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医疗保健用药的安全有效。由于中药的品种繁多,基源复杂,且产地多、规格多,以及同科不同属,有植物、动物,还有矿物,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和药用部位不同。都给我们中药工作人员带来了其鉴定的难度,加之市场伪品和混淆品种屡有出现。为了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我们必须学会用火眼金睛,以大爱无疆的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人民的健康负责。认真把好中药的质量关,首先要把好中药材质量的源头关,做到药真地道,疗效高。充分采取传统的经验鉴别和现代理化鉴别结合的方法,认真做好质量检验工作。中药鉴定一般来讲有四大鉴别方法,即基源鉴定、性状鉴定(即经验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尤其性状鉴定(经验鉴别),则是最常用、最直接、最简便、最快捷的一种对中药材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别方法,它是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几千年来正确用药的经验总结,特别是对某些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的术语,更是历代老药工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应予传承发扬。
性状鉴别就是运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的方法,对中药材的形、色、气、味、大小、质地、断面等特征,加上简单的理化反应,直接观察药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而又正确的区分药材真伪的结论。其主要方法是:
一、看形状
因为药材的形状与药用部位有关,每一种药材的形状一般比较固定。如根类药材有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等;皮类药材有卷筒状、板片状等;种子类药材有圆球形、扁圆形等。并有许多具有生动形象的鉴别术语,比如:蕲蛇的“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黑色圆斑,位于腹面两侧)”、“佛指甲(尾尖端有三角形鳞片包裹)”。川松贝的“怀中抱月”,青贝的“观音合掌”,炉贝的“马牙嘴”“虎皮斑”。海马外形为“马头蛇尾瓦楞身”,防风根茎部分为“蚯蚓头”;野山人参为“雁脖芦,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等。有的花、叶类药材多皱缩,就须先用热水浸泡后,展平观察。
二、看大小
药材的大小指长短、粗细、厚薄。对体积很小的种子类药材,如葶苈子、菟丝子、天仙子等应在放大镜下观察。
3、看颜色
各种药材的颜色是不相同的,如丹参色红,黄连色黄,紫草色紫,乌梅色黑等,若药材因加工或贮存不当就会改变其固有的色泽。药材颜色是否符合要求是衡量药材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有些药材色调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色调,在描述颜色时就要用两种以上的复合色调描述,应以后一种色调为主,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4、看表面特征
看药材的表面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和毛茸,双子叶植物的根茎类药材顶部有的带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有的具膜质鳞叶,蕨类植物的根茎常带有叶柄残基和鳞片。如白花前胡根的头部有叶鞘残存的纤维毛状物,就是区别紫花前胡根的重要特征。植物香圆未成熟果或幼果作枳壳或枳实时,果顶具俗称“金钱环”,这一特征就是鉴别该品种的重要依据。
5、看质地
质地是指药材的软硬、坚韧、疏松、轻重、紧密、粘性或粉性等特征。有的药材因加工方法不同,质地也会不一样,如盐附子易吸潮变软(咸苁蓉也是如此),黑顺片则质硬而脆,含淀粉多得药材,如经蒸煮加工,则因淀粉糊化,干燥后而质地坚实,呈角质状,切薄片有光泽(如:天麻、姜半夏)。在经验鉴别中,用于形容药材质地的术语很多,如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谓之“松泡”(南沙参);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谓之“油润”(当归);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谓之“粉性”;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谓之“角质”(郁金)等。
6、看折断面
是看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如易折断或不易折断,有无粉尘散落等折断时的断面特征,自然折断面是否平坦,或显纤维性,颗粒性或裂片状,折断有无胶丝,是否可以层层剥离等。对于根及根茎类、茎和皮类药材的鉴别,折断面的观察是很重要的。如茅苍术易折断,断面放置能“起霜”(析出白毛状结晶);白术不易折断,断面放置不“起霜”;甘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淀粉),杜仲折断时有胶丝相连;黄柏折断面显纤维性、裂片状分层;苦楝皮的折断面,可分多层薄片,层层黄白相间;牡丹皮折断面较平坦,显粉性,名“粉丹皮”。对于不易折断或折断面不平坦的药材,为描述断面的形态特征,可用刀切成横切面,以便观察皮部与木部的比例,纤维束的排列形状,射线分布等,有的药材可见黄棕色小点(分泌组织)等。如大黄根茎可见星点,何首乌可见云锦状花纹,均为异常维管束。对于横切面特征的鉴别术语也很多,如黄芪有“菊花心”,粉防己有“车轮纹”,茅苍术有“朱砂点”等。
7、闻气
有的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这是由于药材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也是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檀香、沉香、肉桂、麝香等的香气,九香虫的臭气,白鲜皮的羊膻气,紫河车的腥气,薤白的蒜气等。对气味不明显的药材,可切碎或用热水浸泡一下,或用火烧熄再闻。
8、尝味
每一种药材都有比较固定的味感,有的味感亦是衡量其品质的标准之一。如乌梅、木瓜、山楂以味酸为好,黄连、黄柏以味苦为好,甘草、党参以味甜为好,牛黄、熊胆以苦而回甜为好,薄荷的味凉等。这都与其所含成分及含量有密切关系。若药材的味感改变,就要考虑其品种和质量问题。尝药材时要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因为药材的各部分味感可能不同,如果实的果皮与种子,树皮的外侧与内侧,根的皮部与木部等。对于有强烈刺激性或剧毒的药材,口尝时要特别小心,取样要少,尝后要立即吐出、漱口、洗手,以免中毒,如川乌、草乌、白附子、天南星等,一类剧毒药材砒霜、水银等严禁口尝。
9、水试
就是将某些药材放在水中或遇水后能产生的特殊现象,作为鉴别特征之一的方法。如番红花加水泡后,水染成金黄色;秦皮用水浸泡后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葶苈子、车前子等用水浸泡,则种子粘滑且体积膨胀;苏木投入热水中呈鲜艳的桃红色透明溶液,加酸(或白醋)溶液变黄色,加碱(或石灰水)则变红色,熊胆粉末投入清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呈黄线急速旋转下沉而不扩散。这些现象都与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或组织构造有关。
10、火试
有的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或响声等现象,也是鉴别药材特征的方法之一。如降香微有香气,用火点燃则香气浓烈,且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海金沙点燃有爆鸣声并闪光;血竭放在锡纸上,下面用火烤,溶化后,色鲜红如血而透明,无残渣;青黛用微火烧有紫红色烟雾发生;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的爆鸣声,并起油点珠,似烧毛发但无臭气,灰为白色。
另外,最近几年来,我们在市场还发现有新的掺杂使假及硫磺熏蒸的问题,如在红花中掺红糖粉,或用莲须染成红色掺进红花中;海金沙掺黄土粉(水试下沉);金银花用明矾拌过增重;紫河车不排血用双氧水浸泡后白色或黄白色;怀山药中掺入广西山药或少量木薯,或用硫磺熏蒸过使白色。(凡用硫磺熏蒸过的药材味酸,有硫磺味,检测二氧化硫均超标);何首乌(廖科)用朱砂七(萝藦科)制过后冒充,地肤子用藜科植物藜冒充;山栀子用水栀子冒充;胖大海混有萍婆(胖大海摇之无声,萍婆摇之有响声)。骨碎补以大骨碎补冒充(骨碎补扁形,柔软易折断,断面棕色,而大骨碎补呈圆形,表面有多个碗形节状,棕红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色)。桔梗用石竹科植物霞草的根冒充(又名丝石竹,呈圆锥形,较桔梗粗,断面有异形结构,无放射状裂隙,形成层环不明显,木质部黄白色,味苦涩。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族砂晶。)三七以无数头三七用胶水数个粘合(3-5个),干燥后充20头三七;川贝母分三种:1.松贝呈圆锥形或近球形,外层大瓣鳞叶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断面白色,富粉性,味微苦;2.青贝:类扁圆形,外层鳞叶两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习称“观音合掌”,顶部开裂。3.炉贝:长圆锥形,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有棕色斑点,外层鳞叶两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稍钝。习称“马牙嘴,虎皮斑”。但在市场上发现有的用东贝(选择较小而尖的)冒充川贝,(东贝表面色白,稍光滑,粉性差,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