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吴必尊
“怎样上好一堂课”?这个命题是一个很普通的课题,一个永恒的课题,一个说不清的课题,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课题,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也是一个老大难的课题。
一、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一) 备好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
1. 教学目标设计(教什么、学什么设计):
①教学对象分析;②教学内容分析;③教学目标设计。
2. 教学策略设计(怎么教怎么学的设计):
①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②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③教学媒体的运用。
3. 教学评价设计(教得如何、学得如何的设计):
① 形成性评价;②终结性评价。
(二) 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实施
在教学设计完成之后,决定课堂教学优化与否的关键要素是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
1. 导入技能;
2. 教学语言技能;
3. 板书板图技能;
4. 讲解概念技能;
5. 教态变化技能;
6. 教学演示技能
7. 提问技能;
8. 反馈强化技能;
9. 组织教学技能;
10.结束技能。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搞好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二、怎样上好一堂课,先听听教师们的说法:
A教师说,要上好一堂课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讲课内容要熟练;
2. 讲课思路要连贯;
3. 语言表达要清晰;
4. 板书要工整清楚;
5. 仪表仪态要得体。
B教师说,一般来说,一堂好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能正确确定教学目标,包括能力和非智力素质方面的目标;
2. 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突出注意点;
3.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能充分地、有效地使用教具,包括传统教具和现代教学媒体;
4. 要从各方面关注自已的学生:①容许学生犯错;②真正与学生交流;③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表现;④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C教师说,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六点:
1. 要有充实的内容;
2. 注重新课的引入;
3. 注意揭示知识的本来面目;
4. 注意运用逻辑;
5. 注重概念教学;
6. 要认真备好课(“名教授是认真准备出来的)。
D教师说,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提升自已、完善自己,并做到:
1. 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2. 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魅力;
3. 要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情感。
爱因斯坦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三条最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所以,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也是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的教学。
三、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
有一位专家是这么说的: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语言和板书——课堂的通行证。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四、充满热爱之情——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角色。赋予角色意识的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四、一堂好课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特性?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知道好课的特征和特性。
叶澜教授说,一堂好课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 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2. 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
3. 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4. 是一堂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5. 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专家认为,一堂好课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性:
1.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教学有广度和深度);
2. 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有实际的收获);
3.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进度,能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
4.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5.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反思性。
五、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由于评价主体的背景、观念、经历、价值观等存在差异,所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评价标准。在实际课堂评价中,往往会出现对同一堂课会作出不同的评价结果。
特级教师靳家彦认为好课的标准有十个:
1. 目标明确;
2. 重点突出;
3. 以生为本;
4. 流程科学;
5. 注重内化;
6. 体现沟通;
7. 启迪创造;
8. 媒体得当;
9. 讲究实效;
10.多元评价。
郑金洲教授认为,好课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十个化”:
1. 课堂教学生活化;
2. 学生学习主动化;
3. 师生互动有效化;
4. 学科教学整合化;
5. 教学过程动态化;
6. 教学资源最优化;
7. 教学内容结构化;
8. 教学策略综合化;
9. 教学对象个别化;
10.教学评价多元化。
崔允教授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十二个字: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潘世祥老师认为好课应具有以下特点:
1. 结构严谨;
2. 思维流畅;
3. 应变自如;
4. 节奏适中;
5. 启发得当;
6. 语言有魅力;
7. 板书精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1.好课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全方位的主动参与,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并营造一个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好课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表扬有见解的学生,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
3.好课重视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养成。好课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
六、一堂差课的标准是什么?
1. 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不是好课;
2. 教师唱主角,一言堂,满堂灌的课不是好课;
3. 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的课不是好课;
4. 学生学习愿望没有被激发的课不是好课;
5. 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的课不是好课;
6. “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不了解学生的背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心中只有教师和教案,没有学生)。
七、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附表一) 教师教学设计评价表
评价人姓名_______________ 评价时间_______________评价学时___节
学 校 | ||||||||||||||||||||
教 师 | 男 | 女 | 老 | 中 | 青 | 科 目 | ||||||||||||||
课 题 | 课 型 | |||||||||||||||||||
评 价 项 目 | 评 价 要 点 | 评 价 结 果 | ||||||||||||||||||
优 | 良 | 中 | 合格 | 差 | ||||||||||||||||
教学目标设计 | 认知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设计的完整性、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 20 | 17 | 14 | 12 | 10 | ||||||||||||||
教学策略设计 | 1. 策略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体现教学的主导性和主体性; 2. 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3. 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4. 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5. 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 | 60 | 51 | 42 | 36 | 30 | ||||||||||||||
教学评价设计 | 1. 形成性评价:提问、练习、测试等形式多样、反馈强化及时、内容设计合理,要求适度; 2. 总结性评价:知识复盖面达80%以上,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重视实践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测评。 | 20 | 17 | 14 | 12 | 10 | ||||||||||||||
总
评 | 总评 级别 | 优 | 良 | 中 | 合格 | 差 | 总评 得分 | |||||||||||||
100~88 | 87~75 | 74~65 | ~55 | ≤54 | ||||||||||||||||
评语:
|
(附表二)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人单位_________________评价人姓名___________ 评价时间___________学时___节
学校 | 班 级 | 科 目 | ||||||||||||||||||
教师 | 男 | 女 | 老 | 中 | 青 | 普通话 | 方言 | 职称 | ||||||||||||
课题 | 课 型 | |||||||||||||||||||
评价 项目 | 评 价 要 点 | 评 价 结 果 | ||||||||||||||||||
优 | 良 | 中 | 合格 | 差 | ||||||||||||||||
教学语言技能 | 1. 语言准确、严谨、简练、生动、感染力强; 2. 语速、语调、节奏、响度适中、合理; 3. 语法逻辑性、条理性、简约性、启发性、教育性强。 | 20 | 17 | 14 | 12 | 10 | ||||||||||||||
板书板图技能 | 1. 字体工整、清晰、准确、规范,有示范性; 2. 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主线清晰、线条整齐、图表规范,有科学性、条理性和计划性; 3. 形式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趣味性。 | 10 | 8.5 | 7 | 6 | 5 | ||||||||||||||
讲解概念技能 |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系统有序,重点突出,揭示正确、深刻,目标达成度高; 2. 运用实例或情境、分化或泛化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内容呈现简约、条理、清楚; 3. 重视启发,体现主导和主体原则。 | 20 | 17 | 14 | 12 | 10 | ||||||||||||||
教态变化技能 | 1. 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常带微笑,生动活泼; 2. 声音、声调、表情、眼神、手势变化自如,明白准确,繁简适度,能引起注意和思考。 | 10 | 8.5 | 7 | 6 | 5 | ||||||||||||||
教学演示技能 | 1. 媒体演示清晰、有序,操作规范,有示范性; 2. 演、讲结合,及时启发、,演示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 10 | 8.5 | 7 | 6 | 5 | ||||||||||||||
提问技能- | 1. 提问设计合理,点题准确、清晰,顾及多层次要求; 2. 能活跃思维,启迪智力,及时点评、归纳总结。 | 10 | 8.5 | 7 | 6 | 5 | ||||||||||||||
导入技能 | 1. 导入具体、简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 能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有趣味性和艺术性。 | 5 | 4 | 3.5 | 3 | 2.5 | ||||||||||||||
反馈强化技能 | 1. 反馈及时、准确,有可观察变量,方法多样; 2. 强化及时、入微、适度,有可控制变量。 | 5 | 4 | 3.5 | 3 | 2.5 | ||||||||||||||
组织教学技能 | 1. 课堂管理循循善诱,教书育人,尊重学生; 2. 冷静处理突发事件,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气氛浓厚。 | 5 | 4 | 3.5 | 3 | 2.5 | ||||||||||||||
结束技能 | 1. 围绕目标,归纳总结,条理扼要,重点突出; 2. 能进一步点拨,拓展、延伸。 | 5 | 4 | 3.5 | 3 | 2.5 | ||||||||||||||
总
评 | 总评等 级 | 优 | 良 | 中 | 合格 | 差 | 总 评 得 分 | |||||||||||||
100~88 | 87~75 | 74~65 | ~55 | ≤54 | ||||||||||||||||
评语:
| ||||||||||||||||||||
八、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
1. 评价课堂教学必须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
2. 评价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达成程度,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是: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单一目标转向关注目标,从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到同时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状态与表现,从关注静态性到关注生成性,从关注教学效果转向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
九、传统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着学问化的倾向,其主要的特征是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学习结果文凭化,学校组织制度化。其思想之源在于“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及“实践是理论的应用”这些思维范式,导致了以科学的重要性取代了技术的重要性,或者说导致了技术相对于科学的性的丧失。这种课程模式是一种“学科体系课程模式”,也是一种“应用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是一种照搬普通教育的学问导向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导致了中职教育的“学生难学,学得低效;教师难教,教得低效”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了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技工缺技能、技术员缺技术”而不受企业欢迎的结果。因此,这一课程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十、当前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1.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是构建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并把项目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2.构建建构式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3.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技术知识包括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技术实践知识是一种情境性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即默会知识),它与个体所要从事的职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密不可分,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体验和构建。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工作与课程”应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应当是如何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因此,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当成为当前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中心课题。
4.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模式需要解决课程目标、课程门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等项目的开发和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有关的问题。
5.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要求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构建综合化和模块化的专业课程;采用任务中心模式,按照实践性的要求,根据工作中相关知识的组织方式,编排课程内容,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获得工作中这些知识的组织结构。
6.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要求把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并开展实践性学习。在实践性学习中,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实践性学习包含了“工作本位学习”和“学校本位学习”两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