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2:28
文档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了自朱程以来对人性的束缚。改变了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官方对于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垄断地位,更突破了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限,一直被压抑、歪曲的“人”得到了空前。而其“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论对于当代生活尤其是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关键词:知行合一,心学,王阳明,教育工作一,王阳明其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影响首先介绍一下阳明先生,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阳明是他的号,浙江余姚人,生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死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他的父
推荐度:
导读浅析王阳明的心学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了自朱程以来对人性的束缚。改变了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官方对于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垄断地位,更突破了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限,一直被压抑、歪曲的“人”得到了空前。而其“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论对于当代生活尤其是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关键词:知行合一,心学,王阳明,教育工作一,王阳明其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影响首先介绍一下阳明先生,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阳明是他的号,浙江余姚人,生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死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他的父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了自朱程以来对人性的束缚。改变了自董仲舒“独尊儒术” 以来, 官方对于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垄断地位, 更突破了孔子“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的局限, 一直被压抑、歪曲的“人” 得到了空前。而其“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论对于当代生活尤其是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知行合一,心学,王阳明,教育工作

一,王阳明其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影响

首先介绍一下阳明先生,王阳明, 名守仁, 字伯安, 阳明是他的号, 浙江余姚人, 生于宪宗成化八年( 1 4 7 2 年) , 死于世宗嘉靖七年( 1 5 2 8 年) 。他的父亲王华, 是成化年间的状元, 一宫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在家庭的熏陶和时代的刺激之下, 既要做官, 又想当圣贤, 既仇视农民, 又感慨士风的败坏。他曾被权阉刘瑾流放, 却并不改变对朝廷的忠心。他亲自带兵旗压了闽赣两广等地农民和少数民族的, 平定了宗室宁王宣嚎对朝廷的

反叛。同时, 他深入探讨了程朱理学这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庞大体某, 将它所论证和宣扬的

纲常者分, 天理人欲等核心思想, 做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改造不论是学术还是“ 事功” ,

王阳明都是统治阶级所玉需的人物。他的主观唯心论, 是陆九渊学说的引伸和发展, 而i

又带有更浓烈的佛教禅宗的色彩。阳明心学是禅宗化的儒学。

   明朝官方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 它在明初占有独尊的地位。成化弘治以后, 长期被

压抑的陆九渊的心学开始抬头, 王阳明则公开地打出了陆学的旗帜, 以全扬他的良知学

说, 给了儒家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一个极端地发展。嘉靖以后, 陆王心学在思想界风靡

一时, 《明史· 儒林传》说, 阳明学“ 门徒偏夭下, 流传渝百年” , “ 嘉、隆而后, 笃信

程、朱, 不迁异说者, 无复儿人矣。”程朱理学, 从根本上说来, 是适应封建制度、符合地主阶级要求的, 大体说来, 王阳明主要从两个方面做了这样的工作。第一, 进一步强调主观精神( 人心) 的决定作用, 以整伤人们的封建道德; 第二, 给普通人指出一条道德修养乃至成贤成圣的迅速简易的道路, 也就是把百姓变为圣贤的愚弄人民的道路。

二,王阳明心学的大体内容及其思想作用

     阳明心学有三大命题: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他认为, 理全在人心, 应该向内去求。“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 每个人生活的世界, 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你认为你是快乐的, 再苦再累你也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 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你的心, 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知行合一中的“知” 是指“心之本体”, 人的固有道德意识, 即“良知”, 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 先天具有判断是非、选择善恶的道德标准。知与行都是内心的道德标准发出来的, 知是行的主导, 行是知的体现。“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所以知行是一回事, 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 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 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他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 批判了“先知后行” 和“重知轻行” 的观点。身体力行, 知行合一, 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学问, 因为知与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只有去实践了, 你才拥有这个知识, 不去做, 即使你看多少书, 学多少理论, 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程朱理学曾抑制了几百年的思想自由,对此, 王阳明首先否定了“ 理” 的外在性,主张把理置于每个人的心中, 从而建立起尊重各人主体作用的“ 心学” 。朱熹主张客观的天理来主宰世界, 由天理来每个人的行为。王阳明主张由“ 吾心” 来主宰世界, 他说人之心“ 只是一个灵明” ,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的主宰。这一主张的提出, 了每个人的“ 心” , 使人人的t ’, 心” 由驯顺被动的地位, 转向和自我用功的主宰地位。

三,王阳明的心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认识论上虽然具有主观主义的色彩,但从道德实践角度来看,他的这一理论对当前高校走出德育困境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阳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知识的积累与道德修养的提升并不成正比,那些饱读四书五经,口诵圣贤之书的上人行为龌龊。在他被贬到龙场后发现,那里虽然是一个蛮夷之地,人们礼乐不懂,诗书不通,但是非常真实,行为光明磊落,性情淳朴,强烈的反差使他认识到道德上的觉悟不在于增加知识,而在于消除胸中渣滓。因此应该专门开展道德教育,而不能用知识教育代替知识,因为仅凭知识登上高位的有才无德之人造成的社会危害可能更大,于是他提出了“践履道德”。光能背诵,能理解文义还算不上知,须对事物本身有体验,才是完整的知。他主张知外无行,知而必行,反对以知为行、以知代行。只有知了即行,才能知得真切,否则,“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同时他强调不行不知,行而

后知。

      回归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行,行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也是解决当前知行严重脱节的一个重要途径。故高校德育必须打破思维定式,调整德育评价标准,让学生走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投身子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通过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咨询服务、教学实习,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的道德情操,从而增进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的和谐与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建君 德育实效提高之探究[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34)

武耀谦 谈"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在德育课中的运用[期刊论文]-职业技术(下半月)2006(4)

[1]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  王守仁.传习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文档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了自朱程以来对人性的束缚。改变了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官方对于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垄断地位,更突破了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限,一直被压抑、歪曲的“人”得到了空前。而其“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论对于当代生活尤其是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关键词:知行合一,心学,王阳明,教育工作一,王阳明其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影响首先介绍一下阳明先生,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阳明是他的号,浙江余姚人,生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死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他的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