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伊秉绶书法之韵
——隶书四条屏《爱莲说》创作感受
学生姓名 | 徐素兰 |
院系名称 | 美术学院 |
专业名称 | 美术学 |
班 级 | 2010级 5班 |
学 号 | 10340072 |
指导教师 | 杨德明 |
二○一四年六月
感悟伊秉绶书法之韵
——隶书四条屏《爱莲说》创作感受
徐素兰
系别:美术系 专业:油画专业 学号:********
【内容提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秦统一以来,篆、隶、楷、草、行各具特色,他们不单单是一种文字记录符号,而且还逐步转变为一种追求精神层面的艺术。而在众多的书法信息中,我唯独钟爱于隶书,其主要原因是受清代伊秉绶的影响。伊秉绶的作品主要以隶书为主,注重字体结构的创新,但又不失古雅,给人展示出一种朴质古拙之美,而那种古拙又是儒雅之士的反应。因此,伊秉绶在书坛中能独树一帜,并对当时碑派书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对我在书法创作上有了很大的启发,也让自己在此次的书法创作中有了很好的定位与提升。
【关键词】伊秉绶 书法 隶书 墨色 字体结构
1 明确选题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他不单单是一种文字符号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艺术的追求。自我接触书法以来,书法中篆、隶、楷、草、行,各具特色。而清代伊秉绶的笔墨则对我影响甚大,故此次创作采用周敦颐《爱莲说》进行隶书四条屏创作。
2 背景资料与考察调研
自秦统一以来,书法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而至明末清初,众人学习书法主要以临帖为主。康有为指出“今日所传诸贴,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重钩翻之本,虽名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带论…流败既甚,师贴者绝不见工,物极必反,天理固然。”大量的帖学使其书法由优雅之美转向于媚俗。而清代伊秉绶则以碑贴其习,提倡阳刚古拙之美,据梁章钜《吉安室书录》所记,伊秉绶受《衡方》、《张迁》两碑的影响最深,这两种碑刻都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其《衡方碑》气势非凡、拙而不呆,用笔厚重圆润,“由于其气度非凡,只有像伊秉绶这样的方可得其神韵,一般人难望其相背”。
图1 伊秉绶对联 |
伊秉绶在书法中的古拙、大气非凡的特点,以及大胆独特的字体结构的创新,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这对我在书法创作上指定了方向。(见图1)
3 分析、定位与设计目标
3.1 分析与定位
通过对伊秉绶隶书字体的分析,在结合自己的喜好,我选择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创作。《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艺术特点,及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与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事态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而这种精神与伊秉绶本人的思想追求相吻合,这也是现代人们所缺少的。为此,我确定了以《爱莲说》进行了隶书创作。
3.2 设计目标
总体目标:以《爱莲说》为内容,做出一个六尺的隶书四条屏。在篇章设计,字体结构,墨色,以及材质上都要进行不断的推敲、尝试。最终以体现具有伊秉绶隶书并带有自己特色的书法作品。突出其朴实、古拙、整而不呆的笔墨气息。
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多收集一些伊秉绶不同形式的隶书作品,如条幅,对联,斗方,条屏,扇面等。并多观察、分析他在字体结构、表现形式上的设计与创新,学习领悟其创新性。并多加练习,掌握其用笔技巧,感受其笔墨气息。伊秉绶隶书的书写多以中锋圆笔运行,行笔缓慢,使其字体厚重圆润,横平竖直,但其中又带有微小的变化,多采用润墨,使其糙润呼应,整个作品气势非凡、古拙但又具有生气。而我如何才能将《爱莲说》做出具有伊秉绶隶书气息的作品呢?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归纳、分析、思考、总结,在笔墨运行中去感受其精神面貌。第二阶段,当对伊秉绶隶书有一定的分析总结后,再将《爱莲说》中的内容逐个的转化为具有独特的特色的隶书字体结构,在确定好结构后,则要考虑用什么格式进行创作书写。在再三的思考与尝试后,最终决定用六尺四条屏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表现,而其表现篇章的整体效果恰到好处。第三阶段,确定了以六尺四条屏来对《爱莲说》进行隶书创作后,则考虑用什么样的纸、笔、墨来进行表现,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反复的练习与实践中,选出最为合适的方式作为草稿,最终达到总体目标,创作出满意的隶书作品。
4 设计实践
4.1 草图阶段
图2 “爱、之”字体对比 |
4.2 方案筛选
图3 斗方形式 |
方案二:放弃用斗方的格式来表现《爱莲说》,为使其显得不再急促、呆板,我决定尝试用四条屏的形式进行创作,但四条屏的尺寸却尤为重要,如果做成四尺四条屏的格式,那每行则用三个字,但结尾最后一条屏则达不到预期的字数,显得与前三条不协调。在再三的计算下,决定采用六尺四条屏的格式表现其内容,而它又恰到好处。定好基本的格式后,我决定用毛边纸做出一个六尺四条屏的草稿,看看其整体效果,发现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采用此方案。
4.3 方案调整
最开始我采用毛边纸进行创作,但由于毛边纸颜色较深,不能更好的突出其文字内容本身。由于此次创作的篇章较大,在对纸张上的要求就会有一些局限性。后决定尝试在宣纸上进行创作,由于白色宣纸与墨色的对比极大,所以字体在宣纸上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其更能突出字体本身内容。在确定好纸张后,在毛笔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开始我采用了羊毫,由于字体较小,羊毫过于柔软,使其写出的字体缺少气度与力量,失去了其隶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后尝试用七分羊三分狼的兼毫毛笔进行创作,而它的软硬度恰到好处,写出的字体也能够体现出隶书本身的柔美,又不失其该有的力量与精神面貌。当笔、纸都选择好后,在用墨上的要求也必不可少。在此次创作中,最开始我采用的是北京墨汁,到由于其墨色较为清淡,使字体无厚重感,显得轻薄无力,而伊秉绶的隶书则有厚重平稳的特点,其特点也是传统隶书碑帖最基本的特点。为弥补这一缺点,我使用较为浓稠的玄宗墨汁,但由于其墨汁过于浓稠,使其毛笔无法正常的运行,最后我选择了云头艳墨汁进行尝试,其墨汁的浓稠度刚好合适。在选好来哦墨汁后,但墨色的运用在创作中也尤为重要,为了是作品具有生气与灵动感,在书写的过程中,我采用浓墨与淡墨的交错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其糙润相结合。这使得整个篇章有浓、淡、燥、润节奏的变化,使得整个作品具有生气与精神,达到预期的效果(见图4)。
图4 燥润对比 |
在确定了初稿,及笔、墨、纸都选择出最为合适的后,思考的则是如何才能将此次隶书创作作品达到最佳效果。在反复的不断练习中,更加熟练的运用笔、墨,研究墨色如何变化,何时变化,才能使整个作品看起来具有灵动性,为了使它产生律动性,我决定每写四个字蘸一次墨,并且每一次蘸墨必须使笔达到饱和。这样就能在宣纸上形成燥、润的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使得作品有了生气与律动感。
4.5 方案完成及设计作品实物制作
六尺四条屏的完成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都十分的讲究,除了笔、墨及墨色外,
图5 完成作品 |
5 总结
通过此次的隶书创作,使我体会到了很多以前所未体会到的东西。学习书法,不能只一味盲目去临摹古人的碑帖,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多动脑筋去分析与思考,考究笔、墨色的运用,追求古人最传统的技法与知识,将其吃透了、消化了,再将自己整体的感受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到书法其内在的精神面貌。除此之外,书法还需要不断的刻苦的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以上就是我对自己此次毕业创作的简单介绍,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一些收获。
6 致谢
此次毕业创作论文从选题到收集资料,从初稿到最终定稿,这期间有艰辛,也有快乐。文以至此。我首先要向帮助我的指导教师杨德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本次创作论文的成功,我要向所有帮助过的老师、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是你们给我的宝贵建议与意见,才使得此次论文能顺利的完成。看着作品的完成,除了欣喜,心里还有一丝伤感,因为这也标志着毕业了,大家都要各奔东西了,又是要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候了。借此机会,我要感谢这么多年来一直默默支持我,关爱我的父母,是他们多年无私的付出,使我能无忧的成长与学习。光阴似箭,大学四年一晃而过,在此,我要对四年以来对我帮助、教导过的所有教师表示由衷的致谢,是你们的教导使我得以全面的发展与进步。谢谢你们!
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对此论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的各位专家、教授致以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崔尔平校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赵振乾等.历代名碑风格赏许[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3]崔尔平选著.历代书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4]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循吏三伊秉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