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4:52
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梁启超:诗界“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他们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鲁迅支持,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冯文炳、俞平伯、林语堂等。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题为《美文》的文章,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该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

1921年前后出现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浪潮,是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问题小说”热,重理性顺应了“五四”时期“思考的一代”探究人生社会的风气。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体小说,如《沉沦》,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精神的追求与痛苦。

 

第二章    鲁迅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三大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独特性: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

《阿Q正传》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鲁迅自己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沈雁冰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    小说

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始】

163种“林译小说”,鲁迅到钱钟书。

1919年下半年,作家冰心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掀起一股小说“题材热”。

冰心她是小诗和《寄小读者》散文的作者,最早又以“问题小说”闻名。1919年,她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鲁迅对“乡土小说”的含义加以界定:所谓“乡土小说”,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周作人在1923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吸收了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

郁达夫的小说虽然以抒情为主、情节为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他的小说有特有的感伤美和病态美。

冯至则以“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身份使得自己的叙事作品充满了“诗”。(鲁迅评价)

“语丝社”的冯文炳,《竹林的故事》,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

 

第四章    通俗小说

1912年到1917年这5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的繁盛期。“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中国最早电影很多是根据此派作品改编)

 

第五章    郭沫若

摩罗诗人,中国的预言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

郭沫若反复强调“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

《女神》、《凤凰涅槃》

郭沫若强调诗歌与无产阶级事业的密切联系,提出文艺必须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器”,做个“标语人”“口号人”而不必一定要做“诗人”

 

第六章    新诗

梁启超设计“诗界”,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

胡适主张:“作诗如作文”,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吸收国外的新语法。

胡适是第一“白话诗人”,《尝试集》是他第一部诗集。(《一颗遭劫的星》)

郭沫若把“诗的艺术”概括为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把“情感”与“想象”作为诗歌的要素突出与强调。

冰心“小诗体”《繁星》、《春水》(春水体)

鲁迅的观点: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闻一多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对《女神》的批评集中在两点:一是“过于欧化”;二是反对郭沫若关于诗只是一种“自然流露”,“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的主张。

中国的新诗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徐志摩:“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为了创立“中国式”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

徐志摩诗的特点:他执着地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在诗里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客观物象,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

“纯诗”: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真实的象征。强调的是诗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突出了“感觉”的因素,作者须要为感觉而作,读者须要为感觉而读。(穆木天)

 

第七章    散文

1918年,《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2】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左联支持无产阶级文学,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动非常重视创作方法的革新

30年代中国社会,这一时期“左翼”、“京派”和“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享受着现代都市的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

三派独特的艺术世界: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沈从文的“湘西边城世界”等。

 

第十章 茅盾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中长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

《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第十一章 老舍

老舍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

老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老舍的幽默风,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风韵、人文景观,文化趣味。

 

第十二章 巴金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他当然不可能是个原生态的“乡下人”,进入北京之后,他就拥有了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

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作家”,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以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

中国作家整体特点: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情绪的体操”

沈从文的文学语言奇特,有真意,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第十四章 小说【2】

初期的海派小说特点:第一,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第二,过渡性地描写都市;第三,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

1924年兴起的日本新感觉派。

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等,新式洋场小说家,文字暴发户。

他创造了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及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式,来表现上海的繁华,表现上海由金钱、性所构成的众声喧哗。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2】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第十六章 新诗【2】

戴望舒,《我的记忆》这首诗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1932年,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他注重诗歌创作的思想性)

现代诗派在30年代重又举起了“诗的散文化”的旗帜,强调打破诗的格律。

卞之琳。反浪漫主义。“诗的非个人化”

 

第十八章 散文【2】

林语堂:《宇宙风》,以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创作。《论语》《人间世》。

 

第十九章 曹禺

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北京人》《家》经典剧作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日~23日,明确提出了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所谓“工农兵方向”,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评书体:赵树理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做到故事来龙去脉清楚,有头有尾。

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现其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

 

第二十三章 小说【3】

钱钟书,讽刺小说(国统区)

张爱玲,这些小说历来被人称之为“新鸳蝴体”、“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等等,单从名字上便透出一种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

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都相当的具有现代性。

资料2

  

一、填空题

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论》。这场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他们坚持思想,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进而问鼎于的地位。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发展,也就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

7、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形成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三、简答题

1、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茅盾的小说成就------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吴荪甫人物形象分析------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地让位于后者。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可惜他生不逢时。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他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4、分析郁达夫笔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固自戕,也不愿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这些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显示出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提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后是有相当代表性的。郁达夫一方面紧紧扣住了青年知识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态,一方面指出青年的制造者是黑暗的病态社会。笔下病态人物的命运,又是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相联的,祖国的贫病也是造成青年“时代病”的重要原因。

5、觉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的悲剧典型。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他每一次向恶势力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不过他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无不批判。《家》的结尾,终于有所醒悟,并表示支持觉慧的出走。在《春》和《秋》中,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他的“作揖主义”。

6、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幻想当一个有稳固生活的劳动者,可是他被的环境锁住,受“逃匪”“侦探”等的欺压、“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都更沉沦堕落一层,愈来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最后完全变了个人,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他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人们从中可以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四、分析题 

1、《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3)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A、“看与被看”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二元对立。在这类小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在这类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B、“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2、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认为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判中才得以进步,要求人的个体精神与自由,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这种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锐性,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他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他最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他的“推背式”的思考方法,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他的杂文思维是非规范化的。常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全新的思路。他杂文的犀利刻毒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可以说是他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他不对某人做出全面评价,而是将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四)杂文的主观性

     他的杂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一切客观人事都是要通过他主观心灵的过滤折射,才成为他的杂文的题材。读者能够透过杂文里的描述与抒写,看到活生生的他。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杂文的语言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自如地驱遣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这都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应、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所需要的。

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