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执业药师中药一中药鉴别知识点汇总201908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1:04:59
文档

执业药师中药一中药鉴别知识点汇总201908

执业药师中药一中药鉴别知识点汇总狗脊:蚌壳蕨科 根茎。近边缘1~4mm处1条棕黄色隆起木质部环纹或条纹。功效: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绵马贯众:鳞毛蕨科根茎和叶柄残基。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维管束5~13个环列。功效:杀虫,清热解毒,止血。细辛:马兜铃科根及根茎。质脆折断,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大黄:蓼科根及根茎忌铁器。网状纹理及“星点”散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虎杖:蓼科根及根茎。功效:
推荐度:
导读执业药师中药一中药鉴别知识点汇总狗脊:蚌壳蕨科 根茎。近边缘1~4mm处1条棕黄色隆起木质部环纹或条纹。功效: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绵马贯众:鳞毛蕨科根茎和叶柄残基。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维管束5~13个环列。功效:杀虫,清热解毒,止血。细辛:马兜铃科根及根茎。质脆折断,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大黄:蓼科根及根茎忌铁器。网状纹理及“星点”散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虎杖:蓼科根及根茎。功效:
执业药师中药一中药鉴别知识点汇总

狗脊:蚌壳蕨科 根茎。

近边缘1~4mm处1条棕黄色隆起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功效: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绵马贯众:鳞毛蕨科 根茎和叶柄残基。

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维管束5~13个环列。

功效: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细辛:马兜铃科 根及根茎。

质脆折断,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大黄:蓼科 根及根茎 忌铁器。

网状纹理及“星点”散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

虎杖:蓼科 根及根茎。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何首乌:蓼科 块根。

皮部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功效: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牛膝:苋科 根。

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

功效: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苋科 根。

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功效:逐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通利关节。

商陆:商陆科 根。

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太子参:石竹科 块根。

断面较平坦,周边淡黄棕色,中心淡黄白色,角质样。

功效:补气生津。

威灵仙:毛茛科 根及根茎。

根茎下侧着生多数细根。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川乌:毛茛科 母根。

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草乌:毛茛科 块根。

形如乌鸦头, “钉角” 表面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

附子(白附片)

附子:毛茛科 子根的加工品。

质硬,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附子(黑顺片)

附子:毛茛科 子根的加工品。

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断面角质样。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白芍:毛茛科 根。

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赤芍:毛茛科 根 沸水煮除去外皮。

断面粉白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黄连:毛茛科 根茎。

有的节间长而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味极苦。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味连)

黄连:毛茛科 根茎。

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升麻

升麻:毛茛科 根茎。

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防己:防己科 根。 

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

延胡索:罂粟科 块茎。

有不规则网状皱纹,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

功效:止痛,行气,活血。

板蓝根:十字花科 根。

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地榆:蔷薇科 根。

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苦参:豆科 根 。

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葛根:豆科 野葛的根。

质韧,纤维性强。气微,味微甜。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升阳止泻,生津。

甘草:豆科 根及根茎。

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常有裂隙显“菊花心”。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解毒,祛痰止咳。

黄芪:豆科 根。

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远志:远志科 根。

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嚼之有刺喉感。

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人参:五加科 根及根茎。

根茎(芦头)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形成层环纹棕黄色。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西洋参:五加科 根。

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形成层环纹棕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纹理。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三七:五加科 根及根茎。

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主根称“三七”,支根称“筋条”,根茎“剪口” 须根“绒根”。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白芷:伞形科 根。 

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疙瘩丁”,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近方形或近圆形。

功效: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燥湿止带。

当归:伞形科 根。

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羌活:伞形科 根及根茎。

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川芎:伞形科 根茎。

“蝴蝶片”,切面灰白或黄白色,散有黄棕色小油点。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藁本:伞形科 根及根茎。

功效: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防风:伞形科 根。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称“菊花心”。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柴胡:伞形科 根。

具败油气(南柴胡)。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北沙参:伞形科 根。 

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质脆易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龙胆:龙胆科 根及根茎。

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艽:龙胆科 根。

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有裂隙呈网状孔纹。

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白前:萝藦科 根茎和根。

节明显,质脆,断面中空,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有多次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

功效:降气祛痰,止咳。

紫草:紫草科 根。

皮部略薄,常数层相叠,易剥离。断面较整齐。

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丹参:唇形科 根及根茎。

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黄芩:唇形科 根。

外表黄棕至棕褐色,切面黄棕或黄绿色,有放射状纹理,味苦。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玄参:玄参科 根。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生地黄:玄参科 块根。

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巴戟天:茜草科 根。 

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断面皮部厚易与木部剥离。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续断:川续断科 根。

皮部墨绿色或棕色,木部黄褐色,导管束呈放射状排列,形成层部位有深色环。

功效: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

天花粉:葫芦科 根。

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小孔,略呈放射状排列。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桔梗:桔梗科 根 。

具纵扭皱沟,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党参:桔梗科 根。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南沙参:桔梗科 根。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体轻,质松泡,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

功效:清肺养阴,祛痰,益气。

木香:菊科 根。

中部有明显菊花心状的放射纹理,形成层环棕色,褐色油点(油室)散在。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白术:菊科 根茎。

断面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苍术:菊科 根茎。

暴露稍久,有的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三棱:黑三棱科 块茎。

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须根脊小点状,略呈横向环状排列。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泽泻:泽泻科 块茎。

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香附:莎草科 根茎。

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未除净的棕色毛须及须根断痕。

功效: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天南星:天南星科 块茎。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块茎周边具小扁球状侧芽。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半夏:天南星科 块茎。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石菖蒲:天南星科 根茎。

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纹明显,并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点。

功效: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百部:百部科 块根。

呈纺锤形,断面平坦,角质样。

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川贝母:百合科 鳞茎。

松贝大小悬殊“怀中抱月”,青贝大小相近“观音合掌”,炉贝“虎皮斑”大小相近。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

浙贝母:百合科 鳞茎。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黄精:百合科 根茎。

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

功效:滋阴润肺,补脾益气。

重楼:百合科 根茎。

密具层状突起的粗环纹,一面结节明显,另一面有疏生的须根或疣状须根痕。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麦冬:百合科 块根。

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反复暴晒堆放至七八成干再干燥。

功效: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知母:百合科 根茎。

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有凹陷或突起点状根痕。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山药:薯蓣科 根茎。

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射干:鸢尾科 根茎。

有较密的环纹。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具散在筋脉小点或筋脉纹有的可见环纹。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莪术:姜科 根茎。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莪术:姜科 根茎。

内皮层环纹明显,散在小“筋脉”点。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姜黄:姜科 根茎。

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点状散在。

功效: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郁金:姜科 块根。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天麻:兰科 块茎。

有纵皱纹及由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顶端有鹦嘴状芽苞或残留茎基。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白及:兰科 块茎。

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木通:木通科 藤茎。

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

功效: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槲寄生:桑寄生科 带叶茎枝。

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髓部常偏向一边。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大血藤:木通科 藤茎。

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有多数细孔状导管,射线呈放射状排列。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

苏木:豆科心材。

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断面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鸡血藤:豆科 藤茎。

韧皮部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环;髓偏向一侧。

功效: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降香:豆科心材。

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切面有致密的纹理。质硬,有油性。气微香,味微苦。

沉香:瑞香科 含树脂木材。

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孔洞及凹窝。燃烧时有油渗出,并有浓烟。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通草:五加科 茎髓。

断面平坦,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圆形的薄膜,纵剖面薄膜呈梯状排列。

功效:利水清热,通气下乳。

钩藤:茜草科 带钩茎枝 后下。

功效: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铁皮石斛:兰科 干燥茎。

石斛功效:益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桑白皮:桑科 根皮。

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牡丹皮:毛茛科 根皮。

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或浅棕色常见发亮的结晶。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汇总(7)

厚朴:木兰科 干皮、根皮、枝皮。

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划之显油痕,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

功效: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肉桂:樟科 树皮。

内表面红棕色,划之显油痕,外层较粗糙,内层油润,两层中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

功效:引火归元,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杜仲:杜仲科 树皮。

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黄柏:芸香科树皮。

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白鲜皮:芸香科 根皮。

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剥去外层,迎光可见有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

功效: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止痒。

秦皮:木犀科 枝皮或干皮。

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香加皮:萝藦科 根皮。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地骨皮:茄科 根皮。

外表面粗糙,易成鳞片状剥落。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

功效: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

侧柏叶:柏科 枝梢及叶。

多分枝,小枝扁平。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

功效: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

淫羊藿;小檗科 叶。

偏心形,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脉络明显,叶片近革质。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大青叶:十字花科 叶。

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成翼状。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蓼大青叶:蓼科 叶。

蓝绿或蓝黑色,先端钝,基部渐狭,偶带膜质托叶鞘。

红花

红花:菊科 花。

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表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西红花

西红花:鸢尾科。

柱头 药材呈线形,三分枝,暗红色,水被染成黄色,柱头呈喇叭状。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五味子

五味子:木兰科 果实。 

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出现“白霜”。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滋肾宁心。

葶苈子

葶苈子:十字花科 种子。 

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或较平截,种脐类白色,位于凹入端或平截处。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木瓜

木瓜:蔷薇科 近成熟的果实 。

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木瓜饮片呈类月牙形薄片。

功效: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山楂

山楂:蔷薇科 果实。

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小斑点。

功效: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苦杏仁

苦杏仁:蔷薇科 种子。

呈扁心形,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

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桃仁

桃仁:蔷薇科 种子。

呈扁长卵形,表面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扁斜,边缘较薄。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金樱子

金樱子:蔷薇科 果实。

呈倒卵形(花瓶型),表面有突起棕色小点,系毛刺脱落后的残基。

功效: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沙苑子

沙苑子:豆科 种子。

功效: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决明子

决明子:豆科 种子。

略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子叶呈“S”形折曲并重叠。

功效:润肠通便,清肝明目。

补骨脂

补骨脂:豆科 果实。 

肾形,略扁,表面黑、黑褐或灰褐色,具细微网状皱纹。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纳气平喘,温脾止泻。

文档

执业药师中药一中药鉴别知识点汇总201908

执业药师中药一中药鉴别知识点汇总狗脊:蚌壳蕨科 根茎。近边缘1~4mm处1条棕黄色隆起木质部环纹或条纹。功效: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绵马贯众:鳞毛蕨科根茎和叶柄残基。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维管束5~13个环列。功效:杀虫,清热解毒,止血。细辛:马兜铃科根及根茎。质脆折断,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大黄:蓼科根及根茎忌铁器。网状纹理及“星点”散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虎杖:蓼科根及根茎。功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