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娅敏(1982~ ),安徽巢湖人,安徽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助教,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王敏(1981~ ),安徽淮北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外部助教。
2008年10月第27卷 第10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Oct .,2008
Vol .27 No .10
传 统 与 超 越
———评《榆树下的欲望》
刘娅敏1
,王 敏
2
(11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2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摘 要: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熟知戏剧传统,在创作中又追求突破,力图在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
所发展。本文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探讨了奥尼尔对象征主义、古希腊神话故事、自然主义以及超人哲学等传统元素的借鉴与革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
关键词:超越;象征;希腊神话;自然主义;超人哲学中图分类号:I 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8)10-0083-04
尤金・奥尼尔(Eugene O ’Neil,1888-1953)是二十世纪美国严肃戏剧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长日入夜行》、《毛猿》、《卖冰的人来了》、《榆树下的欲望》等剧已经成为现代美国场景下的悲剧经典。奥尼尔在美国戏剧史上的贡献是独特的,他的作品折射出了美利坚民族的特点,反映了大工业时代的社会特征,标志着美国戏剧的成熟。
《榆树下的欲望》被誉为美国戏剧史上的第一部伟大作品,该剧以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户农家为场景,表现了家庭成员为欲望所驱使相互猜疑相互争斗的的悲剧。古稀之年的老凯勃特带着妻儿在乱石地里辛苦劳作,终于建起了自己的农场,两任妻子先后都因劳累致死,他的严酷和专横使得三个儿子极为怨恨,只是为了有朝一日继承农场而听任父亲使唤。然而老凯勃特新娶年轻的爱碧,彼得和西蒙眼看继承农场的希望破灭,便将继承权卖给三弟伊本,奔加州淘金去了。继母爱碧为了生个儿子继承农场不惜勾引伊本,不料二人产生出真挚的爱情。为了证明自己的爱情,爱碧忍痛杀死两人的儿子,伊本在惊恐中报了案。最终两人消除误会,决定一同赎罪,只留下老凯勃特独守在农场上。
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塑造英雄还是刻画凡人。古希腊戏剧家擅长借用英雄伟业表
达深沉广博的主题,例如埃斯库罗斯笔下那勇敢无畏、富于牺牲精神的普罗米修斯。这一伟大传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英语剧作家的创作。马洛的贴木尔大帝是纵横欧亚的天骄;莎士比亚饮誉剧坛的四大悲剧写的全都是帝王将相。他们的主人翁即便不是神也是理想化的、放大了的人。作为现代作家,奥尼尔塑造的悲剧人物早已跳出了这一窠臼,他们多是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可能遗存着些许英雄品质,更多的则是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奥尼尔曾说:“在我看来,人是具有同种原始情感、欲望和冲动的相同生物体。”
[1](P36)
《榆树》剧中
人物的悲剧命运正是肇始于他们对自己欲望的屈从———对物质、权力、性与爱的欲望———这乃是普通人摆脱不掉的咒语。奥尼尔认为:“戏剧和绘画、音乐一样,也有一套建立得很好得规则。只有懂得那些规则的人,才能成功地打破他们。”
[2](P205)
奥尼尔的“打破规
则”不等于完全背离和抛弃,而是既借鉴现有规则又不囿于传统,继承与创新是解读奥尼尔作品的两个关键词。本剧中奥尼尔娴熟运用戏剧创作中的多种传统手法,巧妙运用象征手法、古希腊神话故事、自然主义世界观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等元素,又加以独到的改造和重建,在一定程度上实则完成了对传统的和超越。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比单纯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产生更强的效果。含义丰富的象征物在本剧中起着重要作用。标题中的榆树无疑是一个绝妙的例子,它代表母性和女性,农舍旁那两棵硕大无朋的榆树“就像两个精疲力竭的女人”,将她们松垂的乳房、双手和头发都耷拉在屋顶上,每当下雨的日子,雨水便顺着枝叶落下,宛如她们的眼泪。这两棵疲惫的哭泣的似有灵性的榆树完全是已经死去的那两个女人的化身。它们“使人感到一种不祥的、充满占有欲的、企图征服一切的母性心理”[3](P110),如同她们的继任者爱碧。奥尼尔的其他剧作中不乏类似的女性形象,《奇异的插曲》中的尼娜竭力控制周围的男人们,《悲悼》三部曲中的莱维莉亚主宰了孟南家族的命运。爱碧曾经四处漂泊孤苦无依,“一直在给别人干活,从来没有给自己家里干活”[3](P134),这使她迫切需要一个家,作自己的主人。她初到农场时自信而又得意地宣布农庄现在属于她了,是她的家、她的领地。正是这种强烈的占有欲驱使她必须征服“敌人”伊本,也正是为了重新占有伊本的爱,她在疯狂中杀死亲子,乱伦与杀子的大罪带来了她与伊本的毁灭。
石墙是剧中另一处重要的象征,其意义主要有两重。石墙把农庄围在,实际上也囚禁了里面生活的凯勃特一家,使得他们的心“也像石头一样冷了、硬了”[3](P117),变得冷漠麻木、互相隔阂;同时也暗指老凯勃特如磐石般坚硬而不为所动的性格,这乱石地里垒起的石墙、建起的田庄乃是他自己的圣殿和教堂。他顶礼膜拜的石头般坚硬而孤独的上帝并非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正是他自己的化身。
奥尼尔的多部作品中都出现了神秘力量的象征,并多以某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其载体,比如《长日入夜行》中扑朔迷离的雾,又如《安娜・克里斯蒂》里那变幻莫测的海。《榆树》中的天空也是一个此种类型的象征。奥尼尔不惜笔墨多次在舞台说明里描绘了夕阳西下和曙光初露的天空景色,以及剧中人举头望天的行为。西蒙在夕照里回忆起已故妻子那黄灿灿的头发,进而联想到遍地黄金的加利福利亚,感叹“金子在天上———在西方”[3](P112)。老凯勃特眼里的天空就是“一片热乎乎的田野”[3](P140),是他所拥有的田庄的无限放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老凯勃特近视得厉害,实际上根本看不清那一片高远的天空,这也暗示他看不清的还有自己的“石头哲学”。对于伊本,天空首先代表着美,令他暂时忘记眼前的痛苦、得到片刻安慰。不仅如此天空也是他解除疑惑、找寻答案的所在。第三幕第二场开头,农舍里举办舞会庆祝孩子的诞生,“伊本站在大门口,抬头望着天空,脸上现出痛苦和迷惘的表情”[3](P161)。总体看来,天空代表了无限的希望和最终的出路,然而这种希望与出路究竟何在,作者无意交代明白,这也使本剧更加神秘而耐人寻味。
二、借用古希腊神话
奥尼尔曾承认,“对我的剧本创作影响最大的,是我对于各个时期的戏剧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古希腊悲剧”[4](P148)。古希腊悲剧记述的神话故事尤其受他青睐,常被移植到他的现代戏剧之土壤中。《榆树》以俄狄浦斯王的传说为张本,同时又借用了美狄亚杀子的故事。俄狄浦斯王原本无辜,只因为命运捉弄,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犯下杀父娶母的罪孽,最终自毁双目流落异乡。伊本与爱碧的结合则出于无法抗拒的自然本性———性欲和爱欲都是人性中无法抹煞的部分。为了占有农场的缘故,伊本与爱碧一见面便处在相互对立和敌视的位置上。然而一种肉体的吸引力,“这种骚动的、野性的、不顾一切的气质”[3](P121)使得两人不由自主地接近。他们的关系也逐步从单纯的性欲成长为真诚的爱情,他们的“罪”虽然违背世俗法律和清教戒规,却冲破了压抑与怯懦,释放了人本该具有的生命激情,肯定了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与《俄狄浦斯王》所称颂的坚强意志以及对邦国人民的责任感显然不同,奥尼尔关注的是人性的复苏和张扬。
占有农场本是年纪尚轻的爱碧嫁给迟暮之年的老凯勃特唯一的目的,起初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她决心不择手段,最终却甘愿放弃农场、孩子、甚至性命,只为那比其他所有一切加起来还要强的爱。乍看之下,爱碧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美狄亚叛国杀兄、不顾一切追随伊阿宋的故事颇有相似之处,可以说她是现代的“美狄亚”。可是当我们走近人物、仔细端详,特别在分析了她们的心理状态后,又会发现两个“美狄亚”不尽相同。美狄亚为了报复喜新厌旧的丈夫,让其遭受丧失子嗣的痛苦———为了恨,精心谋划,杀害一双亲儿;爱碧为了挽回伊本的信任,证明她对他的感情———为了爱,在绝望狂乱中闷死了幼子。如果说爱碧是冲动犯罪,美狄亚则算是蓄意谋杀的典型了。同样的罪带来的后果可谓截然相反。美狄亚驾龙车安然逃脱,得到了天神怜悯和邻邦庇护;爱碧拒绝随伊本一同逃走,终将面临死刑的惩罚。奥尼尔一向立足于现实主义,假使安排两人逃离法网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纵然能满足观众期待大团圆结局的心理,却流于虚幻,也势必削弱作品的悲剧感染力。
三、超越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其后迅速流传于美国,并在世纪之交发展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动。自然主义文学强调遗传因素、生物本能以及环境条件对人的决定作用。人如同“疾风中的羽毛,水涡中的浮木”,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
《榆树》历来被认为是奥尼尔“最具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品”。剧中人物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某种动物性:伊本犹如一头困兽,“身上有一股凶猛的被压抑的力量”[3](P111);西蒙和彼得听见开饭的铃声“肩并肩,身子互相碰撞着,笨拙而又匆忙地走到饭桌前,就像两条一起去进食的小牛”[3](P114);敏妮和爱碧被称作“母牛”或“母猪”;老凯勃特在舞会上表现得活像只猴子,他轻蔑地称众人为“咩咩叫的羊羔”和“得了瘟病的母鸡”。遗传特征在剧中也有所表现,家族成员之间在相貌、性格以及精神气质上多有相似之处。“一模一样”多次重复,尽管伊本极力否认,两个哥哥和爱碧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与老凯勃特“一模一样”,新生的孩子也长得和伊本“一模一样”。除此之外,凯勃特家族孤独的性格怪僻世代相传:老凯勃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时时感到孤独;西蒙想起亡故的妻子也觉得十分冷清;伊本一直与母亲的亡魂作伴,直到与爱碧相爱才发现自己愿意与她分担一切,因为“这样至少不会觉得孤单了”[3](P174)。
《榆树》中的人物似乎注定要在环境与遗传力的支配下像牲口一般盲目地生活,世代因袭祖先的轨迹。但奥尼尔笔下的人物从来就不是仅此而已,即便是头脑简单的毛猿扬克(《毛猿》)也要思考自己的归属、寻找自己的尊严。最后一场戏中伊本与爱碧认识到应当共同承担杀子的罪孽,但拒不忏悔为了追求爱情而犯下的乱伦之罪,两人不愿逃避,勇敢面对即将降临的厄运。这种勇于主宰自己命运的勇气和对彼此的忠贞使他们脱胎换骨,一扫原有的动物性,找回做人的尊严。
四、走向极端的“超人”
《榆树》的剧情虽然是围绕伊本与爱碧的情爱纠葛展开的,在笔者看来真正的主人翁却是老凯勃特———一个带有超人色彩的角色。他的形象酷似尼采宣称的“超人”:精神上伟岸强大、充满生命的热情、具有旺盛的创造力,是超越弱者主宰平庸的强者。老凯勃特年过七旬,但仍有一副钢筋铁骨,相信自己还能生儿子,五十年来他辛勤劳作,一手把乱石地建成了人人羡慕的农庄,体力上远远胜过乡邻和自己的儿子。他坚强倔强,不肯放弃认定的目标,精神上的强大更非常人能及。老凯勃特独占农场,信奉“石头哲学”,他命令自己必须“像块石头———像块审判一切的磐石”[3](P172),他对妻儿缺乏温情,只把他们当作卖命的苦力。他从不理会别人说什么,也得不到乡邻甚至亲人的理解,感到异常孤独,即便是炎热的天气,他也觉得屋子里冷冰冰的,只得找个暖和点的地方去,到牛棚去。那里有母牛作他的忠实听众,他可以自言自语,摆脱世人的不理解,从而感到舒适安宁。老凯勃特扬言临死时要放一把火将农庄烧掉,把这片土地归还上帝,因为他瞧不起愚笨软弱的儿子们,认为他们不配作自己的继承人。他需要爱碧再生一个儿子,一个酷肖自己的继承人,并且承认“只有这样这些东西才仍旧属于我———即使我在六尺土下还是属于我”[3](P143)。他把自己笃信的哲学和建立的秩序奉为唯一的真理,“相信自己是真理的唯一幸运的追求者”[5](P80),为此他献祭了自己的一生、妻子的生命、以及儿子们的青春。老凯勃特最终没有找到一个衣钵传人,他明白他的真理终归要随着自己的老去而寂灭。尽管如此,经历了一连串打击之后,他依然顽强地留在农场上,坚持到底。朱光潜认为“悲剧人物身上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懦弱和屈从,悲剧人物可以是一个坏人,但他身上总要有一点英雄的宏伟气质”[6](P152)。老凯勃特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他的冷酷自私使得他的命运以悲剧收场,他身上那一点“宏伟气质”就是那份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
老凯勃特曾畏惧垦荒的艰苦,随大伙儿去了西部,那里土壤肥沃,“只要犁犁地,撒下种子,然后坐下来,抽袋烟,看着庄稼长起来就好了”[3](P145),然而他没有留恋本可轻易到手的财富,反而在内心中感到这种财富对他毫无价值,最终返回了农庄,只有在这农场艰难困苦的考验下,他才能感受到自我真正的价值,感受到那个严厉的上帝的存在,亦即他自己的存在。由此可见老凯勃特对农场的独占并非出于爱财如命的贪欲,更主要的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这片他一手建立的天地里,他努力以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战胜人生固有的痛苦,在与痛苦的对抗和获胜中彰显自己的力量,体验骄傲和满足。可以说老凯勃特认定生命的意义完全取决于生命力的强弱,而不是财产的多寡。遗憾的是,老凯勃特没有驾驭得了这番雄心壮志成为超人,反而走向极端,被它吞噬掉了全部人格,化成一块坚硬、冰冷、孤独的“磐石”。
如前所述,奥尼尔的这部杰作在诸多方面都深受传统戏剧元素和技法的影响,其中有象征手段、古希腊悲剧中的神话母题,自然主义思想以及超人哲学等。但该剧的现代性和创新性也是不容置疑的。正因为这种对传统的借鉴和重建使得《榆树》具备了长久的魅力和经典的价值,如同作者自己评价的一样,“这些虚构的事情虽然发生在新英格兰,但同时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7](P96)。
参考文献:
[1] Travis Bogard.The Plays of Eugene O’neil[M].London:Oxf 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2] 奥尼尔戏剧理论选译[J].外国文学,1980,(1).
[3] [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汪义群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 A rthur Nethercot.The Psychoanalyzing of Eugene O’Neil[J].M odern D ram a,1960,(12).
[5] [德]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M].周国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张隆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 Jose Wood Krutch.The American D ra ma since1918[M].New York:George B raziller,I nc,1957.
Trad iti on and Tran scendence:On D esi re under the El m s
L IU Ya2m in1,WANG M in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
2.College English Depart m ent,Huaibei Coal I ndustry Teachers’College,
Huaibei,Anhui 235000)
Abstract:O’N eil p r oves hi m self t o be a tireless experi m entalist in dra matic art.W hile r ooting his p lays in the p r of ound dra matic traditi on,he strives f or innovati on and devel opment in both content and f or m in his tragic dra mas.I nheritance and innovati on are the key t o the inter p retati on of his works.I n Desire under the El m s O ’N eil e mp l oys sy mbolic techniques,Greek mythol ogy,naturalistic app r oaches,and the Uber menschen concep t.He trans p lants and modifies these elements int o his tragedy,and in a way achieves transcendence over the traditi on.
Key words:transcendence;sy mbols;Greek mythol ogy;aturalis m;Uber menschen
(上接第82页)
生命循环不息的理解:“诸神黄昏”象征了严寒的冬季,生命的死亡;最终的结果又象征了春回大地,生命复苏的美好结局,体现了北欧人在经历长期战争,内心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北欧神话拥有冰与火的开始,最终又在冰与火中落下帷幕。他是北欧先民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一种原始崇拜的体现,又是人类在蒙昧时代与自然战斗求生的神话。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完善,他成了北欧先民生存状态的缩影。虽然在强大的教的面前,原始的北欧神话体系最终没能逃脱湮没的命运,但他体现出的人类坚强的求生意志,以及对战争背后和平与安定的渴求依然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亚瑟・考特瑞尔1欧洲神话[M]1俞蘅,译1北京:希望出版社,20071
[2] 胡明刚1北欧神话[M]1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
[3] 尼伯龙根之歌[M]1曹乃云,译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1
[4] 萨迦[M]1石琴娥斯文,译1北京:译林出版,20031
Surv i va l and M ythology:An Ana lysis of the D evelop m en t
of North European M ythology
L IU Shuang
(Fujian College of Financial Technol ogy,Fuzhou,Fujian 350007)
Abstract:The s ocial life of hu man being has been l ong influenced by the r omantic North Eur opean mythol o2 gy.Thanks t o peculiar nature,hist ory and culture,North Eur opean mythol ogy had ca me int o being and devel oped with such features as showing l ove t o sea and being warlike.During years of its devel opment,what has been re2 vealed in North Eur opean mythol ogy is the str ong deter m inati on of human beings t o survival in the unfavorable natu2 ral envir on ment and the l onging for peace in fr ont of war.
Key words:mythol ogy;North Eur opean mythol ogy;natural envir on ment;surv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