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4-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地图式主观题汇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4:49
文档

2014-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地图式主观题汇总

2014-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地图式主观题汇总1.(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为寻求准确的佛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
推荐度:
导读2014-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地图式主观题汇总1.(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为寻求准确的佛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
2014-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地图式主观题汇总

1.(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为寻求准确的佛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向外国学习,可以是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是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与唐朝的繁荣等。然后根据材料中展示的信息和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论证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述要有内在逻辑性。

答案示例: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古“丝绸之路”与新“一带一路”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影响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观点,如:近代世界科学中心呈现出周期性转移的特点(科学中心不断发生转移);多种因素促使欧洲长期居于世界科学中心地位;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长期居世界科学中心地位。要求:所拟论题要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拟论题;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答案:示例一

观点:近代世界科学中心呈现出周期性转移的特点。(科学中心不断发生转移)

论述: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突出成就是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杰出代表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代表人物拉瓦锡发现的氧化和守衡理论使化学发展步入正轨。

总之,近代科学开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美其他国家。

示例二

观点:多种因素促使欧洲长期居于世界科学中心地位。

论述:近代以来,由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率先实现了现代化,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造就了欧洲自然科学长期居于世界科学中心地位。

政治上:欧洲先进国家如英、法、德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自然科学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形成了思想潮流,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示例三

观点: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长期居世界科学中心地位。

论述:美国在整个20世纪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大多数诺贝尔奖被美国科学家获得。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科学界领袖地位。

3.(2016·菏泽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 1929~1932年农村根据地示意图

图二 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1929~1946年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控制下的主要区域由中国南部地区转移到北部地区。 

说明: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抗战时期八路军主要在华北开辟了大片抗日根据地。 

示例二:信息:领导下的根据地得到极大的发展,区域和面积得以扩大。 

说明:在抗日战争中,依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敌后,建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力量得以壮大。

示例三:信息:中国党领导的由在农村寻求突破到捍卫区的领导权。 

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敌人在中心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力量相对薄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依靠美帝国主义支持来发动内战以消灭人民力量,抢夺胜利果实。 (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解析 本题为提取图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类型题目, 此类题目所给图片隐含信息丰富,提取并不难,难点在于利用所学知识说明提取的信息,本题可以从区域位置的变化来进行提取信息并予以说明,如从控制区域的变化来思考,或从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来考虑,或从实力的角度都可以,以控制的区域为例,信息:控制下的主要区域由中国南部地区转移到北部地区。说明: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抗战时期八路军主要在华北开辟了大片抗日根据地。

4.(2016·新课标全国卷丙·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年至1910年,清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6.(2016·山东潍坊3月模拟,41)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提取信息可以根据图片回答范围的扩展、说明各自集中在那些区域;或者从大国主导回答,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再次从航路的性质回答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也可以回答贸易的性质.

故答案为:

示例一:

信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示例二:

信息: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

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示例三:

信息: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巾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

示例四:

信息:由奢侈品交换到各种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

示例五:

信息:由贡赐贸易转化为商品贸易.

说明:古代中国海上商贸之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重视利润;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7.[2014·安徽文综,36]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2分)

[答案]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 

(3)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与因循守旧)。

(3)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第(1)问主要从图片中挖掘信息,侧重从图例中分析,如商路、不同文明及其分布等。第(2)问主要从当时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程度进行对比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及归纳整理的能力。“因素”主要根据图片的地理环境、材料二中文明发展的程度方面作答;“认识”可从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及文明的多元化方面作答。

8.(2015·山东文综,38)

(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图10  北宋东京(开封)内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图片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分析历史图片,注意图片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归纳总结“历史现象”。联系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结合前一小问的内容回答之间的“联系”。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回答时注意是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故联系所学的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找出材料中没有揭示的内容,结合材料分析解答即可。

9.(2016.江西赣州高三模考)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1993年,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世界未来走向描述如下图:

运用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对上图所示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组关系或多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上图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构建新图,并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考查对中西方文明并非冲突性较重,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观点的认识.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本小问的探讨,依据材料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和图示可以得出观点是中西方文明并非冲突性较重,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后对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从中国和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及其影响进行说明即可.最后得出结论,即中西方文明存在多样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故答案为:观点:中西方文明并非冲突性较重,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论述:中国和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都是联合理会常任理事国,本着互不侵犯、和平共处、重大国际安全事务大国磋商一致原则,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和美国、加拿大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虽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本着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的宗旨,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了成就,促进了本地区的共同发展.

小结:总之,中西方文明存在多样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解读图示,分析理解得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即可.需要掌握中西方文明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及其影响.

文档

2014-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地图式主观题汇总

2014-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地图式主观题汇总1.(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为寻求准确的佛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