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5:30
文档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阶段验收高三(16届)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三历史组审校人:高三历史组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54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36题,共54分)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
推荐度:
导读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阶段验收高三(16届)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三历史组审校人:高三历史组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54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36题,共54分)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

阶段验收 高三(16届)历史试题  

命题人: 高三历史组              审校人:  高三历史组

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   (5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36题,共54分)

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治国初期的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王国的权威。”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三省六部制

3.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

4.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

C.管理市场经营的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5.管子曰:“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

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B.农商并重,以均 

C.国家,以工代赈                       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6.唐初继承隋制,“故尚书省上承君相,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之制颁而节制之机关,非实地执行之机关也”。材料表明唐朝初期尚书省(    )

A.总理朝政成为三省的核心                 B.为全国政务执行机关

C.与中书、门下地位平等                   D.与中书、门下相互牵制 

7. “你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你从陆龟蒙的《耒耜经》里走来,你从历史课本中走来,你从唐代江东农民的手里走来。两千多年了,你还没有老去,还在以你原始的姿势被两千年后的农民紧握在手里。”材料所描述的“你”指的是(    )              

A.翻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犁壁

8.北宋初年,“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后其权力有膨胀之势,俨然为路级行政长官。宋廷在各路又置提点刑狱司等三司分转运使之权,宋代路级地方行政制度最终形成。 这表明(    ) 

A.分权是宋代集权的必然选择    

B.控制地方财权是宋代集权的核心思想 

C.宋代形成路、州、郡、县四级地方行政 

D.宋代地方官制的创新围绕权力的加强

9. 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10.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   )

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

11.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12.赵尔巽等《清史稿》中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时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该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   )

A.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清朝集权加强                      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13.乔万尼•阿瑞吉说:“……以中国南方广东的行商和北方山西的晋商为例,就会发现这两部分商人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世界贸易和商业活动,不但晋商在蒙古、俄罗斯、欧洲和日本有很大的国际投资,而且广东行商还曾经投资于美国的铁路建设。”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我国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我国商界已具备了资本输出能力

C.晋商操纵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我国商界参与国际性的商业贸易活动活跃

14.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

   A.都具有批判君主的意义          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15.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

A.中国文人画      B.汉代帛画      C.原始岩画    D.民间绘画

16.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①《玄秘塔》碑         ②泥活字板        ③《四书集注》     ④《全宋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1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20.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1.“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政体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2.在给的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数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选集》)这段材料论证了(  )。

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        D.战争胜利的经验

23.1935年12月6日,《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

A.粉碎对根据地的“围剿”     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4.“自有洋人入中国以来,便给中国带来不安和扰乱,便给中国农民带来困苦和艰难。他们不认识帝国主义,却认识了洋人。洋人在他们的认识中便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李大钊的这句话实际上说明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B.列强侵略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根本原因

C.农民阶级能够领导民主取得彻底胜利

D.义和团“灭洋”口号并非笼统排外

25.下列图片分别是1868~1884年外国棉布进口值趋势图(图一)及棉纱进口值趋势图(图二),造成两图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B.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C.洋务民用企业发展              D.自然经济强烈抵制

26.下框材料选自22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其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

 

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27.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煤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3%。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金融市场稳定  D.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28.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29.“晚清以来的一种潮流,外界传入中国的一种新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制度方面的,总会有人出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暗示外国人只是拾了中国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国古人的教化或影响才有的”。下列符合这种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潮      B.“海禁”和闭关锁国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流      D.20世纪初民主共和的潮流

30.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  )

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公理之未明,即以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去之”

31.“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能够论证陈旭麓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                                                        

A.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的潮流    B.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日渐增多

C.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被动转变    D.向西方学习成为精英和民众一致的选择

32.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类别篇数比例
列强在中国215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4.2%
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       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进行变法   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

33.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见,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

A.思想      B.学习西方     C.文化转型      D.提倡科学

3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的学说    (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35.“历史前进到一定阶段,解决民族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就愈来愈成为打开中国近代化前进通道的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戊戌变法                   B.中华的建立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36.据徐柯《可言》记载:辛亥后一些城市中尽管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A.辛亥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B.封建势力在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D.社会与政治过程曲折

第Ⅱ卷  (46分)

二、非选择题(37题19分,38题17分,39、40、41、42题选一题作答,10分,共46分)

37.(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告诫地方官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奇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材料二 据《天王开物》载,明朝中叶“(棉花)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贵皆赖之”;纺织业中出现的“花楼机”能在绫绢上提织各种花纹;《元明事类钞》载:明中叶后“北土广树艺(各植农作物)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衿(衣料)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明朝中期)田人佃手,其狡黠者,逋(拖欠)负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手,佃乃虎距,故有久佃成业之谣”。

                                       ——记载明朝中后期有关史实的资料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条件(不得摘录原句,至少4个要点)。(4分)

材料三  从1888至1919年,除了1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这完全扭转了1870至1887年这段时期(1874年除外)的入超。乍看起来,原棉出口的增长可能有力地说明棉花作物总产量在清朝最后二十年中似乎大量增加了。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把这三种趋向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棉花产量没有增加或增加到足以满足国内和出口两者需要的程度;由此引起的国内棉和纱的较高价格促使纺织业者去购买较便宜的进口货;国内需要的减少随之又反过来抑制了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原棉出口”产生的趋向有哪些?并分别说明其影响。(9分)

材料四

姓 名

原来身份或

仍兼有身份

官衔或实职创办和参加投资

的企业数

张  謇

官僚翰林院修撰

商部头等顾问官

27
祝大椿买办二品顶戴花翎道8
朱志尧买办 8
沈云沛官僚邮传部侍郎(署尚书)13
严信厚官僚道员14
宋炜臣商人二品顶戴候选道7
李厚佑商人郎中、议员8
许鼎霖官僚二品顶戴候补道10
周廷弼商人三品御候补道8
楼景晖官僚四品御候选州同3
曾  铸

商人花翎候选道3
朱  畴

官僚道员7
张振勋华侨头品顶戴太仆寺卿11
庞元济官僚四品京堂6
(注:表列14人,共占有企业136家,其中15年之前设立4家,15—1900设立23家,1900年以后设立109家。)           

 ——摘编自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该表格蕴含的信息中拟定一个主题,并简要分析该主题产生的原因。(所拟定的主题及原因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6分)

38.(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5分)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怎样的理论创新? (3分)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6分)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新民主主义论》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3分)

     请考生在第39、40、41、42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请在答题纸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内涂黑。

39.(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而且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剥,日趋穷困,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此时,豪商大贾们却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从公元前111年开始至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完全由桑弘羊负责主持。在桑弘羊等的筹划下,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桑弘羊扩大盐铁官营的建置,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在桑弘羊的建议下,实行“酒榷”即酒类专卖。他还采取措施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这种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在他的建议下,实行了均输和平准,所谓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桑弘羊改革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简析桑弘羊改革的作用。(7分)

40.(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案》保证了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因此,美国同英国的解决办法一样,通过公民权、通过规定对议长和参议员的间接选举和对不同时期的各部门的选举,仔细地保护有产阶级的利益。这些安排的目的是要使一个激进的民众运动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无法获得对整个的控制、都不会引起危险的变革。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的逝去,自由主义……性质上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群众通过接受愈来愈多的教育和参加工会组织而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自由主义不可能继续主要关心资产阶级的利益。……投票箱前的平等补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到19世纪末叶,成年男子选举权已在西欧大部分国家起作用。以往,对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干涉一向被看作是对自然法则的作用的干涉,是有害的、无效的。公民自由权和选举权不能使劳动者免受由失业、疾病、伤残和老年引起的贫困和不安全。因而,他们利用选举权和工会组织迫切要求实行社会改革。在这种压力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主义发展起来,它承认国家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两个时期自由主义的不同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41.(10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下图为反映二战初期的一幅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右边床上的人们正饱受各种疾病的煎熬:斯大林搔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已经气如游丝,命悬一线。左边床上头戴星条帽的人的内心真实写照:“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

(1)漫画反映了二战初期美国实施了怎样的,并分析其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美国彻底放弃该的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4分) 

42.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江河所终极。死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5分)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ADBC       6-10 ACDCA         11-15 AACDA      

16-20 CBDCB      21-25 BBBBC         26-30 DADAC    31-36 BBCDDD

二、非选择题:

37.(19分)

(1)条件:①明初休养生息,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农作物品种的推广,推动农业发展;③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商品经济活跃,南北经济交流日益密切;⑤地主土地私有制开始动摇。(4分)

 (2)趋向及影响:(9分)

①中国原棉出口大于进口——扭转了长期外贸入超的局面,同时原棉价格稳步上涨;

②出现棉花作物总产量大量增加的错觉——导致中国纺织业者所需原棉供应不足;

③中国从印度和日本购买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抑制了国内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

(3)(“示例”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示例一:

 主题:甲午战后近代企业的快速发展(2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导致实业救国思想兴起;清放宽设厂及新政的推动。(4分)

 示例二:

 主题:官商的转化与渗透(或绅商阶层的形成)(2分)

 原因:近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或受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刺激诱导);利用封建等级

       名分庇护其利益。(4分)

示例三:

主题: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或身份传统观念的松动)(2分)

原因:西方经济文化思想的冲击;科举制度的衰落(或近代教育的兴起)。(4分)

38.(17分)

(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2分)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3分,任答3点)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2分)

      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1分)

(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3分) “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3分)

(4)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39.(10分)

(1)汉武帝时期国家开支巨大,国库空虚(1分);②农民纷纷破产(1分);③富商大贾操纵国计民生(1分)。(计3分)

(2)①打击豪商大贾,获得巨款收入;②盐铁产量和销售大幅度增加;③酒榷起到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④币制改革实现货币官铸,币制统一;⑤均输、平准法打击了富商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开辟了财源,增加财政收入(每点2分,三点即满分,计7分)。

40.(10分)

(1)材料一中《法案》侧重公民的政治权利,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防止民众和社会变革。材料二中的自由主义,更加注意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经济利益,为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分)

(2)两次工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公民拥有了选举权和工会组织;人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等。(6分)

41.(10分)

(1):美国颁布“中立法案”,对法西斯实行绥靖。(2分)

原因:英法绥靖的影响;仇视主义,想祸水东引;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维护美国自身利益与安全的需要。(4分)

(2)事件:珍珠港事件。(2分)影响: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演变为全球性战争(或者战争范围进一步扩大);促使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分)

42.(10分)

(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罚办吸食者。(5分)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5分)

文档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阶段验收高三(16届)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三历史组审校人:高三历史组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54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36题,共54分)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