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主题:走进西部,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雅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把握主要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中想想这样写的好处,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不懂的问题。
(4)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第一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相关内容。这篇文章赞美了草原的风光景、人情美和民俗美。本课的重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中能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自读自悟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写景的文章,阅读中应首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从整体感知入手,来体会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又是怎样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这一重点可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领悟作者写景抒情的方法。
(2)本班实际情况(略)
教学目标:
1、会认“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襟、貌、渲”等1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5、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评价任务
1.能读准字音、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
2、能在阅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环节一 复习导入 | 活动一:同学们去过草原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去领略感受草原的美丽吧! | 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
活动二:展示图片:一碧千里的大草原 | 用上恰当的词语来描写大草原。 | |
环节二 初读课文,感受 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 活动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 自由读文,找出生字词语和重点语句。 |
环节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 活动二:抽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教师注意指导读好长句。其他同学一边认真听,一边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有一定的语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一边听,一边想。 |
活动一:全班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那里的人情风俗。 活动二:相互交流,说一说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走进草原,你们欣赏到了草原的什么,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什么情谊? | 通过讨论交流,抓住重点词句,深刻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朗读时字音准确、语句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 | |
环节四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 活动一: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走进草原,欣赏草原的美丽风光。 | 准确勾画句子,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感动的地方。 |
活动二: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给你的总体印象。再用红笔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再说说这些句子让感受到了什么。 | 通过自读、交流,练习背诵,体会作者的写景方法。 | |
环节五 朗读全文, 升华情感。 | 活动一:朗读读2——5自然段: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草原的美景令人向往,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从 ( )、( )、深情话别这些方面能体会到。 活动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活动三:面对这景美、人更美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夕阳西下,就要分别。如果此时你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 ”我们汉族同胞怎么说:“ ”
| 1、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2、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人美、景更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
板书设计:
1.草 原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马上迎客 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
风光美 人情美 民俗美
第2课《丝绸之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主题:了解著名的丝绸之路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雅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相关内容。文章先写了由雕像产生的联想,接着写了公元前115年,中国使者出访安息国的情景,最后写了“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文化艺术与商贸交流。本课的重难点是抓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文章讲了哪几部分的内容。在阅读中能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但是从中体会到什么较难。
(2)本班实际情况(略)
教学目标
1、会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
3、会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中国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
评价任务
1.朗读能读准字音、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去理解体会。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习作者运用联想来讲述事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环节一 谈话导入 | 活动一: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在一页。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去走一走这条横贯亚欧的大通道吧! | 激发兴趣,勾起了解丝绸之路的兴趣。 |
活动二:多媒体出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并配上课后资料袋中的介绍。学生默读对丝绸之路的介绍。 | 看图,读懂相关的文字介绍,引入课文。 | |
环节二 初读课文知大意 | 活动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 通过默读,能抓住主要句子,比较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活动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
环节三 品读语句 深入体会 | 活动一:合作探究 1、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浩浩荡荡、美轮美奂、遐想。 2、熟读课文,用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含义是
4、丝绸之路因何而得名?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 学生能准确读出词语,并说出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归纳主要内容能抓住要点。理解句子含义表达准确。 |
活动二:读重点句,思考下面的问题: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这座巨型石雕矗立在( ),这里是汉代古都( ),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2)用“———”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这句话与课文的中哪句话相互呼应? | 思考,解决问题。 |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商贸之路 友谊之路
第3课《白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主题:走进西部,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雅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中想想这样写的好处,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第一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相关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中能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自读自悟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借物喻人的文章,阅读中应首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先从整体感知入手。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本班实际情况(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4、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怕吃苦、甘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评价任务
1.能读准字音、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
2、能在阅读中,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环节一 复习导入 | 活动一: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吧!看看作者借白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
活动二:展示白杨图片,说说白杨的生长环境。 | 用自己的话说说白杨 | |
环节二 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 活动一: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把生字新词标出并给课后生字注上音节。 2、找出课文中的设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 自由读文,找出生字词语和重点语句。 |
环节三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活动二: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
活动一: 1、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2、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何目的? 活动二: 1、“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请你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 | 1、通过讨论交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 |
环节四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 活动一: 1、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练习背诵这段话。 | 正确、流利地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
活动二: 1、抄写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 ||
环节五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 活动一: 1、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活动二: 1、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这首诗。 2、讨论交流:学习了这一课,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被他的什么精神所感动?他的形象代表着哪一类人呢?
|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学习边疆建设者的这种精神。 |
3.白杨------借物喻人
象征边疆建设者
大白杨-------父母
小白杨-------孩子
服从祖国需要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主题:走进西部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郑雅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相关内容。文章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能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但是学生在谈自己从事情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时,往往用词不当。
(2)本班实际情况(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凿”“巍”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难点 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评价任务
1.朗读能读准字音、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去理解体会。
3.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4、能感受到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环节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 活动一: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又正踏上了前辈的足迹,加入到了西部大开发的行列,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请欣赏歌曲《天路》,看看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西部大开发的哪一项著名工程。 | 激发兴趣,勾起了解青藏铁路的兴趣。 |
活动二:多媒体出示青藏铁路的图片,欣赏歌曲《天路》。 然后让学生说说从这首歌曲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 一边看图,一边听歌曲,充分感受青藏铁路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与作用。 | |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感知大意 | 活动一: 1、用心默读课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 | 通过默读,能比较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的?表述问题准确,用词恰当。并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感染。 |
活动二: 1、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 2、抽查学生读这些词语: 妖娆 狰狞 逞凶 巍峨 始料不及 杯水车薪、银装素裹、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劈头盖脸、废寝忘食等词语。 3、小组先合作讨论,然后请小组中书写最工整的同学做笔记: 本文记叙了在高寒缺氧,( ),生态环境脆弱,( )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 )和( )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贯通的经过。 | ||
环节三 品读语句 深入体会 | 活动一:合作探究 1、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的重点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3、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的困难有三点:一是( ),二是( ), 三是( )。从中可以看出建设者具有( )的精神。 |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积累,理解句子含义,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
活动二:有感情地朗读下列句子: 1、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 ) 。 2、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木尔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西城——拉萨。 铁龙指的是( ),它从( ) 到( )。 | 思考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高寒缺氧 自然环境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施工条件艰苦
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吃苦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