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
定义:
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是个体与环境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新知识、新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支持某种学习活动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集合。学习环境包括物理设施、心理氛围、教学技术、媒体和方法。
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
①主动的(可操作的、关注的)
②建构的(清楚表达的、反思的)
③有意图的(清晰表达与反思)
④合作的(合作的、对话的)
⑤真实的(复杂的、情境的)
二、媒体:
定义:
媒体是承载信息、传播(或交流)信息的手段。
作用:
①促进沟通与学习 ②监测社会环境
③协调社会关系 ④传承文化
⑤提供娱乐 ⑥教育市民大众
媒体的分类(教材上):
①文本材料
②声音
③动态媒体
④操作性媒体
⑤人
⑥视觉画面
三、技术:
定义:
为了满足人类需要,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总结出来的各种操作方法与技能的总和。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四、常见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指所选择的教学过程,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内化习得的内容或信息。
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①讨论:师生间、生生间的观点与想法的交流。
②协作学习: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
③游戏:通过玩而学习到知识。
④模拟:在一个简化的现实环境中进行学习。
⑤发现:通过尝试-错误的循环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⑥问题求解、PBL:通过真实的问题来获得知识与技能。
⑦合作学习 :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
①演讲:以说、表演等方式把信息传播给学习者。
②示范:通过观察真实的技能或过程进行学习。
③练习:通过反馈、强化、纠正等方法习得技能。
④辅导:通过对话、提问、回答等方式提升学习者的预定的水平。
⑤引导:通过教师启发、提问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2、研究焦点:
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
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
3、斯金纳学习理论:
强化理论
程序化教学技术(基于计算机教学和基于网络的课程设计)
4、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①学习是可测量和可观察的;
-课的计划:教师需要确定具体的目标,并据此进行学习和行为干预。
-评价效果:教师需要确定使自己可以评价学生行为改变的测量或观察方法。
②学习复杂行为是渐进地且一步步发生的;
-课的计划:将复杂的行为分为若干步骤,教学可对按序教授这些步骤做出计划。
-教学和课堂管理:教师应该强化学生行为的每一步。
-评价效果:评价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监控学生达到目标的进程。
③学习为刺激影响反应所致;
-课的计划:对课堂环境需作计划,以便为产生期望的学习提供所需的刺激。
-教学与课堂管理:有效的教学和课堂管理涉及需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前因和后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与理论学说
克勒的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S-O-R)、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2、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①当新知识与现有知识建立联系时,有意义的学习发生了。
-课的计划:教师应通过提醒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对新的信息作出精致与组织,帮助学生做出有意义的联系。
②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工作记忆的有限性。
-课的计划:在备课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这节课中会影响注意、提取、编码及编辑的各个要素。
-教学与课堂管理:教师应当开发和使用某些交流技能以及使用媒体的技能,以帮助学生自己指导自己选择性注意过程,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应的知识,以及对新信息做出精致和组织。
③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由目标所引导的过程。
-课的计划:备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形成策略性知识的活动包含在内。
-评定:对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出有意义的评定,需对评定任务的内容和过程与学习任务的内容和过程保持一致。
④有效地教学应鼓励学生协调自己的各种心理过程。
-课的计划:当决定一节课要教授多少新概念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能够加工信息的有效性保持敏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
杜威、维果斯基、布朗、柯林斯
2、核心理念:
学生应该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的从环境中接受知识。其中,学习发生在个人经验的情境之中。
3、建构主义学习原理:
①如果学习者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理解,那么这种学习将会更有力度。
-教学与课堂管理:学生须通过探究与发现进行学习,以获得对知识有意义的及相互有联系的理解;学生须积极参与课堂管理的决策与实施之中。
-课的计划:教师应使设计的学习环境能支持积极地探究、问题解决及知识的社会性建构。
-评定:教师设计的评定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去。
②如果考虑到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那么这样的学习体验将会更有效。
-课的计划:教师须设计与发展相适的教学。
-教学与课堂管理:课堂管理与教学策略应与发展相适宜。
③学生的知识建构将得到与其环境中的人及客体的互动支持。
-课的计划:教师须设计的环境能让学生合作来解决真实的问题。
-教学与课堂管理: 学生参与的学习经历需强调探究、发明和合作。
学生应与教师合作建立和实施课堂管理过程。
学生须参与到由更为熟练的学生所指导的真实的评定中去。
社会心理学理论:
1、代表人物:班杜拉
2、社会认知的学习原理:
①学习者可以通过榜样获得一些重要的知识、行为及倾向。
-教学与课堂管理:教师运用自己的对仿效和观察的了解来帮助理解学生的社会行为,并给学生传授一些新的信息、行为和倾向。
②学习者的自我信念系统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行为。
-课的计划:教师应对教学和课堂环境作出设计,以促进学习的自我效能 。
-教学与课堂管理:教师应使一些教学方法,以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成功。
学习者拥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潜能。
教师需要了解自我效能和其他的一些自我信念系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学习者拥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潜能。
-课的计划:教师须使创设的课堂环境能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作出调节。
-教学和课堂管理:学生须学会对自己学习和行为作出自我调节所需的策略。
-评定: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估。
六、协作学习(P35):
定义:
协作学习是一组异质的学生共同工作,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在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所有人都要同时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学习成绩负责。
优点:
①积极的学习。
②社交技能。
③互相依赖。
④个人的责任感。
局限性:
①学生之间的包容性。
②学生的依赖性。
③浪费时间。
④个人主义者。
⑤后勤保障的难度。
实例:
①计算机辅助的协作学习。
②在线协作学习。
七、教学系统:
定义: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在一定框架下,各部分可靠和有效地协同工作,安排必要的学习活动,以完成学习目标。其实质是技术促进学习的具体应用。
组成:
教学目标、教学设备、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人
特征:
①强调积极地、持续不断的练习(相关知识、技能、态度)
②提供快速有效的反馈。
③有不同的因素所组成。
④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可操作性。
八、★ASSURE模式(P62):
A(Analyze Learners):分析学习者
S(State Objectives):陈述学习目标
S(Select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选择方法和媒体
U(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使用媒体和材料
R(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要求学习者参与
E(Evaluate and Revise):评价与修正
九、★教学目标陈述的ABCD(P68)
A:教学对象(Audience)
B:行为(Behavior)
C:条件(Conditions)
D:程度(Degree)
十、★★5P原则(P80)
1、预览材料(Preview the Materials)
2、准备材料(Prepare the Materials)
3、准备环境(Prepare the Environment)
4、让学生做好准备(Prepare the Learners)
5、提供学习体验(Provid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十一、★视觉设计原则(P105)
1、视觉设计目标:
①清晰,易于阅读。
②信息表达直观明了,降低理解的难度。
③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让观众投入地阅读信息。
④突出重点,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信息最重要的部分。
2、文字设计原则:
①字体:
1)字体最好不要超过三种;
2)字体的一些变化(如粗体、斜体、下划线、不同大小等)最好不要超过四种;
3)可以使用不同的字号,再加上斜体或者粗体等作为强调;
4)变化的样式不要太多。
②字号:
观看距离每增加10英尺,小写字母的高度增加1/2英寸。
③行距:
行距太小,文字粘连成一片,不易阅读;行距太大,文字看起来不象一个整体。最好的选择是行距略小于小写字母的平均高度。
④文字颜色:
字的颜色应与背景色形成对比
⑤大写:
仅在需要的地方,增加大写字母。
⑥文字间距:
需要根据经验
十二、★如何设计教学案例(P114)
1、确定元素:
①视觉元素:真实的视觉符号、模拟的视觉符号、组织性视觉符号
②语言元素:主要在于文字的设计
③增强吸引力的因素:新奇性、交互性、纹理
2、合理布局:
①排列方式
②形状
③平衡
④风格
⑤配色方案
⑥色彩感染力
3、排列:
①接近性原则:内容相关的元素放在一起,内容无关的元素分开布置。
②导向性原则: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特定的元素上。
③图像-背景对比原则:深色图案配浅色背景、浅色背景配深色图案
④一致性原则:
同类元素放在相同的位置,标题使用同样的文字格式,使用相同的配色方案
十三、★数字化学习环境(P137)
特点:
①从心智表征到互动意义的建构
②从个体学习扩展到群体学习
③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④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受到了关注
⑤个人的观点能够得到平等的表达
⑥具有社会性互动的性质
⑦关注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
名词解释:
1、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是一种教学形态,即以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和特点,代替或部分代替教师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教学形态。
2、CMI:计算机管理教学
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帮助教师管理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3、多媒体:
表示在一个特定的演示过程中,或自学活动中,连续地或者同时使用多种媒体技术。即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
4、超媒体:
超媒体指一种计算机软件,为文本、图形、视频及音频等信息表现元素建立特别的链接方式,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在各种媒体间跳转。
目的:使学习者在一个特定的信息集合中能自由的浏览,而不必受到预先指定的结构和顺序。
局限性:迷航、缺乏结构性、交互性差、脚本语言复杂、学习过程耗时。
5、交互媒体:
学习者能够和媒体材料进行一定的交流和会话的媒体,具有双向的特点。
核心:计算机,提供了系统所需要的“智能”和交互性。
优点:多种媒体、学习者参与、不可修改性。
局限性:成本高、制作费时、不灵活。
6、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综合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制造逼真的人工模拟环境,并能有效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感知的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
7、远程教育:
指通过远程通信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
特征:
①师生物理上的分离。
②有组织的教学。
③远程通信媒体。
④双向通信。
8、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电子化学习/E-learning),是使用计算机和基于计算机的媒体,电子化地传递的教学。
9、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指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