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5:31
文档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1课《草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主题:走进西部,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设计者:郑雅静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把握主要内容。(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阅读理解中想想这样写的好处,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推荐度:
导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1课《草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主题:走进西部,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设计者:郑雅静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把握主要内容。(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阅读理解中想想这样写的好处,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第1课《草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主题:走进西部,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雅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把握主要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中想想这样写的好处,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不懂的问题。

(4)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第一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相关内容。这篇文章赞美了草原的风光景、人情美和民俗美。本课的重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中能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自读自悟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写景的文章,阅读中应首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从整体感知入手,来体会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又是怎样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这一重点可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领悟作者写景抒情的方法。

(2)本班实际情况(略)

教学目标:

1、会认“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襟、貌、渲”等1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5、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评价任务

1.能读准字音、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

2、能在阅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活动一:同学们去过草原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去领略感受草原的美丽吧!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活动二:展示图片: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用上恰当的词语来描写大草原。
环节二

初读课文,感受

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活动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自由读文,找出生字词语和重点语句。

环节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活动二:抽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教师注意指导读好长句。其他同学一边认真听,一边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有一定的语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一边听,一边想。

活动一:全班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那里的人情风俗。

活动二:相互交流,说一说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走进草原,你们欣赏到了草原的什么,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什么情谊?

通过讨论交流,抓住重点词句,深刻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朗读时字音准确、语句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

环节四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活动一: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走进草原,欣赏草原的美丽风光。准确勾画句子,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感动的地方。

活动二: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给你的总体印象。再用红笔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再说说这些句子让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自读、交流,练习背诵,体会作者的写景方法。

  

   环节五

  朗读全文,

 升华情感。

活动一:朗读读2——5自然段: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草原的美景令人向往,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从 (         )、(         )、深情话别这些方面能体会到。

活动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活动三:面对这景美、人更美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夕阳西下,就要分别。如果此时你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 ”我们汉族同胞怎么说:“                                         ” 

                                                                        

1、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2、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人美、景更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板书设计:

1.草  原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马上迎客  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

          风光美           人情美   民俗美

 

      

 

 

 

 

 

 

             

  

第2课《丝绸之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主题:了解著名的丝绸之路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雅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相关内容。文章先写了由雕像产生的联想,接着写了公元前115年,中国使者出访安息国的情景,最后写了“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文化艺术与商贸交流。本课的重难点是抓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文章讲了哪几部分的内容。在阅读中能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但是从中体会到什么较难。

(2)本班实际情况(略)

教学目标

1、会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

3、会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中国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

评价任务

1.朗读能读准字音、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去理解体会。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习作者运用联想来讲述事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谈话导入

活动一: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在一页。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去走一走这条横贯亚欧的大通道吧!

激发兴趣,勾起了解丝绸之路的兴趣。
活动二:多媒体出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并配上课后资料袋中的介绍。学生默读对丝绸之路的介绍。

看图,读懂相关的文字介绍,引入课文。

环节二

初读课文知大意

活动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默读,能抓住主要句子,比较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活动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节三

品读语句

深入体会

活动一:合作探究

1、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浩浩荡荡、美轮美奂、遐想。

2、熟读课文,用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含义是                                       

                                          

4、丝绸之路因何而得名?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学生能准确读出词语,并说出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归纳主要内容能抓住要点。理解句子含义表达准确。

活动二:读重点句,思考下面的问题: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这座巨型石雕矗立在(             ),这里是汉代古都(           ),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2)用“———”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这句话与课文的中哪句话相互呼应?

思考,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商贸之路      友谊之路  

第3课《白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主题:走进西部,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雅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中想想这样写的好处,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第一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相关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中能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自读自悟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借物喻人的文章,阅读中应首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先从整体感知入手。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本班实际情况(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4、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怕吃苦、甘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评价任务

1.能读准字音、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

2、能在阅读中,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活动一: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吧!看看作者借白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活动二:展示白杨图片,说说白杨的生长环境。用自己的话说说白杨
环节二

    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活动一: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把生字新词标出并给课后生字注上音节。

2、找出课文中的设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自由读文,找出生字词语和重点语句。

环节三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活动二: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活动一:

1、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2、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何目的?

活动二:

1、“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请你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

1、通过讨论交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环节四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活动一:

1、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练习背诵这段话。

正确、流利地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

1、抄写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环节五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活动一:

1、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活动二:

1、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这首诗。

2、讨论交流:学习了这一课,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被他的什么精神所感动?他的形象代表着哪一类人呢?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学习边疆建设者的这种精神。

 板书设计:

3.白杨------借物喻人

                               象征边疆建设者

大白杨-------父母

小白杨-------孩子

                       服从祖国需要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主题:走进西部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郑雅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相关内容。文章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能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但是学生在谈自己从事情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时,往往用词不当。

(2)本班实际情况(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凿”“巍”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难点  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评价任务

1.朗读能读准字音、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去理解体会。

3.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4、能感受到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活动一: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又正踏上了前辈的足迹,加入到了西部大开发的行列,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请欣赏歌曲《天路》,看看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西部大开发的哪一项著名工程。

激发兴趣,勾起了解青藏铁路的兴趣。

活动二:多媒体出示青藏铁路的图片,欣赏歌曲《天路》。

然后让学生说说从这首歌曲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一边看图,一边听歌曲,充分感受青藏铁路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与作用。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感知大意

活动一:

1、用心默读课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

通过默读,能比较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的?表述问题准确,用词恰当。并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感染。

活动二:

1、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

2、抽查学生读这些词语: 妖娆   狰狞 逞凶  巍峨  始料不及   杯水车薪、银装素裹、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劈头盖脸、废寝忘食等词语。

3、小组先合作讨论,然后请小组中书写最工整的同学做笔记:

    本文记叙了在高寒缺氧,(              ),生态环境脆弱,(             )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               )和(                )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贯通的经过。

环节三

品读语句

深入体会

活动一:合作探究

1、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的重点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3、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的困难有三点:一是(               ),二是(                  ),

三是(                 )。从中可以看出建设者具有(                      )的精神。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积累,理解句子含义,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二:有感情地朗读下列句子:

1、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                  ) 。

2、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木尔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西城——拉萨。

铁龙指的是(             ),它从(               ) 到(             )。

思考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高寒缺氧   自然环境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施工条件艰苦

                           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吃苦奉献

 

 

 

 

 

文档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1课《草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主题:走进西部,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设计者:郑雅静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把握主要内容。(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阅读理解中想想这样写的好处,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