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3(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4:49
文档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3(三)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三)2012-04-0512:25:49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张斯炜 【核心提示】上集我们提到,苏东坡在程夫人的教导下,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对于他父亲——苏洵的教育方式,我们却少有提及。作为历史上闻名的“浪子”,苏洵在发愤之后,对于儿子的学业又有着怎样的观点?此外,苏轼读书又有怎样的独门秘笈,使他能够在茫茫的学子中脱颖而出的呢?苏洵是怎么教育孩子的?1047年5月,苏序去世。8月,苏洵奔丧回到眉山,结束了3年的宦游生活。苏轼兄弟也从此正式就读于父亲,这一
推荐度:
导读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三)2012-04-0512:25:49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张斯炜 【核心提示】上集我们提到,苏东坡在程夫人的教导下,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对于他父亲——苏洵的教育方式,我们却少有提及。作为历史上闻名的“浪子”,苏洵在发愤之后,对于儿子的学业又有着怎样的观点?此外,苏轼读书又有怎样的独门秘笈,使他能够在茫茫的学子中脱颖而出的呢?苏洵是怎么教育孩子的?1047年5月,苏序去世。8月,苏洵奔丧回到眉山,结束了3年的宦游生活。苏轼兄弟也从此正式就读于父亲,这一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三) 

2012-04-05 12:25:49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张斯炜

 

  【核心提示】

  上集我们提到,苏东坡在程夫人的教导下,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对于他父亲——苏洵的教育方式,我们却少有提及。作为历史上闻名的“浪子”,苏洵在发愤之后,对于儿子的学业又有着怎样的观点?此外,苏轼读书又有怎样的独门秘笈,使他能够在茫茫的学子中脱颖而出的呢?

  苏洵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1047年5月,苏序去世。8月,苏洵奔丧回到眉山,结束了3年的宦游生活。苏轼兄弟也从此正式就读于父亲,这一年苏轼大约11岁的样子。

  我们在前些篇里提到过,苏洵有个“故意藏书”的法子,对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很有好处。看起来苏洵教子是讲究趣味性的,但事实上,苏洵也有严厉的一面。苏轼在《夜梦》里回忆道:“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讲他小时候,某日玩过了头,到了规定读完《春秋》的日子,发现自己才读了一半,心里着慌,怕父亲责罚,像吞下了钩子的鱼一样。能慌成这样,看来苏轼对父亲还是很有几分畏惧。

  兄弟二人的功课每天都要接受检查,没做完是要受罚的。读书时需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若偶尔望望窗外的鸟雀,或神游几回“太虚”之类,也会受到苏洵的批评。看似清规戒律的教条,实则对孩子很有好处。小男孩儿性子野,更何况苏轼野得不一般。但是一个人要能动起来,去感受天地万物,也要能静下去,清理自己的思绪。精神和思想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渐渐成型。

  苏轼后来被贬海南,卧听幼子苏过的朗朗读书之声,心生感慨,道:“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做父母的都盼着孩子能成才,这一点苏洵、苏轼都一样。

  当时,苏涣也守制在家丁忧,苏轼兄弟常去请教这位进士伯父。苏涣对两个侄子讲:“我小时候读书,从不让老师烦恼。每日的功课不做完,决不停止。出门上街,规规矩矩走路,在家里也从不懒散。非我如此,我的朋友们都是这样。所以当时读书人虽然不多,但很少有听说读书人犯什么大错的。”苏涣这番话,两个侄子印象深刻。苏辙后来将它记在《伯父墓表》里。

  苏轼读书有什么高招?

  渐渐地,苏轼也能“静下去”了。“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任那园子里万般美景,我自潜心诵读。《春秋》、《战国》、《汉书》、《史记》,全是大部头,年少的苏轼一点一点地啃。苏轼看书有个著名的法子,叫“八面受敌法”。

  所谓“八面受敌”,指这些书里各个方面包罗万象的内容。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耳。”这些书籍,是杰出的历史人物一生的思想精华,“人之精力不能尽取”。所以“故意学者,每次做一意求知之”,念书的人,每次只从一个方面去读。

  譬如这次读地理方面,待研究透了,下次再读人物、兵法等方面。通常一本书要分许多次来读,把每个方面都读透,再“由点构面”,形成对整部书的综合理解。这种方法会耗去挺多时间,但因读得通透,显然比那些盲目的、随意涉猎的方法好得多。治学需严谨,古人比我们做的要好。

  在这种方式下,苏轼的学业也渐入佳境。某日,苏洵出了个题目:《夏侯太初论》,命苏轼作文。苏轼文中有这么一句,“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与蜂虿。”这是直指人性的话,比喻一个人能历经大风大浪面不改色,却常常会在阴沟里翻船。小毛孩子能做出这样的句子,实在令人佩服,苏洵得意极了,大加赞赏,逢人便夸。后来苏轼做《黠鼠赋》,也把这得意的句子用了进去。

  “初中”趣事

  眉山学者刘巨,字微之,在城西寿昌院办了个学堂。苏洵把两个孩子送了进去,苏轼当时大约十二岁,算是念初中吧。

  学堂里的同学们爱玩一种文字游戏,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出个题目,每人轮流做一两句诗,再串起来便成一首完整的诗。一日,天降大雨,苏轼兄弟与另外两个小朋友听雨声观庭松,觉得颇有趣,便开始作诗。前两句“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苏轼接第三句“有客高吟拥鼻”,并不见得高明,大约是做着玩的。最后轮到苏辙,他还不到10岁,只道:“无人共吃馒头”,笑倒一片人。这样的游戏挺好,能活用所学的知识,亦能玩得开心。

  苏轼兄弟在刘微之那儿念了大约三年书,学有所成。那刘微之爱作诗,一次做了一首咏鹭鸶的诗,最后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雪片代指雪白的鹭鸶,“逐风斜”,很凄美的感觉。刘微之摇头晃脑念得挺得意,等着课堂上的几十个学生拍巴巴掌。

  然而,苏轼却站起来说:“先生的诗好是好,但我怀疑最后两句没有归宿,不如改为‘雪片落蒹葭’,好不好?”蒹葭即芦苇,“落蒹葭”,给了那鹭鸶一个落脚的地方。学生修改了老师的佳句,刘微之愣住了,一如当年的张易简。大约他心里也称赞,但不便过分表露,只道:“吾,非若师也!”就是我没有资格做你的老师了。

  关于“逐风斜”和“落蒹葭”究竟哪句更好?历代学者说法不一。

  笔者猜测,苏轼从小接受母亲程夫人的情感教育,萌发出一颗仁爱之心。比起那凄美的意境,小小鹭鸶的命运更能引起苏轼的关注。苏轼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将博爱二字诠释到极致,或许在他小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苗头。

  苏轼读书,除那些必读的经典之外,酷爱贾谊、陆贽的文章,都是不尚空言,侧重实用。这可能也是受他父亲的影响,苏洵就最烦那种华而不实的“声韵之律”。苏轼离开寿昌院后又自学了几年,其文章渐成风格。敏锐的洞察力,内含旺盛的气势,并且言之有物,不唱高调。文风似孟子,论事则如陆贽。

 

三苏祠内,庭院深深。

  附:苏轼《夜梦》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

  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苏东坡被贬儋州,某晚读书时,联想起儿时的情景,便做了这首诗。)

  苏轼《和陶郭主薄诗》

  今日复何日,高槐布初阴。良辰非虚名,清和盈我襟。

  孺子卷书坐,诵诗如鼓琴。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

  闭户未尝出,出为邻里钦。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

  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淮、德入我梦,角羁未胜簪。孺子笑问我,君何念之深。(苏东坡被贬儋州时,夜里卧听苏过读书,心生感慨,便为苏过做了这首诗。)

  苏轼《又答王痒书》(节选)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被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面语也。(苏轼指导一名青年学生王痒,教他《八面受敌法》)

文档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3(三)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三)2012-04-0512:25:49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张斯炜 【核心提示】上集我们提到,苏东坡在程夫人的教导下,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对于他父亲——苏洵的教育方式,我们却少有提及。作为历史上闻名的“浪子”,苏洵在发愤之后,对于儿子的学业又有着怎样的观点?此外,苏轼读书又有怎样的独门秘笈,使他能够在茫茫的学子中脱颖而出的呢?苏洵是怎么教育孩子的?1047年5月,苏序去世。8月,苏洵奔丧回到眉山,结束了3年的宦游生活。苏轼兄弟也从此正式就读于父亲,这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