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重点知识汇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12:40
免疫学重点知识汇总
1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15.淋巴细胞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17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
导读1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15.淋巴细胞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17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
1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15.淋巴细胞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17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18.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或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19.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24.TCR、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抗原(idiotype, Id)。27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31.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mediated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Fc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3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Köhler和Milstein将抗原特异性 B细胞与恶性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系即杂交瘤(hybridoma),既有骨髓瘤细胞大量扩增和永生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每个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细胞融合而成,而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故经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是为单克隆抗体。其优点是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44细胞因子(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功能。53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54.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位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55.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5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内,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MHC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即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HLA基因是迄今为止人体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系统。65.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66.HLA单体型: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67.锚定残基: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HLA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73.等位基因排斥: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只有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链基因的表达。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轻链基因之间的排斥,轻链和5.同种型排斥:种型排斥是指74.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受抗原刺激活化增殖过程中,每次细胞,BCR可变区基因大约每1000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导致BCR的多样性及体液免疫应答中抗体的多样性。78阳性选择:在胸腺深皮质层,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单阳性细胞,而不能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发生有效结合或结合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发生凋亡。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T细胞获得了自身MHC性。79.阴性选择: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识别,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发生凋亡而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不能针对自身抗原发生强的应答,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阴性选择,T细胞获得自身免疫耐受。80.T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TCR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CD3组成。87.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专职性APC包括DC、巨噬细胞和B细胞三种。90.抗原处理: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抗原或摄取入胞内的外源性抗原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统称为抗原处理。91.抗原提呈: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此过程统称为抗原提呈。104.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发挥清除和破坏抗原物质(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移植细胞等)的效应。106.MHC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自身MHC分子,称为MHC性。例如,巨噬细胞与Th细胞之间受MHCⅡ类分子,靶细胞与Tc之间受MHCI类分子。107体液免疫: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称为体液免疫。111 Ig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生发中心母细胞的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在每次细胞中,IgV区基因大约每1000 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一般体细胞自发突变的频率是1/107~1/1010。此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基因重排导致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BCR和抗体的多样性。109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免疫应答的进行,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仅有少量抗原时,只有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优先结合抗原,发生克隆扩增,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113同种型转换:B淋巴细胞完成IgV基因重排后的子代细胞,在抗原的诱导和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下, 其IgV基因表达不变,而C基因的表达从一种类型转变到另一种类型,进而导致Ig类型的改变,称为Ig同种型转换,也叫做类别转换,如从IgM到IgG的转变。177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178模式识别受体(PRR):是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和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血液中还存在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sPRR),主要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C反应蛋白等急性期蛋白。12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 126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127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 133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育完善形成的一系列反馈性上调和下调免疫系统功能,将免疫应答控制在有效而适度范畴内,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性调节称为免疫调节。137抗原内影像(internal image):是指由Ab1诱导产生的针对Abl抗原结合部位的β型抗独特型抗体(Ab2β),因其构型与抗原表位相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地与Abl结合,故而称Ab2β为体内的抗原内影像
1.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对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发挥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如趋化因子调节DC的迁移和归巢;IL-2、IFN-γ、M-CSF、 GM-CSF等都是巨噬细胞的活化因子;IL-2明显促进NK细胞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等等。(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B细胞和αβT细胞的发育、分化和效应功能的发挥。如IL-4、IL-5、IL-6等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IL-1、IL-7、IL-18等活化T细胞并促进其增殖等。(3)刺激造血 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尤其是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着关键作用。(4)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 如TNF-α和LT-α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5)促进创伤修复 多种细胞因子在组织损伤的修复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可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2.答:MHC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MHC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其编码产物,经典的HLAⅠ类和Ⅱ类分子通过提呈抗原肽而激活T淋巴细胞。1)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HLA分子的双重识别,形成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性。2)被HLA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是自身抗原,甚至是HLA分子本身。由此,HLA参与构成自身免疫性,并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3)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4)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1)编码补体成分,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体的杀伤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2)非经典Ⅰ类分子和MICA基因产物可调节NK细胞的活性。3)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3简述B细胞的功能.答:(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具有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和ADCC等作用。(2)提呈可溶性抗原:活化的B细胞可藉其表面的BCR结合可溶性抗原,并内化BCR-可溶性抗原复合物,对其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3)分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以及T细胞的功能。4简述抗原提呈的MHCⅠ类分子途径。答:内源性抗原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与提呈,所有有核细胞均能通过此途径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与转运:完整的抗原(包括自身抗原)在细胞质中合成以后,在胞质内以PSMB8和PSMB9为中心的蛋白酶体的作用下降解为多肽片段,然后经TAP选择适合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含8~12个氨基酸的抗原肽,转运到内质网腔内。(2)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MHCⅠ类分子α链在内质网合成后,和β2m组装成完整的MHCⅠ类分子。(3)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多肽的提呈:MHCⅠ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与已经存在的8~12个氨基酸的抗原肽双向选择,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提呈给CD8+T细胞。5.简述抗原提呈的MHCⅡ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主要通过APC的MHCⅡ类分子途径加工与提呈。(1)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外源性抗原被APC识别、摄入后,形成内体,然后内体转运至溶酶体或与之融合为内体/溶酶体。在内体、内体/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多种蛋白酶水解抗原为含有10~30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在内质网新合成的α链与β链折叠成二聚体后,与Ii的辅助分子结合形成(αβIi)3九聚体。然后在Ii链的引导下,MHCⅡ类分子经高尔基体由内质网转运到内体/溶酶体,形成MⅡC。(2)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3)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和抗原多肽的提呈:在MⅡC的酸性环境下,Ii链被蛋白酶所降解,仅在MHCⅡ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内留有一小片段(CLIP)。随后,在HLA-DM分子作用下,CLIP与抗原肽结合槽解离,MHCⅡ类分子得以和MⅡC内已经存在的外源性抗原多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6 T细胞识别抗原有何特点? 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如下:(1)T细胞不能识别天然的抗原,只能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2)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称之为MHC性。7 CD4+Thl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CD4+Thl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1)Thl效应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Thl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多途径作用于巨噬细胞。①激活巨噬细胞:CD4+Thl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IFN-γ等,以及Thl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通过CD40L/CD40相互作用活化巨噬细胞。②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Thl细胞可产生造血干细胞生长因子如IL-3及GM-CSF,它可刺激骨髓产生新的巨噬细胞。Thl细胞分泌TNF-α和LTα使炎症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加,而使吞噬细胞黏附其表面,并募集到炎症部位。③T细胞与巨噬细胞所提呈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可诱导巨噬细胞激活。(2)活化巨噬细胞对CD4+Thl细胞的作用:活化巨噬细胞可通过上调表达一些免疫分子和分泌细胞因子增强Thl细胞的效应。如①活化巨噬细胞高表达B7和MHCⅡ类分子,从而具有更强的提呈抗原和激活CD4+T细胞的能力。②活化巨噬细胞可分泌IL-12,促进Th0细胞向Thl细胞分化。8 初始CD8+T细胞是如何被激活的? 初始CD8+T细胞的激活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Th细胞依赖性的,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一般低表达或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不能有效激活CD8+T细胞,需要APC和CD4+T细胞的辅助。病毒抗原或肿瘤抗原从宿主表面脱落,以可溶性形式被APC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别与MHCⅠ类分子或MHC Ⅱ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这类细胞亦可经凋亡后,被APC吞噬处理,提呈抗原并活化T细胞。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活化Th细胞,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活化CTL前体细胞。CTL前体细胞在抗原肽- MHCⅠ类分子发出的特异活化信号及激活的Th释放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CTL(Tc)。第二种方式为 Th细胞非依赖性的,主要指高表达协同刺激分子的病毒感染DC,可无需Th细胞辅助而直接刺激CD8+T细胞合成IL-2,促使CD8+T细胞自身增殖并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9以TD-Ag为例,试述B细胞介导的初次免疫应答具体过程及特点.TD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初次免疫应答的过程和特点(1)TD抗原的提呈:TD抗原被APC (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摄取、加工、处理成小分子抗原肽并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与抗原肽- MHC-Ⅱ分子复合物表达在APC的表面,供CD4+ Th细胞识别。(2)Th2细胞活化及其对B细胞的辅助:Th细胞识别抗原肽-MHC-Ⅱ分子复合物,产生的信号由CD3传递入细胞内(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如B7、LFA-3的等级结合T细胞表面的CD28、CD2等,产生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同时在细胞因子IL-1、2等刺激下,充分活化、增殖并分化为Th2细胞。Th2细胞高表达CD40L,可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同时Th2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2、4、5、6等,作用于B细胞。B细胞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游离的抗原或存在于上述APC表面抗原(TD-Ag)分子中的构象表位。在双信号和细胞因子作用下,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3)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包括中和毒素和中和病毒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和ADCC作用(4)B细胞对TD-Ag初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首次刺激机体,需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且产量低、维持时间短、抗体类型以IgM为主。
免疫学重点知识汇总
1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15.淋巴细胞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17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