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斌1 余里程2 邢国杰1
(1 广东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 深圳 518001;
2 深圳市康拓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 518034)
摘要:如何系统的发现、挖掘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铲除事故隐患,大幅度减少事故率,稳定安全生产,是安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现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评估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将阐述如何应用规范、动态、系统的方法识别及评估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作业引起的风险,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减少风险及其损失。
关键词:安健环;风险评估;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秦皇岛网 www.66qhd.com bbs.66qhd.com
1 引言
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任何企业都处于多变的环境之中,风险无处不在。电力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性与专业性很强的企业,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大的风险,因而,在电力企业引入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
2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安全管理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自古人类就有了对危机的恐慌和对安全的渴求。电力行业是一个高危险性行业,据有关资料统计,电力工程安全危险程度在高危行业中列第八位。安全与风险是两个对立面,风险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的“可控、在控、能控”。
目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2.1 安全管理没有细化
在每一个工作现场,管理人员都要关注施工人员安全帽戴的是否正确、绝缘鞋是否派上用场,工器具用前是否检查、工作票是否完备、工作监护是否到位、工作人员的情绪是否稳定等等;在每一个操作细节上,我们要关注每一颗螺丝是否拧紧,每一个接头是否焊牢,每一个危险点是否交代清楚,每一次登杆是否冲击试验等等。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对于以上内容没有做到细致管理。只有通过细化的安全管理,我们才能彻底扫除“习惯性违章”,才能实现“任何违章都是可以制止的,任何风险都是可以控制的,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2.2 没有脱离“运动式”、“救火式”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人数有限,不能对企业的方方面面都检查到位,这种检查也只是有侧重的、有目的,代替不了企业自身主动的安全生产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缺乏毫无推动作用、触动作用。旧的管理模式中,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情,业务部门不能正确树立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对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一种依赖思想。安全生产工作多是停留在会议上。即便是业务部门自己发现了事故隐患也是心存侥幸,不愿投入精力去整改落实。这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一点,业务部门不一定就能整改一点;发现不了,业务部门就不会主动改正。这样,安全生产管理就成了“运动式”、“救火式”的管理模式。
2.3 安全规章制度可执行性不强
电力系统看似很多安全规章制度,具体执行起来又没有可操作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到可执行性。很多安全管理制度只是规定了操作不当会有什么后果,或者只规定了员工准备及离开现场时的注意事项,没有针对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指导,因此可执行性不强,安全指导意义不大。安全管理制度需要有人去执行,因此安全制定规章制度之前要充分考虑“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只有明确了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管理流程节点及管理要求,推行的安全规章制度才会有实用性。
2.4 重视结果管理,忽视过程管理
安全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安全风险意识不强,对风险管理的流程和规范知识知之甚少,“只要现场不出事,安全工作就做到了位”的被动安全管理思想根深蒂固。只重视结果,却忽略了过程管理。众多事故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才发生的。
根据以上现状分析可以得出,现行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改进迫在眉睫。
3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与设计思路
为了解决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不足,2007年公司在总结深圳、遵义、广州蓄能电厂在体系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电网企业的特点,在公司领导的直接带领下、在各单位、各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人员对“PCAP体系”进行了调整、改进和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今天推广应用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由九个单元(九个子系统)、51个要素、159个管理节点和480条管理子标准组成。9个单元明确了我们要管理的范围;51个要素指出了我们需要具体管理的工作内容;159个管理节点指出了要素的管理关键点/流程节点;480条子标准是各个流程节点的工作要求或方法。
3.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与特点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从管理内容、要求及方法方面提出规范管理要求,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管理平台(框架),解决安全生产“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各单位在建设安全生产体系文件时必须满足体系规范要求,具体做法应按照公司生技部安排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去组织。
因此,企业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工作标准来支持,按5W1H(why、what、who、when、where、how)的要求和企业实际编制各要素管理工作标准和作业指导书,规范和指导管理工作与作业项目,使各项工作满足体系中提出的管理要求。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国际先进安全管理体系内容、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基础上,结合电网企业实际构建而成。从体系本身而言,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以风险控制为导向,强调事前的分析与控制
2)以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强调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
3)以系统化、规范化为管理思想,强调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管理过程的规范性
4)以持续改进为目标,不断提高电网安全生产的绩效
5)以先进管理体系为基础,突出专业化特色,实现了管理创新 。
3.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与设计原则
体系的设计思路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管理功能模块化。安全生产管理目的是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控制风险要由哪些环节入手是我们设计体系时关注问题。结合电网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得出了风险控制流程脉络图。
根据脉络图,确定了九个管理单元: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急与事故管理、作业环境、生产用具、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系统、能力要求与培训、检查与审核。
九个单元覆盖了我们企业传统安全生产管理的管理范围,并向相关联的范围进行了延伸管理。
2)重点管理要素明确化。管理要素是安全生产管理模块中具体工作项目/任务,它主要采用了PCAP体系管理要素,包含国外先进管理体系要素,完善、充实了我们关注的内容,特别是生产管理方面。
3)重点管理节点清晰化:
管理节点是管理要素中关键工作要点或步骤,按PDCA闭环管理的原则,结合电网企业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内容和方法进行确定,解决安全生产具体工作中风险控制关键点。
4)管理要求规范化:
主要结合PCAP体系内容与自身管理实际,按照PDCA闭环管理原则,提出具体管理内容与管理方法,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的问题。
体系的设计原则,具体如下:
1)基于风险的原则:
“基于风险”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一切从现场实际出发的原则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因此,《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管理标准都必须针对特定要素的风险而设计,识别改进现场安健环管理系统所需的工作,指明管理方向,控制损失。
2)事件/事故预先控制的原则
钻石体系将通过对事故发生的三个阶段的全过程管理,指导企业、员工如何规避风险,实现风险预先控制,预防事故发生。
3)系统性的原则
安全管理体系系统性的原则表现在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横向与纵向形成一系列链条式的闭环控制,它实质上是戴明原理(PDCA)的具体体现。
4)全员参与的原则
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不是哪个领导或哪个部门的事,它强调企业的全员参与,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每一个基层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的参与,他们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5)行为与态度的原则
企业的安全管理,传统上只关注设备、环境等实际条件和人员培训。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安全的态度也是实现安全良好绩效的基础,而且比其他因素更加重要。因此,安全管理体系的运作与执行应以员工个体为载体和依托,通过行为干预技术,赋予员工相关知识、操作技能与处理风险的经验,最终实现态度、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的改变
6)持续改进的原则
安全问题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持续改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强化安全管理,实现整体绩效改进,使其符合企业方针的过程。
4 作业风险评估工作分析
4.1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二单元,着重介绍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总体原则,以及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分类。电力企业风险评估工作最主要的目标是控制与处置风险,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通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损失前的风险管理目标,另一部分则是损失后的风险管理目标。两者构成了风险管理的完整目标。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风险管理程序/标准。
2)实施风险评估。
3)建立风险概述。
4)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5)持续风险评估。
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电力企业风险的闭环管理。
风险管理过程图
4.2 电力企业风险评估分类
电力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风险调查、专家咨询以及论证等方式进行。区分风险评估类型,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评估,到达管理目的。
根据风险范畴,电力企业的风险主要划分为四类:
1)作业风险评估
根据作业环境、安全工器具、人员行为、管理手段、作业方法等方面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
2)设备风险评估
根据设备安装地点、运行环境、技术状况、运行工况、维护水平等方面识别设备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
3)电网风险评估
从中期、短期及目前运行中遇到的变化评估电网潜在的风险,为控制电网风险提供依据,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4)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从噪声、温度、振动、辐射、空气质量、人机工效、心理因素等方面识别及评估生产活动中影响人员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因素。
根据风险评估过程可以分为三类:
1)基准风险评估
根据生产系统特点、工作场所范围和具体的作业任务,评估电网、设备和作业中危害所产生的风险影响等级,为制订全局风险概述提供依据,为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提供输入。
各部门(单位)应进行全面的基准风险评估,进行基准风险评估时应充分考虑:
a)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b)社会责任。
c)相关方的要求。
d)地理环境。
e)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f)流程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g)安健环危害及其累积影响。
h)作业活动的技术含量和复杂性。
i)作业活动的员工信息。
j)作业环境与作业用具。
k)设备的重要程度。
l)职业健康要求。
m)历史事故/事件的回顾
2)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对高风险问题实施详细的评估研究,为管理层提供清楚的建议以有效地控制安全生产风险。
3)持续的风险评估
及时辨识及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危害,确保风险评估的持续改进。
4.3 作业风险评估过程与方法
4.3.1 准备工作
风险评估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盲目的急于求成只能使风险评估工作没有条理。风险评估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制定技术标准
制定更为具体的工作标准来支持,按5W1H(why、what、who、when、where、how)的要求和企业实际编制各要素管理工作标准和作业指导书,规范和指导管理工作与作业项目,使各项工作满足体系中提出的管理要求。
2)确定组织结构
保证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应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以保证体系建立阶段和运行期间的人力资源,使体系应用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得到落实。组织结构的设置要包括体系工作机构设置、安全区代表设置、内部审核员设置、事故调查员设置。
3)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培训
组织作业风险评估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基础知识培训、体系要素培训、体系支持技术培训等,让员工了解体系内容组成、作用、管理理念与方法,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以及系统化、规范化和PDCA闭环管理意识;理解各单元、各要素设置目的和作用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体系规范要求;掌握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等技术。
4.3.2 作业风险评估流程
作业风险评估是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的一种风险评估,包括区域内和区域外两种:
1)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对作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以及各工种面临风险的大小。
2)区域外部风险评估针对作业活动区域外的危害因素进行的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可能造成电网、设备和作业人员安全的自然灾害、地理环境、外界人员或物质评估其风险,目的是为应急管理提供输入。
可以看出,以上两种作业风险评估中评估对象不同,区域内部风险评估的评估对象为作业任务,而区域外部风险评估的评估对象为作业区域。确定评估评估对象后的剩余评估流程则相同。作业风险评估流程图如下:
作业风险评估流程图
以下篇幅以区域内部风险评估为例分析作业风险评估流程。
4.3.2.1 确定工种
在风险评估工作前首先要确定工种。工种是电力生产活动中专业作业活动的分类。
电力生产所涉及的工种主要有:调度运行、调度监控、调度通信、输电线路、输电电缆、输电带电、变电运行、变电检修、变电继保、变电电源、高压试验、化学试验、仪表、管理信息自动化、电网自动化、系统网络、计量装拆、计量检测、配电运维、配电急修、用电报装、抄核收、用电稽查、装表接电、低压、仓储、汽车驾驶
4.3.2.2 选定作业任务
确定工种之后,需要选定作业任务。作业任务指各专业涉及的工作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应将各项任务进行同类项合并归类,作为一项任务。
如:“输电架空线路巡视”、“220kV线路停电操作”、“110kV母线停电操作”、“10kV电缆检修”等。
4.3.2.3 分析作业步骤
选定完作业任务后,需要分析此任务的作业步骤,为接下来的危害辨识做好准备。作业步骤即作业过程按照执行功能进行分解、归类的若干个功能阶段,如“220kV线路停电操作”可分解为操作准备(包括接令与操作票、工器具的准备)、开关操作、刀闸操作、二次设备操作、安全措施布置、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变压器高压套管更换”可分解为施工准备(包括工作票、作业指导书和工器具、材料准备)、现场安全措施布置、放油、拆除旧套管、安装新套管接线复位、注油、测量与试验、拆除现场安全措施、记录与归档等几个步骤。在分解作业步骤时避免划分过细,以免增加分析的工作量,一般按照完成一个功能单元进行划分。
4.3.2.4 辨识危害
识别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电网和企业形象的危害。首先选择危害类别,在危害类别中确定危害因素。危害类别分为9大类,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能源危害。对辨识出的危害,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普查,确定其存在的数量、位置、时间以及相关的化学或物理特性,明确危害分布、特性及产生风险条件。
4.3.2.5 评估风险
针对每一个危害因素,确定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风险涉及的人员、设备暴露情况、风险范畴、细分风险种类。进行风险等级分析时需考虑三个因素:由于危害造成可能事故的后果;暴露于危害因素的频率;完整的事故顺序和发生后果的可能性。风险评估公式:风险值 =后果(S)×暴露(E)×可能性(P)。在使用公式时,根据现有的基础数据和风险评估人员的判断与经验确定每个因素分配的数字等级或比重。针对评估出的风险值,查找目前已有的控制措施,包括:管理人员风险行为、要求执行巡视检查等的规程制度的名称与具体条款编号;改善电网、设备和控制技术等已经应用的工程技术;防止风险而使用的安全工器具和个人防护、安全标识;保证人员意识和技能而开展的常态性的人员学习与教育培训;为降低风险损失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风险值、风险值及应对措施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风险值、风险值及应对措施对应关系表
风险等级 | 风险值 | 应对措施 |
特高的风险 | 400≤风险值 | 考虑放弃、停止 |
高风险 | 200≤风险值<400 | 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
中等风险 | 70≤风险值<200 | 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
低风险 | 20≤风险值<70 | 需要进行关注 |
可接受的风险 | 风险值<20 | 容忍 |
对风险值大于70评估结果,应提出控制风险的措施建议,控制措施建议可从几个方面进行,优先考虑工程技术措施:
1)消除
不进行该类风险的活动或不使用具有该类风险的设备、设施,属于首先选择的风险控制方法。
2)替代
采用低风险等级的作业方法或使用低风险等级的设备、设施,以替代原有的高风险等级的作业方法或设备、设施。
3)工程/隔离
通过修理、改造、采用科技手段等工程技术方法控制现有风险。
4)行政管理
通过制定管理标准、检查、保养及培训等行政管理手段控制风险。
5)个人防护
最后选用的方法,即为员工配置个人防护用品。
控制措施制定完,需要评估其有效性及成本因素,以得出控制措施的评价。评估控制措施可从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措施成本因素两方面考虑:
1)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是估计提议的控制措施消除或减轻危险的程度。
2)控制措施成本因素:根据所提出的建议措施,估计可能需要花费的成本。
依据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控制措施成本因素,得出控制措施评价值,并根据评价值的大小判定此控制措施是否采纳。判断公式如下:
判断标准为:判断(J)≥10,预期的控制措施的费用支出恰当;判断(J)<10,预期的控制措施的费用支出不恰当。
4.3.2.7 结果分析
通过汇总作业任务的评估结果,得出风险分布情况。通过矩阵分析,得出分布在特高、高、中、低、可接受5个等级的风险数量。
结果分析帮助管理层掌控全局的风险分布信息,对于特高及高等风险特殊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风险矩阵分析图
5 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只有将作业风险评估的结果应用到生产业务环节才可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此项工作可通过作业指导书、作业安全分析等工作完成。工作票管理融入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开展作业安全分析的方式进行。作业安全分析 (Job Safety Analysis,JSA)是一种常用于评估与作业有关的基本风险分析工具,以确保风险得以有效地控制,它列出了从事某个操作岗位必须配备的劳保用品、工具,通过把一种作业活动分解成多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个步骤中的危害及风险程度,分析面临这些危害要采取的措施以把它们消除或缩减到最小。
要做好作业安全分析,必须发动群众,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专业把关的原则,依据完整、有序流程。开展作业安全分析包括以下步骤:
5.1 进行作业风险评估
根据本文第四章的内容,通过确定工种、选定作业任务、分析作业步骤、辨识危害、评估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结果分析的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得出风险评估结果。
5.2 编写作业安全分析单
编写作业安全分析单包含以下步骤:
1)填写基本信息
填写部门/班组、作业安全分析日期、作业任务名称、作业地点、工作/操作任务负责人、工作班/操作人员。
2)关联作业风险评估结果
填写作业安全分析项,包括作业步骤、危害名称、危害分布、特性及产生风险条件、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现有风险控制措施。此部分内容需要关联作业风险评估的评估结果。
3)填写风险交底信息
工作/操作任务负责人、工作班/操作人员阅读作业安全分析单,签名并录入确认日期。
作业安全分析单
作业安全分析单(JSA) | 共 页 | 部门/班组: | 分析日期: | ||
作业任务: | 作业地点: | ||||
工作/操作任务负责人: | 工作班/操作人员: | ||||
序号 | 作业步骤 (区域) | 危害名称 | 危害分布、特性及产生风险条件 | 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 | 现有风险控制措施 |
1 | |||||
风险交底 工作/操作任务负责人: 本人已就本次任务执行过程对应作业步骤中可能接触的危害因素及其风险后果、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或方案一一对工作班/操作人员进行了风险交底,在工作班/操作人员确认并理解后,方同意任务的执行。 签名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 工作班/操作人员: 本人已确认并同意工作/操作任务负责人就本次任务执行过程对应作业步骤中可能接触的危害因素及其风险后果、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或方案一一对我进行了全面的解释,而且本人已理解并清楚这些潜在的危害及风险后果,我承诺将在风险可能暴露的工作步骤中执行分析指出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对措施的质量负责。 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 |
作业人员填写完作业安全分析单之后,将其打印并带到现场,指导现场作业。
作业安全分析单打印图
6 开展作业风险评估的收益
6.1 弥补了工作票管理中的部分空白
开展作业安全风险分析,能对作业全过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控制,弥补了工作票中的一些空白,是针对性很强的一种补充安全措施。
如检修人员在进行开关、刀闸的检修作业时,虽然办理了工作票,运行人员仅能按照工作票进行设备停电、做好运行与检修设备的隔离工作、合好接地刀闸,但在防止检修人员从2 m以上的刀闸架构坠落、刀闸拆除后失去接地刀闸保护、人员交叉作业造成工作物件坠落伤人等人身及设备的危险因素就不易被认识并加以控制。
6.2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组织工作班人员研究讨论工作中的风险及制定危险点安全措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学习、理解安全生产风险规程的过程。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文化是从保障风险管理的根本方法。
风险管理必须全员参与,通过建立分层次的风险管理文化传导路径,将风险文化的价值观、理念和意识扎根于企业的运作全过程,逐渐形成员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企业管理层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不断强化危机意识,持之以恒地推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一是根据业务全球化发展需要,从“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职责、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确立风险管理战略基调。二是根据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以“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为基础、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为风险管理基本原则,拟定风险管理的制度、组织体系、风险资本分配方案。三是通过公正合理的风险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协调性和凝聚性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全行各个管理层次、各个操作环节、各种业务类型,逐级渗透,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其次,各级管理层及风险管理人员要上传下达,积极推动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业务经营管理中。一是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战略、组织架构、制度体系、管理流程、管理工具与方法、数据与IT,以便将业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明确定义、准确识别、精确计量和有效控制;二是加强对所有员工风险管理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并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引导员工对其形成认同。三是风险管理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管理执行情况实施检查、评价。
最后,基层业务人员要认真响应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培训,并时时以制度约束自己。基层各岗位的员工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深刻理解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业务操作过程中。
7 发展与趋势
由以上分析与研究可以得出,电力企业作业风险评估工作的发展与趋势如下:
1)实现风险定量分析是风险评估的必由之路。
目前作业风险评估使用较多的方法是LEC方法,即后果(S)×暴露(E )×可能性(P)。但是此方法,仍不能涵盖作业风险工作的全部。除此之外的PES法、安全检查表法也是作业风险评估的实现方式。采用何种评估方法,实现风险定量分析,是作业风险评估的必由之路。
2)风险发生的分布特征及规律是基础性的研究。
风险很多且较为复杂,各个风险事故可能服从不同的分布形式。应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开展其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整理收集大量数据,加强数据的统计和研究工作,为风险决策分析做好准备。
3)风险趋势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风险分布规律。根据风险后果与风险概率形成风险矩阵、风险正态分布曲线等。依据趋势分析,动态生成风险应对措施,帮助管理层做出决策来降低或规避风险,避免危害的再次发生。
8 结语
本文提出的电力企业作业风险评估工作,已在深圳供电局全局范围成功应用。全局所有班组都已完成作业风险评估,形成了全局的作业风险概述。依据全局的作业风险数据库,通过作业安全分析单、作业指导书等工具指导现场作业,将风险数据应用到生产作业环节中,有效实现风险预先控制。
电力企业作业风险评估是一项涵盖并以安全工程、可靠性工程、风险分析等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在不断总结过去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精湛而详细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探索而逐渐形成,可以指导现在和预测未来。根据电力企业的行业特点,电力企业作业风险评估发展必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Huang C F. Fuzzy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natural hazard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6,83, 83 :271-282 .
[2] Rene M.Stulz. Rethinking Risk Management, 2003,35~42
[3] Borenstein S,Bushnell J.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for market power in California's electricity industry[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9,47(3):285-323.
[4] Frank K.Reilly,Keith C.Brown.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5] 郑欣,许开立,常德强,崔同林. 安全评价模式研究[A].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6] 李利. 当前安全生产的问题和对策[A].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 集[C], 2004 .
[7] 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
[8] 周兆生.C0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R].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4.
[9] 何清波.增强投资风险意识 加强投资风险管理[J].财经大学学报,1998,(4).
[10] 许荣春. 应用危险控制技术 预防事故发生 确保安全生产[A]. 中国老科协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2 .
[11] 王进红.用计算机办工作票的利与弊[J].农村电工,2009,(06):38
[12] 宗士杰,张琦,张志刚.工作票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J].华北电力技术,99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