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5:15
文档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劳动教育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校内活动课程,课程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其本专业的本门课程标准参照此标准编制。四、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
推荐度:
导读《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劳动教育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校内活动课程,课程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其本专业的本门课程标准参照此标准编制。四、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劳动教育

二、适用专业

本课程标准适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校内活动课程,课程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其本专业的本门课程标准参照此标准编制。

四、教学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劳动的涵义,劳动作为个体发展重要条件的表现因素,现代科学如何解释劳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掌握和理解对劳动无贵贱之分这一观念的多角度解析及相关实例说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分工与职业分类、树立职业平等观、乐于从事普通劳动。

3.理解劳动情境中诚信的特定内涵,认识诚信劳动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掌握诚信劳动的四个基本准则

4.能够深刻理解创造性劳动的内涵与价值,树立在劳动中进行创造的意识,运用科学方法开展创造性劳动。

5.知道合作性劳动的开展基础和过程,掌握合作性劳动的开展方法和策略

6.能理解劳动成果获取过程的艰辛,形成无差别地尊重自己和他人劳动成果,以及珍惜、积累和保护劳动成果的意识与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如何通过劳动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通过分析身边物质财富来源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们获取物质资料的唯一稳定途径,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3.能够积极对待被安排的劳动任务,积极发现与设计潜在的劳动任务。

4.能结合劳动工具的发展历史,认识到使用工具是劳动的重要特征,胜任劳动应具备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周密计划的能力。

5.能够结合实例,理解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含义,增强学生的劳动安全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素质目标

1.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品质等方面全面打好基础,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较强诚实劳动意识,职业经验,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公共服务意识,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4.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有较强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卫生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等)。

五、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具体内容

项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教学活动设计(任务)课时实践

课时

劳动是人发展的条件掌握劳动的涵义,劳动作为个体发展重要条件的表现因素,现代科学如何解释劳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如何通过劳动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劳动是人发展的条件1
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身边物质财富来源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们获取物质资料的唯一稳定途径,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
劳动无贵贱之分通过对劳动无贵贱之分这一观念的多角度解析及相关实例说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分工与职业分类、树立职业平等观、乐于从事普通劳动。劳动无贵贱之分2
积极主动地劳动能够积极对待被安排的劳动任务,积极发现与设计潜在的劳动任务。积极主动地劳动2
诚信地劳动理解劳动情境中诚信的特定内涵,认识诚信劳动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掌握诚信劳动的四个基本准则诚信地劳动1
劳动需要能力能结合劳动工具的发展历史,认识到使用工具是劳动的重要特征,胜任劳动应具备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周密计划的能力。劳动需要能力1
创造性地劳动

能够深刻理解创造性劳动的内涵与价值,树立在劳动中进行创造的意识,运用科学方法开展创造性劳动。

创造性地劳动2
合作性地劳动知道合作性劳动的开展基础和过程,掌握合作性劳动的开展方法和策略合作性地劳动2
劳动安全与环境保护能够结合实例,理解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含义,增强学生的劳动安全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劳动安全与环境保护2
尊重劳动成果能理解劳动成果获取过程的艰辛,形成无差别地尊重自己和他人劳动成果,以及珍惜、积累和保护劳动成果的意识与能力。尊重劳动成果2
合计16
(三)课程结构

劳动教育课程拓扑图

六、学时与学分

参考学时:16学时。

参考学分:1学分。

七、教学资源利用

(一)教材使用

《劳动教育》主编:徐国庆;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数字化资源利用

以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为核心,建立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素材库、视频资源库、案例库、网络课程等,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八、教学方法

本课程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主要通过“现象分析”“此刻行动”“小活动”等内容设计,强调手脑并用、身体力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九、教学评价

本课程推行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综合测评的考核方式。针对课程特点采取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日常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为辅。日常性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及期末考试三部分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分别是20%、40%、40%。(按照《学院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1)日常性考核2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学习笔记、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综合性大作业、团队作业、课程实践活动等方面。

(2)实践技能考核40%。按照仓储与配送管理的核心职业能力模块设计任务的知识点,逐次记录每次测试结果,直到课程结束,形成学生本门课的成绩。也就是教学内容以形成性考核为主,注重过程,要求学生对技能操作、技术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每一步、每一环节都掌握和应用,要求学生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证明自己是否掌握了某种职业能力。

(3)期末闭卷笔试40%。以知识的掌握为核心建立题库,逐步实行教考分离。

文档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劳动教育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校内活动课程,课程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其本专业的本门课程标准参照此标准编制。四、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