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5(五)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4:20
文档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5(五)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五)2012-04-1610:22:10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张斯炜 连鳌山,因苏东坡书法而闻名于世。本网记者刘寅【核心提示】母亲逝世的噩耗传来,无疑让苏氏父子如晴天霹雳一般,万分悲痛。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一段记载时,依然能够感受到苏轼的悲伤。那么,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又是如何面对慈母的离世?他又是如何整理心情,从而再次名声大噪?雏凤清于老凤声,苏东坡的年少成名,又让他在当时名人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看本集——苏轼如何面对母亲之死?程夫人四月病逝
推荐度:
导读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五)2012-04-1610:22:10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张斯炜 连鳌山,因苏东坡书法而闻名于世。本网记者刘寅【核心提示】母亲逝世的噩耗传来,无疑让苏氏父子如晴天霹雳一般,万分悲痛。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一段记载时,依然能够感受到苏轼的悲伤。那么,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又是如何面对慈母的离世?他又是如何整理心情,从而再次名声大噪?雏凤清于老凤声,苏东坡的年少成名,又让他在当时名人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看本集——苏轼如何面对母亲之死?程夫人四月病逝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五)

2012-04-16 10:22:10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张斯炜

 

连鳌山,因苏东坡书法而闻名于世。

本网记者 刘寅

  【核心提示】

  母亲逝世的噩耗传来,无疑让苏氏父子如晴天霹雳一般,万分悲痛。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一段记载时,依然能够感受到苏轼的悲伤。那么,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又是如何面对慈母的离世?他又是如何整理心情,从而再次名声大噪?雏凤清于老凤声,苏东坡的年少成名,又让他在当时名人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看本集——

  苏轼如何面对母亲之死?

  程夫人四月病逝,苏洵五月底才得知消息,带了两个孩子日夜兼程,仓促返乡。家中情形,自是悲凉。“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苏洵《与欧阳内翰第三书》)

  苏轼在家里茫然踱步,从书堂到庭院,在那藏有大瓮的泥地旁沉吟片刻,这一点一滴,尽是母亲生前的足迹。这位知书达理的好母亲,给予了苏轼太多太多。歌德曾言:“永恒美好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程夫人如此,而在苏轼一生中,还有数位这般“永恒美好的女性”,比如此刻依在他身旁的王弗。

  苏洵将程夫人葬在武阳县安镇山下,作《祭亡妻文》,感激她生前为两个孩子所做的一切:“唯轼与辙,既冠既昏(婚),教以学问,孰知子勤。”如今二子都已成才,夫可安心:“亦既荐名,试于南宫,文字炜炜,惊叹群公。二子喜跃,我知母心,非官实好,要以文称。”

  丁忧二十七个月,期间,子孙必须谢绝一切人事应酬,若是做官的,还需解除职务,潜心守孝。丁忧,挺好。追忆亲人的亡魂,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普天之下,还有比这份情感更为珍贵的么?想想今日,前不久就是清明,那代客扫墓的笑话又闹的没完没了,实在可笑。人生在世,要懂得珍惜。

  且把这份最深沉的情感埋在心底,迈出更有力的步子,带着它一同前行。

  苏轼居眉山城老宅,常去青神老丈人家走动,与一大群亲戚留连中岩寺,玩赏瑞草桥。他在中岩读书,思考并撰写“制科”考试的几十篇文章。他一旦出现在青神城里,几乎全民围观,小城的百姓众口相传:快看呐,快看苏子瞻,了不得的人才啊,汴京考了第一,要做大官……

  1059年9月,丁忧结束,苏洵决定全家离蜀。父子三人,携王弗、史氏、任采莲等,一家十几口,从眉山东门外王家渡启程,穿过三峡抵荆州,再行至汴京。沿途阅县三十六,耗时近五个月。旅途中,苏轼作诗叹道:“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飘渺。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整理哀思,重新跃入生活的激流,苏轼精神状态不错。

 

  最辉煌的考试

  到了汴京,一家人在京城辟了座名叫南园的宅子住下。苏轼与苏辙以进士身份,被吏部分别授予河南福昌县主簿、河南渑池县主簿,但兄弟二人,均辞不受。以他们的才华,去当个州县小吏,确实太亏了。

  经欧阳修举荐,苏轼兄弟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之试。这是宋朝最为隆重的考试,或五年一次,或十年一次,没有定期,全看皇帝本人的意思,每次的录取名额不超过五个。苏轼形容:“特于万人之中,求其百全之美。”可见这考试有多难。

  全国上下的学子们跃跃欲试,大家寒窗苦读十余载,都盼着这一刻。然而报名时,那主考官半开玩笑说:“听说苏轼兄弟也要考,你们觉得希望大吗?”台下顿时一片哗然,考生们有的仰天长啸,有的低头感叹,自认倒霉,一时间散去一大半。当然苏轼兄弟正紧张备考,并不理会这些。

  临近考试,偏偏苏辙患病不起,宰相韩琦下令考试延期,专待苏辙病好。不服不行,这两兄弟名气太大,太能考了。京城的学子们开始或有些闲言,到最后也只有“膜拜”了,嘴里念叨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抄了苏轼的文章拿回去钻研,想学个模样又学不像,只能歪着脑袋大声叹气。

  苏轼应试“贤良方正极言尽谏科”,“极言”、“尽谏”,对他来讲,再合适不过了。殿试上,苏轼洋洋洒洒写下五千字。在仁宗的御座前,苏轼毫不怯场,对答如流,他批评朝政,指出“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暗示仁宗勤政不足。话不好听,但仁宗不生气,反而兴高采烈的回宫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了两位清平宰相矣!”北宋政治风气开明,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考了第一,入三等,苏辙入四等。一二等皆虚设,不授人。苏轼也是有制科考试以来,第二个入三等的。

  在整个考试过程中,苏轼兄弟针砭时弊,极言尽谏,言词恳切,深受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赏识。然而如此激烈的言词,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比如保守派的宰相韩琦,激进派的翰林院知制诰王安石。

  尤其是王安石,多次公开宣称:“如果我是考官,就不取他。”虽然都提出变革,但苏轼主张“渐变”,而王安石则要“尽变”,彼此的具体变革措施也大不相同。此时的王安石,心中正酝酿着他庞大的变法计划,他感到苏轼将来会成为他的绊脚石,事实也是如此。

  在整个熙宁变法过程中,苏轼将王安石“绊”得生疼。当然读者也不要以为这里有什么“阴谋阳谋”,其实事情并不复杂。苏轼与王安石,都以国家大局为出发点,都希望能将整个社会重新纳入正轨。只是二人的生命历程不同,所持的立场也不同,正人君子之间,有意见不合之处,这实在是很平常的事。

  1061年冬,苏轼往陕西凤翔任签判,父亲与苏辙留在汴京。至此,苏东坡的学子生涯告一段落,开始了他漫长而坎坷的仕途之旅。苏轼能学,也很能考,后来也有意无意的当了老师。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均受过苏轼指导,并称苏门四学士,在北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苏轼晚年被贬儋州,在当地办起了学堂,教出了海南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其实千百年来,受了苏轼影响和教育的人何其之多。能成就一代伟人,也能散播文明的火种,这是古今中外那些始终为我们所仰望的伟人们的共性。

  后记:为何要写《学子东坡》?

  本作《学子东坡》一章就此结束,我们也在这儿稍微聊些闲话。

  纵观苏东坡二十余年的学子生涯,其实不外乎两个字:丰富。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所包含的范围之大,并非如今那试卷上死板的分数所能概括的。这也是我们专门用一节来写苏轼玩耍的原因。

  对于孩子而言,玩耍与读书几乎占去了生活的全部。前者直面大千世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后者承接前人的思想精华,带来深沉的理性思考。感性与理性,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更应如此。

  “玩要玩得尽兴,学要学得扎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才能玩得尽兴? 一如苏轼那般,奔跑在山野田园间,置身于广袤的自然里,赢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如此当然能满足,也能尽兴。若像现在的孩子那样,长时间面对着电视电脑,受着声音图像的各种刺激,获得的仅有空虚而已。

  如今许多成年人都有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情愫,更何况那些最为纯真的孩子们呢?我们不厌其烦地说这些话,其实是链接当下的两个问题:小孩子该不该玩?该怎么玩?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而言,教育孩子当然不是单纯的送到学校,看看分数这么简单的。

  苏轼的生命向度,在他的学子生涯中,便已有了雏形。他童年幸福,所以热爱生活;他重视民俗,所以关心百姓疾苦;他游山玩水,所以对大自然怀着无限敬意;他酷爱阅读,勤于思考,所以能接过华夏文化的火炬,给后世留下千古名篇。

  在生命的洪流中,苏轼面对着各个方面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始终笃定如一,潇洒豁达之至,令人联想到海明威的名言:“你尽可以消灭一个人,但永远打不败他。”要成为如此强大的生命个体,没有丰富而完整的童年,没有我们爱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不可能做到的。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乘舟行至三峡,望着两岸群山有感而发。)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1601年,苏轼与苏辙在汴京一别,写下这首诗。)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1061年,苏轼与苏辙在郑州一别,路过渑池,苏辙写下这首诗,抒发兄弟间难舍之情。)

文档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5(五)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五)2012-04-1610:22:10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张斯炜 连鳌山,因苏东坡书法而闻名于世。本网记者刘寅【核心提示】母亲逝世的噩耗传来,无疑让苏氏父子如晴天霹雳一般,万分悲痛。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一段记载时,依然能够感受到苏轼的悲伤。那么,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又是如何面对慈母的离世?他又是如何整理心情,从而再次名声大噪?雏凤清于老凤声,苏东坡的年少成名,又让他在当时名人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看本集——苏轼如何面对母亲之死?程夫人四月病逝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