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洋中学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学科上册学案
课 题 | 22.3.1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面积最大问题 | 课型 | 授新课 | ||
课 时 | 共 12 课时 | 第 10 课时 | 主备人 | ||
学习目标 | 1.能够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会建立解决问题的二次函数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
学习关键 (重、难点) |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几何图形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 ||||
学习过程 | 学习感悟教后修订 |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可以用配方法转化成顶点式: ,因此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 ;对称轴是 。
2.通过配方,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y=3x2+2x; (2)y=-2x2+8x-8
二、自主学习:
问题: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的高度h(单位:m)与小球的运动时间t(单位:s)之间的关系式是 h=30t-5t².小球运动的时间是多少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分析:先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借助函数图象解决这一问题。如课本第49页图22.3-1所示:
由图象可以看出,这个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的一部分。这条抛物线的顶点是这个函数的图象的 ,也就是说,当t取顶点的 时,这个函数有最大值。
解题如下:h=30t-5t²
即当小球运动时间是 s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 m。
归纳总结:
1.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一般地,当<0(或>0)时,抛物线的顶点是最
点(最 点),也就是说,当 时,二次函数有最 (或最 )值。
2.构建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利用题中存在的公式、隐含的规律等相等关系列函数解析式,再利用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去研究问题。
三、探究实践
探究1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随矩形一边长L的变化而变化。当L是多少时,场地面积S最大?
分析:先写出S与L的函数关系式,再求出使S最大的L值。
完成填空:
矩形场地的周长是60 cm,一边长为L,则另一边长为 cm,场地的面积为 ,即S与L的函数关系式为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 。
解题如下:
这个函数的简图如下:
由图象可以看出:
1这个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②抛物线的顶点是函数的图象的最高点,当L取顶点的横坐标时,S最大值为顶点的纵坐标。即当L= 时S最大= 。
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往往会受到实际条件的,此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会影响最值。
四、跟踪练习
某居民小区要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15m)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花园ABCD,花园的一边靠墙,另三边用总长为40m的栅栏围成.若设花园的宽为x(m) ,花园的面积为y(m²).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根据(1)中求得的函数关系式,描述其图象的变化趋势;并结合题意判断当x取何值时,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五、学时小结
本学时你有什么收获?
六、学时作业
1.完成导学方案相关练习.
2.作业本上完成习题22.3 1、4、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