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考纲解读 |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 题型 | 命题研究 | |
考试内容 | 核心知识点 | |||
农业的 区位选择 | 农业区位因素 | 2015课标Ⅱ,2~3题,8分 2013课标Ⅰ,1、3题,8分 2011课标卷,3~5题,12分 | 选择题 | 内容探究: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性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借鉴意义是高频考点。要特别关注区域特色农业的区位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形式探究:综合题比重很大,分值一般在8~26分,难度系数0.6左右。 热点探究: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区划、粮食问题等。 |
2015课标Ⅰ,36题,22分 2013大纲卷,36(1)题,14分 2012课标卷,37(2)、(3)题,14分 2012大纲卷,36题,36分 | 综合题 | |||
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2013课标Ⅱ,5题,4分 2012课标卷,1~2题,8分 | 选择题 | ||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2014大纲卷39(2)题,8分 | 综合题 | |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2014课标Ⅱ,11题,4分 2011大纲卷,39(2)、(3)题,20分 | 选择题 综合题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1.识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2.理解:主要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应用: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性因素等,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评价,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
[知识整合]
1.区位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典型案例 | 改造与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 |
气候 | 光照 | 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 | 南方的柑橘等亚热带水果;北方的苹果等温带水果;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畜牧业 | 利用玻璃温室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并对光照、通风、湿度等条件进行调节 |
热量 | 积温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期和耕作制度 | |||
降水 | 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作物生长 | |||
地形 | 平原 | 适宜发展耕作业和机械化作业 | 平原耕作业;山地畜牧业 | 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 |
山区 | 适宜发展林牧业,农作物分布有垂直变化,缓坡(小于25°)适宜发展梯田 | |||
土壤 |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 | 东南亚砖红壤区的茶树 | 人工培育形成的耕作土壤,如黑垆土、水稻土 | |
水源 | 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 | 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的绿洲农业 | 兴修各种水利工程 |
温室大棚内水果、蔬菜口感较差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大棚内光照不足,昼夜温差较小。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市场 |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 |
交通运输 |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
制定相应的,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 响应决策,在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 |
机械 | 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 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
化肥 | 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 |
良种 | 使单产提高 | |
冷藏 | 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 |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深度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
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依分作答(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和性区位因素三大类。
因素类型 | 含义 | 举例 |
主要区位因素 |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
主导因素 |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该农业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 |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势低洼),因此地形是它的主导因素 |
性因素 |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性因素。若这个条件(性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而不是性因素 |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水,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农业发展的性因素。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水灌溉,当地水源就成为主导因素 |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4.比较分析法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2013·课标Ⅰ,1、3)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下图,完成(1)~(2)题。
(1)每年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形较平 B.降水较丰沛
C.气温较高 D.土壤较肥沃
(2)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A.运费低 B.热量足 C.技术高 D.品种全
【审题突破】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由第(1)题“每年情人节(2月14日)”获取“情人节时北半球处于①冬季”的信息。
(2)由第(2)题“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获取“不同区域发展鲜切花生产的区位优势不同”的信息。
2.审图像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答案』 (1)C (2)A
命题角度二 农业区位因素的改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015·新课标Ⅱ,2~3)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改变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花卉和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大增,桑基、蔗基鱼塘改为花基、菜基鱼塘可明显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这种改变不会对土壤质量、劳动力数量、生态循环带来明显的影响,故D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珠三角传统的基塘农业随城镇化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城市郊区农业,更加追求经济效益,反映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理念,更是被联合国所推介的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综上所述,B、C、D项错误,A项正确。
『答案』 (1)D (2)A
命题角度三 农业区位关键因素条件的分析
3.[2014·全国文综,39(2),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下图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
分析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8分)
『解析』 明确题干的限定词“”、“气候条件”,知道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方面,结合英国气候特点、成因及图示气候资料进行分析。
『答案』 纬度位置较高,气温偏低;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
考点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知识整合]
1.基本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具有相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特征。
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区位条件 | 区位优势 | |
自然因素 | 气候 | 气候暖湿,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
地形 | 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 |
土壤 | 土壤肥沃 | |
水源 | 灌溉条件较好 | |
社会经济因素 | 人口密度 |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
交通 | 交通发达、便利 | |
市场 | 面向国际市场 | |
机械化 | 机械化水平高 | |
科技 |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 |
鼓励扶持 |
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类型强调农业部门结构,如种植业与畜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如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水稻种植业等。
[深度解读]
1.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
3.我国典型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
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一种典型的混合农业类型。请结合下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生产的优点。
(1)形成原因: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洼且多洪涝灾害的地方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形成基塘农业。
(2)优点:基塘农业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因而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 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
1.(2011·浙江文综,5)18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下题。
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属于商品农业,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销售。该农业牧草与作物轮作,小麦种植与绵羊饲养在生产上有联系,大部分农作物作为饲料饲养绵羊,故④正确,即D项正确。
『答案』 D
命题角度二 混合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2.[2010·北京文综,36(2),6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乙、丙两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6分)
『解析』 结合图可知乙、丙两地都为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区,丙地为墨累-达令盆地,地形平坦、有灌溉水源是其最大优势。
『答案』 乙、丙两区同为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带或小麦—牧羊带);丙区有河流(水资源较丰富),平原范围广(地形较平坦)。
考点三 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整合]
1.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2.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深度解读]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 |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毁林开荒、垦山种粮 | 水土流失 |
修水库、修渠道、不合理灌溉 | 沼泽化、盐渍化 |
过度放牧、滥垦滥挖 | 草场退化、草场沙化、载畜力下降 |
过度采伐森林 | 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保护功能减弱、河流下游涝灾频发 |
滥捕滥杀、施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 鱼类资源大幅减少 |
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 农产品产量与品质降低,危害人类健康 |
大型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水 | 污染土壤与水体,危害人类健康 |
境外物种的引进 | 病源、生态灾难 |
命题角度一 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
1.(2013·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审题突破】 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B (3)C
命题角度二 地膜对土壤危害
2.(2013·课标Ⅱ,5)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透水,降解慢,会阻挡根系的伸展生长和地下水的运动,影响养分的搬运,①③正确;土壤中的地膜较破碎,对土壤温度的传导影响不大,②错误;废弃地膜与表土流失速度关系不大,④错误。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