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市二中 洪永琴
教学指导思想:
《血液循环》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是难点。并且血液循环是在体内进行比较抽想,学生没有直观的感觉学起来较困难。因此本节课就要多利用课件、视频、挂图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血液循环的录像,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相关的思考题。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观看两条循环途径的视频录像进一步学习、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2、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
2、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
运用电脑课件,采用探究式、启发诱导式为主,学生自学讨论及教师讲解为辅的主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观认识。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思考题,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后达到共识。
(二)体循环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展示体循环的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个结构?
2、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体循环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观看完视频资料,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班里展示回答。教师引导大家分析,再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三)肺循环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展示肺循环的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个结构?
2、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体循环的意义有哪些?
4、体循环和肺循环有哪些共同特征?
5、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哪个结构合为一个整体?
学生观看完视频资料,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班里展示回答。教师引导大家分析,再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教师进一步引导:运用刚刚学习的知识,你知道静脉点滴的药物要达到人体的肺部需要经过哪些结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血液循环的途径。
最后教师板书总结:
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二氧化碳
氧 右心房 左心房 等废物
肺泡 肺部毛细 全身毛细 组织
血管网 血管网 细胞
二氧化碳 右心室 左心室 氧、营养物质
肺动脉 主动脉
“ ”表示血液循环中的动脉血
“ ”表示血液循环中的静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