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15每小题每题1分,16—45小题每题2分,共计75分。 注: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家的主要区别是
A .宣扬仁和礼 B.主张仁政
C. 宣扬人性本善 D.提出“天人感应”
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发明本心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实学”,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经世致用 D.民主科学
5.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科技模型。此模型代表的科学技术大约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
6.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我国传统绘画注重诗意的特点,这种传统绘画主要指的是
A.风俗画 B.山水画 C.花鸟画 D.文人画
7.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8.下列著作、杂志中,反映了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
9.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10.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11.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的产生。因为这些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
A.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态度
B.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12.20世纪晚期,中国思想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理论,这一理论成果
A.是中国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学说
C.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D.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指导思想
13.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是
A. 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 B.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 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14.下列对“”中“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办学上实行“开门办学”
B.给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C.学校的学制被大大缩短
D.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实施的科技战略不包括
A.“863计划” B.“两弹一星”计划
C.“火炬计划” D.“星火计划”
16.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就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17.上图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18.“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19.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20.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1.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桂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3.观察右图,该著作的最精彩之处在于
A.将儒、佛、道三教合流
B.将心学发展到顶峰
C.敢于批判封建君主
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24.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甲、“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满街皆是圣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 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王阳明、朱 熹、李 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 颢、王阳明、顾炎武
25.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26.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27.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28.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29.某同学拟开展主题为“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他应选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0. 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④魏晋时期形成的书法的发展⑤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
31.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孔子改制考》 D.《新青年》
32.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由对抗到和解
33.“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34.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3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36.“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37.《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38.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已被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接受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9.孙中山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社会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为避免“第二次”而倡导“社会”,是要解决中国的什么问题
A.民族压迫 B.国家政体 C.国民平等 D.民生困难
40.“中华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
A.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目标
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C.孙中山发展旧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D.孙中山有了与党(工人)合作的初步想法
41.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的理论与观点,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第二步是社会主义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42.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就是树立党的理论旗帜,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三次会议具有特
别重大的历史意义,一次是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一次是树立起思想的旗帜,
一次是树立起理论的旗帜。这三次会议是
A.一大、二大、七大 B.一大、七大、十二大
C.一大、七大、十五大 D.一大、七大、十四大
43.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大城市中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盛况的直接因素是是
A.新中国成立,激发了人民的创作热情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44.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上,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过一些偏差,其中不包括
A.在大跃进年月,大办学校,出现教育大跃进
B.大量增加学生劳动,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程序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D.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45. “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
A.食品流通领域 B.空间技术领域 C.农业科技领域 D.文化教育领域
卷Ⅱ(综合题 共25分)
二.综合题(46题15分,47题10分,共25分)
46.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
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
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
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李贽观点有何不同?(4分)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2)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四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2分)
(3)材料五反映的思想与材料四有何不同?(6分)
47.
材料一 (一)驱逐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迫我汉人为奴隶……满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后,光复民族的国家。
——1911年《军宣言》
材料二 一、凡以前所有满与各国缔结之条约,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起事以后则否。……三、凡前满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亦照旧尊重之,其在军兴起以后则否。
——1912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 (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2分)这种看法有何局限?(1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2分)影响孙中山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前后不同,从中你对孙中山有怎样的认识?(2分)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参及评分标准
卷Ⅰ(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C C D D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B B B A C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C C C A D A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A B B D B C B D B
题号 41 42 43 44 45
答案 A C C D A
卷Ⅱ(综合题 共25分)
二、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