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
【古文阅读】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时: (2)欲购无资 欲:
(3)请已之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反: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译文: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译文: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答:
9.(4分)(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每小题2分) 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意对即可)
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
(一)(12分)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日:“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7.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至之市
C.亲戚畔之 D.怅恨久之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
B.“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
D.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的草率与莽撞。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身干阖闾 身:( ) ②被羔裘 被:( )
③天下谁能伐楚乎 伐:( ) ④操鞭笞平王之坟 笞:(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后归之。(2分)
译文:
(2)囊瓦者何?楚之相也。(2分)
译文:
(一)(12分)⒎(2分)A。⒏(2分)C。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他逃跑到吴国攻打楚国,为吴国灭了楚国,称不上是忠。
⒐(4分)①身:亲自 ②被:穿着 ③伐:进攻 ④笞:抽打 ⒑ (4分)⑴(2分)就把蔡昭公拘禁在南郢,一直到三年以后才放他回去。⑵(2分)囊瓦是什么人?他是楚国的丞之相。
【附文言文翻译】: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冒犯吴王阖闾。阖闾说:“你非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就准备将替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诸侯不替一个人报仇。我听说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不可以。”这样攻打出国的计划就暂且搁置。
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我一定参与!”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蔡昭公听说伍子胥在吴国,便请求伍子胥解救蔡国。伍子胥这时才向吴王阖闾禀报:“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我一定参与!’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忧虑中国之事意的心思,现在正是时候。”吴王阖闾于是派伍子胥率领,解救蔡国并讨伐楚国。这时,楚平王已死了,伍子胥率领六千士卒,握住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说:“从前我父亲没有罪过,你杀了他,如今我要用这种方法还报你!”
囊瓦是什么人?他是楚国的丞相。郢又是什么地方?就是楚王的治所。
2011年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C.小大之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忠之属也 召令徒属(《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徽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扩
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
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皇塑坠型生生塑也。
[注]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日“食菱须去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C 7. D 8.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9.作战的先决条件星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10. ①有人说:“吃菱必须去掉壳。”(“须”也可译成“需要”)②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
(二)阅读刘向的《苏秦之楚》一文,完成8 一11题。(14 分)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战国策》 )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判论战》)
译文:
11.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8.(1)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4分)
(2)B(2分)9.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10.(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
11.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2011年江苏省徐州市
(一)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6-9题。(12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临溪而渔 渔: (2)杂然而前陈者陈:
(3)苍颜白发 颜: (4)太守谓谁 谓: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往来而不绝者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①人影散乱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C.①太守归而宾乏客从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D.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文: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9.选文第二段中“人之乐”和“太守之乐”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2分)
答:“人之乐”的“乐”指
“太守之乐”的“乐”指
(二)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0-12题。(5分)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③》,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④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遇:指董遇,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②训注:注释。训,词释。③别异:辨别异同。④苦渴:苦恼于。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遇善治《老子》治( ) 或问“三余”之意 或(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读书百遍而其义自见
译文:
12.阅读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发?(1分)
答:
(一)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6-9题。(12分)
6.(4分)(1)捕鱼 (2)摆开 (3)脸色 (4)为,是 7.(2分)D离开(A.①停止②隔绝,B.①凌乱②指造反,C.①回去②归依)8.(4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9.(2分)“人之乐”的“乐”指游人“从太守游”之乐,“太守之乐”的“乐”指太守与民同乐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二)(5分) 10.(2分)治:研究 或:有的人
11.(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书读了许多遍以后,它的意思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
12.(1分,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示例一:读书须勤奋,要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示倒二:读书要反复深入研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
2011年江苏省淮安市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6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 服: ②孰视之 孰:
③皆以美于徐公 以: ④期年之后 期年:
⒍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
⒎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
⒏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
(一) (16分)⒌ (4分)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一年
⒍ (4分)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⒎(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⒏(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2011年江苏省宿迁市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往来而不绝者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C.而不知人之乐 D.射者中,弈者胜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分)
译文: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译文:
10.选文第①节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3分)
答:
三、(14分)
7.(3分)B.离开(A.断绝/极; C.知道/同“智”,智慧;D.命中/里)
8.(3分)D( A.至于/负者歌于途,B.已而/夕阳在山,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5分) (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宴酣”1分,“丝”“竹” 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同其乐”1分,“述”1分,判断句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10.(3分)众人游宴之乐(1分),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2分)
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 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 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译文:
12.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一)(5分)
7.(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8.(3分)“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2011年江苏省扬州市
(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裨(bǐ):使。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凄神寒骨( ) ⑵悉皆怪石( )
⑶不可名状( ) ⑷为之怅然( )
1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都邑之胜境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乃疏凿芜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以其境过清 其真无马也(韩愈《马说》)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译文: 。
⑵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2分)
译文: 。
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2分)
译文: 。
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
① ② ③
(二)
10.(4分)⑴使……凄凉 使……感到凄凉(凄清) ⑵全,都。 ⑶说出 ⑷失望,失意,惆怅
11.(3分)C于是,就。 A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B来/因;D它的/表推测语气,恐怕。
12.(6分)
⑴(2分)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得分点:“犬牙”,像狗地牙齿,1分;“差互”,相互交错,1分。)⑵(2分)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得分点:若,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意思对即可。)⑶(2分)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得分点:“为”,因为,1分;“命”,命名,1分。意思对即可。)若整体翻译不通顺,酌情扣分。
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
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每写出1点得1分,无需举出相应的语句。得满3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2011年江苏省镇江市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19题。(共12分)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Ú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7.解释下列短语。(4分)
(1)外见: 。(2)通其意: 。
(3)介鳞之属: 。(4)延颈而笑: 。
(5)所行几许: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译文: 。
19.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4分)
答:
(四)17.(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18.(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19.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得1分,分析点3分。“辩证分析”类的3分起评,“属于”、“不属于”的2分起评。
答案示例: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答案示例: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环滁皆山也 环:______________
(2)林壑尤美 尤:______________
(3)山行六七里 山:______________
(4)饮少辄醉 辄:______________
11、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杨万里1为人刚而偏。韩侂胄2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3。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4之日也。侂胄专僭5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6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7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8,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③掖垣:泛指。④柄国:掌管国家。⑤僭(jiàn):超越本分。⑥邸(d ǐ):此指官府。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1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
B、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C、“谋危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
D、“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13、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0、(1)环绕(2)特别,尤其(3)名词作状语,在山上(4)就11、(1)远远望去,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12、D13、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忧国而死。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热爱国家。
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