,辨明是非,利于昌明真理和政治。而“同”则是相同元素相凑和而求得的绝对等同,只有相同事物简单量的增加而无法产生新质。春秋前期齐国的晏婴在史伯的和同相异之说之后,强调了和的互补、共济与对立面的相反相成作用。主要体现在,《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景公问:“和与同异乎?”晏婴回答:“和好比做汤,要在水里放上酱、醋、盐、梅等各种佐料,与鱼、肉一起烹,每一样东西的分量都要合适,少了加一点,多了去一点,这样才能做出美味的汤来。如果只是一锅水,又不断加水,那就还是一锅水,而做不成汤,谁喜欢喝呢?”在这生动的比喻里,前者是和,是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协调,利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性进行相互补充,以充分发挥不同事物结合的整体功用;后者是同,是相同事物的排比,不可能产生相互补充的整体效应。还体现在《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心无争。”通俗地说,就是要通过不同意见的互相争
论、互相补充来达到正确的认识,既不是不允许不同
意见存在,也不是鹦鹉学舌、随声附和。
孔子主张和,他对和与同的概念及其区别没有象史伯与晏子那样用自然现象来进行辨析论证,而是把它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在一起。孔子进一步对史伯所提出的“和”、“同”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着重的分析,并分别将它们作为君子和小人的人格特质,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和”与“同”这两种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倾向。他指出,“和”是君子所具有的品德,而“同”则是小人的特征。具体来说,所谓“和”,是指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同”则是指取消对立面的差异和斗争,在矛盾的两重属性中,取同一性而舍斗争性,采取无原则斗争的迁就态度。因此,“和”与“同”是有原则区别的。孔子说:“君子
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矛盾、意见,但能够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之下达到统一与和谐,而反对那种没有任何差别的雷同。可以说,“和而不同”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社会的和谐。
(二)追求普遍和谐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孔子崇尚中道,注重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把握适度原则的同时,承认矛盾的存在,并正确对待矛盾,以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
第一,人的身心和谐。孔子以实现社会、人、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价值理想,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又总是将目标集中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上,寄托在个体的人格完善上。因此,孔子要求君子的言行不能偏于极端,而应“叩其两端”,“允执其中”;孔子又要求君子既不粗野,又不轻浮,而应“文质彬彬”;还要求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
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而孔子本人也是一位“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君子人格的典范。因此,在人的身与心两方面,孔子重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人们重视生命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所谓身指人的形体,由此派生出情、欲、利等,身作为血肉之躯有特殊的需要,人若追求具体之享受即情欲、利益之满足,必会彼此相仇相杀。要身心和谐,就必须克身扬心,出形入神。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是以身心和谐为基础,是人的身心和谐的外延。
第二,人与人的和谐。孔子认为,为了实现社会整体和谐有序发展的美好愿望,必须用“仁”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人”和“二”的字形结构来看,“仁”也就是两个人,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人”是“仁”的灵魂和本质之所在。在孔子看来,如果以“爱人”作为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
—
6—商业经济 2005年第10期 SH ANG YE JING JI №10,2005
第三,人与社会和谐。为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提出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礼代表着一定的秩序。中国古人认为不合礼者也就不能达到“中节”,不能达到中节,自然也就不能实现社会和谐。孔子用“仁”、“礼”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孔子强调的“仁”包括恭、宽、信、恕、孝等方面的内容,而其核心是“爱人”。在孔子那里,仁义道德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失掉了仁义道德,人就不再成其为人,人类社会必将陷于混乱,人与社会和谐就无法实现。
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意思就是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他还认为,天是无私覆盖着万物,地是无私地承载着万物,这都是孔子对自然的看法。确实,整个宇宙的生命历程都是依次而运行的,充分表现出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和谐与统一。同时,孔子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所谓天,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则是指人道,即人和人类社会的道理。因为他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孔子还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在他看来,人的努力可以使天道发扬光大,而天道并不能使人高尚完善。天道要由人道来体现,人的作用就是要使人道完完全全地体现天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孔子又赋予自然以道德法则,即所谓天道、天命,人要达到与自然的和睦相处,除了要按自然法则行事之外,还必须符合道德法则,即以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对孔子和谐思想的评价
在孔子和谐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儒家和谐思想倡导和为贵,和合是达道,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对我国阶级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复杂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不夸张地说,我国古代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轨迹是由和谐思想铺就的。
首先,孔子和谐思想中所包含的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合众为一、和谐共处等理论精华,在历史上创造多民族和睦相处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和谐思想之所以可以适应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秩序、维护大一统局面的需要,一方面是由于孔子和谐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强调各民族之间要和谐相处,反对战争。反对当时诸侯国以强凌弱、以大压小、以富欺贫的各种争霸兼并战争。孔子认为这是对他国利益的侵犯和对他国尊严的践踏,不但妨害了他国的生存,也给本国带来了危害。另一方面,孔子非常注重和谐思想。反映在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上,则希望民族之间要做到“和而不同”,主张对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以及其他人的个人思想应该采取一种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宽容兼纳的多元文化观以及相应的文化,是社会得以进步、文化以及科技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先秦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带来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繁荣和发展,而秦始皇的文化则使得秦王朝在意识形态方面丧失生命力,从而拉下了其灭亡的序幕;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兼容并蓄,广采众长,推动了道家文化的新发展;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则严重地窒息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同时孔子也强调既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又要保持本民族的性;既不采取暴力把自身、本民族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他民族,使他人、他民族服从于自己,也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性而一味去迎合他人、他民族,而是在保持自身或本民族个性与特征的基础上,与他人、他民族谋求一种内在的平衡,以达到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其次,孔子中和思想构成了社会稳定、安宁与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柱。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长期发展中
(下转第29页)
潘 震,邢海龙:孔子和谐思想探析并在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中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彼此知道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并在实际工作中增加互补性,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加强团队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1提高员工的素质,创建学习型组织。毫无疑问,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现代企业只有作为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够“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正所谓终身学习,永续经营。
21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约束、乃至自我超越,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31以人为本,建设优秀团队。团队合作的工作业绩总和大于个人努力之和,建立优秀的团队需要优秀的人才。对中小企业而言,留住人才比吸引人才更重要,调动和激发下属的积极性是团队管理的核心。要让团队有效地运转起来,企业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满足下属的情感需要。二是设计科学的薪酬制度。三是使员工有归属感。
41重视企业文化创新。创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鲜明特征。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企业文化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管理的精髓,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优势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激励人。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浸透到员工的思想中,才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才能稳操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随着我国加入了WT O,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迅速加剧。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逐步被中小企业接受,但从接受一个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应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策略,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注重招聘、录用、晋升、绩效评估、薪酬管理、激励机制等环节的协调一致,切实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邵培霖1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1
统计与咨询,2003,(5).
[2]程全性1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1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3,(2).
[3]杨海波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研究[J]1建筑,
2004,(6).
[4]胡君辰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1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1997.
[5]万君康,陈全国1以人为本,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J]1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责任编辑:潘]
(上接第7页)
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承认,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存在两千多年,孔子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生存和巩固是起过重要作用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都曾经出现过不同状况的盛世和谐时期。汉、唐、宋、元、明以及清朝前期的历史时期,中国在世界上都是强国。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曾经领先世界两千年,孔子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和思想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尽管中国封建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国内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时的激化,而导致社会动荡和农民,但是大同和谐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追求和奋斗之中。
孔子中和思想特别注重整体和谐的意义,在中和设定的社会秩序中,个体的价值从属于一个外在的普遍秩序的安排与决定,个体必须安于其位,思不出位,以此换得社会整体的有序和谐。这种价值取向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因为它增强了民族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安定。在这种价值取向驱动下,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总是怀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建立一个统一和睦的理想社会为己任,中国历史上才产生了一批毁家纾难、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这对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孔子和谐思想的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固然有一些时代性糟粕的东西,但也不乏具有合理因素和体现其智慧的远见卓识。这些多少带有超时代内容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在二千多年间,经过各个时期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的长期筛选、改造,已凝聚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性格之中,培植了中国人的各种美德,铸就了中国人淳朴敦厚的优良民风习俗。
[参 考 文 献]
[1]司马迁1史记・孔子世家[M]1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四书集注[M]1北京:中华书局,1992.
[3]高天1经书浅谈[M]1北京:中华书局,2003.
[4]钱逊1先秦儒学[M]1北京:辽宁出版社,1991.
[5]杨伯峻1论语译著[M]1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一 丁]
刘颖丽,刘 洋:黑龙江省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