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模组)
省二等奖获得者
参赛队: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赛队员:林山 陈志良 林镇山
指导老师:缪雪峰
2010年4月
饮酒驾车的最优解方案
一、题目背景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站2004年5月31号发布了新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阕值与检验》国家标准。新的标准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百毫升,小于80毫升/百毫升为饮酒驾车(简称酒驾);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百毫升为醉酒驾车(简称醉驾)饮酒后,酒中的酒精很快被人体中的胃肠、口腔、食道等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经过肝脏代谢,最终有大约60%转化为其它物质,大为40%原样排出体外。排出与转化是同时进行的,其速率大小与时刻t血液中的酒精数量x(t)成正比,其中速率系数k=0.1856是已知的。
用T表示饮酒过程的整个时间长度。慢速饮酒可近似看成:在整个饮酒过程中酒精以匀速v进入血液
某人体重约70公斤,在中午12点至13点吃午饭期间喝了一瓶啤酒,酒是在1小时内慢速喝下的。请你们参考下面给出的数据资料建立慢速饮酒后血液中酒精浓度P(t)(单位:毫克/百毫升)随时间t变化的数学模型,来推测此人如果在下午18点驾车遭遇检查会是什么后果。
二内容摘要
本文解决的是一个司机安全驾车与饮酒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结合新的国家驾驶员饮酒标准)分析司机如何适量饮酒不会影响正常的安全驾驶。根据一定合理的假设,建立人体内酒精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模型,并通过拟合曲线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认真研究了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进行合理的假设建立“房室模型”。因为饮酒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假设血液中酒精在较长时间内按恒速进入中心室,因此简化为“一室模型”,即酒精以流入中心室,再由中心室排出体外。得出解析式:
然后根据提供的数据,得出在一小时内喝了一瓶啤酒后,血液中的酒精量与时间的关系式:
根据所建立的模型,代入时间计算,经过检验,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并对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解答。
关键词:微分方程,模型,房室系统
三、模型假设
1、酒精从胃转移到体液的过程中没有损失。
2、酒精在体液中均匀分布。
3、假设食物不影响人体对酒精的吸收。
4、假设人体血液体积一定。
5、假设人体对酒精的吸收、消化、排泄功能正常。
6、假设人体血液中的酒精量与喝入的酒精量成线性关系。
7、假设酒精进入中心室以后直接排出
8、测量设备完善,不考虑不同因素所造成的误差体外。
四、符号说明
:进入吸收室中的酒精含量(单位:mg)。
:中心室的酒精排出体外的速率系数。
:酒精在时刻转移到中心室的速率。
:时间(单位:时)。
:时刻血液中的酒精浓度。
:长时间内喝酒中心室在时刻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人体中血液的体积。
:血液的质量。
: 血液的密度。
五、模型分析与建立
慢速饮酒问题
(一)、模型建立与求解
慢速饮酒与恒速静脉滴注过程相似,我们假设血液中酒精是比较长时间(一小时内)恒速进入中心室的,其速率为,和初始条件为:
如图一,可得微分方程
(1)
又因为
求导得
(2)
把(2)代入(1)可得
(3)
即
(4)
可以利用Mathematica5.0解微分方程得
(5)
又因为
(6)
所以
(7)
把(7)代入(5)得
(8)
一小时以后,中心室没有酒精注入
即 (9)
把(9)代入(1)可得
(10)
所以就有
即 (11)
可以利用Mathematica5.0解微分方程得
(12)
为常数,其值, (13)
把(13)代入(12)可得
(14)
所以慢速饮酒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与时间的关系为
。
(二)、参数估计
一瓶啤酒的酒精含量为:
所以得
(15)
把(15)代入(14)可得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式
可以利用Mathematica5.0得到下面图形:
12点到13点酒精浓度的变化曲线
13点以后酒精浓度的变化曲线
由图可知:在13点,酒精浓度最高
18点驾车即t=6时
20<25.754<80
所以此人如果在下午18点驾车遭遇检查会被认为是酒驾
模型的评价及推广
1、所建立的模型简洁、明了,便于使用数学工具,如Mathematica5.0 LINDO等,降低了编程求解的难度,缩短了运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易于推广,模型是根据酒精在血液里的变化消耗减小规律得出了酒精在血液 中的浓度变化类似药物,进入人体内起药里作用的浓度变化,所以该模型可进一步的推广到药物在人体中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医学和临床的治疗,给药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3、不足之处,受到的的条件太多,实际情况时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
4、本模型没有考虑中心室与周边室的相互转化问题,使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值有一定的差距。但基本上是比较吻合的。
5、本模型简单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结论
对于喜爱饮酒的司机朋友来说,只要在饮酒时把握住适量的尺度,便不会出现饮酒驾车的尴尬场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酒后驾车而造成的事故占总交通事故的一半以上,另据统计,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全国总死亡人数居第七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交通事故的“魁首”是酒后驾车,因此道路交通的执法人员对此很重视。为此我们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让广大司机朋友能对自己的饮酒情况有所了解,并作出判断自己是否能够驾车。
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减少,从而可以推算出当一名司机在饮酒后,经过多长时间后驾车不影响其正常驾驶,也就是当司机饮酒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经过t时间后,要小于20毫克/百毫升。
以题中的主人公为例,当他在中午12点喝酒后其身体内血液中酒精含量升高,经过6小时即下午18点,血液中的酒精大部分已排出体外,即血液中酒精含量低于20毫克/百毫升,符合新的驾车标准,但其体血液中仍存在部分酒精,但该人要是在12点之后13点前喝酒,血液中酒精浓度便高于20毫克/百毫升超过国家标准,此时为酒驾,根据人体科学验证,科学家指出适量饮酒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是如果饮酒过量或长期酗酒,会导致麻痹脑部神经,影响视觉,听觉,使人反应迟钝,肥肉失去控制能力,口齿不清等,酒精能破坏肝脏功能,易造成胃发炎,严重时可造成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尤其是我们的司机朋友,更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下面我们就以提问的形式阐述饮酒驾车的危害。
为什么不能酒后驾车?从科学理论上说,酒精在人体血液内达到一定的浓度。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及控制能力会下降,尤其是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下降。一名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达0.0(每100毫升的血液中含有毫克酒精)水平时,发生交通事故的机会较零点水平高3.5倍;达0.08水平时,发生交通事故的机会较零点水平3.5倍;达0.12水平时,发生交通事故的机会较零点水平高26倍。对于青年驾驶员而言,血液含量相同的酒精,发生交通事故的机会更高,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极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既不利于架车者自身的交通安全,也对周围的交通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酒后不能架车。
我们结合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最新颁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
、呼气酒精含量阀值与检验》国家标准,给出下面一些特别针对车辆驾驶人员的忠告:
(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酗酒驾车.
(2) 过多地、长时间、长期地饮酒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很大,使体质减弱,体内器 官(特别是肝、胆囊、胃、心脏等)的破坏很大,影响器官的机能。
(3) 对车辆的驾驶人员,出车前应不能饮酒.
(4) 如果你是一个天天要喝一点酒的驾驶员,喝一瓶啤酒,则你只能呆到5.3小时后,你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才不会高于国家标准.
(5) 在你感觉身体不舒服时,不能喝酒.
希望广大的司机朋友们看了这篇文章后能有所启示,正确,科学,适量的饮酒,既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社会。
参考数据资料
1、人的血液只占体重的7%左右,血液相对水的密度在1.05——1.06之间,因此可近视认为血液的密度为1公斤/升。
2、人体血液总量V在饮酒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
3 、一瓶啤酒酒精含量大约为D=2800毫升。
4、 体重约70kg的某人在短时间内喝下1瓶啤酒后,隔一定时间测量他的血液中酒精含量(毫克/百毫升),得到数据如下:
时间(小时) | 0.25 | 0.5 | 0.7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酒精含量 | 15 | 34 | 37.5 | 41 | 41 | 38.5 | 34 | 34 | 29 | 25.5 | 25 | 20.5 |
时间(小时)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酒精含量 | 19 | 17.5 | 14 | 12.5 | 9 | 7.5 | 6 | 5 | 3.5 | 3.5 | 2 |
1、姜启源,《数学模型》(第二版)出版地: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
2、张瑞丰,《精通MATLB6.5》 出版地: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年2月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