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3285次 加入日期:2004-6-11 来源:绵阳市农业局 作者:.
2003年、在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是对农村经营的创新和完善”。在2004年一号文件中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做了重要要求。我局在认真学习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的同时,组织全局各部门专家,对我市种植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我市种植业产业化经营进行了剖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种植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估价
在全市确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中,有6个以上的项目与种植业相关,在2004年50个市级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中,与种植业有关的就有38个。可见,种植业的产业化在全市农业产业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在市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省府“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号召,把加速推进种植业的产业化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总结几年来的工作,我市种植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为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粮、棉、油、茧、果、茶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农产品,也是我市主要大宗农产品,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2003年全市粮食总量197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油菜19万吨,蚕茧1.4万吨,不仅能满足我市居民的生活供给和加工业原料供应,而且产品还大量外调,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批有区域特征的骨干产品和地方名特产品。我市围绕加入世贸组织狠抓了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003年市农业局在充分分析我市农业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判断,最后确定我市种植业重点发展的优质稻、油料作物、高淀粉红苕、蔬菜、茶叶、中药材、魔芋、良种繁育、蚕茧等十大优势农产品,并对优势农产品进行了区域布局规划,对指导我市种植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形成了一批诸如江油优质粮油、附子,三台蚕茧、麦冬、崭山米枣、高淀粉红苕,涪城、游仙的蔬菜、水果、高芥酸油菜、优质稻,梓潼脐橙、花生,平武药材、茶叶,安县魔芋、优质稻,北川茶叶等骨干产品和名特产品,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一批农产品商品基地和现代化种植场逐渐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种植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专用农产品的区域不断形成,规模不断扩大。如:江油、安县、涪城、游仙、三台、梓潼等坝丘区的水稻制种基地,游仙区的高芥酸工业专用油菜基地,江油九岭、游仙石马、涪城龙门无公害蔬菜基地,平武、北川、安县等山区的茶叶基地。与此同时的游仙鲜绿公司、江油蜀道兰苑为代表的花卉现代化种植场也逐步形成壮大。设施化栽培正在蔬菜产业中大力推广。
(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初具规模,一批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正在涌现。根据统计,2003年全市列入市级以上产业化经营的110个项目中,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经营的龙头企业有50个,年销售收入已达4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9亿元,带动商品基地178万亩,联结农户150万户,为农民创收24.9亿元。同时出现了一批以仙特集团、光友公司、圣迪乐公司、铁骑力士公司、安县金菽米业公司、江油金河口米业公司、绵阳市种子公司、高水蔬菜批发市场、万馥果品批发市场等为代表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它们以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运行机制与农产品基地、农户发生联系,带领农户进入市场,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3月市成立了绵阳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标志着我市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上了意识日程。几年来,我市共有47个基地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32个产品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同时加强了绿色食品、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试验示范推广,目前全市已申报绿色食品企业5家,获得绿色食品产品16个;IPM项目实施基地15个,面积达到130万亩,涉及小麦、油菜、水稻、玉米、花生等大小春主要作物。在搞好基地建设和产品的论证的同时,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投资87万元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确定了3个县、10个市场作为首批市场准入试点市场,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地控制。
(六)与产业化相配套的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目前,全市种植业中粮油、水果、蔬菜、蚕业、花卉、药材、茶叶七大产业,从种子繁育、良种供应、物资供应、生产技术服务、产品收购、贮运、加工等各个环节都有比较健全的、成龙配套的服务体系。
二、种植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几年来,我市种植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实力弱,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市种植业方面的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结构趋同、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落后、产品单一、经营效益差,在组织协调开发、生产等能力弱,未能有效地把生产基地、农户与市场连结起来,其龙头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如茶叶产业,我市有加工企业60余家,其中骨干企业5家,但没有一家成为真正的龙头。
造成的原因是:企业经济实力差、经营观念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弱、许多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注重市场研究、不注重产品质量管理、不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品牌保护等,致使企业发展缓慢。
(二)农产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大路货多,名优特新品种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品多、高档和优质品少。2003年全市水果面积35.67万亩,产量30.58万亩,柑桔类栽值面积占25万亩,而我市重点发展的早熟梨面积很少,不足5万亩,市场上都是“洋水果”、“外地水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期存在着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基地发展不快,农产品的品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绿色食品”、“无公害”有待加快发展。
(三)市场建设滞后,信息不灵。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始终处于地方性、自然性状态,狭小、分散和无序发展的状况比较普遍。特别是农产品信息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信息咨询、信息服务、信息情报资料的有偿转让等各方面都不适应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其导向和牵动的功能迟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规模,制约着产业化经营中各方面利益的实现和补偿。
造成的原因:对农产品市场建议,特别是信息化建议重视不够。
(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来我市在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全市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77个,其中专业协会168个,专业生产合作社402个,但是绝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被组织起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会员总数只有55.7万人,带动农户48.7万户,只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7.2%,带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规模小、覆盖面窄、服务手段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地了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造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传统方式和农民的素质较低等。
(五)产业链条短,缺乏精品名品。我市涉农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初加工上,深加工严重不足,附加值低,缺乏精品名品,产业利润不高,抗御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很容易出现亏损。如全市20多家丝绸企业中,只有一家服装生产企业,其余全部是缫丝企业,企业产品主要依靠出口,而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只有国家,导致蚕丝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市场风险十分突出,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规划、盲目发展,使企业在低水平上恶性竞争。
三、加速推进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一)抓好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按照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基地的布局和规划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绵阳市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指导下,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同时,生产基地的建设应打破行政界限,真正按经济区域进行布局和发展,走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并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IPM”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无害化,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IPM项目基地”,为产业化经营提供的原料保证。
(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组织服务等综合功能。在龙头企业的选择上,要以当地农产品的连带度和加工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大为基准。这样既可保证有稳定的加工货源,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龙头企业的发展上,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县、乡、村、户四个轮子一齐转,集体、个体、私营、股份一齐上,坚持“大(规模大)”、“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产品)”、“名(创名牌)”的发展路子。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企业,充分发挥它们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把我市的产业做大做强,在等多方面为外来企业提供方便和服务,使其成为我市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还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培育和发展本地新型龙头企业。
(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指向农业生产过程引入新的技术函数或先进的技术要素。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动力。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应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技术、精加工和深加工技术、保鲜贮运技术和降耗增效技术。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一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改革,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二要坚持专家和群众结合,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做到县有科技服务中心、乡有科技服务站所、村有科技示范户;三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网络,使高效农业示范园、示范带,成为展示高科技农业的窗口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基地。
(四)切实加强市场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市场建设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市场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健全和完善以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一要采取规划、多方出资、股份合作等形式,下气力抓好本地市场建设:二要通过在大中城市建立长期合作的供销关系、在沿海沿边口岸设立对外窗口、大力开拓市外和国外市场;三要发展农产品信息市场,建立农产品信息中心。同时,为加强市场建设,还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一要健全和完善包括市场流通组织、市场调节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的市场组织体系:二要切实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当前应突出抓好对“订单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五)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利益机制。合理的利益机制是能有效地调节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各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机制。其具体内容因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在外部拉动型模式中,应通过签订产销合同,合理确定龙头企业或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与农户的责权利,规范双方的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应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定保底收购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返还利润等方式维护农户利益,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互动的利益关系。在内部合作型模式中,与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方式相适应,应以产权为纽带,使各有关经济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按持股份额享有相应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充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产业链一体化模式中,与合资经营、承包经营等经营方式相适应,应采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的分配原则,与经营效益直接挂钩,按照统一的内部标准使各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都得到体现。
(六)切实转变职能,搞好宏观。产业化经营不是孤立的个别行为,它涉及到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各级必须从全局出发,转变职能,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一是搞好引导。结合长远规划指导各地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并具体实施:通过制定并落实有关、法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指导和法律依据。二是搞好协调。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化经营单位内部各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合理调节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搞好服务。通过健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健全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深化财政和金融改革,以必要的倾斜提供资金服务。此外,还要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