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职业经理人-狼性和羊性的结合体——论阿Q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 精品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12:04
文档

职业经理人-狼性和羊性的结合体——论阿Q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 精品

狼性和羊性的结合体——论阿Q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摘要:《阿Q正传》不朽的思想价值,在于它高度概括的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的集中体现者。本文从阿Q的狼性和羊性入手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并探索这种国民性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关键词:阿Q;狼性;羊性;国民性《阿Q正传》是鲁迅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杰出作品。阿Q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与真实写照,更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鲁迅先生在阿Q形象上集中了
推荐度:
导读狼性和羊性的结合体——论阿Q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摘要:《阿Q正传》不朽的思想价值,在于它高度概括的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的集中体现者。本文从阿Q的狼性和羊性入手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并探索这种国民性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关键词:阿Q;狼性;羊性;国民性《阿Q正传》是鲁迅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杰出作品。阿Q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与真实写照,更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鲁迅先生在阿Q形象上集中了
狼性和羊性的结合体

——论阿Q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

摘要:《阿Q正传》不朽的思想价值,在于它高度概括的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的集中体现者。本文从阿Q的狼性和羊性入手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并探索这种国民性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关键词:阿Q;狼性;羊性;国民性

《阿Q正传》是鲁迅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杰出作品。阿Q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与真实写照,更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鲁迅先生在阿Q形象上集中了某些国民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尊自大、自我陶醉等国民劣根性。然而,在另一方面,正是这个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的阿Q,在性格深处却积淀着一种近乎残暴的“奴隶主”的意识,一旦面对弱小的时候,这种残酷便会表露无遗。“狼”与“羊”的双重性格在阿Q身上有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并存。本文即从阿Q的狼性和羊性入手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并探索这种国民性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一、狼性和羊性的完美结合

“阿Q既是一只野性的狼,又是一只任人宰割和温顺的羔羊。遇到弱者时,他是狼;遇到强者时,他是羊。耽于幻想的境界时,他是狼;遭遇现实矛盾时,他是羊。因为是狼,所以他放肆地奴役他人;因为是羊,他便老老实实地接受他人的奴役。总之,在阿Q身上,狼性和羊性是一个硬币相互依存的两个面,不可分割。这就是阿Q人格的二重性。” 关于阿Q的性格特征,笔者认为这是最为精到的评议之一。阿Q性格的核心,应该说就是狼性和羊性的完美结合。他的恃强凌弱、残暴凶狠是他狼性的体现,而他狭隘守旧的思想、附庸投机的心理等等,则出自他的羊性。

(一)狼性

阿Q本是一个赤贫的农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然而这个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道德上被否定的农民,每每在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对象时,却显现出狼的残暴,这种以奴隶的身份压迫奴隶的做法,使阿Q的狼性又表现出几分荒诞,像一种黑色的幽默。

1、外在的恃强凌弱

阿Q醉醺醺的走在街上,看见王胡在那里捉虱子,他就并排坐下去了。换作是别人,阿Q是一定不敢的,但是他觉得王胡这样的人身份和地位还比不上自己,那自己坐下去和他一块儿抓虱子就是抬举王胡了,可是阿Q与王胡,同为社会最底层的奴隶,阿Q却看不起王胡,在他心里,像王胡这样的奴隶压根儿比不上自己,所以在心里才觉得自己肯和王胡并排坐下算是抬举他了。

接下来,阿Q与王胡进行了一场找虱子的比赛,阿Q败下阵来,一番唇舌战之后,阿Q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准备动手教训教训王胡。——看不起奴隶的阿Q就这样欺负起另外一个奴隶来了。在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对象时,阿Q身上的狼性就这样表现出来,他身上散发出的危险气息让人啼笑皆非,然而在阿Q越是胜利的时候,读者越是觉得悲哀;在阿Q越是得意的时候,读者就越是感到痛苦。而阿Q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侵略性”,就更加意味深长;作者的高明和精辟之处,也更加可圈可点。

另外,在阿Q生平的第二次受辱后,心中正郁闷,却看见静修庵的小尼姑迎面走来过来:阿Q那怕在平时,看见小尼姑也一定要唾骂,更不用说是在自己受到屈辱之后了,于是把自己晦气的根源联系上了可怜的小尼姑,在小尼姑骂不还口之后,越变本加厉,动起手来了,这一幕被酒店的看客们见到,于是酒店里的笑起来。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于是酒店里的人又大笑起来,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忘却了假洋鬼子,当听到小尼姑骂他断子绝孙时,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阿Q却是十分得意的笑了起来。

在第五章《生计问题》中,因为吴妈的事情,所以在未庄没有人愿意找他做短工,都去找了小D,因为生计的问题,他便把这一切怪罪在小D身上了,他认为,这小D,是一个穷小子,又瘦又乏,位置还在王胡之下的,谁料到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所以这一气,更与平常不同,于是在见到小D之时,真可谓是仇人见面份外眼红,阿Q便迎上去,小D也站住了,于是便发生了精彩的“龙虎斗”。

他还欺负老尼姑,拔起四个萝卜,兜在大襟里,被老尼姑抓个现行却还在耍无赖,让老尼姑把萝卜叫答应。

无论王胡、小尼姑、老尼姑、吴妈、小D,事实上都是与阿Q一样的底层民众,面对与他一样的弱势人群,他表现出来的便是这样的强横。正是这种种拙劣的行为,将一个恃强凌弱的生动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跃然纸上的阿Q,其实是传统中国国民性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入木三分的刻画,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

2、内心的残暴凶狠

在作品第七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阿Q的描写: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的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于是未庄的人便用惧怕的眼神看着阿Q,阿Q看着这些可怜的眼光,这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的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而且喊道:“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众所周知,阿Q常常受人欺负,挨打以后他就自我安慰,儿子打老子成了阿Q的经典口头禅,那么是不是这样就真的让阿Q的心理得到平衡了呢?其实不然,阿Q并没有忘却他所遭受的一切,只不过他无力和强大的封建统治者抗争,只能把仇恨藏在内心深处。通过上述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的描写,我们会发现他平日深藏不露的残暴凶狠。

做惯了奴才的阿Q在关于的想象中化解了心中的不平,又发现“造反了”的嚷嚷可以吓唬可怜的乡民,于是,他的性格便来了个大转折,似乎后自己就可以坐上主子的位置,自己便是压在别人头上的人。看到别人惧怕而又可怜的目光,他觉得十分舒服;想着要什么便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尚未的阿Q此时更加高兴了。而这一切,将阿Q内心深处潜在的残暴性格表露无遗,试想要是阿Q真的了,尝到点滴的甜果,那么阿Q的下一步会是什么呢?是的,便是疯狂的杀人和复仇了。

当他回到土谷祠后,晚上做了个梦,此梦亦即阿Q的畅想曲,在他的畅想曲中,的都威风凛凛。之后,赵家的元宝、洋钱……秀才娘子的床,还有钱家的桌椅,都搬到土谷祠来。这都还不够,还得杀人,第一个该死的便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是的,他记得是小D抢了他的饭碗;是赵太爷一个耳光让他不能姓赵;是秀才用大竹棒子敲他,还骂他是王八蛋;是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他。本来他还想留王胡的,可是转眼一想,王胡也不留下了,一便杀了,是的,他还记得王胡曾经打过他。紧接着该找个称心的女人了,于是又把未庄的女人想了个遍。如此丰富有趣的一个晚上,阿Q通过权力、物质、性爱等方面的想象来改写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的真实境遇,以弥补和满足自己饱受创伤的屈辱心理,但同时这也是阿Q内心最迫切的欲望和最真实的想法。在未庄经历的一桩桩、一件件事,阿Q都刻骨铭心,一旦有机会,他便为所欲为、胡作非为起来。即使没有机会,他也要通过想象获得满足。遗憾的是,他根本不知道压迫他的到底是什么,因此他要把曾经受过的屈辱和压迫变本加厉地加在未庄的人们身上。阿Q对的认识是十分幼稚和糊涂的,只因为关于的想象可以帮助他得到快乐,但是因为这种想法里充满了强烈的复仇情绪,于是就没有敌友之分,在他不明是非、不辨黑白的憧憬中,就连小D和王胡都要杀了。小D、王胡这些人都和他一样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命运和阿Q是一样的,他们从来无意难为阿Q,只是迫于生计而得罪了阿Q,然而阿Q在“造反”后,竟然是连这些同他处在同等地位的人都不放过了。以上种种,可见阿Q被仇恨和欲望所模糊了的良知,被现实所扭曲了的心态。

总之,阿Q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头狼,具备很明显的狼性。他强烈的复仇心理和残暴凶狠的本质,只是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已,一旦有点机会,他便会表露无遗。

(二)羊性

阿Q毕竟是个生存于封建社会底层的普通农民,虽具有一定程度的狼性,但是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羊性:安于现状,任人宰割,不敢做丝毫的反抗。这样的羊性,其实也就是奴性。

1、安于现状,稳坐了奴隶的位置

面对和他同样挣扎着社会底层的弱者的时候,阿Q是恃强凌弱、残暴凶狠的狼,但是,在那些比他强大的封建统治者也就是真正的狼的面前,阿Q却是一只顺从的羊。甚至可以说,阿Q从来不把自己当人看,他安于做奴隶的处境,把做奴隶当作了最大的满足,面对压迫,面对精神和肉体的凌辱,他只能自轻自贱,默默地忍受。当别人(强者)揪住他的黄辫子,逼着他说是打畜生的时候,他哀求不说畜生,而是虫豸,觉得虫豸是比畜生好些。如此的懦弱、、胆怯和慌乱,和面对弱者时的强悍相比,实在是判若两人。

阿Q给赵太爷打了一个巴掌,认为他不配姓赵,从此他便不敢说他姓赵了,虽然心里仍然有姓赵的念头;他曾经轻轻地骂假洋鬼子,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被假洋鬼子棒打之后,他却怯懦地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他闹了恋爱悲剧,挨了打,地保要他赔光他所有的家当,他自然都答应了;被莫名其妙的抓了去,他还想着,人本来也是应该坐几回牢的,而心安自得的坐牢,到了大堂,虽然没有叫他下跪,然而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膝盖,乖乖的跪了下去,直到意识到要杀头了,他还是荒唐的说出了二十年后云云。这便是奴隶的生死观。可见,他天生就一副贱骨头,奴性早已经深入他的骨髓并且扩散到每一个细胞了。

2、维护封建道统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男尊而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一系列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婚姻制度圈定了女人的位置,决定了女人不幸的命运。中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美丽的女人不仅给男人带来特别的杀伤力,而且还会给国家造成祸害和灾难。所以在士大夫的眼里,女人要么是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孽畜。

阿Q便是继承了封建思想的大统,阿Q才会说尼姑和和尚的勾当,单身女人和野男人的关系。可见阿Q在针对女人的问题上,充当的是一个封建制度卫道士的角色。

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想要一个女人,他也具备这种本能的欲望。因为小尼姑骂得够毒,骂他断子绝孙,他就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在阿Q的畅想曲里,他把视为对未庄人的报复,视为造反,视为主奴易位,于是在他叫嚣着造反后才会觉得自己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这种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的观念,其实也是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

阿Q的一言一行都时时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他也把自己变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维护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Q并非真正想要,相反他是狭隘和守旧的,他所极力维护的,恰恰是把他推到此种奴隶境地的封建道统。

3、附庸封建权贵

阿Q地位低下,本是没有一处值得炫耀的地方,可是在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喝了两碗黄酒的阿Q觉得自己也是姓赵的,本来阿Q姓不姓赵于自己和赵太爷的利益是毫无相关的,但是仅仅因为赵太爷家的儿子考上了秀才,赵太爷的这种优越感便使阿Q也想沾沾光,于是乎,阿Q才说到自己和赵家是本家。

   阿Q本来痛恨,向来觉得党便是与他为难,去看杀党的时候还喊痛快,之前骂假洋鬼子受打也是出自这个原因,但是等到辛亥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的时候,他看得眼热,也想做起党来了。还想找假洋鬼子投身,把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都寄托在上。阿Q的目的显而易见,他不过为了满足他自己的私利,于的目的和意义,实在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由此可见,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他将活脱脱就是一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他则又会是一个阿Q。

得势的时候是狼,失势的时候是羊。人格建构中狼性与羊性的二重性,就这样集中体现在阿Q的身上,在鲁迅看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劣根性的重要体现。他在不同文章、作品中反复提及这种劣根性,试图引起国民的高度关注。在鲁迅的笔下,阿Q没有姓名,没有家小,没有朋友,没有固定的职业和固定的处所,没有先前,也没有未来,一切属于人的有意义的社会关系都丧失掉了。或许这就是在暗示读者:阿Q的性格具有极大的概括性,阿Q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是阿Q。鲁迅先生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学者们普遍的呼应与赞同。张分田先生不仅认为所有人包括皇帝老儿在内都同时具有帝性和奴性,而且还分析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历史文化根源。他说:“皇帝老子有没有奴才意识?答案是:有。为什么至尊至贵的帝王会集主子意识和奴才意识于一体?答案是:在等级制度、君主制度下,主奴综合意识是最具普遍意义的人格模式,作为一种社会人格,它寄寓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灵魂深处,上至帝王,下至奴婢,概莫能外。”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将阿Q看成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一个中华民族民族劣根性的形象载体。

二、阿Q与中国国民性

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之总和,是一个国家广义上的文化所长期浸润和熏染的结果。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着一代代中国人,这种精神上的麻醉和毒害,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国民性。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国民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卑怯性,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的中庸和惰性其实质是卑怯,这种卑怯就是欺软怕强、卑微怯弱;二、自欺欺人,卑微的心理往往导致自欺欺人的心理和行为,鲁迅认为这是中国人缺乏一种勇于正视现实的勇气;三、夸大狂与自尊癖,出身卑微,行为猥琐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往往是自我夸大,狂妄自尊;四、奴役性,由于长期的等级性社会制度的控制,由于长期的、牢固的等级观念的浸淫,奴役性自然也就是国民劣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因循守旧,中国国民因循守旧,缺乏进取的精神。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就在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阿Q的身上,因此集中体现了国民的劣根性。

首先是让读者啼笑皆非的阿Q的欺软怕硬。他喜欢与人吵嘴,但他又是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高傲”的打王胡,打不过又说自己是君子,不和别人动手,在被秀才打过之后,他转怒于弱小无力的小尼姑,摸她的头、扭她的面颊;还欺负又穷又瘦的小D。《阿Q正传》把这种欺软怕硬的国民性通过阿Q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其次便是阿Q的自欺欺人和自尊自大。阿Q从来没有看得起的人,阿Q常说别人不是什么东西,由此可见他的自大与自傲。事实也是如此,他生活在未庄,但是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不要说王胡、小D、小尼姑这些卑微的人被他视若草芥,就是那些有权有势、有地位、有见识的人,他也没有真的放在眼里。即使是对地位较高的人,比如赵太爷,阿Q在“中兴”及“”之后,也是爱理不理的,没有什么好声气。阿Q进过几回城,比未庄人有见识,这是他看不起未庄人的原因之一。但是对于在城里进过洋学堂,又到东洋留过学的人,他又是最厌恶的,称之为“假洋鬼子”,见了面就会情不自禁地骂出声音来。看不起乡下人的同时,阿Q又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称为条凳,煎鱼要用葱丝,女人走路扭得不很好等等,所有这些,在阿Q看来都是错的,可笑得很。所以,在整部作品中,我们既找不到他尊崇的男人,也找不到他满意的女人,更找不到他信赖的同志。他虽然追求过吴妈,但这决不代表他喜欢吴妈。他那场可笑的求爱原本不过是为了避免断子绝孙而已。他虽然向往过“白盔白甲的党”,但那也仅仅只是一时的冲动而已。当“假洋鬼子”不准他以后,他很快就幻想着要将党人满门抄斩了。综观整部作品,如果说真还有人值得阿Q尊崇的话,那就只有阿Q自己。在作品中我们发现,阿Q出自内心的好听的话语几乎都是献给自己的。他总是对人炫耀先前比别人阔,自己的儿子还会比别人阔,他无论做什么事,也无论是怎么去做,都有充分的理由。他侮辱人,有侮辱人的理由;被人侮辱了,有被人侮辱的理由。他要求造反,有造反的理由;他反对造反,也有反对的理由。他努力想把圈画圆,有要画圆的理由;他没能画圆,仍然有不必画圆的理由。就连自己头上的癞头疮似乎也成了光荣和高尚的标志,是别人不配有的。他从乡下人的角度发现了城里人的可笑,又从城里人的角度发现了乡下人的无知。他动辄把人斥为畜生、毛毛虫,而从不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即使是有了错误那也是另一个阿Q犯的,与他没有任何关系。总之,在阿Q看来,只有他自己是正确的,以上种种,足以表现出阿Q在个人世界的自尊自大和自欺欺人的性格;

再次就是阿Q身上表现出来的奴性。阿Q作为极其廉价的劳动力为地主乡绅做活,并且常常被地主乡绅之流打骂、勒索、压迫,剥削,但他还是怡然自得,乐意为之,好像他生下来就是做奴隶的。当他被“者”抓去的时候,在大堂上,看见“者”便身不由己的跪下去了,当他要被杀头游街示众时,又是至死不悟的认为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一幅对自己的悲惨境遇麻木无知却又心满意足的奴性之状;

最后便是阿Q维护封建道统的守旧观念,阿Q和吴妈的闹剧最终是因为他不想断子绝孙,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阿Q本来是仇视,他认为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不愿意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不思进取的思维控制着阿Q,让他鼠目寸光,思想狭隘,安于坐稳了奴隶的位置,在阿Q的畅想曲里,阿Q又把的后果想成了改朝换代,自己又仿佛皇帝一样,想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于是阿Q便不自觉的维护了封建的统治。

三、阿Q与国民劣根性的成因

数十年来,人们都把阿Q看成是国民的代表、老中国的结晶。解读这一形象也就等同于解读中国的历史与国人的灵魂,民族的衰退、时代的破败、文化的落后、政治的糜烂……似乎都与阿Q紧密相连,都可以在阿Q这里找到解释和印证。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要特征都是恐怖、暴力、吃人,这种社会必然造就“人吃人”的社会大背景,也必然滋生奴性的土壤。那么阿Q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认为有:

(一)政治因素: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而那些没有生产资料的人们便受奴于统治阶级们,变态的社会形态为人们的心理变态创造了机会,“狼性”和“羊性”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和精神奴役的。就后者说,他们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来奴役被统治阶级。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在封建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之下,做惯了奴隶的人们有羊一般的温顺、逆来顺受和卑怯,他们在无力反抗时会以“忘却”来面对和淡化来自权势的压迫、凌辱。财富和地位使他们和上层阶级的生活之间形成鸿沟,所以他们渴望财富和地位,渴望和下层人民拉开等级。渴望得到别人的敬畏和惧怕,在现实环境中长时间得不到这些的时候,他们的人性便会开始扭曲,哪怕是抓到一点点的机会,也会过一过做主子的瘾。正是封建社会的现实环境使他们产生无可奈何的心情,产生变态的心理和行为。因为阿Q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在未庄的地位也是极其低下,所以也理所应当的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奴役和压迫,然而阿Q即使有反抗的想法却没有反抗的实力,所以也只能忍气吞声苟活,然而阿Q又希望自己成为他们那样有权有势的上层阶级,便找到比自己还怯弱的人下起手来。是的,在比他更卑怯的人身上发泄,卑怯者也只有这一点可怜的勇气和本领。在鲁迅看来,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极端恶劣,这种环境使人变得毫无自我意识,从而失去了思考和反抗的能力,最终它又反过来导致生存状态的进一步恶化,如此循环反复,整个社会也日益失去动力,人也变得残忍和闭塞、麻木起来。

(二)经济因素:小农意识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由他们作为自足的闭塞的小生产者所决定的,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自给自足的经济必然产生自给自足的观念。这也使得农民变得十分的孤立、闭塞。农民本身的阶级弱点,在生活价值取向上,他们满足现状,习惯于目前的苦恼,自我安慰,逃避和自我解脱。长此以往,他们便形成了知足常乐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未庄便是当时农民阶级社会地位的一个缩影,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主人的家里,但一完便走了,他们一直在为生计而发愁,却也只要能填饱肚子便满足了,最明显的是文中当阿Q因为“恋爱悲剧”而被赶出了赵府,这个时候的阿Q便觉得肚子饿确实是一件非常“妈妈的事情”,于是阿Q进行了生存竞争。首先是他打了小D,因为他觉得是小D抢了他的饭碗;再次是到了静修庵去求食;其三是去城里做了盗窃团伙的小角色,哪怕是在生存状态如此的情况下,阿Q还是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反抗强者,反而向弱小者寻衅,阿Q逃避自己面前真正的压迫自己的东西而一味只是想着自足,解脱,于是把矛头对准了那些比自己还弱小的人,把在强者面前失去的东西在弱小者身上找回来。阿Q之所以打小D只是因为没有饭吃,目的还是为了能吃饱肚子,后来进去静修庵求食,也只是敢拿几个萝卜来充饥罢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做了盗贼,却是做了一个不敢的小角色,由此种种不难看出,阿Q自始至终都仅仅是满足于现状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仅仅是为生活得安稳而做努力。

(三)文化因素:封建传统道德观的渗透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中,有许多不合理的陈腐教条,譬如君权神授、男女授受不亲等等,这些观念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而阿Q的道德观也是对这些传统道德观念的无意识接受,阿Q虽然不曾蒙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事却历来非常严,但是阿Q的两性道德观贯彻却并不如此简单,相对于传统道德而言,阿Q的两性道德是畸形的(当然,封建的两性道德是由于对人性的压抑,它本身也是畸形的,只不过它的畸形是相对于人性而言),于是阿Q将传统的两性道德变成了尼姑和尚勾当、独身女人和野男人引诱这种种卑琐、鄙陋的乡村无赖的道德观。似乎这并不完全是传统道德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又确实是以传统道德为依据的,不符人性的道德观念成了这种畸形两性观生长的沃土。这种鄙陋的道德观念必然导致阿Q人生价值实现过程的卑劣,它必然会通过欺凌、打击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才有了阿Q为博看客喝彩而调戏小尼姑一幕,除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森严的等级制度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打上了无法磨灭的烙印,他们愚昧的遵循着封建制度,只换取自己的天长地久的循环不已。他们逆来顺受,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求均衡,因而形成了一种变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所以才有了便是造反一说,而这些生活方式和观念反过来却巩固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的加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正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陈陈相因,用封建礼教、封建道德来规范被统治阶级,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了一代代劳动人民。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四、对阿Q的评价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然后用他特有的游戏笔墨(这从作品一开头讲述“正传”一词的来历时就可以感受到),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塑造了阿Q这么一个既可怜,又可笑,更令人同情的旧农村雇农形象。作品中处处用讲笑话似的讽刺笔调,描绘了阿Q的种种所作所为和性格特征,但处处让读者在酸心的苦笑中发人深思。

阿Q是辛亥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但他却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来支撑自己的生活。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

另一方面,通过对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在封建压迫下的中国农民可悲的生存状态,在长期的封建压制下,农民是没有自我的,他们内心缺乏自我意识和个性自觉,就像阿Q一样,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做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些在他们的行动上便表现为对传统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现状的潜意识地自觉消极适应。森严的封建制度压得人们直不起腰来,鲁迅在作品中浓墨重彩对当时农民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状态做了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但是农民的可怜和无奈,迫切希望能改变农民的生活状态,做回“人”的位置来,然而让人愤怒的是他们并不觉悟,尽管有做“人”的欲望,有迫切的愿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但还是坐稳了奴隶的位置,在那个变态的社会形体下苟且偷生,最后死的时候也还不觉悟。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他们任人宰割,却也奴役别人,狼和羊的性格在他们身上并存。这便是鲁迅先生同情、悲哀和愤怒的地方,这便是中国国民性。

总之,阿Q的狼性和羊性,其实是整个社会民族的历史心理模型,是在特定文化下的历史经验长期沉积而成的,它形成种种心理趋向或社会本能,它影响人的思维以及行为和态度。即使到今天,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阿Q形象仍然经常在某些国人身上得到复活,因此,阿Q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书献

    [1]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篇[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

    [2]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XX.

    [3]闫玉刚.改造国民性—走进鲁迅[M].中国社会出版社,20XX.

    [4]谭晶晶.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5]鲁迅.鲁迅全集.华盖集[M].吉林文史出版社,20XX.

    [6]吴中杰.鲁迅画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7]孙郁.倒向鲁迅的天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8]孔庆东.正说鲁迅[M].中国海关出版社,20XX.

    [9]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10]李新宇.鲁迅的选择[M].河南人民出版社,20XX.

A bination of Wolf and Sheep——

On the Ah Q Embodied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Abstract: “The True Story of Ah Q” Enduring value of the idea, Is that it demonstrated a high degree of general Thousands of years of feudal cultur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under the weakness. Ah Q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is person.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 of Ah Q, wolves and sheep's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Ah Q, An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 of Ah Q resulting fro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Keywords: Ah Q; Wolf's character; Sheep character; National Character

                       

文档

职业经理人-狼性和羊性的结合体——论阿Q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 精品

狼性和羊性的结合体——论阿Q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摘要:《阿Q正传》不朽的思想价值,在于它高度概括的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的集中体现者。本文从阿Q的狼性和羊性入手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并探索这种国民性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关键词:阿Q;狼性;羊性;国民性《阿Q正传》是鲁迅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杰出作品。阿Q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与真实写照,更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鲁迅先生在阿Q形象上集中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