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传统能源的枯竭,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现存电力系统的种种弊端,分布式发电将在未来的供电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技术,光伏电池发电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分布式发电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分布式发电技术发出的电都不是与电网供电系统相同的交流电,无法与大电网联网或者直接供给普通负载使用,都需要变频装置将其变换成负载可以使用的交流电或者与大电网电压、频率相匹配的工频交流电。因此,针对特定的分布式发电技术研究与其相配套的变频电源就很有必要。
本文针对内燃机拖动永磁发电机的中小功率分布式发电系统,设计一套变频电源,将发电机发出的中频交流电变换为相电压220V ,频率50Hz的工频交流电。在论述和分析了变频电源及其控制技术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任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中小功率的逆变电源。系统中PWM控制信号采用专用集成芯片SA4828生成,减轻了控制器的工作量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控制器选用集成了 A/D转换器的单片机,使得系统的硬科复杂性降低,提高了可靠性。
Abstract
Since the exhaus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nergy, the high opin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a variety of defeats of the current power system, distributed generation would bring into play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action. Recent years, some new distributed generation technology,such as fuel cell, micro gas turbine, solar cell and wind power generation, developed rapidly.But electricity generated by them can not merge into the electrified。 netting or supply the loads directly. It should be converted to the electricity with the phase to ground voltage is 220V,and the frequency is 50Hz to merge into the electrified wire netting or supply the neighboring lngdc.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medium and small variable frequency power supply for a distributed generation, which including a permanent magnetism dynamo pulled by a diesel engine, to converts the 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ity generated by the dynamo into the electricity which the ground voltage is 220V, the frequency is 50Hz. Based on surveying the development of variable frequency power supply and analyzing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features of the assignment, the conversion system is designed as follows: it selects the 3-phas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Engine SA4828 as the PWM control signals generator; it chooses the single-chip-computer PIC16F877 as the microcontroller, which integrated the A/D modulation, which cuts down the complexity of the hardware system and strengthens the dependability of the system.
前言
集中发电、远距离输电和大电网互联的电力系统是目前电能生产、输送和分配的主要方式,正在为全世界900/0以上的电力负荷供电。但是,在配电网中,城市居民和商业用户、农村和半城镇区域的负荷具有很大的随机波动性。家用空调随气温变化的无规律启停,降水降雪和大风的无常发生,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负荷变化给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和挑战。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的偏远地区的农村和一些游牧民族地区,如果采用传统的集中式供电方式,新建配电网络,不仅技术上实现起来难度非常大,而且经济效益上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欧美的电力专家提出了投资省、发电方式灵活、与环境兼容的分布式发电与大电网联合运行的方式,以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大电网与分布电感相结合被世界许多能A、电力专家公认为是能够节省投资降低能耗、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式,是21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分布式发电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完全同一的说法。一般来说,分布式发电指的是通过规模不大(几十kW到几十MW)、分布在负荷附近的发电设施,为了满足一些特殊用户的需求,经济、高效、可靠的发电系统。分布式发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期的小火电、小热电也属于分布式发电,只是由于技术经济性能不好,逐渐被淘汰了。近年来,分布式发电技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分布式发电有望在电能
产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并对传统的电力系统供电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新兴的几种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有: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技术,
光伏电池发电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h-81。这些新兴的发电技术发出的电都不是与电网供电系统相同的交流电,无法与大电网联网或者直接供给普通负载使用,都需要变频装置将其变换成负载可以使用的交流电或者与大电网电压、频率相匹配的工频交流电。因此,针对特定的分布式发电技术研究与其相配套的变频电源就很有必要。
第一章变频电源的结构方案论证
1.1变频电源结构设计
从结构上看,静止式变压变频装置有直接变压变频和间接变压变频两种结构方式。
1.1.1直接变压变频装置结构原理
直接变压变频装置的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直接 (交一交)变压变频装置
这种装置只有一个环节,就可以把恒频恒压(CVCF)的交流电源变换成VVVF电源,因此,称之为“直接”变压变频装置或交-交变压变频装置。有时,为了表现其功能,又称周波变换器。
常用的交-交变压变频装置输出的每一相都是一个两组晶闸管整流装置反并联的可逆线路。正、反向两组按一定周期互相切换,在负载上就获得交变的输出电压u0。uu的幅值决定于各组整流装置的控制角。,u。的频率决定于两组整流装置的切换频率。如果控制角。一直不变,则输出平均电压是方波,要得到正弦波,就必须在每一组整流器导通期间不断改变其控制角。
1.1.2间接变压变频装置
间接变压变频装置先将工频交流电通过整流器变成直流电,再经过逆变器将直流电变换成可控频率的交流电,因此又称为有中间直流环节的变压变频装置,或交一直一交变压变频装置。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基本上由整流器、滤波器和逆变器3大部分组成。如图1.2所示。
图1.2间接变压变绷装置 (交-直-交变频装置)
图1.3间接变压变频装置的不同结构形势
a)可控整流调压、六拍逆变调压
b)不控整流、斩波器调压、六拍逆变器调频
C)不控整流、PWM逆变器调压调频
先用可控硅整流器将交流电压整成电压可调的直流电压Vd。中间经过大电容或大电感进行滤波,统称为直流环节。然后采用开关器件令它们轮流切换导通,则在负载上得到频率可调的交流电压V0。Vo的幅值由整流器输出电压决定,V0的频率由逆变器开关器件切换的频率决定,并且不受电源频率的。为了提高电网侧的功率因数。前级整流器也可采用不可控整流来获得,然后再经斩波器或有脉宽调制功能的逆变器来实现调压。如图1.3所示。如图1.3a所示的这种装置中,调压和调频在两个环节上分别进行,两者要在控制电路上协调配合,其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但是,由于输入环节采用晶闸管可控整流器,当电压调得比较低时,电网端功率因数较低。而输出环节多用晶闸管组成的单相六拍逆变器,每周换相六次,输出谐波较大。这些都是这类装置得主要缺点。
如图1.3b所示的装置中,整流环节采用二极管不控整流器,只整流不调压,在单独设置斩波器,用脉宽调压。这样虽然多了一个环节,但调压时输入功率因数不变,克服了图a装置的缺点。输出逆变环节未变,仍有较大的谐波。
如图1.3c所示的装置中,用不控整流,则输入功率因数不变:用PWM逆变,则输出谐波可以减少。这样,如图1.3a所示的装置中的两个缺点都消除了。PWM逆变器需要全控式电力电子器件,其输出谐波减少的程度取决PWM的开关频率,而开关频率则受器件的开关时间的。采用P-MOSFBT或IGBT时,开关频率可达l0kHz以上,输出波形已经非常逼近正弦波,因而又称为正弦波脉宽调制 (Sinusoidal PWM-SPWM)逆变器,成为但前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装置形式。
1.1.3电压源型变频器和电流源型变频器
无论是交-直-交变频还是交-交变频,从变频电源的性质上看,又可以分为电压源型变频器和电流源型变频器两大类。对于交-直-交变频装置,两类变频器的主要区别在于中间直流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滤波器。
交一奋交变频装置中,当中间的直流环节采用大电容滤波时,直流电压波形比较平直,在理想情况下是一个内阻为零的恒压源,输出交流电压是矩形波或阶梯波,而电流波形不规则,有许多毛刺。这类变频器称为电压源型变频器。电压型源变频器中的逆变开关器件都应反并联一个快速二极管,称为续流二极管,这是为滞后的负载电流提供反馈到电源的通路。一般的交一交变压变频装置虽然没有滤波电容,但供电电源的低阻抗使它具有电压源的性质,也属于电压源型变频器(如图1.4a所示)。当中间的直流环节采用大电感滤波时,直流电流比较平直,从逆变器输入端来看。其馈电直流电源呈高阻抗,对负载来说基本上是个电流源,输出交流电流是矩形波或阶梯波,这类变频装置叫电流源型变频散如图1.4b所示)。
图2.4 电压源型和电流源型交-直-交变频装置
a)电压源型 b)电流源型
由于电压源型和电流源型变频器中间直流环节的储能元件不同 ,使得两类变频器的性能有很大的差异。电流源型变频器给异步电动机供电时,容易实现回馈制动,便于四象限运行,适用于需要制动和经常正、反转的机械。电流型变频器的直流电压可以迅速改变,调速时动态响应也比较快,但是由于电感的作用,对负载的变化反映迟缓,而电压源型变频器适用于多台电机同步运行和稳频稳压的电源。
交-直-交变频装置中,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的电路部分一般叫做逆变器。根据逆变器部分采用的不同开关器件,可把变频器分为晶闸管变频器、GTR(晶体管)变频器、GTO变频器、MOSFET变频器、IGBT变频器和IGCT变频器,等等。
常用的交流变频技术以脉宽调制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方式为主,由于该方式固有的特性的影响,系统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高次谐波电流、漏电流及空间电磁波等电磁千扰EMI (Electrical Magnetic Interference)。随着变频装置功率及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对 EMT问题的日益重视,单一 PWM调制方式的弊病也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多电平 (Multi-level Converter)、矩阵变换器和软开关(Soft Switching)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使用多电平组合的波形可以很好的降低高压时输出波形的dv/dt,从而降低电磁千扰。
1.1.4多电平变换器
多电平变换器的思想最早于1981年由Nablac等人提出的,它的基本思路是由几个电平台阶合成阶梯波以逼近正弦输出电压。在传统的两电平变换器的大功率运用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笨重、耗能、昂贵的变压器;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输出波形而提高开关频率,造成很高的开关损耗;而为了适应高电压的要求,需采用器件串联,因而需要复杂的动态均压电路。多电平变换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压大容量功率变换器,从电路拓扑结构入手,在得到高质量的输出波形的同时,克服了两电平变流器的诸多缺点,无须输出变压器和动态均压电路,开关频率低.并有开关器件应力小系统效率高等优点。
多电平思想提出至今,出现了许多电路拓扑。主要有:二极管箱位型、飞跨电容
型。多单元串连型三种基本结构。
输出串连式
图1.5单元串连多电平逆变器其中一相的电路结构
PENG F. Z等学者在1995年提出了一种用多个带电压源的单相桥式逆变器组合而成的新型多电平级联变流器的主电路拓扑结构。这种采用多电平结构的变流器可以不用变压器,直接并入中压配电网中用作电压调节、无功补偿和有源滤波装置,图1.5为多电平级联逆变器的单相结构,每个电桥都有其的直流电压源,幅值都相同均为E,在一个周期内,由n个单相逆变桥连接成的逆变器发出2n+1个电平,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比较容易使逆变器工作在高压的环境下。
通过叠加低压逆变器的输出电压获得高压输出,主要包括H桥串连式多电平电路和三相逆变桥串联式多电平逆变电路。
这种方式主要优点是输入侧功率因数高;各个单元相对,容易采用方式冗余实现高可靠性;控制简单,易于扩展输出。主要缺点是存在工频隔离变压器,增加了造价、体积和重量。
级联式多电平变换器的结构特点如下。
优点:①电平数越多,输出电压谐波含量越少:②器件在基频下开通关断,损耗
小,效率高;③无需钳位二极管和电容,易于封装、④基于低压小容量变换器级联的组成方式,技术成熟,易于模块化:⑤可采用软开关技术,以避免笨重、耗能的阻容吸收电路;⑥不存在电容电压平衡问题。
缺点:需多个电源和工频隔离变压器,增加了造价、体积和重量。
二极管箱位式
通过箱位的方式串连使用低压开关器例直接输出高压,主要包括二极管中点箱位式多电平电路、电容悬浮式多电平电路和统一模式多电平电路。
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不需要隔离变压器利用低压器件构成高压大容量装置;结构简单、控制灵活,尤其是二极管中点箱位式多电平电路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多电平电路拓扑结构。主要缺点是当电平数增加是,箱位二极管的数量急剧增加,因此,这种电路拓扑结构应用主要以三电平、五电平为主。
二极管籍位型多电平逆变器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高压大功率的应甩场合,_二极管箱位型多电平逆变器的主电路拓扑和控制具有以下问题:直流母线侧各电容电压可能不平衡。籍位二极管数量过多,内部开关器件的间接籍位造成内部开关器件承受较大的电压应力。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虽然可以克服二极管箱位型多电平逆变器的缺点,但是由于需要大量的直流电源,这了它在很多应用场合的应用。
飞跨电容式
飞跨电容型多电平逆变器利用飞跨电容代替了箱位二极管,克服了二极管籍位型多电平逆变器固有的缺陷,只需要一个直流电源,因此与二极管箱位型多电平逆变器和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相比,具有重要的优点。
1.1.5矩阵变换器
图1.6矩阵变换器结构拓扑
矩阵变换器是一种强迫换相的交一交变频器,但与现在只适用于低速大容量传动的由三套可逆直流可控整流装置构成的交一交变频器的原理和电路结构完全不同。它是一组可控的功率半导体开关阵列,利用PWM控制将交流供电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压直接变换成负载所需的变压变频电源
在3×3矩阵变换器中,输入端接三相工频电源,输出端接频率和电压可控的三相负载。在任何时刻,某相输入一定频率下的电压幅值总可以在输入的同相或不同相的工频输入中找到,或者用脉宽调制的方法调制出来,只要把其间的开关按照需要开通或断开即可,但绝对不能把不同相的输入端同时接到同一输出端上。也就是说,输入端不能短路,与此同时,由于输出端接感性负载,任一相输出都不能瞬时开路,这是对3×3矩阵变换器的9个双向开关接通与否的基本要求。
综合比较各种电路拓扑结构的优缺点,课题中试验用变频电源系统的主回路是二极管不控整流、直流环节用大电容滤波、逆变电路采用PWM调压调频的结构。
1.2系统结构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比较,结合本课题的实际应用,设计的变频电源系统构成如图1.7所示。
(1)单片机。做为控制器的单片机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大脑,它要完成对取样反馈回来的电压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决定PWM产生器SA4828输出PWM控制信号的任务,并通过显示电路显示出系统的最新运行状态。
(2)整流电路。将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转变成直流电,采用二极管三相不可控整流桥。
(3)滤波电路。二极管不可控三相整流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含有输入交流电6倍频率的纹波,通过大电容将带有纹波的电压波形滤得比较平滑。
图1.7系统结构图
(4)逆变电路。将直流电逆变成负载需要的交流电。采用智能功率模块IPM的逆变器不仅驱动简单,而且内部包含了多种保护电路,使系统变得简单。当需要保护动作时,IPM将向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
(5)专用PWM产生器SA4828和隔离电路。根据单片机提供的输出PWM控制波形的信息,产生供给 IPM 的驱动信号。由于系统强电部分和弱点部分要实现电气土的隔离,所以中间需要加上光祸隔离。
(6)输出滤波电路。逆变器输出的是高频PWM脉冲,需要滤波后才能得到负载需要的正弦波形。设计时采用Lc滤波器。
(7)检测电路主要是检测输出的电压值并传回单片机。
1.3本章小结
这章主要对变频电源进行了方案论证。在论述和分析变频电源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给出了变频电源的实现方案。
第二章主电路参数计算与器件选择
2.1主电路结构介绍
本文的设计任务是将交流电,经整流,滤波后,逆变成单相恒频恒压的电源给三。发电机功率为1.5KW,输出相电压220V,频率大约400Hz,要求逆变器输出额定相电压为220V,满负载电流为13A.
本文设计的主电路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主电路结构图
2.2功率元件的选取
2.2.1整流电路的设计
本文设计中,整流器采用二极管不控整流。发电机的发出的交流电压频率大概为400Hz,相电压为 200V,整流后电压大约为 470V,因此,考虑到留有 一定的裕量,整流二极管需选用耐压600V、可流过最大电流30A的快速恢复二极管。
2.2.2熔断器的选取
当输入交流电压最低和满载输出时电流最大,考虑到效率因素,最大电流按下面的公式确定:
熔断器选择依据是,当系统发生过流且超过一段时间后,熔断丝断开,从而分断交流输入电压。
2.2.3滤波器的设计
理论上讲,直流环节的滤波电容越大,滤波后直流电压的波形越平,对逆变器的工作越有利。但是,太大的滤波电容不仅体积太大,而且成本过高。本文参照仿真结果,设计中采用的电容为耐压 1000V, 1000μF的大电容三个并联构成滤波器,以获得大容量稳定直流电压。此外,还要在靠近IPM侧并联一只10μF的高频电容以滤去直流环节七产生的尖峰电压,保护IPM的开关管,使其在关断是降低承受的。
由于前级整流器为二极管整流电路,在合闸刚接通电源时中间直流环节的大容量电容将流进很大的充电电流 (浪涌电流),有可能烧坏整流二极管,并影响处于同一电源系统的其他装置的工作,因此在电容前加一个定时继电器做为延时开关。
2.3 IPM简介
大功率IGBT模块的使用需要专门的驱动电路,同时还需要用户设计保护电路,给IGBT的应用带来不便。近年来,一些厂家逐渐推出将 IGBT功率器件、驱动电路及保护电路合成一体的智能型开关器件IPM模块,它以IGBT为主开关器件,这就决定了它的开关速度较高,目前载波频率可以达到 10~20KHz。它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容易实现控制、保护和接口功能等三个方面。采用它来构建主逆变电路,可以极大地简化电路结构,同时也提高了电路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择 IPM 作为逆变器。
2.3.1 PM25RSB120引脚功能及内部结构
图2.2IPM内部单元结构图
因为本文所用的IPM是三菱公司的PM25RSB120,所以就以它为例,介绍IPM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由图2.2可见,这是一种含有制动单元在内的完整的逆变器,它包括7个IGBT和它们各自的驱动保护电路,其中的6个可组成三相逆变桥,另一个再外加一电阻即可构成制动单元。它的封装外形见图2.3.
各个端子的功能表2.10
表2.1IPM接线端子的符号与含义
端子符号 | 含义 |
P、N | 直流输入端,P:+端:N:-端 |
U、V、W | 逆变器三相输出端 |
B | 输出制动端子 |
UN、VN、WN、BR | 下桥臂U、V、W相及制动脉冲信号输入端 |
UP、VP、WP | 上桥臂U、V、W相脉冲信号输入端 |
FO、UFO、VFO、WFO | 下桥臂及上桥臂U、V、W相故障信号输出端 |
VNI、VNC | 下桥臂公用电源输入端,VNI:十端;VNC:-端 |
VUP1、VUPC | 上桥臂U相电源输入端,VUPS:+端:VUPC:-端 |
VVPI、VVPC | 上桥臂V相电源输入端。VVPI:+端:VVPC:-端 |
VWPI、VWPC | 上桥臂W相电源输入端,V WPI:+端;V WPC:-端 |
PM25RSBI20内部共有.四种保护:
(1)短路保护(SC) 内藏的电流传感器检测各桥臂电流,当短路电流超过SC动作电平时,IPM就输出故障报警信号,并封锁输入信号,关断 IGBT。同时为了减小此时的浪涌电压,它还先降低IGBT的门极电压,实现软关断。
(2)过流保护(Oc) 内藏的电流传感器检测各桥臂电流,当过电流时间大于门限值taa,oc,时,IPM就输出故障信号,封锁脉冲输入,动作过程同上。
(3)过热保护(OIT) IPM可监测基板的温度,当超过它能承受的温度限值时,就输出故障信号,封锁脉冲输入,对IGBT实行软关断。待温度下降到基板允许温度后,IPM就停止输出故障信号,重新接受输入控制信号。
(4)控制电源欠压保护(UV) 监测控制电源电压,当欠电压时间超出td,,时,该保护动作,动作过程同上。
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保护功能,即使在内部的IGBT元件承受过大的电压电流应力
时,IPM模块也不会被损坏,这就保证了它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3.3 IPM的使用
IPM的驱动相对IGBT来说要简单得多,只需要提供驱动电源和开关控制信号。需要注意的是IPM在控制脉冲为高电平时关断,低电平时导通。驱动电源的典型电压值为15V,每一内含IGBT的驱动功率约为0. 25W,故总驱动功率Q.W。考虑到IPM的
高频开关工作能力,开关控制信号的传输隔离哇I各应具有尽可能短的传输延迟时间,尽量在0.5us以内,以提高驱动电路参数的一致性。针对以上特点及要求,本文设计的驱动电路如图2.3所示。
图2.3 IPM驱动隔离
图中光祸采用13F公司的6N137,该器件是一种快速光祸,高电平传输延迟时间和低电平传输延迟时间均小于 75ns,但它工作于 TTL电平,而 IPM 的控制电源电压为15V,这就需要设计一个电平转换电路。图2.4中的5V稳压管和R3将l5V电源转换成5V电平,为光祸提供工作电源。三极管采用3Dk4,它将来自光祸的T TL电平转换成IPM需要的电平,作为IPM的门极W动信号。
图2.4为本文采用的Fo信号输出接u电路。其中所用的光祸仍为6N137, VD为驱动电路IPM侧的一个5V节点。
当IPM内置的保护动作时,Fo端子将输出低电平,同时关断IGBT。该Fo信号也要经过光电隔离电路送入控制电路中的PWM信号产生器以封锁脉冲输出。
2.4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变频电源的主回路结构构成,整流电路、直流滤波环节和逆变单元的设计过程,以本文设计中逆变器所采用的PM26RSB120为例,介绍了智能功率模块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给出了部分电路原理图。
第三章控制电路参数选择与器件选择
从系统框图可以看出,本变频器中的控制电路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控制电源、单片机、PWM脉冲信号产生部分、故障保护部分。
变频电源性能的好坏取决于输出的电压、电流波形是否近似于正弦波,这需要采用电子技术来调制波形或幅值。变频器的调制方式可以分为PAM控制方式、PWM控制方式和高载频PWM控制方式。
PAM是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脉冲振幅调制)的简称,是一种在整流电路
对输出电压 (电流)的幅值进行调制,而在逆变电路部分对输出频率进行控制的控制方式。由于 PAM调制方式必须同时对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进行控制,控制电路比较复杂,洗碗这种调制方式还具有当电机进行低速运转时波动较大的缺点,所以PAM调制方式用的很少了。
高载频PWM控制方式的原理实际上是对PWM控制方式的改进,是为了降低电动机运转噪声而采用的 一种控制方式。在这种控制方式中,载波频率被提高到人耳可以听到的音频、乃至能感知的超声波频率(12-16kHz)以上,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下面对PWM控制方式的原理和调制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3.1 SPWM控制技术
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就是对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的技术。即通过对一系列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来等效的获得所需要的波形。PWM波形可分为等幅PWM波和不等幅PWM波两种。由直流电源产生的PWM波通常都是等幅PWM波。当各脉冲的幅值相等,而宽度是按照正弦规律变化的PWM披形称为SPWM波形。
3.1.1 PWM调制法基本原理
在采样控制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冲量即窄脉冲的面积。这里说的效果基本相同,是指环节的输出响应波形基本相同。如果把各输出波形用傅立叶变换分析,则其低频段非常接近,仅在高频段略有差异。此原理称之为面积等效原理,它是PWM控制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电力电子负载都要求逆变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功率以及频率能够得到有效和灵活的控制,以满足它们的工作要求,而一般的电压型或电流型逆变电路输出的电压或电流为矩形波,谐波分量很大,造成功率因数降低,使电机损耗和转短脉动增加,特别是频率很低时,转矩脉动严重.甚至不能工作。采用脉宽调制逆变电路,可同时解决调压和改善波形的双重任务。这种电路通常称为PWM(Pulse WidthModulation)型逆变电路。PWM控制方式就是对逆变电路开关器件的通断进行控制,使输出端得到一系列幅值相等而宽度不相等的脉冲,用这些脉冲代替正弦波或需要的波形。按一定的规则对各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既可改变逆变电路输出电压的大小,也可改变输出频率。
对于高频PWM调制来说,开关频率越高,谐波含量越小,但是,功率开关器件本身的开关能力是有限的,其开关频率受其固有的开关时间和开关损耗的,故不宜用在大功率逆变电源当中。而波形重构方式往往需要多个逆变器来实现电压叠加,波形重构的级数越多,出现的最低次数的谐波阶数也越高,但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也越复杂。相应的控制难度越大,输出电压的调节也不方便,因此,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大功率的场合。
利用PWM调制来调节输出电压和降低谐波含量是目前最为普及的技术,在中小功
率的逆变电源中应用十分广泛。
变频电源采用的脉宽调制技术有两种:
一种是开关点预置控制方式,也叫消谐 PWM。理论分析表明,早在 1973年提出
的消谐控制策略具有谐波次数多、残余的谐波分量幅值小、电压利用率高等优点。
另一种是SPWM方案,SPWM方式的缺点是不易获得较高的基波幅值比、开关损耗比较大。优点是可以通过提高开关频率来减少低次谐波的含量,并可以通过调节脉冲
宽度来调节输出电压。本文中采用的是SPWM方案。
3.1.2 SPVPM调制方法
正弦波脉宽调制的控制思想,是利用逆变器的开关元件,由控制线路按一定的规律等距而不等宽的脉冲序控制开关元件的通断,从而在逆变器的输出端获得一组等幅、等距。其脉宽基本上按正弦分布,以此脉冲列来等效正弦电压波。
将正弦波的正半周波形划分为N等份,这样就可把正弦半波看成由N个彼此相连的脉冲所组成的波形。这些脉冲的宽度相等,都等于,但幅值不等,且脉冲顶部是曲线,各脉冲的幅值按正弦规律变化。如果将每一等份的正弦曲线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用一个与此面积相等的等高矩形脉冲代替,就得到一个脉冲序列。各脉冲幅值相等,而宽度是按照正弦规律变化的。根据面积等效原理,PWM波形和正弦波是等效的。对于正弦波的负半周,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得到PWM波形。像这种脉冲的宽度按照正弦的规律变化而和正弦波等效的的PWM波形,称为SPWM (Sinusoid PWM)波形。
理论上讲,可以严格的计算出各段矩形脉冲的宽度,作为控制逆变电路开关元件通断的依据,但计算过程十分繁琐。较为实用的方法是调制的方法,即把希望得到的波形作为调制信号,把接受调制的信号作为载波,通过对载波的调制得到希望的PWM波形。目前,由于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产生PWM控制信号的专用集成电路,如Mitel公司生产的系列PWM产生器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在设计中选用的就是其中的一种三相PWM产生器SA4828,后续章节中对这个芯片有详细的介绍。
3.1.3 SPWM的约束条件
根据SPWM的特点,逆变器主电路的功率开关器件的开关特性和频率以及SPWM参数的选取对逆变器的性能有‘很大影响。所以实际应用 SPWM技术时必然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1381主要为:功率开关器件开关频率的制约;微处理器采样与计算周期的制约:功率开关器件开关损耗和散热条件的制约;以及调制度(M)的制约。
SPWM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以正弦波作为调制波去调制三角载波,由它们的交点确定逆变器的开关模式,使逆变器输出宽度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脉冲阵列。为了保证逆变器功率开关器件安全工作,所调制的脉冲载波有最小脉宽和最小间隙,以保证脉冲宽度大于功率开关器件的导通时间tm和关断时间toff.。这就要求正弦调制波幅值不能超过三角载波的峰值,并用调制度描述这一关系:
式中:Vsin-正弦调制波幅值;
Vcarrler-三角载波的峰值。
在理想的情况下,M 可在 0~1之间变换,以调节输出电压的幅值。一般来说用微机处理器产生SPWM信号,可以是SPWM波形调制度大于1,即过调制,采拟电路和专用集成芯片的方法来产生PWM波形,调制度都在0~1之间,称为线制,调制度在此区间时,输出电压的基波分量正比于调制度。
脉宽调制的方法有很多,分类的方法也没有统一。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① 根据调制脉冲的极性可以分为单极性和双极性调制两种;
② 根据载波信号和基准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同步调制和异步两种;
③ 根据基准信号的不同可以分为矩形波脉宽调制和正弦波脉宽调制。
矩形波脉宽调制法的特点是输出脉冲列是等宽的,只能控制一定次数的谐波波脉宽调制方法的特点是输出脉冲宽度是不等宽的,宽度按照正弦规律变化,故压的波形接近正弦波。
图3.1单极性P职调制原理
3.1.4单极性PWM控制与双极性PWM控制
如图3.1所示,在调制信号地半个周期内,三角载波只在正极性或者负极性
性范围内变化,像这种所得到的PWM波形也只在单个极性范围内变化的控制方
单极性PWM控制方法。
和单极性PWM控制方式相对应的是双极性控制方式。如图3.2所示为单相桥式逆变电路在采用双极性控制方式时的波形图。采用双极性方式时,在调制信号的半个周期内,三角载波不再是单极性的,而是有正有负,所得到的PWM波形也是有正有负。在调制信号的一个周期内,输出的PWM波只有两种电平,而不像单极性控制时还有零电平。
图3.2双极性PWM调制原理
3.1.5异步调制和同步调制
在PWM控制电路中,载波频率fc与调制信号fr之比N=fc/fr称为载波比。根据载波和信号波是否同步及载波比的变化情况,PWM调制方式可分为异步调制和同步调制两种。载波信号和调制信号不保持同步的调制方式叫异步调制。在异步调制方式中,通常保持载波频率.r固定不变,因而当信号波频率f变化时,载波比N是变化的。同时,在信号波的半个周期内,PWM波的脉冲个数不固定,相位也不固定,正负半周期脉冲不对称,半个周期内前后1/4周期内的脉冲是也不对称。
当信号波频率较低时,这种不对称对产生的影响较小,PWM波形接近正弦波。当信号波频率增大时,载波比N减小、一个周期内的脉冲数减少,PWM脉冲数不对称的影响就变大,这就使得输出的PWM波和正弦波的差异变大。对于单相PWM型逆变器来说,三相输出的对称性也变差。因此,采用异步调制方式时,希望采用较高的载波频率,以便在信号频率较大时能保持较大的载波比。
载波比N等于常数,并在变频时时载波和信号波保持同步的方式称为同步调制。在基本的同步调试方式中,信号波频率变化时载波比N不变,信号波一个周期内的脉冲数是固定的,脉冲相位也是固定的。在单相PWM逆变电路中,通常公用一个三角波载波,且取载波比N为3的整数倍,以使单相输出波形严格对称。同时,为了使一相的PWM波正负半周镜对称,N应取奇数。
当逆变电路输出频率很低时,同步调制频率的载波频率fc也很低,fc过低时由调制带来的谐波不易虑除。当负载为电动机时也带来较大的转矩脉动和噪声。当逆变电路输出频率很高时,同步调制时的载波频率f *V高时开关器件难以承受。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可以采用分段同步调制的方法。即把逆变电路的输出频率范围划分成若干个频率段,每个频段内保持载波比你N恒定,不同频段的载波比不同。
单片机在整个系统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从电流电压的检测到控制参数的计算、传送,再到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的控制、协调工作都离不开单片机发挥作用。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控制系统选用PIC16F877单片机作为控器,PWM控制信号采用专用集成芯片SA4828.
3.2 PIC16F877单片机简介
3.2.1 PIC单片机特点
PIC16F877单片机是美国Miocrochip公司推出的PICmicroTM,系列的单片机的一种,具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哈佛总线结构
PIC系列单片机在架构上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设计手法,既不像MOTORALA公司开发生产的MC6814C05/08系列单片机那样,其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同一编址 (也就是两种存储器位于同一个逻辑空间里,这种架构的微控制器称为普林斯顿体系结构),也不像早期Intel公司的MCS-51单片机那样,其程序存储器和数扼存储器虽然编址 (也就是两种存储器位于不同的逻辑空间里,称为哈佛体系结构),但是它们与CPU之间传递信息必须共用一条总线,仍然摆脱不了瓶颈效应的制约。
图3.3哈佛结构和Ar诺伊曼结构比较
PIC单片机不仅采用了哈佛体系结构,而且采用了哈佛总线结构。在芯片内部将数据总线和指令总线分离,而且采用不同的宽度,如图3.3所示。
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实现指令提取的“流水作业”,也就是在执行一条指令的同时对下一条指令进行取址操作:便于实现全部指令的单字节化、单周期化,从而有利于提高CPU指令的速度。在一般的单片机中,指令总线和地址总线是分时复用的。
(2)指令单字节化
因为数据总线和指令总线是分离的,并且采用了不同的宽度,所以程序存储器ROM 和数据存储器 RAM 额寻址空间是互相的,而且两种存储器的宽度也不相同。
(3)精简指令集 (RSIC)技术
PIC系列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只有 35条指令。不仅全部指令为单字节指令,而且大多数指令为单周期指令,有利于提高速度。
(4)寻址方式简单
只有4种寻址方式,容易掌握。
(5)代码压缩率高,运行速度快
(6)功耗低,驱动能力强,外接电路简洁
(7) IZC和SPI串行总线端口
(8)开发方便,程序保密性强
3.2.2 PIC16F877引脚排列和功能简介
PIC16FK77引脚排列如图4.4所示。
PIC16F877单片机不仅有强大的1/O功能,还集成了很多外围电路:两个8位定时器和一个16位定时器;两个集捕捉、比较、脉宽调制于一身的CCP模块:10位多通道的A/D转换器:提供了同步串行日和通用同步异步接收发送系统;8位的并行从动端口和电压低侦测、电路掉电复位的功能。单片机内部带有8KB的FLASH程序存储器,368位数据存储器和256位的EEPROM数据存储器,因此,使用它作为控制器,减少了一些外围电路,使系统简单可靠。
图3.4 PIC16F877引脚排列图
其中,oscl和OSC2分别是时钟输入和输出引脚;蔽)丽是人工复位引脚;RAO~RAS是一个输刀输出可编程的双向6线端口,全部引脚有第二功能,部分引脚有第三功能;RBO~RB7是输刀输出可编程的双向端口,做输入时内部有可编程的上拉电路,部分引脚有第二功能;RCO~RC7是输沁输出可编程的双向端口,部分引脚也有第二和第三功能;RDO~RD7是输入/输出可编程双向端口,全部引脚有第二功能;EO~RE2也是输为输出可编程的双向3线端口,全部引脚有第二和第三功能。
3.3 PWM产生器SA4828简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SA482814'% SA4828管脚排列与功能如图4.5所示。
图3.5 SA4828管脚排列图
(1)与单片机接口的标准总线 ADO-AD7为8位地址与数据复用总线。
(2)控制总线丽 、丽 、ALE采用】ntel控制模式,丽为片选信号。
(3)信号控制及输出 RPHT, RPHB, YPHT, YPHB, BPI4T, BPHB输出三相PWM冲驱动信号,均为标准的TTL电平。丽万5端指示输出封锁状态,低电平有效。ETTRIP为关断触发信号输入端,当输入为高电平时,输出脚而万及六个PWM输出被迅速地箱位在低电平状态,这种封锁信号只有在RST信号作用下才能解除。
(4)电源 VDD为+5V电源端,VSS为芯片接地端。
3.3.1 SA4828的控制方法
SA4828通过8位地址数据复用总线与单片机PIC16F877相连,如图3.6所示。
图4.6 PIC16F877与SA4828连接图
PWM脉冲的各种必需参数都是通过这条总线传给SA4828的。故障封锁信号TRIP直接接在PIC16F877的INT (RBO)上,一旦SA4828收到来自IPM或故障保护电路的故障信号,它除了封锁PWM脉冲输出外,还将TR万端箱位在低电平以向PIC16F877发外部中断信号,使单片机转入中断处理子矛到字,处理故障中断信号。
对SA4828的控制是通过微处理器接口将数据送入芯片和两个寄存教初始化寄存器和控制寄存9})来实现的。
初始化寄存器用于设定与逆变器有关的一些基本参数,这些参数在PWM输出端允许输出前初始化,逆变器工作以后不允许改变。控制寄存器在工作过程中控制输出脉宽调制波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控制逆变器的运行状态。
通常在工作时该寄存器内容常被改写以实现实时控制。因为数据总线时8位的,所以控制参数是通过6个8位的暂存器RO、RI、R2、R3、R4、R5,送入初始化寄存器14和控制寄存器R15的。初始化参数先被写入RO,、RI...... R5,然后通过对虚拟寄存器R14的写操作将参数送入初始化寄存器,最后再将控制参数写入R0.、RI....RS,并通过对虚拟寄存器R15的写操作将参数送入控制寄存器。各控制寄存器的地址如表3.1所列。
表3.1 SA4828寄存器地址L
SA4828的寄存器地址 | ||
名称 | 地址 | 功能 |
R0 | 00H | 暂存器 |
R1 | 01H | 暂存器 |
R2 | 02H | 暂存器 |
R3 | 03H | 暂存器 |
R4 | 04H | 暂存器 |
R5 | 05H | 暂存器 |
R14 | 0EH | 传送初始化参数 |
R15 | 0FH | 传送控制参数 |
样。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表3.2 SA4828初始化寄存器参数空间分配表
7 | 6 | 5 | 4 | 3 | 2 | 1 | 0 | |
R0 | FRS2 | FRS1 | FRS0 | CFS2 | CFS1 | CFS0 | ||
R1 | PDT6 | PDT5 | PDT4 | PDT3 | PDT2 | PDT1 | PDT0 | |
R2 | PDY5 | PDY4 | PDY3 | PDY2 | PDY1 | PDY0 | ||
R3 | AC | 0 | 0 | WS1 | WS0 | |||
R4 | WD15 | WD14 | WD13 | WD12 | WD11 | WD10 | WD9 | WD8 |
WD1 | WD7 | WD6 | WD5 | WD4 | WD3 | WD2 | WD1 | WD0 |
载波频率由CFS2-0三位二进制数决定,这三位数对应一个分频比n,n的值是二进制数CFS的对应的十进制值数。如CFS2-0=110时,n=6,以次类推。载波频率由下式给出:
式中,fCLK是输入的时钟频率。
输出频率范围由FRS2-0决定,它们也对应一个参数m,对应关系同上。频率范围由下面的公式确定:
公式为 :
SA4828产生的SPWM波形是双极性控制的SPWM波形,防止同一桥臂上上下两个管子出现同时导通的情况,每个脉冲设定一个延迟时间,延迟时间由PDY5-0决定,公式为:
为了减少开关管的损耗,对一些很窄的脉冲予以删除,脉冲删除的阐值的脉冲删除时 间,它山PDT6-0确定,设定公式为:
SA4828 提供三种调制波形:纯正弦形、三次谐波形、带死区的三次谐波形。由WS1、WSO决定采用哪一种波形,对应关系如表3.3所示。
表3.3 SA4828波形输出选择表
WS1、WS1 | 0 | 1 | 10 | 11 |
波形 | 正弦 | 三次谐波 | 带死区二次谐波 | 保留 |
R3中的AC决定三相输出的幅值是否相等。若AC-0,由R相的幅值定义所有三相:若AC=l,则三相幅值分别定义。这里要求三相平衡,故AC=0。
R4, R5决定了WATCHDOG记时器的设定时间:
其中TIM 是 R4, R5中 16位二进制数对应的十进制数。一旦记时器的时间超出
tWD,SA4828就封锁脉冲,同时向单片机发故障中断信号。
控制寄存器参数设置
各控制参数在暂存器RO......R5的空间分配如表t4.4所列。其参数说明如下:
表4.4 SA4828控制寄存器参数空间分配表
控制寄存器参数空间分配表 | ||||||||
7 | 6 | 5 | 4 | 3 | 2 | 1 | 0 | |
R0 | PFS7 | PFS6 | PFS5 | PFS4 | PFS3 | PFS2 | PFS1 | PFS0 |
R1 | PFS15 | PFS14 | PFS13 | PFS12 | PFS11 | PFS10 | PFS9 | PFS8 |
R2 | RST | WTE | CR | INH | F/B | |||
R3 | RAM7 | RAM6 | RAM5 | RAM4 | RAM3 | RAM2 | RAM1 | RAM0 |
R4 | BAM7 | BAM6 | BAM5 | BAM4 | BAM3 | BAM2 | BAM1 | BAM0 |
R5 | YAM7 | YAM6 | YAM5 | YAM4 | YAM3 | YAM2 | YAM1 | YAM0 |
三相R, Y, B的幅值定义寄存器分别是R3, R4, R5,由于AC=O,故只需设置
R3即可。幅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A是R3寄存器中对应的十进制数。
R2中的FIR位决定电机的旋转方向,F/R=O时,电机正向旋转,FIR=l时,电机反向旋转。
INH位从内部禁止PWM脉冲输出。当INH=O时.脉冲输出封锁,但SA4828内部其余操作不受影响,一旦封锁解除,PWM脉冲将继续输出。
WTE位决定是否使用WATCHDOG记时器。WTE=l,使用;WTE=O,不使用。
置RST位为1,将复位整个器件,其效果等同于外部复位。
3.3.2参数计算
本系统中应用的时钟频率为12MHz, IPM 的开关频率定为12kHz,输出频率是50Hz,最小脉宽1μS,死区时间3μS。各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1)确定CFS
fCARR=12kHz
由公式 (3.2)可得n=0,故CFS=000b
(2)确定FRS
输出最大频率.fRANGE =400Hz
由式 (3.3)可得m=3.7,取,m=4,故FRS =l00b
(3)确定PDY
定义死区时间t PDY = 3μS
由式(3.4)得Pdy=45,故PDY=101101b
(4)确定PDT
设定最小脉宽为1μS
由式(3.5)得,pdt=121,故PDT=111100lb
(5)设置WD
WATCHDOG计时器预定动作时间设置为Is,则WD=2DC6H
以上计算的都是初始化寄存器中的参数,它们都可以预先计算好再输入SA4828,
至于控制寄存器中的参数,则应该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实时计算或查表得到,以控制系统的运行。
3.4硬件电路抗干扰技术
由于系统中含有大功率开关器件,开关频率高,电流大,所以整个系统内的电磁噪声很大,控制电路的抗月扰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测量电路中,要加上R(!低通滤波器消除由主电路感应过来的尖峰电压;在控制电路的数字部分,原则上每一个集成电路都要配置一个。l诚 的高频去祸电容,以消去数字线路上尖峰电流造成的影响,该去祸电容应尽量靠近所配的集成电路:在模拟部分与数字部分的接日,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如光电隔离、变压器隔离等,以防止互相干扰。
在数字控制系统中,接地是抑制干扰的重要措施,如果能将接地和屏蔽正确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解决大部分干扰问题。本文在设计电路板时,对接地线的处理原则有三条; (1)数字、模拟电路分开接地,分别与电源地线相连,同时尽量加大模拟,电路的接地面积;(2)接地线尽量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允许电流,其宽度 一般为2-3mm以上:(3)数字部分的接地线构成环路,这样可以减小耗电多的集成电路在地线上引起的电位差。至于电源线的布置,除了应根据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粗导线宽度外,还要尽量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与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在电源的入口处,也应跨接一个47μF的电解电容器。
在器件布置方面,应把相互有关的器件尽量靠近,易产生噪声的器件、大电流电路等应尽量远离数字逻辑电路。最后,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之间最好能加土一块金属隔离板以屏蔽主电路上的强噪声。
采用以上诸多抗干」划昔施以后,系统中因千扰造成的错误很少发生,说明这些措施确实行之有效。
3.5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1)使单次谐波和总谐波含量降到指标允许范围以内。
2)负载大幅度变化时对主电路影响尽可能地小。
3)负载变化后,输出电压的波动要尽可能地小。
4))滤波器所用元件尽可能少
为了是负载变化时,对主电路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小,则要求负载变化时,滤波器输
图3.7优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入阻抗模值的变化要小。如果设计的滤波器达到这个要求,则逆变器输出电压、电流的波动很小。设计中采用如图3.7所示的低通澎皮器结构。
滤波器的输出阻抗为:
要想负载对输出出电压影响小,要求:低于500Hz时R》ωL,1/ωC》R。忽略负载的影响,输出电压
故
频率较高时,
频率较低时,
低频信号不衰减,是一个低通滤波器。
系绷高频信号的减倍数是
侮相复负载满载为10Ω,空载为高阻。选取L=0.4mH, C=47μF ,计算可知,
20000Hz时,ω2LC =296.6,≈0.003;
500Hz时,RL=10, ω2LC =0.18,ωL =1.6, =1.087;
500Hz时,RL=10K, ω2LC =0.18,ωL =1.6, =1.104;
50Hz时,RL=10, ω2LC =0.18,ωL =0.16, =1.009;
50Hz时,RL=10K, ω2LC =0.18,ωL =0.16, =1.009;
可见负载对输出电压影响不大,对20k的信号衰减很大,符合滤波的要求。
3.6外围电路设计
3.6.1复位检测
由于选用的单片机PIC16F877内部不具有掉电复位功能,因此,需要设计外加电压检测复位电路。本文设计中采用一种带人工复位的专用芯片IMP8ll o IMP811是IMP公司研制的一组CMOS监控电路,能够为低功耗微控制器监视3~5V的电源电压,并且提供消除抖动的人工复位输入。应用电路如图3.8所示。
图3.9单片机复位检测电路
3.6.2看门狗定时器
SA4828集成的看门狗定时器是一个16位可编程计数器,其衰减频率的是由系统时钟分频的得到的。当计数器计数减小到零溢出时,SA4828关闭所有的i'WM输出,并且RTIP引脚输出低电平信号。此信号传给单片机,作为复位信号。
定时器的定时时间tWD由下面的公式给出:
TIM 为向寄存器 R4和 R5中写入的 16位二进制数对应的十进制数值,
0 3.6.3电压检测电路 电压检测电路用于实现输出均值电压的调节。均值电压调节电路使得输出相电压有效值稳定在 115V。三相电压的调节一般有固定相电压调节、最高相电压调节、平均电压调节和正序电压调节四种,考虑到硬件电路以及实际负载的情况,采用平均电压调节的方式。经过三相变压器的检测,得到如电路如图3.9所示电路。 图3.9平均值电压检测电路 由于隔离变压器的输入端电压为 115V左右,所以必须采用隔离,选择隔离变压器作为隔离装置,变比为220: 10,副边电压为5.2V左右:经过半波整流及滤波电路输出为2.34V的直流电压信号。经过阻抗变换送入单片机的AID采样单元。 4.6.4显示电路的设计 显示部分采用LCD显示器。现在人们己将LCD控制器、RAM, ROM和LCD显示器用 PCB连接在一起,成为液晶显示模块LCM。这种模块与CPU的接口很容易,使用灵活方便,只需向LCM送入相应的数据和命令就可实现所需要的显示。采用8x2的字符型液晶,能满足目前的显示需要,也方便以后进行功能扩展。 4.6.5保护电路 欠压保护 电网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压信号,经电解电容平波得到稳定的直流电平,再与给定电位比较,得到欠压输出信号/LV,当发生欠压状态时,/LV信号变低,经反相器从而触发SA4828的SET TRIP,所有的PWM输出全部变为低电平,起到保护作用。 IPM保护 本文中选用IPM 模块具有过流、短路、过热、欠压保护和制动保护的功能。IPM 在过流、过温、短路时输出报警信号.将此信号经隔离后接到SA4828的SET TRIP输入引脚,有任何故障时,SET TRIP将所有 PWM输出全部拉成低电平,起到保护的作用。 3.6.6辅助电源的设计 由于系统要求使用士5V、士l5V的隔离电源给控制电路使用,本文设计中,先将220V的交流电经变压器降压后,经整流、稳压,变为系统需要的士5V、士15V隔离电源,供给控制电路使用。 3.7本章小结 本章详细的介绍了逆变电源的控制部分的设计过程和硬件电路。对 PWM控制原理、特点及实现方法进行论述和比较的基础上,PWM 控制信号采用专用集成芯片 SA4828来产生,介绍了SA4828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控制器选用了内部集成有FLASH. EEPROM和A/D转换模块的单片机PIC16F877,介绍了其特点和在系统中的使用情况。 第四章软件设计 变频电源的软件设计是本设计的核心,系统运行性能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控制软件的质量的高低。软件主要完成对输出信号的采样,对各种数据的处理,以及对功率转换部分的相应控制。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主程序、键盘开关扫描子程序、显示程序、数据检测中断子程序、及中断保护程序。 5.1主程序的设计 图4.1主程序流程图 主程序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和灵魂,只有通过主程序才能有机地调用系统中各个子程序,使它们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有条不紊的完成各种各样的操作命令。主程序流程图如图4.1所示。 单片机首先初始化 SA4828,打开中断系统。传送完控制参数后,判断 SA4828有没有保护动作,允许输出,则开始输出PWM控制信号,逆变器开始工作。 工作过程中,单片机不断的处理检测反馈回来的信号,控制SA4828调整输出的 PWM 控制信号,控制系统的输出状态,以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在系统正常工作过程中,不断更新看门狗定时器.防止其溢出而中断PWM控制信号的输出。 5.2中断子程序的设计 中断程序包括两个部分,保护中断子程序和A/D转换完成中断子程序 5.2.1保护中断程序设计 图4.2中断保护子程序流程图 这部分程序处理的都是需要立即处理的故障,比如过压、欠压、IPM故障等。这三个故障信号通过或门连接到SA4828的SETI'RIP端上,只要有一个故障发生,就会使SETTRIP端为高电平,起动SA4828内部的故障保护动作,瞬时封锁PWM脉冲输出,同时拉低TRIP端电平,向单片机发中断。 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单片机就会通过串行u读入 74HC165。中的内容,根据该内容判断故障性质并做相应处理。该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图如图4.2所示。 74HC165是一个串/并接口,它可以将来自外部电路的8个开关信号以串行的形式输出,本文就利用它的这一功能,输入故障信号供单片机使用。单片机根据读入字节中的高电平位就可以知道是来自何种原因的故障。在对故障的处理中,除了要给SA4828发立即停止命令外,还要在显示屏上显示故障原因。故障引起的脉冲封锁只有在故障消失后才能由复位信号解除,只有在故障解除后才可重新起动变频器。 4.2.2 A/D转换完成中断程序设计 图4. 3 A/D完成中断子程序 设置 ADC模块是通过控制寄存器ADCONI设置引脚功能为模拟输入通道、基准 电压接入引脚,通过控制寄存器ADCONO选中一个模拟量输入通道、设定A/D转换时钟源、使能ADC模块。开放相应的A/D中断使能位:中断标志位ADIF清0;中断使能位ADIE置1;外设模块中断使能PETE置1;全局中断使能位GIE置1。等待一定的 采样需要的时间后,将控制兼状态位GO//DONE置1,启动A/D转换,等待A/D完成后中断请求。 4.3软件抗干扰技术 变频器控制系统的现场运行环境恶劣,干扰严重,对单片机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在硬件电路上需要安排一些必要的抗千扰措施外,还需要软件系统的密切配合。叠加在被测模拟输入信号上的噪声干扰,会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但由于噪声的随机性,可以通过软件滤波(即数字滤波)的办法剔除虚假信号,求取真值。对输入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重复检测的方法,将随机干扰引起的虚假输入状态信号滤掉。 当噪声干扰窜入单片机内部时,后果更加严重,将可能使系统失控。最典型的故障就是破坏程序计数器PC的状态,导致程序从一个区域跳转到另一个区域,或者程序在地址空间内“乱%,甚至陷入“死循环”。为了将乱飞的、或陷入死循环的程序纳入正轨,转到指定的错误处理程序入口,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软件抗干扰措施,常用的有软件陷阱技术和“看门狗,技术。本文在软件的编制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两种技术。 4.3.1软件陷阱技术 当乱飞程序进入非程序区时,可以设置软件陷阱,将其i$速引向一个指定位置,引导程序失控的单片机跳转到一个指定的地址去执行。本文选用的PIC16F877单片机有8K x 14的程序存储器,在程序存储器的空白区用三条指令‘`BCF PCLAnl,3 BCF PCLATH,4 JMP 0x0000"填满。当程序失控时,执行到软件陷阱指令,程序会自动跳转到复位值矢量,即初始化程序入口地址去执行,从而达到回复到正常轨道的目的。 4.3.2“看门狗”技术 PC受到千扰而失控,引起程序乱飞,也可能使程序陷入“死循环”。软件陷阱技术不能使失控的程序摆脍‘死循环”的困境,这时只有采用“看门狗”技术使程序脱离“死循环”。“看门狗”技术就是不断监视程序循环运行时间,若发现时间超过循环设定时间,则认为系统陷入了“死循环”,然后强迫程序进入错误处理程序,使系统运行纳入正轨。在本设计中,利用了专用集成电路SA4828内部的WATCHDOG记时器来监视系统程序的运行。正常运行时,系统会定时发控制命令给SA4828,这就会使WATCHDOG复位。一旦程序陷入了“死循环”,不能按时给SA4828发控制命令,复位WATCHDOG,那么在设定时间到时,SA4828就会向单片机发外部中断信号,迫使程序进入正轨。 这两种软件抗干扰技术的采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大的环境噪声引起的程序工作异常对整个系统造成的破坏,有效地保护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4.4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给出了几个主要软件模块了流程图,使读者对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有大致的了解。 结 论 本文针对内燃机作为原动力,拖动用磁发电机发电的中小功率分布式发电技术,设计逆变电源,将发电机发出的中频交流电变换成相电压 220V,频率 50HZ的工频交流电。系统采用不可控整流、滤波后 SPWM控制逆变的结构。逆变器采用智能功率模块IPM, PWM控制信号采用新型专用集成芯片SA4828产生,控制器采用集成了AI。转换模块的单片机PIC16F877,使得系统硬件电路简单可靠。该变频电源具有各种完善的保护功能,从主开关管到控制电路,都处在多重保护之下,增强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良好的人机接口使得设计的逆变电源更具有人性化。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G .Ices,B.T.Ooi.The potential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to provide ancillary sercnces. IEEE Transcation on Power Systems, 2002, 19(2): 173~177 [2] Zink J C. Small Generators Fuel Big Expectations.Power Engineering, 1999,103(2):21~24 [3] S .S.Venkata. What future distribution engineers need to learn.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systems, 2004, 19(1): 17~21 [4]吴靖,江昊.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应用及前景,农村电气化,2003(7): 1920 [5]梁有伟,胡志坚,陈允平,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电网技术,2003(12): 71~75 [61马胜红,刘杰,郭小坚等.利用风能太阳能解决边远山区供电研究和实践农村电气化.1997(6):19 [7]梁才浩,段献忠.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6): 53~56 [8]TAMURA Masato, ITOU Shigeru, TSUJIMAE Ryosuke and etc. Distributed Power Resources Based on Gas and Diesel Engines. Engineering Review, 2003(2): 1923 [9]陈伯时,陈敏逊.交流调速系统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 王兆安,黄俊 电力电子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1]赵良炳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李序葆,赵永健.电力电子器件以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3] 杨青.电力电子技术及变频调速最新发展动态.机电一体化,2004(4): 9-11 [14] 钱照明等.我国电力电子传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电工技术学报,2004, 8(19): 1022 [15] Van Wyk J D, Lee F C.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at the Down of the new Millennium-Status and Future. PESO' 99. 30th Annual IEEE. 19991幻:2-3 [16] 赵异波.电力电子器件概况及应用现状,半导体杂志,1999, 7(24): 2329 沈 阳工业火学 硕十学位 论文 [17] Ericsen T. Power Electronic Building Block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ower Electronics.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Summer Meeting,2000' IEEE.2000(2): 1216!~1218 [18] 钟伟强.现代逆变技术的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2004(5): 3334 [19] 赵朝会等.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与现状.中州大学学报,2004, 4(21):122~125 [20] 胡书举等.中频发电机用逆变电源的研制.电工技术杂志,2004(2): ~66 [21] 陈天锦,姚为正.基于DSP控制的逆变电源装置的研究.继电器,2004, 4(32) 39~44 [22]:崔本亮.变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9(13): 致 谢 转眼之间,近四年大学生涯就要结束了。值此之际,我首先要对自己的指导 老师林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文是在指导老师林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催促下完成的。在论文的每个阶段,林老师都格外的关注和启发。积极性的建议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本文的设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这几个月的设计时间里,林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以极其渊博的学识、远瞩的创新意识、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忘我投入的工作热情和谦虚朴素的为人为我树立了榜样并深刻地教育了我。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做人,林老师给我的影响将永远伴随着我并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向林老师致以深深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同侵同学的帮助。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班上的其他同学和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他们对我的影响也同样是不可磨灭的。我将永远不会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