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育学原理期末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4:00
文档

教育学原理期末试题

期末考试题分析判断并说明你的看法1、“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意识。”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意见。答:“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意识。”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方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在哲学世界里被称为世界观,在科学世界里被包含进研究范式之中。无论名字为何,方反映的都是研究的价值取向、逻辑原点、理论边界以及展开方式,并为之提供一以贯之的思想支撑;它将研究中所有元素聚拢起来,使它们产生
推荐度:
导读期末考试题分析判断并说明你的看法1、“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意识。”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意见。答:“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意识。”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方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在哲学世界里被称为世界观,在科学世界里被包含进研究范式之中。无论名字为何,方反映的都是研究的价值取向、逻辑原点、理论边界以及展开方式,并为之提供一以贯之的思想支撑;它将研究中所有元素聚拢起来,使它们产生
期末考试题

分析判断并说明你的看法 

1、“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意识。”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意见。

答:“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意识。”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

方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在哲学世界里被称为世界观,在科学世界里被包含进研究范式之中。无论名字为何,方反映的都是研究的价值取向、逻辑原点、理论边界以及展开方式,并为之提供一以贯之的思想支撑;它将研究中所有元素聚拢起来,使它们产生质的关联,形成一股合力,成为理论创生的动力保障。方的习得与获取,实质上就是这些思维模式的养成与运用。一旦具备了这些思维模式,方便超越了就方法而论方法的范畴,突显出其在提升理论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指导意义。正如学者所言:“人们真正向方要求的不是关于方法的某种解释,而是一些大创意,一些可能打开心的研究空间和缔造新的学术体系的诱惑。”这些思维模式的流露,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意识。

可以这么说,方意识就是方的实践形态。实践层面的方运用体现的是一系列的思维模式,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寻求方指导,并自觉将方思维运用于研究之中的主动意识。具体言之,方意识包括运用以“层面-关系”确定研究位置的结构意识,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问题意识,注重历史继承与本土转化的时空意识,以及通过探索科学方促进科学建设的自我意识。在教育研究中需要具备这些方意识以提升研究品质。

在我们平常的教育科学研究中,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怎样来预测和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随时都有问题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又需要用方意识来帮助我们进行更科学的研究。因此,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意识,用方意识来提升我们的研究品质。

2、“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请你结合实际对此观点进行判断与分析。

答:不知何时,教育家陈鹤琴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似乎成了颠簸不破的真理。我曾经也坚信不疑,但经过真正的走上讲台,我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

我想,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目的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是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对任何学生不轻易丧失信心与放弃。实际上,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并非一种教育的评价标准。犹如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师,他对人家称他为"国学大师"、"学界楷模"的作法并不认可一样,他认为自己连"小师"也算不上,他认为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其实,这是大师的自谦,对于季老的人格魅力、学术功底和治学态度,我们非常景仰。但我们能否就拿季老对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人,苛责他人?季老都自称"小师"也算不上,又有多少人堪当"大师"之名?

   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背景,凡事也不可以绝对化。陈鹤琴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是这样。如果绝对化,将此作为信条,甚而成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指责教师的堂而皇之的理由,那实在有些荒唐,我们的教师也就实在太冤了。试想,有几人比孔老夫子的教育水平还高?但孔子也发出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的感叹。据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惟七十有二,不肖者也不乏其人,况吾辈乎?我不知道动辄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苛责教师的人是别有用心找茬,还是有其他意图,我就不相信有哪位天才能有如此通天的本事,能够把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教好。 

   在此,我倒并不是为教育者开脱教育不好学生所应承担的责任,我并不否认,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教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收到的成效也是不一样的。教师队伍中也确实有一些"不会教"的老师,他们不敬业,师德有问题,专业水准不高,但我们也不能拿某些人甚至是极少数大师的能力和标准来对其他教师求全责备。更不能把所有的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都归咎于老师的"不会教"。从教师的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不会教"和"会教"也是相对的,从"不会教"到"会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否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存在"不会教"的老师。那么,是否真的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我不否认,某些大师有本事教好某些常人教不好的学生。莎莉文老师不是把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培养成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吗?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居然能将被学校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培养成大器。武汉弱智的舟舟被其父亲培养成乐团指挥。这些成功的案例不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有力佐证吗?但如果据此推而广之,恐怕就不合规律。我认为,这些只是偶然的、极端的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

   再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教好与教不好、会教与不会教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每一个学生通过教育都是可以取得进步,都会有所收获的(且不确定进步的程度与收获的大小),这就是广义上的"教好",我并不否认,只是这样一种标准太容易实现,相信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会教"的要求。如果不能给定,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我能否这么套用一下:"没有不会教书的老师,只有不会为神圣事业服务的社会","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养的家长","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领导"……。

   当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说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那就是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要求老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充分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都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总之,我们看问题,做事情不能太绝对化,要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随便把在某些特定背景下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东西当作亘古不变的真理,据此到处滥用。

   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我们教师自勉自励、我们自己对自己说是可以的;其他的人,尤其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以此对老师说三道四,我们就要坚决、勇敢地说:"不!"

文档

教育学原理期末试题

期末考试题分析判断并说明你的看法1、“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意识。”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意见。答:“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意识。”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方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在哲学世界里被称为世界观,在科学世界里被包含进研究范式之中。无论名字为何,方反映的都是研究的价值取向、逻辑原点、理论边界以及展开方式,并为之提供一以贯之的思想支撑;它将研究中所有元素聚拢起来,使它们产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