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思维的兴趣——让学生会问
问,是智慧的火花;问,是打开知识的钥匙;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问学问,学习就必须问。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果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又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就令人生厌,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思维就是从问题开始的。而现在许多学生不愿提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满足于浅尝辄止,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勤学好问的精神。比如,我们在每一节学案导学的设计时,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景素材导入在化学课教学中起着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每一节学案导学时都会精选材料,科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学生有了疑问后,就会自然地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思想就会高度集中,整个课堂就会形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浓厚学习氛围。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
二、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问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当学生处在一种安全感的环境里,思维最活跃,学习效果也最好。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若能营造使学生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师生之间彼此信任、理解与尊重,那么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时学生的创新潜能往往就能较好地发挥出来。同时,我也注意到,当前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不敢提问的情况,有的没有问题不想问,有的有问题不敢问、有问题也不想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所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和紧张的心理。其次,要创设和谐的问题情景,消除学生懒得提问题,怕提问题的心理,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欲望和兴趣,锻炼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再次,我们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这样创造了机会,让学生把自己产生的问题在同学面前展示,使他们成为“问”的主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提问题的习惯。
三、改变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善问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要让学生“善问”,我们教师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鼓励学生自我提问。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会问、敢问、善问”的良好习惯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渗透培养,不断挖掘教材及生活中的实例,创造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