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9 10:36:17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雷尧
本网记者 刘寅
我们在前面说过,北宋的眉山自然条件优越,民俗淳厚。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是不愁没得玩的。山野田间,天南地北,随处皆可寻乐。那么我们循着历史的目光,苏东坡的童年乐趣有哪些呢?他在玩耍的同时,又与今天的孩子们有什么不同?既然我们说苏东坡是生活的大师,他的哪些经验又可以与我们一谈?
苏轼小时候是怎么玩的?
在《东坡文集》中,苏东坡曾写下了这么一首诗,记录下他小时候的童年。
“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従人觅梨栗。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在诗中,苏轼记录他儿时健如小黄牛,整日疯玩疯跑也不觉疲惫。除了自己爱玩,苏东坡的玩伴也多,除弟弟苏辙外,还有五六个堂、表兄弟,加上街坊邻居的孩子们,一并十来个。按现在的话说,整一个地道的“孩子王”。
遇上空闲,大家便结伴而行,或揉泥巴,或掏鸟窝,还曾往醴泉寺爬树摘柚子,登石头山去捡松果,城里城外,“天上都是脚板印”,快活极了。
其实,想想在几十年前的眉山城里,孩子们大约也这样玩。只是如今的孩子,一出某个小区便会被街上的车辆给吓回来,只能呆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玩就要玩得开,才会丰富,如果老是呆在某个小圈子里,会玩闷的。
苏东坡在玩耍时,也常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在这些游戏中,苏轼钟爱“凿地”,也就是孩子们乐此不彼的挖泥巴。不知道这是否是孩子们的天性,都爱挖泥巴,如果地面上的东西玩够了,总禁不住想瞧瞧地下藏着些什么。苏轼十二岁时,就碰上了这么一回事。
这天,他挖出一块石头,只见这石头“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无贮水处”。苏洵对这块石头爱不释手,命名“天砚石”,苏轼更将其作为传家宝。后来这习惯影响了苏轼玩石的爱好,以至于成名后,他常与米芾一起,鉴玩奇石。
在黄州时,苏轼曾拿个铜盆子盛满水,将收集到的奇石放在里面,名曰“怪石供”。这铜盆里放了两百七十枚石头,很沉,但每次搬家时,苏轼总把它带在身边,不忍丢弃。
苏宅院内,草木繁多,鸟儿常在这儿筑巢。大约苏轼也自制弹弓,打过鸟,但由于笃信佛主的程夫人痛恨杀生,经常厉声喝止,于是苏轼便转而拿些食物喂幼鸟,照样玩得高兴。久而久之,大家“混熟了”,鸟儿也不怕人了,筑的鸟巢也越来越低,小孩子俯身就能看见。
其中有种名叫桐花凤的鸟,羽毛红绿相间,三五成群在院子里飞来飞去,美极了。苏轼在《异鹊》中回忆道:“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拿。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寥寥数语,充满了人与自然的温馨。
苏轼的玩耍,均与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有关。玩耍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这话不假,但得看是怎么玩。如果整日对着电视电脑发呆,重复一些无聊的图像与声音,那不叫玩,只能叫对某种东西上了瘾。
奔走在广袤的自然世界,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以活跃,对于一个满怀好奇的童心而言,所获得的生命体验是无穷无尽的。若小小年纪便有了某种“瘾”,通向世界的大门便会随之关闭,生命的各种可能性也会大大减少。
北宋眉山有哪些民俗?
之前,我们说过北宋的眉山民俗淳厚,到了新年时节尤其如此。
每年十二月中旬,这时的亲戚朋友们就互送“年礼”。那时物质不如现在丰富,但也有好处,就是人人都会珍惜每一份“年礼”。除夕那天,全家人彻夜不睡,名为“守岁”。这是个热闹欢笑的夜晚,桌上摆满鱼肉,一家人吃的滋滋有味。
孩子则拽着手里的压岁钱,出门围着烟花爆竹活蹦乱跳,大人们贴上新的桃符,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同样的情景,古人很投入,很欢乐,而今天的我们却大喊无聊。
新年里,眉山城万人空巷,大家都到东门外的蟆颐山去踏青。山上人山人海,歌鼓喧鸣,山下江水滔滔,少女临江展示舞姿,场面热闹极了。有一年,苏轼拉着一帮兄弟东奔西看,偶然遇见一拦路兜售神符的道士,这道士居然嚷着,谁买他的神符便能得富贵。
路人并不一定信,但出于讨个彩头,多半还是买了,至少在心里留个盼头。没想到,苏轼下山时又见着这道士,他将卖符得的钱全拿去买了酒,喝得醉醺醺,还倒在路边叫嚷:“我的符灵验啊,我的符灵验啊……”
二月中旬,农闲的时候眉山城里会举行“蚕市”,卖养蚕用的器具,也有各式玩乐饮食的摊子,供四下进城的乡下人吃喝玩乐。
孩子的好玩是天性,这不苏轼兄弟就常偷偷溜出去看热闹,“年年废书走市观。”街上买卖人多,叽叽喳喳,讨价还价,露出各种各样的表情,兄弟二人看了觉得有趣。也有些奸商,用些花言巧语骗那乡下人的钱,对于此种情况,兄弟二人便投去鄙夷的目光。
苏轼在眉山生活了21年,川西坝子,平民百姓,各种生活情态印在他的心里。苏轼重民俗,重视民间百姓的生活,这后来也成为了他的政治理念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王安石熙宁变法之时,尽变天下之风俗,苏轼奋力据争的理由这一,以“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为理,竭力反对王安石,从而将一生的命运都搭进去了。
所谓民俗,是一方水土几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是维系社会稳定的软实力,是很珍贵的。或许其中有利也有弊,但我们不应该一竿子打死,而应以保护为主,修正为辅,将民俗传承下去,就像我们今天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
在这章里,我们没有谈论书本,原因已经说过了,儿时的经历能影响人的一生,玩耍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苏轼一生热爱生活,执政为民,从他儿时的经历里便能看出端倪。
当然读书与玩耍同等重要,前者偏重思考,后者偏重感觉,但要成为一个丰富的个体,二者实在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