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差别
[德]布鲁德 克里斯蒂安森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却仍在原地踏步。对此他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到现在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口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钱。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说。”
老板让人叫来了阿诺德,也叫他去集市上看看有什么卖的。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 ,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有40口袋,价钱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加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差不多了。他想这么更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1、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是 。
2、根据“两个同龄的年轻人”主要差别是什么?
布鲁诺: 。
阿诺德: 。
3、老板让布鲁诺心服口服所使用的方法是 。
4、从“生意经”出发,老板给两个年轻人不同的待遇,是否公正,为什么?
答: 。
(二)回馈的爱
你一定常听我谈起兰屿的风景,但我要告诉你:兰屿给印象最深的,不是山水,而是海边遇到的一家人!
那是一个傍晚,我在兰屿的海滩散步,看到一家人正蹲在地上整理刚网到的鱼,他们把鱼小心地分成4堆,也可以说是4种等级。
“为什么把鱼分开来摆呢?”我当时好奇地问。
男人用生硬的国语,指着最好的一堆鱼说:“男人鱼!”又指着剩下的两堆:“女人鱼!小孩鱼!”最后指着那显然又少又差的鱼说:“老人鱼!老人吃的!”
15年了,那海边一家老小的画面,至今仍清晰地映在我的眼前,甚至可以说,深深烙在我的心上。
我常想:为什么那老人家要吃最差的东西,又为什么当时那老人家,竟抬起头来,对我一笑?
今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再一次遭到这震撼!
晚餐之后,我指着桌上的残羹剩菜,对主人客气地说:“您准备得太丰满了,剩下这些,多可惜!”
岂知主人才六七岁的小孩竟毫不考虑地搭起腔:“不可惜,奶奶吃的!”
“我婆婆等下会出来吃!”女主人说,看见我十分惊讶,又解释:“她不喜欢一起吃,叫她吃好的,她还不高兴,只有剩下来的,她才吃,而且吃得高兴。”
孩子!现在我坐在桌前给你写信,想到今晚的那个画面,禁不住流下泪来!我要再一次问:
为什么?
为什么?
只因为老人家没有了生产力,就该吃剩的?该吃坏的吗?
只国为老人家“自愿”、“高兴”!我们就任她自生自灭吗?
相信你一定读过我在《点一盏心灯》里写的“爱吃鱼头”那篇文章。老人家临终前,几个朋友烧了她最爱吃的鱼头去。却听到老人瞒了十几年的秘密:
“鱼头虽然好吃,我也吃了半辈子,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爱吃过,只因为家里环境不好,丈夫孩子都爱吃鱼肉,只好装作爱吃鱼头。”
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故事中的老人家有幸在临终前说出心里的话,问题是这世上有多少为家庭牺牲的父母、尊长,就在晚辈的一句“她自己喜欢”的漠视下,慢慢凋零了?
是的!她们是在笑,因为自己的牺牲有了成果,而快乐地笑。
但晚辈看到那笑是不是也该笑呢?
还是应该自惭地哭?!
最近我为公视“中国文明的精神”进行评估,在读了一百多万字的专家论文后,印象最深的,竟然是论文里提到西方社会学家,于1937年起,在中国多年调查的结果:
“不要以为 中国农村有许多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事实上几乎没有!主要的原因是农民寿命太短,平均在五十岁以下,活不到多代同堂的年龄,又因为贫穷而缺乏维持大家庭需要的财富。”
你能相信吗?这中国人常以为自古就盛行多代同堂的说法,竟然错了!那是“理想”,不是事实!
父母、尊长平均活不到五十岁,这是多么可悲的事!问题是,父母不能甘旨无缺、安享天年,又难道不是做子女的耻辱吗?
过去穷,我们没有话讲!
今天富,我们该多么庆幸!可是在我们庆幸的时候,是否该想想自己有没有真尽孝,抑或又是创造了一种假象?!
记得有一次,你抱着一碗鱼翅当粉丝喝,我很不高兴地说:“那是留给奶奶的!”
你则理直气壮地说;“奶奶说她不爱吃,叫我喝光算了!”
你有没有想地:奶奶是真不爱吃吗?还是“爱你”,而特意留下来?你应该知道,牙齿不好的奶奶,最爱吃的就是能滑溜入口的鱼翅汤了!
记得我们每年冬天都排列在窗台上的柿子吗?
为什么柿子一买就是十几个?因为我发现只买几个的时候,你奶奶知道我爱吃,总是先抢着吃香蕉,等我叫她吃柿子的时候,就推说自己早吃过水果了。
只有当她发现柿子多到不吃就会坏的时候,才会主动拿。
你一定也总看见我为你奶奶夹菜,她拒绝,说不要吃,我就把筷子停在空中,直到夹不稳而要掉在桌上,她才不得不把碗伸过来。
你注意,她哪次不是高兴地吃完呢?
你也必然见到,当菜做咸了,大家不吃,她却抢着夹的画面,我用筷子压住她的筷子,以强制的方式,不准她吃。因为血压高的人,最不能吃咸的!
“瞧,有这样的儿子!不准老娘夹菜!”她对着一家人抱怨。你有没有注意到,她是十分高兴地说这些话的?
所以,今天我要隔海叮嘱你,希望你能注意家里公公婆婆和奶奶的饮食,我不在,你母亲又常加班,这就成为了你的责任!
当我们小时候,长辈常用强制的方法对待我们,叫我们一定吃什么,又一定不准吃什么,他们这样做,是因为爱我们。
而在他们年老,成为需要照顾的“老小孩儿”时,我们则要反过来模仿他们以前的做法――用强力的爱!
这不是强迫,而是看穿老人家装出来的客气,坚持他们接受晚辈的孝敬!
如此,当有一天他们逝去,我们才可以减少许多遗憾,因为我们为天地创造了一种公平、回馈、以及――
无怨、无悔的爱。
1、为什么吃最差的鱼的老人家“竟抬起头来,对我一笑”?
2、“是的,她们是在笑,因为自己的牺牲有了成果,而快乐地笑”请说出成果的内涵。
3、我为你奶奶夹菜和我不准你奶奶吃咸菜,奶奶为什么都是“高兴”的呢?
4、通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两代人相处时,老年人常常是怎样做的?
(2)两代人相处时,青年是怎样看待老年人的“爱吃差的”的言行的?
(3)作者认为青年人在知道老年人“爱吃差的”言行背后是对儿孙的深深的爱意后,应怎样对待老年人?
5、结合本文主旨,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爷他奶奶说的一句话。
6、本文“回馈的爱”指的是什么?
7、本文写回馈的爱有哪几幅画面?
8、文中有这样两段话:“但晚辈们看到那笑,是不是也该笑呢?”“还是应该自惭地哭呢?”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四)亲近自己的双腿
(1)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的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5元?不是说3元吗?”我不想坐,可四周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就说“上车吧,就收你3元。”
(2)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预柔和的语气对我说:“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3)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好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在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4)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蹬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神圣的东西。
(5)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6)坡总算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后面,把坡扔在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7)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着两个人!”“怎么走那么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没想到,嘿!我这条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8)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毫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独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9)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10)……
(11)返回时,我徒步走过那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第三画线句“我正觉奇怪”中我“奇怪”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中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中加点的词语“挣生活”的意思是___________
4、从语言特点看,在第五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六段画线句说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了。起先纠缠着笼罩着我的惆怅和悲凉,为什么到此时竟然了无踪影了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八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哪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
说明文阅读测试卷
①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辽阔的海洋、奔腾的江河,皑皑的白雪、飘荡的白云,这液态、固态、汽态三种形态的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水圈。虽然地球上的水非常丰富,但是, , 。 , ,它们才是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河流、湖泊及地表浅层中的水已不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蓝天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白云。
②云是悬浮在空中的极小的水滴。在夏季,天空中常常飘浮着一朵朵形似菜花、云体高耸如山的积雨云,这种云的水份较多,整个云体的总水量可达上百万吨;还有一种连绵起伏、云层布满天空的雨层云,这种云云体庞大,总水量可达几百万吨到上千吨。这些云就像空中的水库,人类向往着开发它们,以它们蕴藏的丰富水资源为人类造福。
③在自然状态下,水从海洋、江河、湖泊和陆地蒸发,由液态变为汽态进入空中。水汽随着气流移动,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依附在大气中悬浮的许许多多小粒子上凝结为云滴。当温度降到00C以下时,大部分云滴依然保持着液态,叫做过冷云滴。在一定温度下,过冷云滴就会变成小冰晶。当云中的冰晶达到一定数量时,冰晶的个体就会迅速增大、下降,形成雪晶。这样,有的云滴之间相互碰撞逐渐变大、下降;有的云滴与雪晶碰撞,形成更大的粒子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融化,降水就产生了。
④经过努力探索,人类找到了开发空中水库的办法,那就是创造促使云层降水的各种条件,进行人工增雨。目前我国人工增雨的方法,主要是在水汽充沛的云中施放催化剂,主要有干冰、液态氮,还有碘化银。实施的方式有飞机人工增雨和高炮、火箭人工增雨等。飞机人工增雨一般在稳定深厚的层状云内进行。层状云覆盖面积大,但自然降水量很小,甚至不降水,主要原因是云内缺少足够的触发降水的冰晶。飞机在高空中将液态氮播撒在层状云中,液态氮迅速汽化产生低温区,当温度低于-400C时,云中产生大量冰晶,从而增加降水量。高炮、火箭人工增雨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射入积雨云中,人为增加冰核数量,达到增加雨量的目的。
⑤我国是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分布很不均匀。全国80.4%,的淡水资源分布在长江以南,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仅占全国的14.7%。因此,专家指出,要加大科学的、规模化的人工增雨的研究和实施力度,以缓解西北、华北地区的缺水情况。
1、液态、固态、汽态三种形态的水构成了地球的水圈,其中液态的水是指 ,固态的水是指 ,汽态的水是指 。
2、下面是第一段中空白处的句子,怎样把它们排列,顺序才合理?( )
①淡水大约只占3%。
②只有极少部分存在于大气、河流、湖泊以及地表浅层中。
③海洋水约占地球全部水量的97%。
④这大约3%的淡水绝大部分又分布在南极、北极和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区。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3、第二段中为什么把云比喻为“空的中水库”?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
4、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为下图四个空白处填写相应的词。
蒸发 上升、冷却、凝结 降到00C以下
水 ------ 水汽--------------------( )---------( )
达到饱和或过饱和 碰 到------------------小冰晶
( )
增大、下降 ( )
下降、融化
碰 撞-------------------降水
云滴
5、联系全文看,对第二段说明内容概括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水由液态变为汽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变化过程。
B、汽态水在云中是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的。
C、自然状态下,从云中产生降水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过程。
D、水从陆地、江河湖海中蒸发变为汽态,在云中又会变成液态或固态。
6、第五段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和 。
7、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问题
4月5日北京降下了入春以来最大的一场雨。《北京晨报》记者获悉,雨前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人工增雨。
据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介绍,他们接到4日夜将有小雨的天气预报后,在北京西部上空进行了两架次飞机增雨作业,使用液态氮400升。同时,还采用了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的方法进行增雨作业,共施放碘化银焰弹56牧。
据了解,昨天北京市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超过12毫米。经过此次人工增雨北京市的旱情已大为缓解。
(1)联系上面说明文第四段内容来看,北京4月5日雨前进行人工增雨,使用液态氮增加雨量,是因为它能使 ;使用碘化银增加雨量,是因为它能够 。
(2)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人人都在谈论天气,但没有一个能对它有所作为。”读了上面的说明文和消息后,你是如何看待马克吐温这句话的?(答案不超过50个字)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有一双能透视黑夜的眼睛。微光夜视仪的出现,使人类的这一渴望成为现实。充分利用夜晚微弱的光线,使我们能像白天一样地观察,这是微光技术的突出特点。
②在现代战争的新闻报道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幅幅黄绿色的反映夜间战场状况的影像,这些精彩的报道就得益于微光技术。事实上,不仅在新闻领域,而且在军事、海洋勘探、水下救援、天文观察、监控、野生动物研究等等领域,微光技术也大显身手。机场、车站的行李检查设备,银行、医院和家庭等地方所有的昼夜保安、监视或监护系统中,也常常使用微光专业产品;大家所熟悉的电视类型的医用X射线透视检查系统,也应用了微光技术。
③在夜暗环境中存在着少量的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统统称为夜天光。因为它们和太阳光比起来十分微弱,所以称为夜微光。人眼视网膜的感光灵敏度不高,在微光条件下不能充分“曝光”。这是造成人们在夜暗环境中不能正常观察的一个原因。那么微光夜视技术是如何达到“化夜为昼”的呢?
④夜视技术是应用光电探测和成像器材,将肉眼不可视目标转换成(或增强)成可视影像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技术。微光夜视器依靠夜天的微光照明,首先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并把电信号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光信号,这就是一切夜视器材实现夜间观察的共同途径。
⑤在微光夜视器材中,图像增强器是核心器件,利用图像增强将夜空中微弱的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增强几百倍甚至数万倍,达到使人眼能够进行远距离观察的程度。黄绿光是人眼最敏感的波长。因此,这种颜色的荧光屏常常被应用到增像器上,这也是新闻报道中黄绿色图像的来由。
⑥微光技术大大拓展了我们人类的视觉领域。它能弥补人眼在空间、时间、能量和光谱方面分辨的能力的不足,而且能以人眼的自然观察习惯来显示图像,适合夜间行动和作战。所以它一出现便引起各界的关注,成为夜视技术领域发展的重点。
⑦引领人们冲破黑暗的微光技术,在被预言为“光电世纪”的21世纪里,还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1、给选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察 弥
2、修改选文第五段中画线的句子,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3、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选文第二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第四段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说明方法?
6、微光夜器材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7、微光技术出现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大的数目,但这8万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克莱尔·费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来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TIGR老板克莱尔·文特下令暂停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一条条的基因,最终可这些化学物品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新近产生的一个词来解释。这个词是 。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说明的顺序是 ,第二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3、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从文章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作者对美国科学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载人宇宙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我国研制的载人飞船的主要用途是进行近轨道飞行,试验载人航天技术;轨道失重和空间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发展航天医学;对地球资源进行其勘测,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料。
我国研制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由乘员返回座舱、轨道舱和应急舱装置等部分组成。返回座舱是飞船的核心部位,它是飞船上升和返回过程中宇航员乘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不仅要求和其他舱段一样能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阶段的各种应力和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求能经受再入大气层和返回地面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轨道舱是宇宙员在轨道上的工作场所,里面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服务舱安装先进的推进系统、电源和汽源等设备,对飞船起服务保障作用。应急救生装置保障能在应急情况下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
此外,载人宇宙飞船还采取如下措施所需的氧气量、通风量、用水量、并吸收和处理废物。二是人工控制措施,主要是在自动系统失灵的情况下,由人参与操作和控制飞船,处理应急状态下的一些情况,免生意外。三是安全返回措施,主要是确保宇航员安全返回。这除了设置可靠的防热保护层保证返回舱不被烧毁外,还要使返回过程中的制动过载装置非常有效,以保证宇航员的身体能够承受;同时还要提高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宇航员。四是高可靠性措施,主要是力争万无一失。为此,在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之前,飞船各系统和设备均要进行可靠设计,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或三备份,飞船须在严格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地面测试,并进行模拟飞行试验。
1、填空 上文三段依次分别介绍了我国研制载人飞船的 、 和解决飞船一些特殊问题的措施,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2、从第二段来看,对载人飞船各舱段的共同要求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3、为确保宇航员安全返回,文中介绍了哪三点措施?
4、从文中看,宇宙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之前要完成哪三方面的工作?目的是什么?
风雨中的菊花
(1)午后的天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着很难受。
(2)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3)车站周围的一切他最熟悉不过了。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厌倦了这种奔波的生活,他最急于见到的是上小学的儿子。一想起儿子,他浑身就有力量。正是由于自己整天飘泊,妻子和儿子才能过上安逸的日子,儿子能上寄宿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想到这些,他的心情舒畅些。
(4)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5)“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lán缕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6)“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
(7)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8)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屿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这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9)多尔先生正思cǔn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硬币,递到他手里。
(10)“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11)树上的鸣蝉在gūo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12)“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13)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piě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遂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扑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14)“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15)“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16)“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17)“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18)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19)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20)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溥。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21)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2、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样,《风雨中的菊花》也是一篇以家庭生活为题材,表现家庭亲情这个主题的。《背影》一文中的主角是____,表现的是_____的爱,《风雨中的菊花》的主人公是______,表现的是_____的爱,正是这两种亲情共同营造了家庭的温馨。
3、“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文章多次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内心感受,其中(11)段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细节描写非常精细,其中描写小男孩的手有三处,依次是______的手,____手,_____手,作者对小男孩的描写时用词的变化,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本文第___段是插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结尾写道:“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多尔先生感到的“强烈冲击”是什么?请简答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糙。但在吃上,那就可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jiāo口称赞,就是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nì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份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奏,有一个星期六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去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地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fè i 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奏,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奏,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了。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缍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剌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jǐng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昊自己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jiāo | nì | fèi | jǐng |
3、文章共写了三次“放飞”,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这三次放飞的内容。(3`)
4、对比,是一种觉常见的写作技法。找出本文中的一组对比,并指出其作用。(2`)
5、品味语言,回答问题。(8`)
(1)“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一句中的“正经饭”一词有哪些含义?
(2)把“母亲不仅把我‘推’到学校而且……”一句中的“推”字换成“送”字好不好?为什么?
(3)去掉“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一句加点的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一句中“竟然”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6、根据文章,解释题目“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含义。(2`)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刻画了一位慈父的形象,他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在北京读大学的独生子。那是否可以说,这位父亲舍不得“放飞”自己的孩子呢?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