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二课 家有喜事
课时建议:三课时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30号 星期二 第六节课
2012年10月31号 星期三 第五节课
2012年11月2号 星期五 第五节课
单元概述:
生活中的习俗”这一单元由“多彩的民族节日”、“家有喜事”、“异国习俗”三个活动主题构成,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在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单元页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境图为背景,其用意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页面又以照片特写的方式,呈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和世界民族节日的部分场景。
本单元内容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体现综合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习俗;并依次将中外节日习俗、日常习俗的内容组织,并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真正“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探究性,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感悟体验中学习。在三个主题活动中,均安排了讨论、调查、表演、合作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课 题 | 家有喜事 | 年级 | 四 | 教材版本 | 山东人民版 |
课程内容 | 搬新居 迎新娘 生活中喜事多 1、了解搬新居的传统习俗。 2、了解生活中还有那些喜事。 |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习俗。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读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生活的快乐。
| ||||
教材分析 | 习俗来源于生活,是人们长期生活中的积累与沉淀,安排完“节日习俗多”这一活动主题之后,以人们的家庭生活为切入点,安排了第二个活动主题“家有喜事”,引发学生对家庭中的生活习俗进行探究学习。“家有喜事”安排了“搬新居”、“迎新娘”和“生活中喜事多”三个活动主题。从生活中的点到生活中的面,又注重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穿插。在明白喜事多的同时,了解喜庆习俗,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态度。 “搬新居”主要介绍了人只有安居才能更好地乐业。千百年来,无论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还是不同时期,搬新居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喜事。由于是喜事,所以在办喜事时就会有许多习俗,但是这些习俗又因地区、民族、时期的差异而不同。“迎新娘”主要介绍了人间的四大喜事就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对于迎新娘来说,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是自己的周围,都是充满喜庆的一件事情。本活动贯穿着一条主线,即时代在不断前进,婚庆习俗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早期的婚庆习俗到现在的婚庆习俗,体现了新世纪新人的精神风貌。“生活中喜事多”是在前两个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对家庭中其他的喜事作补充和延伸,从而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了喜事。在学生已经了解到许多生活中的喜事后,对喜庆习俗的探究,旨在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抓取喜事,了解喜庆习俗,让学生初步感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中的喜事将会越来越多。 |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习俗的资料,如:搬新居、娶新娘等习俗。 2、课前收集家中有关系似的资料(照片、实物等。 | ||||
学生分析 | 刚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喜事,积累了一些关于喜事的社会习俗,形成了一定的自己对喜庆活动的感觉和见解,但是他们在毕竟社会体验少,对喜事习俗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提供有效信息,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会辨别真假伪劣,学做聪明的消费者。使学生知道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的积累与沉淀;引发学生对家庭中的生活习俗进行探究学习。 | ||||
教学设计 思想 | 本课的学习活动侧重于学生的课前体验,从生活中的点到生活中的面,又注重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穿插。在明白喜事多的同时,了解喜庆习俗,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态度。旨在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抓取喜事,了解喜庆习俗,让学生初步感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中的喜事将会越来越多。 | ||||
单元目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了解喜庆习俗,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态度。 难点:使学生知道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的积累与沉淀;引发学生对家庭中的生活习俗进行探究学习。
| ||||
教学策略与方法 | 1、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材的知识结构注意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上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2、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从学生年龄出发,教学力求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4、注意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5、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 6、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 7、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以便采取相应教学手段,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个成语:安居乐业,只有安居才能更好的工作,创造伟大的事业,千百年来,任何地区、任何居民,搬新居都是一件重要的快乐的事情,你瞧,老师的邻居搬新家了,作为多年的朋友,虽然舍不得,但也为他感到高兴,这不,这个星期天,我打算到他的新家做客,可是听说济南对搬新家挺重视,为这次做客,我需要准备些什么?
学生集思广益,出谋献策。
济南“温锅”的习俗:
二、搬新居
1、我们这儿盖新房,搬新居有什么习俗呢?
访问长辈或周围的人。分组走出校门或在校内进行实地采访,注意文明采访。
分组探究,收集资料。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师补充有关搬家习俗资料
在中国各个地方省市搬家习俗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都是表示吉祥如意、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团团圆圆等对美好未来祝愿的意思。
郑州:搬家第一步:大都要找风水先生查个黄道吉日,这是很重要的一节.然后就是雇车或找搬家公司。
闽南:搬家置备的东西要有一套新的锅碗这一类的,用新的筐装着,从旧房子挑到新房子里去。搬家的人数要双数。不是家里人的,来帮忙的在生肖上不能与那一天的相冲。最好是全家都到齐。
南京:吃甜汤圆:全家大小吃上一碗甜汤圆,代表全家团圆。
福州:对于福州人来说,搬家是件大事,颇有讲究。一对灯笼、两根竹竿、两把扫把—这是福州人搬家必备的物品,它们都有独特的涵义。
天津:按照天津人的习俗,搬家时首先要放炮,按老人的说法是“新人新房头上三只鬼”,放炮可以驱走恶鬼,这种迷信的说法,但是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太在意这些习俗,只是想搬就搬了。
上海:烧香不只为祈福还为了环保,放完“炮仗”之后,在每个墙角烧一炷香。其意思是建造楼房要挖坑刨地,占据了土地公公的地盘,害得土地公公无家可归,他老人家会生气,因此,在房间的每个角落烧香,让他老人家享受到我们的香火供奉,便可以再觅新居了。
3、 少数民族盖新房,搬新居有哪些习俗吗?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
(2、)全班汇报。
(3、)教师课件补充:
少数民族搬新居习俗:
发生在瑶族的真实事情
2006年的 6月25日,一场特大山洪,将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青山坳村13户瑶胞房屋全部冲毁。仅仅六十天,一座全新的村庄拔地而起,现在,村民开始搬进新家。
一大早,村民就穿起民族服装,挑着扁担向山下新居赶去。大家随身携带的篮子里,红包、大米、花生应有尽有,而眼神中则充满期待。
搬家村民:大米意味着新家里粮食丰收,红包意味着财源滚滚
走过近十里山路,瑶胞来到昔日旧居所在地,洪灾过后已经是一片废墟,新居就在旁边数百米处,村民放起自制的“响天雷”,在瑶族的习俗中,这不仅表达乔迁新居的喜悦,也意味着对逝去亲人的祭奠。
搬家村民:“搬家就是“过火”,一定要有火才会旺”
来到新居,瑶族同胞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对于他们来说,有火的房子才能称之为家。
三、总结:
盖新房,搬新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喜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习俗。
想要了解更多的关于搬新居的事情,可以课下采访一下有关人员,也可以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搬新居 : 放鞭炮 温锅 鱼之类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 放课件 结婚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 交流看后感受:
(通过真实的视频观看,使学生感受迎娶新娘的热闹场面。)
二、联系生活,交流自己参加婚礼的所见所闻所感
1、你遇到过或者参加过这样的喜事吗?讲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2、小组内学生联系自己参加过的婚礼交流所见所闻所感。
3、各组推荐优秀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4、引到学生自主看教材中迎新娘的喜庆场面,说说不同时期人们的婚礼习俗,认识婚礼习俗的发展变化。
各小组选代表交流搜集的资料。
自由发言,结合婚庆习俗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5、、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见到的情景,只是部分。实际上婚礼的习俗很多,老师收集到一些资料,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出示现代结婚的迎新娘和婚礼主要程序。看完这些程序,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接新娘,不但接汉族的新娘,还有少数民族的新娘,外国的新娘,大家高不高兴?希望大家积极发言,表现最优秀的送给阿尔卑斯喜糖一块。
5、时光一下穿越到1000多年前,看看古代的婚礼如何,服装、礼节三书六礼。到了建国后,有着浓厚的色彩,到了现代,一切都变得时尚起来。
6、结婚是两个人生活到一起,结婚时是要购买一些生活用品的,也就是嫁妆。最近几十年,这个嫁妆有没有变化呢?出示图片“三大件”
70年代: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 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飞人”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档次。
80年代:冰箱, ,洗衣机。 90年代: , 和摩托车。 的三大件是房子,车子,和票子
(二)、你知道少数民族有哪些婚俗吗?
1、同学们的介绍大多是我们汉族人的婚礼习俗,少数民族举办婚礼有哪些习俗呢?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资料,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2、学生交流
3、教师补充:
图文补充 :独具特色侗寨送新娘——
师:论坛中的这位网友找到的是独具特色侗寨送新娘!
看那(图片),吉日到!新郎不是乘坐轿车去迎新娘,你看,送亲队伍却抬着张贴红双喜的“整猪”出发罗!!
(图片)瞧瞧,送新娘也要热闹、招摇,尽量走街串巷,展现新娘,
(图片)猜一猜,哪位是新娘?
生猜:哪一位是新娘
师:中间的那位不戴头帕的新娘!左手抓一束新侗布!那是新娘独享的!
壮族的婚礼习俗——
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等独特婚俗。新娘出嫁时,一般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新娘到达夫家,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过为她架的新桥进入洞房。她登完的竹梯,要立即砍断。过完的新桥,也要立即拆去。猜一猜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砍梯、拆桥,表示新娘后路已断,今生永落夫家,生育子女,创家立业。
师:看来,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人们庆祝婚礼的习俗也是不同的。
资料(三)外国人的婚礼习俗
活动三:
有的婚礼大操大办,有的勤俭办婚礼,你对这两种做法有何意见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坐在一起畅聊了家有喜事中的迎新娘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庆祝习俗也都各有特色,大家要正确地认识这些习俗,很多习俗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没有科学道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做深一步的调查,欢迎大家继续将自己感兴趣的习俗发到学校的的网上论坛当中。
第三课时
活动主题: 生活中喜事多
活 动 过 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近几年都发生了哪些喜事吗?让学生讨论近期国家都有哪些喜事?
2、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3、教师针对学生汇报情况进行归纳出示多媒体片:
二、谈谈最近家中发生的喜事。
1、教师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事情很值得我们高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生活中喜事多》(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活动课件:在生活中发生的喜事资料,学生交流通过看资料你知道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结合小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
3、指导学生看课本第42页内容,让学生观察都有哪些喜事?说一说:
① 爸爸的公司开业
②小姨接到了大学入学通知书
③婶婶有了小宝宝
4、小结: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值得庆贺的喜事。通过看课本,学生再次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喜事。
5、同学们你们家最近发生了哪些值得庆贺的事,请你告诉大家。
(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全班交流汇报
(3)、教师出示课件,我校的一些喜事图片,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让学生们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你对国家、家庭 发生的喜事,用最美的一句话概括以下。
(播放歌曲《好日子》,下课。)
板书设计:
国家
生活中喜事多 家庭 随着改革开放生活的喜事越来越多
教学反思:
四年级思品,《家有喜事》,习俗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的积累与沉淀。古人道:安居乐业。人只有安居才能更好的乐业。千百年来,无论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还是不同时期,搬新居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喜事。由于是喜事,所以,在办喜事时就会有许多习俗,但是这些习俗又因地区、民族、时期的差异而不同。第二部分是联系生活,了解习俗。教师设置情景,建立初步认识。教师:可是,今天我听别人说盖新房、搬新房还有很多讲究,对于咱们这儿有哪些习俗我又不十分清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你们能不能帮我按照咱们这儿的习俗顺利搬进新房?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积极动脑、勇于表达的欲望。师生相互交流本地盖新房、搬新房的习俗。交流结果:农村盖新房的习俗有:一般盖砖瓦、混凝土房;对于新房上顶非常重视,不仅要隆重的宴请盖新房的师傅们,在新房上梁时,还要燃放鞭炮、礼炮等等。搬新房的习俗有:亲戚好友带礼物前去祝贺;搬新房时鸣放鞭炮等等。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有的孩子提到一些平时看到的、听到的迷信行为,如:搬家前,要请风水先生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搬家这一天,主人要带好贡品到新居烧纸,搬完家再回来……对于这些,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可联系事例加以引导。在拓展延伸,开阔视野环节。师生共同了解其他地区、民族盖新房、搬新居的习俗。先让学生们读课本上的资料,傣家人搬新房,云南傣家人习惯住竹楼,现在有的虽已改住木结构的建筑,但是建筑的形状不变,所以还称竹楼。傣家人对竹楼的建设非常重视,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还有哪些喜事呢?可以给学生补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这是人间的四大喜事。在《迎新娘》这一节,通过图图相连,从内容看,贯穿着一条主线,即时代在不断前进,婚庆习俗与方式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从画面内容上来说,早期婚庆习俗比较简单,也比较古老,延用抬轿的方式迎新娘;后期迎新娘用的工具改为交通工具——拖拉机,从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墙头上的玉米可以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大的变化,真是“五谷丰登粮满仓”,呈现在一种文明向上的新风尚。世纪之交的婚礼改变过去,更趋于文明节俭,体现了新世纪新人的精神风貌。劝喜酒的行为更为文明,一改过去强迫闹房为文明敬酒,同样不失其闹意
李宝峰
冯卯镇明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