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计算:|-|=( )
A.3 B.-3
C. D.-
2.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是( )
A.0 B.
C.- D.-3
3.计算(-2)+3的结果是( )
A.1 B.-1 C.-5 D.-6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数之和不可能小于其中的一个加数
B.两数相加就是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C.两个负数相加,和取负号,绝对值相减
D.不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不能得零
5.哈市某天的最高气温为28 ℃,最低气温为21 ℃,则这一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为( )
A.5 ℃ B.6 ℃ C.7 ℃ D.8 ℃
6.下列各式中,其和等于4的是( )
A.(-1)+(-2)
B.3-5-|-7|
C.(-)-(-)+2
D.(-)+0.125-(-4)
7.杨梅开始采摘啦!每筐杨梅以5千克为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记录如图.则这4筐杨梅的总质量是( )
A.19.7千克 B.19.9千克
C.20.1千克 D.20.3千克
8.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c-a<0 B.b+c<0
C.a+b-c<0 D.|a+b|=a+b
二、填空题
9.如果将低于警戒线水位0.27 m记作-0.27 m,那么+0.42 m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规定,食品包装袋上都应标明袋内装有食品多少克,下表是几种饼干的检验结果,“+”“-”号分别表示比标准重量多和少,用绝对值判断最符合标准的一种食品是________.
威化 | 咸味 | 甜味 | 酥脆 |
+10(g) | -8.5(g) | +5(g) | -3(g) |
12.如果a的相反数是最小的正整数,b是绝对值最小的数,那么a+b=________,b-a=________.
13.一只小虫从数轴上表示-1的点出发,先向左爬行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爬行5个单位长度到点C,则点C表示的数是________.
14.现有一列数:2,,,,…,则第7个数为________.
15.已知,,则x-y=________.
16.已知,猜猜看x是什么数?________.
三、解答题
17.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6,-2,-0.9,-15,1,,0,3,0.63,-4.92.
18.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2|,-(-3),0,,-(+),并用“<”将它们连接起来.
19.计算:
(1)(-10)+(+7);
(2)(+)-(-);
(3)12-(-18)+(-7)-15;
(4)+(-)-(-)+(-)-(+).
20.一个水利勘察队,第一天沿江向上游走了7千米,第二天沿江向下游走了5.3千米,第三天沿江向下游走了6.5千米,第四天沿江向上游走了10千米,第四天勘察队在出发点的上游还是下游?距出发点多少千米?
21.某自行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100辆自行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产量与计划产量对比如下表:(超出的辆数为正数,不足的辆数为负数)
星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增减 | -5 | +4 | -3 | +4 | +10 | -2 | -15 |
(2)日平均产量与计划产量相比,增加(或减少)了多少辆?
掌握的三个数学答题方法
树枝答题法
关注数学题的解题过程
2014年上海市中考状元徐瑜卿认为,数学是一门思维学科,并不是平时做题多就一定会拿高分。很多同学虽然数学思维很好,但一下笔就丢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练习时一定要注重解题过程。因此,大家在学习数学时要在立足结论和答案的基础上,仔细深入地了解解题的过程,要求每一步都必须有严谨的推导依据,绝不要想当然。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对于物理、化学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点,徐瑜卿同学还总结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解题方法:树枝答题法。这种方法是用已知条件推导出多个潜在条件,每个潜在条件继续推导出更多潜在条件,如此继续;同时由所求问题或求证的结论逆推所需条件,也是由少到多。这就像两棵本无关系的树,枝干越伸越多,最终会交织在
起,题目最终也就迎刃而解了。她的这套解题模式针对难题尤其有效,平时多训练,熟练之后往往能一眼看穿关键,能避免走弯路
其实,树枝答题法总结一下就是五个字:从条件入手。在解数学题时,就是要实现“条件”向“结论”转化,由“已知”推出“未知”,因此在般情况下,总是从分析条件入手,看看由条件甲能推出什么?接着又能推出什么?……然后由条件乙能推出什么?
当然,如果大家遇到由条件向前推进极其困难的题目,甚至无路可走时,就可以考虑从命题的结论开始往后推,逐步接近命题的条件,用逆推的方法找到解题思路。总之,解数学题一定要注重过程,至于思路如何,大家还是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优等生经验谈
数学的题目很多,不能只靠打题海战术,而是我们必须在做了一定量的题目之后,学会“总结”,总结什么呢?就是总结题型、解法,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而且它是如何将这些知点融合起来的。要通过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做一道题就相当于做10道题,甚至20道题。
先理解后记忆学习数学从概念开始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对其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我们以后的学习。
贵州省高考理科状元曾文蓉同学就对此深有体会,她说:“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为了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整个的解题过程中明明没有任何错误,答案却依然不正确。但经过我的仔细检查,最后才发现是用错了概念或者公式。由此可见,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绝对不能马虎,否则就会像我一样吃大亏。
曾文蓉同学遇到的情况,相信很多同学都遇到过。有些概念理解了,但是没记住或者没记牢;有些概念则是记牢了,却没有深入理解,无法灵活运用。那么,怎么做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呢?总的来说,就是先理解后记忆
首先,理解数学概念从掌握数学语言开始。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体现数学学科特征的专用语言,是构建数学宏大知识体系的主要材料。因此,要想懂数学概念,必须学会使用和辨识数学语言。比如:要注意推敲数学语言中的附加成分、关键词、关联词的含义;要掌握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
其次,机械抄写,帮助记忆。所谓“机械抄写”是在抄写的过程中强化自己对概念的熟悉。
再次,做题运用。这一步很关键,做题是一个检验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最后,总结检查。做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真正掌握理解某一概念。
因此,做完题目以后一定要认真总结,对于已经熟练掌握的数学概念就可以少花时间去钻研。
平时学习和做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多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使自己的计算能力尽量熟练、灵活起来。这样做起题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也会大大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