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4:46
文档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重要理论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文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尊重赞赏学生,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语文学习、感悟的享受,发展特长,愉悦身心,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关键词
推荐度:
导读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重要理论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文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尊重赞赏学生,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语文学习、感悟的享受,发展特长,愉悦身心,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关键词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重要理论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文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尊重赞赏学生,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语文学习、感悟的享受,发展特长,愉悦身心,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创设情境;愉快学习;开发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重要理论之一,其中“做”是中心,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对孩子实施“六大”,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新课改的大潮中,我校选择了陶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新课改精神的共同点来加以整合性的研究,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在开展实践活动式的语文体验性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磁性,让学生变得鲜活,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活动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语文。 一、紧扣文本,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不是强迫,不是命令,而是钻进学生心灵世界,去寻找、激活好学上进的积极因素,创造种种环境条件,刺激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教材从汉语拼音到识字到课文,乃至综合性练习,都设计了色彩鲜艳、内容有趣的情境图。教师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情境图,为学生创设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氛围。 

我在教学声母“d t n l”时,是这样创设乐学氛围的: 

首先出示情境挂图:小朋友看,老师把谁给请来了, 

“孙悟空、哪咤~”学生抢着答。 

“今天,老师想给你们讲一段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故事,想听吗,” 

“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就绘声绘色地讲了一段孙悟空和哪咤交战的小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接着我又带领学生拍手学习儿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全不怕,打败哪咤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板书出“d t n l”四个字母,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四个字母的名字都藏在儿歌里了,我们一起从儿歌里找到并记住它们,好吗,” 

就在这趣味盎然的氛围里,师生开始了下一步的共同学习。 

在学习课文时,课堂上也有许多精彩的片断。如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我为学生这样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上课,有一位老朋友也偷偷地跟来了,让我们先和它打个

招呼吧。课件出示小松鼠“冰冰”的图象,学生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纷纷和“冰冰”打招呼。 

冰冰画外音:同学们好~好久不见,听说大家又进步了,我真是太高兴了。在学新课之前,我有一份礼物要托老师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我拿出几片枫树叶子:每年的秋天,枫树的叶子都会变得火红火红的,美丽极了~你们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棵美丽的枫树,(出示枫树图)秋风吹红了满树的枫叶,多美呀~现在,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翻上一棵没有叶子的枫树)变~睁开眼睛——你有问题要问大家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提出各种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不少,让老师替你们问问小松鼠冰冰吧。 

冰冰:其实,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想读吗,那你必须先读好课题。 

这时我举起两张枫叶形卡片,一张写有“秋姑娘”三个字,一张写有“信”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题,为全文学习定下了感情基调。 

之后,用谁能把课文读好,冰冰就奖励看动画片的方式,引出全文并激发起学生跃跃欲试想自读的兴趣。 

有了如此有趣的开端,学生很愉快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二、根据学情,组织竞赛,丰富知识积累。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结合生活,开展实践性的语文活动。是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教师不妨投其所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选择有趣的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形式、丰富广泛的内容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体验积累,中高年级的同学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知识,组织竞赛活动,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深受学生的喜欢。 

我在班上经常开展“小记者抢新闻”的活动。在“小记者”赶到目的地的途中,设置一个个关卡,每个关卡设有适合学生解答的语文知识趣题。每个“小记者”只有解答了趣题,才可继续前跑。到终点后再返回起点发布新闻(向教师讲感受、谈体会)。活动结束,评选优秀小记者,看谁解答的趣题多,正确率高,速度快,口述表达好。这样带激励性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引进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巩固时,教师尽可能运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应该理解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比赛,并在黑板一角开辟出一个记分栏,将每个小组的积分随时显示出来。还可以开展速算比赛、夺红旗比赛、摘红花比赛、接力比赛、背口诀比赛等等,使全班学生个个全力以赴,踊跃参加。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主要是培养了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 

如教完《古诗二首》后,教师可采用两种竞赛方式使学生当堂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一是接力背《暮江吟》。如第一个学生背诵:“一道残阳铺水中。”第二个立即做解释:“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第三个接着背诵:“半江瑟瑟半江红。”第四个又解释:“江水有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就这样让学生依次把这首诗背讲完毕。二是接力默写《枫桥夜泊》。教师将黑板分成四块,学生分成四组,然后让每组同学像接力赛跑一样,以粉笔为接力棒,一人默写一个字,直到默完这首诗为止。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议,比一比哪组背诵流利,讲解和默写正确。

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们情绪高昂,学得生动,记得牢固。 

三、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年级孩子最喜欢听故事、读儿歌、表演节目、做游戏、画画和开展竞赛活动。苏教版小语国标本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迎合了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想方设法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于是在执教故事一类的课文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争当小小故事家”系列活动,组织学生从读准字音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到读得绘声绘色,直到最后进行讲故事比赛,有的老师则让学生在做好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分组演一演、分角色读一读。同样是教学诗歌,有的教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有的教师则组织诗歌朗诵会。同样是做综合练习,有的老师仿照电脑游戏设计了“创关争章”活动,有的教师组织“模拟爬山夺红旗”活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有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一上《认一认2》看图识字时,我创设了秋高气爽游动物园,与动物交朋友的教学情境。教室前后黑板上画了蓝天、白云、小鸟,画上了动物园里的各种小动物,画上了绿树、红花、青草、小溪。课前我还制作了各种小动物头饰,伴着轻快的音乐,孩子们组成两大组活动,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音乐停了,孩子们开始交流活动。“动物园里你看见了什么,”“你和谁交上了朋友,”我适时把汉字贴在动物图形下方,孩子们对照图画与汉字,用稚嫩的童音朗读。在巩固汉字的时候,我又设计了游戏,把需要认识的8个汉字写在8种动物剪纸的背面,孩子读对了,反过来显示动物图画奖励给他,并辅以各种鼓励性语言:“你读对了,你的声音就像小鸟的歌声一样好听~”“你已经认识了这个‘鱼’字,这条可爱的小鱼送给你~”孩子们抢着认、争着读,兴趣盎然,认字的效果也非常好。 

课堂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活泼优美的语言,使学生的脑、手、脚、眼、嘴真正地动起来,读进去,直接与文本对话。这样孩子把读书当作了一种乐趣,表演得生动形象、有趣。例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在充分识读的基础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当读到“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时,学生一个个得意洋洋、神采飞扬,其样子真让人欣慰。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读起来,有的笑容满面,神气备至;有的气势汹汹,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干脆站起来与对方较量„„把北风的得意狂妄、小鱼的毫不示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读,分小组练习讲故事,再指名到台上表演,学生的激情更高、兴趣更浓。 

四、尊重赞赏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浪漫的少年儿童,他们渴望得到温馨怡人的师爱,渴望被关注被关爱被肯定被褒扬。有一次我书面调查学生“渴望从老师那儿得到什么”,答案丰富多样,有渴望得到“丰富的知识、做人的道理”,也有渴望得到“关爱、帮助、鼓励、理解、信任”。一位后进生写道:“我渴望得到老师甜美的微笑和真诚的赞美~”我为之一震。是呀,现在的老师对后进生展露过甜美的微笑吗,对后进生给予过真诚的赞美吗,答案不是令人满意的。许多教师对后进生不经意间时时流露的是抱怨、厌烦,给予后进生的表扬是那么吝啬、那么稀少~新课程呼唤新教育,新教育要求教师学会以一颗宽大的心去包容学生、善待学生、关爱学生,努力寻找、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褒扬、真诚地赞美,维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尊重赞赏学生,让他们走出魅力、走进阳

光、走向成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分层教学,即经常让后进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后进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后进生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不错,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语文实践性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广泛应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展开的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它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诱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其他认识能力、活动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语文学习、感悟的享受,因此,“教学做合一”的语文实践活动为阅读积累注入了活力,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丰富阅读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各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一条捷径。它从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效果,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兴趣,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愉悦身心,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4(王咏梅,《新西兰的快乐教育》,《教育艺术》杂志2004年第4期。 

5.《陶行知文集》。 

6.《语文新课程标准》。 

文档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重要理论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文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尊重赞赏学生,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语文学习、感悟的享受,发展特长,愉悦身心,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关键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