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华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随堂练习—答案(2016年)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3:57:45
文档

华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随堂练习—答案(2016年)

華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隨堂練習—答案(2016年)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23:59:59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A问题解析:2.  世界观是(  )。 A、关于世界的观点
推荐度:
导读華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隨堂練習—答案(2016年)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23:59:59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A问题解析:2.  世界观是(  )。 A、关于世界的观点
華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隨堂練習—答案(2016年)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 23:59:59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2.  世界观是(  )。

  A、关于世界的观点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

  D、世界大观的简称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3.  方是(  )。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世界观和方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5.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6.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7.  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8.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9.  《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近代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0.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

  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

  D、矛盾有无同一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1.  包含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著作是(  )。

  A、《资本论》

  B、《矛盾论》

  C、《实践论》

  D、《党宣言》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协调发展

  D、统筹兼顾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3.  哲学思想的核心是:(  )。

  A、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B、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C、思想,实事求是

  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4.  哲学的性质有(  )。

  A、非实用性

  B、非功利性

  C、智慧性

  D、技术性

  E、永恒性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

问题解析:

15.  哲学的功能有:(  )。

  A、反思人自身实践和认识的成果

  B、从世界观、方的高度指导人们的实践

  C、提供万能的思想武器

  D、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并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

  E、提供永恒性的工作方法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D

问题解析:

16.  哲学之所以能给人以智慧,是因为:(  )。

  A、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哲学有智慧性

  C、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E、是科学的科学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CD

问题解析:

17.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  )。

    A、本体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

  B、世界存在不存在的问题

  C、世界是否永恒存在的问题

  D、认识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E、世界是否运动的问题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D

问题解析:

18.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有以下主要观点:(  )。

    A、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B、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

  C、三元论:认为世界有三个本原

  D、四元论:认为世界有四个本原

  E、多元论:认为世界有多个本原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E

问题解析:

19.  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有:(  )。

    A、帮助我们把握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帮助我们把握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帮助我们把握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为我们提供理解哲学和哲学史的钥匙

  E、为我们提供解决其它问题的前提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DE

问题解析: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实现了:(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性和性的统一

  D、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E、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统一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5题,你已做5题,已提交5题,其中答对5题。

21.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  )。

  A、细胞学说

  B、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C、万有引力定律

  D、生物进化论

  E、系统论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D

问题解析:
22.  哲学是不讲求任何功利的学问。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23.  我们说哲学无用,是因为它不实用。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24.  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世界观和方。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25.  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请判断:( )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 23:59:59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  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2.  把物质等同于原子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3.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

  A、客观存在的物体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

  C、一切自然现象

  D、客观实在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运动

  B、静止

  C、规律性

  D、可知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6.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质和量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7.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8.  静止是指(  )。

  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的不运动

  D、静止是无条件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9.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  )。

  A、运动是变化的,静止是稳定的

  B、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

  C、运动是重要的,静止是次要的

  D、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10.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  )。

  A、无论何时何地运动无条件存在

  B、物质运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1.  形而上学认为静止(  )。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存在运动之中

  C、不包含运动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2.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是(  )。

    A、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客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1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14.  认为时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这种观点是(  )。

  A、朴素唯物主义时空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D、唯心主义时空观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5.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6.  物质世界是(  )。

  A、单一的

  B、多样的

  C、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辨证统一

  D、各种孤立现象的总和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7.  意识是(  )。

  A、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B、动物所具有的现象

  C、生物所具有的现象

  D、人类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18.  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D、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反应性;从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19.  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

  B、客观事物

  C、一种特殊的物质

  D、人脑的机能,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20.  “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  )。

  A、客观规律性

  B、客观事物的要素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事物内部的结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21.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因为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主观形式

  C、内部结构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D

问题解析:
22.  

  哲学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有(  )。

  A、自然科学的物质观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E、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BDE

问题解析:

23.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  )。

  A、哲学物质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历史阶段

  B、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构成物质要素的原子

  C、以一定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

  D、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

  E、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某种特定的物质结构层次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E

问题解析:

24.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对于现代科学发展(  )。

  A、具有世界观的指导意义]

  B、具有方的指导意义

  C、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

  D、具有指明唯物主义方向的意义

  E、具有排除唯心主义对科学研究干扰的意义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DE

问题解析:

25.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

  A、物质世界不存在静止状态

  B、物质世界不存在精神,意识的运动

  C、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CDE

问题解析:

26.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CD

问题解析:

27.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

  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CDE

问题解析:

28.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有(  )。

  A、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B、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

  C、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D、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E、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E

问题解析:

29.  意识起源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

  A、由物质的物理反应特性发展到化学反应特性

  B、由非生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性

  C、由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由低等动物的感觉心理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

  E、由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BCE

问题解析:

30.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  )。

  A、思想是观念的东西,不是物质力量

  B、思想要发挥其能动性,必须依靠物质力量

  C、思想只有与实践力量相结合,才会实现能动作用

  D、思想具有伟大的能动作用

  E、思想要发挥能动性,必须同物质力量相结合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E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6题,你已做6题,已提交6题,其中答对6题。

31.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

  A、运动是绝对的

  B、运动是客观的

  C、夸大了静止,否认了运动

  D、夸大了运动,否认了静止

  E、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

问题解析: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实践”。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33.  人脑是意识的“加工厂”,人的意识可以像“泉水”一样从人脑中“冒出”来。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34.  人类认识的“模特儿”是客观物质世界。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3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实践。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36.  实事求是中的“求”就是去研究。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性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 23:59:59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5.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6.    

  事物的质是指(  )。

  A、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

  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C、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D、事物量的规定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7.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8.  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的特殊性

  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9.  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0.  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1.  我国坚持“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2.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3.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这句话体现了(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14.  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根据是(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5.  事物的度是指(  )。

  A、 事物的临界点

  B、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C、 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D、 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6.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7.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为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的( )。

  A、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的部分质变的原理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原理

  C、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原理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8.  党的“让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靠勤劳守法先富起来”的,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的(  )。

  A、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原理

  B、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原理

  C、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原理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9.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 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

  B、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 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20.  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 )。

  A、 砍伐树木

  B、 碾碎谷种

  C、 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

  D、 洪水冲毁庄稼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21.  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属于(  )。

  A、 不可知论

  B、 唯心主义先验论

  C、 非决定论

  D、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22.  唯物辩证法(  )。

  A、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B、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C、回答了世界“做什么”的问题

  D、回答了世界“在哪里”的问题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23.  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24.  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25.  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 )。

  A、度

  B、属性

  C、量

  D、特殊矛盾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26.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

  A、间接的联系

  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

  E、外部的联系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BD

问题解析:

27.  辩证的否定是(  )。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BD

问题解析:

28.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B、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C、事物仿佛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

  D、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发展到更高阶段

  E、在外力推动下,事物作机械运动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CD

问题解析:

29.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  )。

  A、事物的本质联系

  B、事物的必然联系

  C、事物的稳定联系

  D、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秩序

  E、客观的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E

问题解析:

30.  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  )。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

  D、能够认识和利用它

  E、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CDE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31.  以下各项中符合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有(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矛盾无处不在

  B、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时不有

  C、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一切领域

  D、矛盾是最普遍的哲学范畴

  E、无矛盾状态的事物都是不可思议的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E

问题解析:
32.  以下哪些说法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

  A、量体裁衣

  B、纲举目张

  C、对症下药

  D、解剖麻雀

  E、因材施教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CE

问题解析:

33.  度的含义可以分述如下(  )。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

  D、两个临界点之间量的活动区间

  E、事物质的活动范围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

问题解析:

34.  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答题:  A.  B.  C.  D.  E.  F. (已提交)

参:BCD

问题解析:

35.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36.  矛盾关系就是“针锋相对”的关系。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37.  矛盾只是人们思考问题时一种方法,现时生活中并不存在矛盾。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38.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特点就是“前后相继”。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39.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40.  现代科学表明,思维运动也是一种物质运动。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 23:59:59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  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2.  实践是指( )。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3.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C、科学发展具有的一面

  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4.  概念、判断、推理是( )。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5.  感觉、知觉、表象是(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6.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 )。

  A、诡辩论

  B、经验论

  C、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7.  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 )。

  A、唯物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理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8.  “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体现了认识论的( )。

  A、唯物主义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经验论思想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9.    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0.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9题,你已做9题,已提交9题,其中答对9题。

11.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

  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1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

问题解析:

13.  下列现象中属于感性认识的有(  )。

  A、初步观察结果

  B、实验数据

  C、访问记录

  D、未经分析的检测结果

  E、对某人某事的初步印象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E

问题解析:

1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因为(  )。

  A、它是唯物主义经验论

  B、它是唯物主义可知论

  C、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

  D、它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E、它将科学引入认识论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CD

问题解析:

15.  关于“实践”定义的重新思考,涉及到的内容有:(  )。

  A、实践除了“改造”,还有“保护”和“恢复”

  B、生活实践问题

  C、精神劳动实践问题

  D、科学技术实践问题

  E、真正实践问题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

问题解析:

16.  价值的特性有(  )。

  A、真理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社会历史性

  E、性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BCDE

问题解析:

17.  “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18.  “陶知行”与“陶行知”这两个名字没有任何区别。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19.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

  A、对

  B、错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 23:59:59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  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2.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运动

  B、静止

  C、规律性

  D、可知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质和量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4.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  )。

  A、运动是变化的,静止是稳定的

  B、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

  C、运动是重要的,静止是次要的

  D、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5.  形而上学认为静止(  )。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存在运动之中

  C、不包含运动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7.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歧表现在(  )。

  A、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统一于社会存在还是统一于社会意识

  D、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8.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9.  物质世界是(  )。

  A、单一的

  B、多样的

  C、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辨证统一

  D、各种孤立现象的总和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0.  物质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意识,是(  )。

  A、意识是任何物质都固有的属性

  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物质的分泌物

  D、意识内藏于物质之中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1.  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D、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反应性;从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12.  科学证明人脑是(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意识的加工厂

  D、思维的对象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3.  “反物质”的发现,证明列宁的物质定义(  )。

  A、过时了

  B、是正确的

  C、是不完整的

  D、是绝对不变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4.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因为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主观形式

  C、内部结构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D

问题解析:

15.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

  A、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B、世界的本原是气

  C、世界的本原是存在

  D、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E、世界的本原是无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D

问题解析:

16.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E

问题解析:

17.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

  B、相互包含的关系

  C、永恒和暂时的统一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BCDE

问题解析:

18.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  )。

  A、思想是观念的东西,不是物质力量

  B、思想要发挥其能动性,必须依靠物质力量

  C、思想只有与实践力量相结合,才会实现能动作用

  D、思想具有伟大的能动作用

  E、思想要发挥能动性,必须同物质力量相结合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E

问题解析:

19.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20.  实事求是中的“求”就是去研究。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 23:59:59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5.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6.  矛盾是反映(  )。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7.  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8.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9.  事物的度是指(  )。

  A、 事物的临界点

  B、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C、 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D、 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0.  质变是指(  )。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C、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根本转变

  D、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场所或结构的变化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1.  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 )。

  A、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B、 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 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

  D、 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 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

  B、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 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3.  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 )。

  A、 砍伐树木

  B、 碾碎谷种

  C、 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

  D、 洪水冲毁庄稼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4.  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15.  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16.  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 )。

  A、度

  B、属性

  C、量

  D、特殊矛盾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17. 

整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是孤立地存在的,这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18.  61-17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学会:(  )。

  A、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现实中把握问题,在问题中把握现实

  C、在现存中把握未来,在未来中把握现存

  D、在理论中把握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理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19.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

  A、间接的联系

  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

  E、外部的联系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BD

问题解析:

20.  辩证的否定是(  )。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BD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6题,你已做6题,已提交6题,其中答对6题。

21.  唯物辩证法是(  )。

  A、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B、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C、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E

问题解析:
22.  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  )。

  A、它是新出现的事物

  B、它出现在旧事物内部,是旧事物的否定因素

  C、它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

  D、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E、它暂时具有强大的力量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BCD

问题解析:

23.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哲学寓意是(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D、量变就是质变

  E、量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质变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

问题解析:

24.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25.  在工作当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其哲学依据就是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关系的原理。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26.  现代科学表明,思维运动也是一种物质运动。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 23:59:59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  社会形态是( )。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D

问题解析: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

  B、它们互相配合

  C、它们相互渗透

  D、它们互相决定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3.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主体是( )。

  A、社会主要矛盾

  B、人民群众

  C、科学家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确定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4.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的基础是( )。

  A、社会根本性质

  B、社会物质基础

  C、社会基本矛盾

  D、社会存在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5.  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经济基础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上层建筑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6.  有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机制”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是一个辩证过程

  D、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是内容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E

问题解析:

7.  有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作用机制的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是一个辩证过程

  D、经济基础是形式,上层建筑是内容

  E、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E

问题解析:

8.  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因素有(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C、意识形态

  D、上层建筑

  E、政治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D

问题解析:

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基础强大

  E、人民群众运动活跃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

问题解析:

10.  下面属于“群众观点”的是(  )。

  A、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自己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D、把人群众当作英雄

  E、向人民群众学习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E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6题,你已做6题,已提交6题,其中答对6题。

11.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

问题解析:
1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同一个内容的不同说法。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13.  社会历史是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14.  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15.  说: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16.  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 23:59:59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  智能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完全是(  )。

  A、脑力劳动者

  B、群体劳动者

  C、体力劳动者

  D、个体劳动者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2.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人的技术很全面

  B、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

  C、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得参加

  D、人民群众都发展一致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3.  网络发展的未来是(  )。

  A、人控制不了的

  B、是反控制人类的

  C、受人类控制的

  D、不可认识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4.  主义的实现需要(  )。

  A、辛勤劳动

  B、耐心等待

  C、事事关心

  D、大力宣传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5.  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  )。

  A、主义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信仰,宗教则相反

  B、主义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信仰,宗教只讲信仰

  C、主义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信仰,宗教只讲科学

  D、主义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信仰,宗教信仰在概念上不同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6.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B、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决定社会能否存在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7.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C

问题解析:

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人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成果,( )。

    A、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B、有一些相关思想,但未建立理论体系

  C、没有任何思想

  D、有唯物主义体系而无唯心主义体系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9.  社会历史观是( )。

    A、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B、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

  C、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念

  D、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特殊观念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A

问题解析:

1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

  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B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1.  智能化生产力包括:(  )。

  A、以白领阶层为主的劳动者

  B、由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化制造系统即劳动工具

  C、全智能的劳动资料

  D、以“人造物”为主的劳动对象

  E、全智能的生产流水线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D

问题解析:
12.  智能化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主要有:(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化”

  B、政治民主化

  C、高尚道德普遍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

  E、产品分配关系“合理化”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E

问题解析:

13.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整个人类都得到全面发展

  B、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

  C、内部和外部都得到全面发展

  D、物质利益得到全面提高

  E、产品分配更加全面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

问题解析:

14.  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包括:(  )。

  A、以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

  B、人、财、物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

  C、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性的发展阶段

  D、物质利益得到全面提高的历史阶段

  E、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历史阶段即主义阶段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E

问题解析:

15.  主义的主要目标包括:(  )。

  A、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度平等

  D、按需分配

  E、主义道德水平普遍提高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ABCDE

问题解析:

16.  智能化的生产力产生的是以劳动者为首的社会。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17.  人类社会也就是社会化的人类。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18.  “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

  A、正确

  B、错误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19.  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是不可能实现的。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20.  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当前页有2题,你已做2题,已提交2题,其中答对2题。

21.  经济发展了,道德滑坡了。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22.  “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答题:  对.  错. (已提交)

参:×

问题解析:

文档

华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随堂练习—答案(2016年)

華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隨堂練習—答案(2016年)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6-06-1523:59:59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A问题解析:2.  世界观是(  )。 A、关于世界的观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