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制造彩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透过单色光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教学重难点 1.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光的颜色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了解光和颜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有关彩虹的图象材料,牛顿与七色光的制作幻灯片。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一块,喷雾器一只,彩色玻璃纸。
学生准备:白纸,自制陀螺,彩笔一盒,手电筒一只,纸筒。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一、导入 1、以彩虹的图片导入,问学生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观?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暗示彩虹出现是有一定的天气条件的。然后请学生根据回忆描述一下彩虹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回忆,就让学生看着图片进行描述。 1、生一起制造彩虹。制造彩虹最好是选择一个无风,阳光比较好的时间,利用小型喷雾器背对着太阳向前上方喷雾,喷出的刹那,就会在水雾中隐隐约约的看到彩虹。 二、探索 1、大家桌上都有一个三棱镜(向学生展示),下面大家就拿着这个三棱镜到阳光下去看看,他与其他镜子的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室外活动。教师随时准备处理学生的发现。 2、间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三棱镜后面的彩带。
三、讨论 1、室内讨论彩带的来源。引导学生做出“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色光合成的”类似的科学论断。 2、深入研究 3、关于牛顿发现白光奥秘的故事,配合制作的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这一段科学史,然后提出问题:牛顿的发现是什么?人们都不相信,怎样才能说服人们?牛顿使用的是怎样的方法使人信服的?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层次的理解,并认识到: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刚提出时总会遇到困难,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信服的,坚持真理需要一定的勇气;同时,也意识到科学讲究证据,一切都要靠证据说话。另外也让学生了解到如果把七色光合成白光,那就能说明自己提出的论断: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色光合成的。 2、转陀螺合成白光。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将七色光合成为白光。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旋转陀螺法、将七种颜色的光照在一起等。教科书中介绍的是旋转彩色陀螺的方法,要求学生将陀螺的正面按照一定比例依次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彩,让它旋转起来。 3、验不同颜色物体只能透过与之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由不同颜色线条构成的图案,孩子们会有惊奇的发现:有的线条消失了,换种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不一样。原因是某色玻璃纸只能透过这一种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起来图案发生了改变。这个原因不要求孩子们解释,只要求学生有深刻的体验,但可鼓励他们课后继续研究。 4、合红、绿、蓝三种色光。实验时,先让学生自己先混合,看他们运用这三种色光能混合出什么颜色的色光,然后再将三种色光混合起来。孩子们会发现用这三种色光合成了白色光,与之前的七色光合成白色光相比较后,教师可告诉他们这就是光的三原色,用他们可以混合出其他的各种色彩,并鼓励他们课后研究用三原色可以还可以混合出哪些颜色。为了使整个实验的现象更明显一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准备:使室内光线尽可能的暗,使手电筒的光线尽可能集中。可在教室里拉上窗帘,用纸桶将手电筒的光聚合,将三色光照射到白色纸张上,使对比强烈些。 四、欣赏 欣赏大自然缤纷美丽的图片。出示一些颜色鲜艳,对比比较强烈的图片给学生观赏,愉悦他们的视觉,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五颜六色。 | ||
探索和调查 | |||
回顾和解释 |
科学内容 | 实验内容 | 材料 | 备注 | |
1 | 简单电路的连接 | 1、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2、想办法让小灯泡更亮。 | 1、小灯泡 2、导线 3、电池 4、开关 | |
2 | 导体和绝缘体 | 1、组合检验器判断某些固体是否容易导电。 2、组合检验器判断某些液体的导电性。 | 1、若干金属制品 若干非金属制品 2、自来水、纯净水、盐水 3、小灯泡、导线 电池 | |
3 |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 设计一个简单电路暗盒让同伴来检测 | 1、暗盒 2、小灯泡、导线 电池 | |
4 | 研究磁铁 | 1、探究磁铁的性质 2、利用磁铁的性质做一个指南针 3、利用磁铁的性质做一个磁铁玩具。 | 1、各种形状的磁铁 2、回形针、针线 3、泡沫、盘子 4、水彩笔、卡纸 | |
5 | 电磁铁 | 1、做一个电磁铁 2、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 1、电池、铁钉、 2、电线、回形针 |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能够制作指南针及磁铁玩具。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
科学知识方面: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学会一种解暗箱的方法。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尝试制作的乐趣。
*感受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养成周密的思考的习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
*能主动对电磁现象产生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多方便。
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电路的连接
2、导体和绝缘体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4、研究磁铁
5、电磁铁
单元教学概念图
1、简单电路
一、课程标准: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二、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 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3. 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
●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2.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2. 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不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层次二:不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层次三: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层次二: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不会作实验记录。
层次三: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五、教学材料:小灯泡、导线、电池、开关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互动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1、教师提供图片 让学生说说家里的电的使用状况,指出电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提出问题:电是怎样工作的?发电厂的电是怎样,传送到我们家里的电冰箱上的? |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2、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电路的构成。 | |
探索和调查 | 1、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组织学生让小灯泡亮起来,仔细观察,并用简图记录方法,进行交流。 (在观察过程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灯丝的两端接在哪里,在交流过程中,知道电池有正负两极。) 2、提供其他的电源形式,让学生连接 3、给学生提供更多材料,让学生把小灯泡变的更亮。 | 1、知道一些基本的电路元件,了解它们的构造。知道它们各自的作用。 2、让学生意识到电的用途是很多的,不仅仅是让灯泡发光,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3、了解灯泡的明暗和那些因素有关。 | |
回顾和解释 | 1、提问: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连接简单电路需要什么?注意什么?如何让小灯泡更亮呢/? 2、课后思考:如何控制小灯泡? | 1、回顾小结本课的所学 2、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 | 2、 |
一、课程标准:
●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二、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
1.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2.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科学知识
1.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 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能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层次二:基本可以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层次三:能准确的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层次二: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不能检验自己的预测。
层次三: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能检验自己的预测。
五、教学材料:
若干金属和非金属制品、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小灯泡、导线、电池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互动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1、教师提问:如果电路中的电线断了,可以用其他物品替代吗?如何可以知道一个物体的导电性呢? |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 |
探索和调查 | 1、组织学生设计检验器。 如何使用检验器呢?要注意什么呢? 2、分组实验,填写表格。 汇报交流结果。 3、提问:人体可以导电吗?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解释。 | 1、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2、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3、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 |
回顾和解释 | 1、出示电工材料,组织学生辨认哪部分是导体和绝缘体。 2、提问: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生活中用电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 1、回顾小结本课所学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
一、课程标准: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
1.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2.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3.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科学知识
1.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 学会一种解暗箱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 养成周密的思考的习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层次二: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不知道现象反映了什么。
层次三: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清楚现象产生的原因。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层次二: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不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层次三: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五、教学材料:暗盒、小灯泡、导线、电池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互动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1、教师一只手里握着导线(导线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两根不相边的),在拳头两旁露出导线的两个端头。 让学生猜猜,手里的导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 |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会判断未知电路的方法。 | |
探索和调查 |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暗盒 要求:不能打开暗盒,如何知道里面的电路情况?应该注意什么呢? 2、组织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推测暗盒秘密。 | 1、让学生学会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并能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2、学会利用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 |
回顾和解释 | 1、集体交流暗盒内的秘密以及判断的方法。 2、打开暗盒验证结果 3、提问:今天的实验我们经历了哪些步骤呢?有什么收获? | 1、学会交流经验和吸取别人的优点。 2、检验小组的检测结果是否正确,进行反思。 |
一、课程标准:
●知道磁铁有方向特性,磁铁有两极,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用指南针。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二、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3. 能够制作指南针及磁铁玩具。
4.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科学知识
1.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2.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3. 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2. 尝试制作的乐趣。
3. 感受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能准确描述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层次二:能描述磁铁的部分基本性质。
层次三:能描述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探究能力:
层次一: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探究磁铁的部分性质,但不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层次二:能够自行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但不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层次三:能够自己设计不同实验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并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五、教学材料: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泡沫、盘子、水彩笔、卡纸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互动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1、教师演示游戏。 2、介绍各种形状的磁铁。 3、提问:在哪里见过磁铁?还知道他的什么性质? |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3、拉近磁铁与学生的距离 | |
探索和调查 | 1、组织学生利用磁铁做游戏 3、交流游戏过程, 提问:从游戏里,你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吗? 3、教师补充其他实验,让学生总结磁铁的不同性质。 4、教师介绍指南针,学生补充。 5、组织学生自己制作指南针及其他磁铁游戏。 | 1、利用游戏探究磁铁的不同性质,并学会解释各种现象,总结性质。 2、能够制作指南针及磁铁玩具。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尝试制作的乐趣。 | |
回顾和解释 | 1、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是如何知道磁铁的这些性质的?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磁铁的性质的? | 1、回顾本课所学。 2、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一、课程标准: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二、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
1.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2.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3. 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4.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3.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4.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主动对电磁现象产生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2. 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多方便。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层次二: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一些因素有关,但不知道具体的关系。
层次三: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清楚知道如何控制电磁铁的大小。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层次二: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但不能根据结果做出解释。
层次三: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能根据结果做出解释。
五、教学材料:电池、铁钉、电线、回形针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互动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1、教师出示电磁铁装置,示范通电后可以吸起回形针,断电后磁性消失。 2、教师介绍电磁铁有关知识。 | 1、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2、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 | |
探索和调查 | 1、介绍材料并演示制作的方法。 提醒:导线有按照同一方向绕;将电线的第二、三圈绕在第一圈上,然后接着绕。最后一圈由倒数第二圈下穿过。这样做成的电磁铁的线圈就紧而不会散了。 2、比一比:谁的电磁铁吸的回形针多,电磁铁的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如何用实验证明呢?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研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过程及结果,小结。 | 1、让学生学会制作一个电磁铁。 2、自己设计实验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因素,知道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 |
回顾和解释 | 1、提问:今天你有哪些收获?电磁铁在生活中有用吗? 2、讨论:你认为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电磁铁有S极和N极嘛?如何证明呢?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小结。 3、共同小结。 | 1、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或绕线方向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2、了解电磁铁的用途,感受到科技对改善人类生活所起的作用。 |
科学内容 | 试验内容 | 材料 | 备注 | |
1 | 测量呼吸和心跳 | 1、测量心跳 | 1、简易听诊器、秒表 | |
2 | 肺和呼吸 | 1、气体的检测 2、测量肺活量 | 3、 | |
3 | 心脏的跳动 | 5、 | 1、 |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单元分析
过程与方法
●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呼吸、心跳;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呼吸时肺有什么现象发生;
●能通过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的学习;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自己心脏的跳动;
●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知识与技能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意识到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意识到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
本单元的内容:
1、测量呼吸和心跳
2、肺和呼吸
3、心脏的跳动
单元教学概念图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班级 姓名
一、请你写出与呼吸有关的3――5个词:
二、数过自己的心跳和脉搏吗?
三、你知道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四、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测量呼吸、心跳
课程标准: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呼吸、心跳;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记录卡;跳绳、球等运动器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一、室外活动 (通过活动感知身体的变化) 1、师:老师这儿有一些运动器材,今天我们的课先请同学们做一些运动。 在运动的同时,还请大家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生:到操场活动。边活动边观察身体的变化。 (回教室) 2、师:刚才大家都做了一些运动,说说看在运动的时候,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①很难受,喘不过气来;②出了许多汗;③心跳的很厉害; ④腿有点发酸;…… 3、师:大家在运动的时候,身体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呼吸和心跳。(板书:呼吸 心跳)刚才大家都感觉到呼吸、心跳加快了,究竟比运动前加快了多少?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板书:测量呼吸、心跳)。
二、学习测量方法 1、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比较出运动前后呼吸、心跳的变化呢? 生: ①先在平静时测量,再在运动后测量;②测量时要有时间; 2、师:大家想的很好,我们今天就来测量1分钟的呼吸心跳次数。测心跳可以借助听诊器;测呼吸要把手放在胸口,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今天除 了测量呼吸、心跳,我们还要学习测量脉搏。(板书:脉搏)看过中医给病人把脉吗? 生:看过,在手腕处把脉。 师:对,我们可以在手腕处测量脉搏。现在请大家像我这样把右手手指按在左手手腕处(演示),感觉到脉搏跳动了吗? 生:试着找脉搏。
三、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师:下面我们就要来进行测量了,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测量卡,分别测量静坐时、运动结束时、休息3分钟后的1分钟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 (出示测量卡)你们可以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测量,算出小组平均数。 2、生: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填写记录卡。
四、分析测量数据 1、师:你们已经得到了一组数据,请大家仔细分析你们记录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吗? 生:①运动结束时1分钟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最多;②休息3分钟后的次数比静坐时稍微多些;③我们小组静坐时每个人1分钟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各不相同;④心跳和脉搏次数很接近⑤呼吸、心跳、脉搏次数的变化是一致的……
五、小结、拓展 1、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发现,有些发现是很有价值的。通过你们的发现,你们小组有什么疑问吗? 生:①为什么每个人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各不相同?②脉搏是怎么形成的?③只有手腕处有脉搏吗?④为什么脉搏和心跳的次数很接近?…… 师:你们的疑问也许会在我们下面的课中得到解答。 | ||
探索和调查 | |||
回顾和解释 |
课程标准: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呼吸时肺有什么现象发生;
●能通过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教学重难点
●会做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认识肺的器官名称
●会做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通过实验认识到人的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教学准备 保鲜袋、清石灰水、呼吸系统模型、循环系统模型、鸡呼吸系统解剖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一、了解学生关于呼吸的原有知识 1、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在本单元课前,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关于呼吸你们知道些什么?”(板书:呼吸)现在谁来说说看? 生:①没有呼吸人就会死去;②呼吸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 ③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④呼吸要靠肺来完成…… 2、师:大家关于呼吸了解的还真不少,这些知识你们是从哪知道的呢? 生:书上……
二、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呼吸有进一步的了解 1、师:刚才有同学提到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这是他从书上了解到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是不是这样:我这有一瓶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可以让清石灰水变浑。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注意听清楚实验步骤: ①取一个保鲜袋收集空气,捏紧袋口; ②向袋内倒入清石灰水; ③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④在取一个保鲜袋,向袋内吹气,捏紧袋口; ⑤向袋内倒入清石灰水; ⑥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师:现在请大家按步骤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生:实验并记录现象。 2、师: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生:呼气的袋内石灰水变浑了。 3、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师: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较多,二氧化碳对人体是有害的。呼吸使我们吸进含有氧气比较多的空气,呼出含有二氧化碳比较多的废气。那么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交换的场所在哪呢?
三、简单认识呼吸系统的结构。 1、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一只解剖开的鸡,我们来看看鸡的呼吸系统是什么样的? (演示)①用一只吸管向鸡的口腔内吹气; ②引导学生观察鸡肺部的变化; 生:鸡的肺部鼓起来了。 2、师:气体进入口腔后,又是怎样进入肺部的呢? 生:观察鸡的口腔与肺相连的器官。用长一点的筷子等物插进去试一试。 3、师:现在我们看到与鸡口腔相连的是气管、再由支气管与肺相连。 (出示人的呼吸系统挂图)这是一副人的呼吸系统图,你们能辨认一下上面的呼吸器官吗? 生: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4、师:我们现在了解了人的呼吸系统结构。含有氧气比较多的空气由鼻腔进入,再由气管、支气管进入到肺部。在肺部,氧气进入人体的血液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你们能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吗? 生:画图巩固对呼吸系统的理解。
四、拓展。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谁能来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在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呢? 生:运动时会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加快才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氧气…… 2、师:那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也同时加快呢? 生: | ||
探索和调查 | |||
回顾和解释 |
课程标准: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自己心脏的跳动;
●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知识与技能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教学重难点 :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认识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教学准备 人的循环系统示意图、猪心、血液循环实验模型(塑料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1、 师:我们的心脏为什么总是不停的跳动? 生:①心脏如果不跳人就会死掉; ②大概是受神经的控制; ③心脏自己有跳动的功能; …… 2、师:真的像你们说得那样吗?心脏在跳动时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听一听。 生:①直接用耳朵听; ②用听诊器听; ③用粗管子听…… 〈实验〉听心脏的跳动。 二、寻找脉搏 1、 师:在你的身体上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呢? 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小组内相互找……) ①在颈部有;②在头部太阳穴处也有; …… 2、师:我们在第一节课时就有同学发现,心脏的跳动和脉搏的跳动似乎有一定的联系,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生:思考,写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3、师:现在我们一边听心脏的跳动,一边摸跳动的脉搏,看一看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实验。 4师:你们通过实验有什么发现? 生:心脏的跳动和脉搏的跳动是一致的。 师:脉搏就是血管的跳动,血管是与心脏相连的,所以它们的跳动是一致的。
三、认识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1、 师:血液在我们的体内是怎样循环的呢?你们能不能试着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你们可以阅读一下52和53页上的资料。 生:阅读资料。 2、师:通过录像向学生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就是跳动一次。心脏工作时,会将血液输送到肺部,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回到心脏,接着又被送往全身各处。 3、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速?”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四、小结。 | ||
探索和调查 | |||
回顾和解释 |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科学内容 | 实验内容 | 材料 | 备注 | |
1 | 解释 | 1、用湿手指触摸彩色花 | 1、水杯 2、过滤纸 3、水彩笔 4、橡皮筋 | |
2 | 建立模型 | 1、黑盒子模型 2、纸筒模型 3、肘关节模型 | 1、黑盒子、滚珠 不同形状的模块、胶带、厚纸板 2、纸筒、线绳、回形针、大头针、铁垫圈 3、橡皮筋、模拟关节的相关材料 |
●过程技能
1. 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
2. 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3. 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4. 能边观察边解释。
5. 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6. 举例辨别不同类型的模型。
7. 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8. 以肘关节为例,学习以下步骤: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是解释。
2. 知道解释离不开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形式)。
3. 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4. 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5. 知道教材例证模型的关联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合理解释的快乐。
2. 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3. 乐于合作与交流。
4. 享受完成制作的乐趣。
5. 赞赏建立模型的意义。
6. 乐于交流自己的解释和制作。
本单元的内容:
1、解释
2、建立模型
单元教学概念图
1、解释
一、课程标准: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释。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 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
2. 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3. 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4. 能边观察边解释。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是解释。
2. 知道解释离不开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形式)。
3. 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合理解释的快乐。
2. 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3. 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
●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什么是解释。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层次二:知道什么是解释,但不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层次三:知道什么是解释,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层次二: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不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层次三: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五、教学材料:水杯、过滤纸、水彩笔、橡皮筋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互动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1、分别出示三幅图 提问: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想到什么?这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相机板书(分开写) 2、教师小结:现象与解释 | 1、通过对图例做出解释,理解解释的含义。 | |
探索和调查 | 1、出示一个坏的水果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提问:你觉得两者有什么不同? 3、组织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现象以及原因。 5、小结:解释的不同类型 | 1、区分事实与解释;边观察边解释。 2、通过实验理解现象与解释的不同,以及解释的不同类型。 | |
回顾和解释 | 1、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现象和解释有什么不同呢?哪些科学结论就是好的解释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2、师生共同小结。 | 1、理解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解释的完善就是科学的进步。 |
一、课程标准: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二、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 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 举例辨别不同类型的模型。
3. 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4. 以肘关节为例,学习以下步骤: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
●科学知识
1. 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2. 知道教材例证模型的关联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享受完成制作的乐趣。
2. 赞赏建立模型的意义。
3. 乐于交流自己的解释和制作。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了解模型的类型,但不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
层次二: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但不能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层次三: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层次二: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不需教师指导。
层次三: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模型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五、教学材料:
黑盒子、滚珠、不同形状的模块、胶带、厚纸板、纸筒、线绳、回形针、大头针、铁垫圈、橡皮筋、模拟关节的相关材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互动目的 | 二次备课 |
集中话题 | 1、提问:你们见过模型吗?有哪些? 2、出示四种模型 组织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模型,并回忆出与之相类似的模型。 3、提问:这些模型都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模型的意义 | 1、认识不同种类的模型。 2、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意义。 | |
探索和调查 | 1、提问:你们想制作模型吗? 2、学生理解黑盒子模型的制作过程。 3、分组制作,交换确定,交流结果及确定的过程。打开盒子验证。 4、出示纸筒模型 组织学生想办法探究内部情况,并画下来,解释自己探究的过程、结果。 5、组织学生按照模型图制作一个模型,验证自己的解释。 6、提问:你了解你的肘关节情况吗?你能借助一些材料去做一个模型吗? 7、展示解释各组的模型 评价哪组模型做得最合理。 | 1、通过滚珠的运动(黑盒子)和拉绳的活动(纸筒)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通过运用、制作纸筒模型,学习分析、判断和推理,做出合理解释。 3、做肘关节模型,解释屈臂动作。 | |
回顾和解释 | 1、提问: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经过实验,你觉得模型有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利用模型干什么?还可以做哪些模型呢? | 1、通过实践活动后,让学生深刻体会建摸的意义,体会建模对科学的巨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