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050106
一、学科专业介绍: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1995年经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河北省率先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河北师大是一所百年老校。1949年以前,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曹禺、萧乾、冯沅君、李何林、李霁野等曾先后在我校的“文史系”任教,其中李何林先生正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们虽然在我校任教时间长短不一,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教学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校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49年以后,著名作家孙犁、著名文学评论家冯健男、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公兰谷、著名作家苏叔阳等亦先后来到我校任教。其中冯健男先生自60年代起就已是蜚声国内的文艺理论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家,至80年代初还曾出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会长。正是在他们的努力和带动下,本学科一时人才济济,成果累累,如王惠云、苏庆昌教授对老舍及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李玉昆、郑富成教授对鲁迅和茅盾的研究等,都曾在国内的同行专家中得到推重和好评。
自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又经高校合并,原河北师大、河北师院、河北教育学院的学术骨干集于一堂;文学院又着意从学科规模、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对本学科进行了新一轮的建设和提升。到目前已有教师18人,其中河北省省管专家2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津贴2人,教授9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9人。硕士学位点有四个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二十世纪文学思潮和中国现代诗学。其特点是,方向稳定,特色突出,梯队合理。已发展成为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
二、培养目标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基本掌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线索、发展规律及主要流派、主要作家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成就,对本研究方向的历史与现状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能对某些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具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胜任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内容
序号 | 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内容及特色 |
1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向 | 本方向致力于18-1949年间的中国作家作品、流派和发展变迁的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是本方向的重点,强调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上,运用新观念、理论和方法,对已有相当研究积累的现代文学现象做出富有新意的阐释和评价;流派及发展变迁研究,强调研究的宏观性和综合性,目的是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和课题内向纵深掘进,以便对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总体成就、基本规律、复杂现象做出更客观、更透彻的把握和评价。 |
2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向 | 本研究方向意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内在的宏观考察,探究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流向、内在动因及总体特征。这一方向包括两个基本向度:一是当代的具体历史语境对文学的激发、召唤和制衡作用;二是当代文学在接受外国文学影响中发生的文化过滤。在此,宏观性、跨学科性和平行比较意识是本方向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大前提下,本方向亦将对代表作家作个案的考察,以对宏观研究的成果予以深度认证。 |
3 | 20世纪文学思潮研究方向 | 本方向研究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的主要的文学思潮、基本母题和规律。主要是世纪初的新民文学思潮、五四时代的启蒙文学思潮、30年代的文学思潮、四十年代的工农兵文学思潮和新时期出现的种种尚待分析和命名的文学思潮和现象。通过思潮研究,一方面要对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的政治、文化、历史、社会原因做出全面把握,另一方面要对有关的文学思想、文学论争乃至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现象做出科学评价。思潮研究由于关注的重点是影响文学进程的文学思想,因而对整个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否走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
4 |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方向 | 本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分体研究的一个方面。主要研究现代诗学及诗歌的发展过程、代表性的诗人与诗论家及其成就,兼及20世纪世界诗学理论及其价值、当前诗歌的发展现状及其走势等。鉴于现当代诗歌在现当代文学的审美变革中一直占据着前沿位置,因此本方向将对现当代诗歌中的先锋派诗歌的审美方式及其相应的诗学予以较多关注,以便使现当代诗歌研究与现当代诗歌创作实现同步。 |
5 | 影视文化研究方向 | 本方向研究中国影视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兼及世界影视潮流的演变与影响。它包括两个向度,一是对影视文化的发展走向、基本形态、代际谱系、国际化策略等问题的宏观研究,二是对影视编导者的创作思想和影视作品文化内涵的个案研究。鉴于影视文化的大众化、商业化和全球化属性,本研究方向不仅重视影视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价值的研究,而且关注影视作品的市场定位和民族影视在国际化背景下的生存空间,力求在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中,对中国当代影视文化的特征及发展作出多元化的界定与分析。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每学期后两周为课程复习考试时间,其它时间为学习时间。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四、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2、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与教研室(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
3、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品德和法纪教育相结合。硕士生除学习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外,还应加强形势、、理想、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活动和科技活动
4、硕士生的理论教学应采取课堂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硕士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启发硕士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对研究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5、硕士生培养实行完全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课程设置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编号 |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1 | 第一外国语 | 学位公共课 | 216 | 6 | 一、二 | 考试 | |
2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学位公共课 | 108 | 4 | 一、二 | 考试 | |
3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 学位基础课 | 60 | 3 | 一 | 论文 | |
4 | 现代西方哲学选讲 | 学位基础课 | 60 | 3 | 一 | 论文 | |
5 | 文学史方 | 学位基础课 | 60 | 3 | 二 | 论文 | |
6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 | 学位专业课 | 60 | 3 | 二 | 论文 | |
7 |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 | 学位专业课 | 60 | 3 | 二 | 论文 | |
8 | 现代诗学研究 | 学位专业课 | 60 | 3 | 一 | 论文 | |
9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 学位专业课 | 60 | 3 | 二 | 论文 | |
10 | 乡土文学研究 | 学位专业课 | 60 | 3 | 一 | 论文 | |
11 | 新时期小说研究 | 学位专业课 | 60 | 3 | 三 | 论文 | |
12 | 当代影视文化研究 | 学位专业课 | 60 | 3 | 二 | 论文 | |
13 | 中国当代小说流变研究 | 学位专业课 | 60 | 3 | 一 | 论文 | |
14 | 西方现代派与20世纪中国文学 | 学位专业课 | 60 | 3 | 三 | 论文 | |
15 | 新文学史料学 | 选修课 | 60 | 3 | 二 | 论文 | |
16 |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 选修课 | 40 | 2 | 三 | 论文 | |
17 |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 选修课 | 60 | 2 | 二 | 论文 | |
18 | 新时期文学现象研究 | 选修课 | 60 | 2 | 三 | 论文 | |
19 | 现代文学文体研究 | 选修课 | 60 | 2 | 一 | 论文 |
20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 选修课 | 60 | 2 | 一 | 论文 | |
21 | 中国先锋诗歌研究 | 选修课 | 60 | 2 | 四 | 论文 | |
22 | 影视美学研究 | 选修课 | 60 | 2 | 一 | 论文 | |
23 | 20世纪中国文论选读 | 选修课 | 60 | 2 | 二 | 论文 | |
24 | 影视理论与批评 | 选修课 | 60 | 2 | 一 | 论文 | |
25 |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专题 | 选修课 | 60 | 2 | 一 | 论文 | |
26 | 比较文学导轮 | 选修课 | 60 | 2 | 一 | 论文 | |
27 | 美学/古代文学 | 补修课 | 60 | 2 | 三 | 论文 | |
28 | 外国文学/西方文论 | 补修课 | 60 | 2 | 三 | 论文 |
1、每人必须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修满32学分,其中第一外国语6个学分;政治理论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12到18学分;不足的学分由专业选修课补齐。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至少补修2门本学科专业大学主干课程,不计学分。与此同时应完成文献阅读、学术活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
2、硕士生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文献阅读、学术活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者为32学分。
(二)考核
公共学位课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专业学位课程的考试由学院组织,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其他课程考核方式由学院制定。必修环节以考查、考核的方式由学院组织,按不合格、合格评定成绩。
六、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安排研究生在第5学期为本、专科学生辅导、讲授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时间不少于20学时。要求完成全部教学环节,学院对硕士生的教学实践写出局面评语。在入学前已担任过不少于两年的本专科教学工作的硕士生,经本人申请,提供有关证明,研究生教育学院批准,可以免去教学实践环节。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我校的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学位论文要求体现以下内容:
(一)选题和开题
硕士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
(二)学位论文的写作和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完成,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作者应了解所研究方向的最新成就,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创新。论文工作要有足够的工作量。
论文写作和导师修改的日程安排由各学科自定,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论文的字数文科类硕士一般不低于3万字,理科类硕士一般不低于2万字(含艺术类、体育类专业)。
(三)学位论文的答辩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实习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审议和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按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专业必读书目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出版单位 | 出版时间 |
一 | 各方向公共阅读书目 | |||
1 | 《20世纪文学评论》 | 戴维·洛奇 编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3 |
2 | 《现代主义》 | 马·布雷德伯里 詹·麦克法兰编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992 |
3 | 《诗·语言·思》 | 海德格尔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1990 |
4 | 《存在主义》 | 考夫曼 | 商务印书馆 | 1987 |
5 | 《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 | 王岳川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9 |
6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 卡林奈斯库 | 商务印书馆 | 2002 |
7 | 《比较诗学》 | 厄尔·迈纳 | 编译出版 | 1998 |
8 |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 金 | 三联书店 | 1988 |
9 | 《文学理论》 | 韦勒克 沃论 | 三联书店 | 1982 |
10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 王晓明 主编 | 东方出版中心 | 2003 |
11 |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 伊格尔顿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8 |
12 |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 | 拉曼·塞尔登等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 |
13 | 《欧美新学赏析》 | 赵一凡 | 编译出版 | 1996 |
14 |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 | 黄曼君 主编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7 |
15 | 《拯救与逍遥》 | 刘小枫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2 |
二 | 各方向阅读书目 | |||
(一)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向 | |||
1 | 《清代学术概论》 | 梁启超 | 东方出版社 | 1996 |
2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 周作人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5 |
3 | 《白话文学史》 | 胡适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9 |
4 | 《现代中国文学史》 | 钱基博 | 岳鹿书社 | 1986 |
5 | 《反抗绝望》 | 汪晖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0 |
6 | 《中国现代小说史》(1-3) | 杨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8 |
7 | 《中国现代小说史》 | 夏志清 | 传记文学出版社 | 1979 |
8 |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 严家炎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 |
9 | 《中国新文学发展史》 | 冯光廉等主编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1 |
10 |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 谢冕 主编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98 |
11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 | 徐瑞岳 主编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2 |
12 | 《鲁迅全集》(1-17卷) | 鲁迅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 |
13 | 《中国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述》 | 王富仁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7 |
14 |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1927-1937 1937-1949)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15 | 《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个性》 | 马云 |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1999 |
(二)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向 | |||
1 |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 许志英等 主编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2 |
2 | 《无边的挑战》 | 陈晓明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 |
3 | 《表意的焦虑》 | 陈晓明 | 编译出版社 | 2003 |
4 | 《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 曹文轩 | 作家出版社 | 2003 |
5 | 《中国形象诗学》 | 王一川 | 上海三联书店 | 1998 |
6 | 《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 | 许子东 | 北京三联书店 | 2000 |
7 | 《小说修辞学》 | 布斯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7 |
8 |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 米克·巴尔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3 |
9 | 《小说的艺术》 | 米兰·昆德拉 | 三联书店 | 1992 |
10 | 《解读叙事》 | 希利斯·米勒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 |
11 | 《新叙事学》 | 戴维·赫尔曼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 |
12 | 《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 | 崔志远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5 |
13 | 《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 | 崔志远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1997 |
14 | 《王蒙小说文体研究》 | 郭宝亮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 |
15 | 《文化诗学视野中的新时期小说》 | 郭宝亮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07 |
(三) 二十世纪文学思潮研究方向 | ||||
1 |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 | 许志英等 主编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01 |
2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 张大明等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1995 |
3 |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 温儒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7 |
4 |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 严家炎 主编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00 |
5 | 《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 | 黄修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5 |
6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 | 许道明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2 |
7 | 《叩问现代的消息》 | 张俊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6 |
8 | 《想像中国的方法》 | 王德威 | 三联书店 | 1998 |
9 | 《现代性的追求》 | 李欧梵 | 三联书店 | 2000 |
10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 | 徐瑞岳 主编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1 |
11 | 《中国文学史学史》(1-3) | 董乃斌等主编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02 |
12 | 《中国文论选·近代卷 现代卷》 | 王运熙 主编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1996 |
13 | 《文动史料选》全5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79 | |
14 | 《生的执着》 | 解志熙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9 |
15 |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论》 | 张俊才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7 |
(四) |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方向 | |||
1 | 《新批评文集》 | 赵毅衡编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2001 |
2 | 《艾略特文学文集》 | 艾略特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1994 |
3 | 《中国诗学》 | 叶维廉 | 三联书店 | 1994 |
4 | 《诗人哲学家》 | 周国平 主编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7 |
5 | 《新世纪的太阳》 | 谢冕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1993 |
6 |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诗潮史论》 | 孙玉石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9 |
7 |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 王光明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02 |
8 | 《中国当代诗歌史》 | 程光炜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3 |
9 | 《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 | 洪子城 刘登翰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 |
10 | 《打开诗歌的漂流瓶》 | 陈超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3 |
11 | 《二十世纪探索诗鉴赏词典》 | 陈超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00 |
12 | 《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 | 陈超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2 |
13 | 《最新先锋诗论选》 | 陈超编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3 |
14 | 《中国先锋诗歌论》 | 陈超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7 |
15 |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史》 | 潘颂德 | 学林出版社 | 2002 |
(五) | 影视文化研究方向 | |||
1 | 《世界电影史》 | 萨杜尔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1995 |
2 | 《电影是什么》 | 巴赞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1987 |
3 | 《雾中风景》 | 戴锦华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0 |
4 | 《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 | 尹鸿 | 北京出版社 | 1998 |
5 | 《影视美学》 | 彭吉象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 |
6 | 《电影编剧学》 | 汪流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2000 |
7 | 《影视批评学》 | 李道新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 |
8 | 《影心探颐——电影历史与理论》 | 李少白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0 |
9 | 《现代影视批评艺术》 | 周安华 主编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1999 |
10 | 《中国电影批评史》 | 李道新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2 |
11 | 《影视文化学》 | 陈默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2001 |
院(系、所) | 文学院 | 学科、专业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 |||||||||||||
研究方向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 教师 | 考核 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学位必修课程 | 学位公共课 | 第一外国语 | 6 | 6 | 216 | 18 | 18 | 考试 | ||||||||
政治理论课 | 自然辩证法(理) 哲学(文)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的 理论与实践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计算机应用 | ||||||||||||||||
学位基础课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 3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现代西方哲学选讲 | 3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文学史方 | 3 | 3 | 60 | 20 | 胡景敏 | 论文 | ||||||||||
学位专业课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 | 3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 | 3 | 3 | 60 | 20 | 黄彩文 | 论文 | ||||||||||
选修课 | ||||||||||||||||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 2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 | 2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现代诗学研究 | 2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专业外语 | 2 | 2 | 40 | 20 | 胡景敏 | 作业 | ||||||||||
专题讲座等 | 3 | 15 | 5 |
非学位选修课程 | 专业选修 | 新时期小说研究 | 2 | 3 | 60 | 20 | 郭宝亮 | 论文 | ||||||||
乡土文学研究 | 2 | 3 | 60 | 20 | 崔志远 | 论文 | ||||||||||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 2 | 2 | 40 | 20 | 姜文振 | 论文 | ||||||||||
当代影视文化研究 | 2 | 3 | 60 | 20 | 唐文斌 | 论文 | ||||||||||
其他 | ||||||||||||||||
其他培养环节 | 专业调查 | 2 | 4 | 报告 | ||||||||||||
实习 | 2 | 3 | 30 | 10 | 报告 | |||||||||||
论文开题报告 | 4 | 报告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20 | 20 | 毕业论文 | |||||||||||||
备注 |
院(系、所) | 文学院 | 学科、专业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 |||||||||||||
研究方向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向 |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 教师 | 考核 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学位必修课程 | 学位公共课 | 第一外国语 | 6 | 6 | 216 | 18 | 18 | 考试 | ||||||||
政治理论课 | 自然辩证法(理) 哲学(文)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的 理论与实践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计算机应用 | ||||||||||||||||
学位基础课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 3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现代西方哲学选讲 | 3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文学史方 | 3 | 3 | 60 | 20 | 胡景敏 | 论文 | ||||||||||
学位专业课 | 乡土文学研究 | 3 | 3 | 60 | 20 | 崔志远 | 论文 | |||||||||
新时期小说研究 | 3 | 3 | 60 | 20 | 郭宝亮 | 论文 | ||||||||||
现代诗学研究 | 3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选修课 |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 | 2 | 3 | 60 | 20 | 黄彩文 | 论文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 | 2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专业外语 | 2 | 2 | 40 | 20 | 胡景敏 | 作业 | ||||||||||
专题讲座等 | 3 | 15 | 5 |
非学位选修课程 | 专业选修 |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 2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 | 2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 2 | 2 | 40 | 20 | 姜文振 | 论文 | ||||||||||
当代影视文化研究 | 2 | 3 | 60 | 20 | 唐文斌 | 论文 | ||||||||||
其他 | ||||||||||||||||
其他培养环节 | 专业调查 | 2 | 4 | 报告 | ||||||||||||
实习 | 2 | 3 | 30 | 10 | 报告 | |||||||||||
论文开题报告 | 4 | 报告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20 | 20 | 毕业论文 | |||||||||||||
备注 |
院(系、所) | 文学院 | 学科、专业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 |||||||||||||
研究方向 | 二十世纪文学思潮研究方向 |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 教师 | 考核 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学位必修课程 | 学位公共课 | 第一外国语 | 6 | 6 | 216 | 18 | 18 | 考试 | ||||||||
政治理论课 | 自然辩证法(理) 哲学(文)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的 理论与实践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计算机应用 | ||||||||||||||||
学位基础课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 3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现代西方哲学选讲 | 3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文学史方 | 3 | 3 | 60 | 20 | 胡景敏 | 论文 | ||||||||||
学位专业课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 | 3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 | 3 | 3 | 60 | 20 | 黄彩文 | 论文 | ||||||||||
选修课 | 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 | 2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 2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专业外语 | 2 | 2 | 40 | 20 | 胡景敏 | 作业 | ||||||||||
专题讲座等 | 3 | 15 | 5 |
非学位选修课程 | 专业选修 | 新时期小说研究 | 2 | 3 | 60 | 20 | 郭宝亮 | 论文 | ||||||||
乡土文学研究 | 2 | 3 | 60 | 20 | 崔志远 | 论文 | ||||||||||
现代诗学研究 | 2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 2 | 2 | 40 | 20 | 姜文振 | 论文 | ||||||||||
当代影视文化研究 | 2 | 3 | 60 | 20 | 唐文斌 | 论文 | ||||||||||
其他 | ||||||||||||||||
其他培养环节 | 专业调查 | 2 | 4 | 报告 | ||||||||||||
实习 | 2 | 3 | 30 | 10 | 报告 | |||||||||||
论文开题报告 | 4 | 报告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20 | 20 | 毕业论文 | |||||||||||||
备注 |
院(系、所) | 文学院 | 学科、专业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 |||||||||||||
研究方向 | 现代诗学研究方向 |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 教师 | 考核 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学位必修课程 | 学位公共课 | 第一外国语 | 6 | 6 | 216 | 18 | 18 | 考试 | ||||||||
政治理论课 | 自然辩证法(理) 哲学(文)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的 理论与实践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计算机应用 | ||||||||||||||||
学位基础课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 3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现代西方哲学选讲 | 3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文学史方 | 3 | 3 | 60 | 20 | 胡景敏 | 论文 | ||||||||||
学位专业课 | 乡土文学研究 | 3 | 3 | 60 | 20 | 崔志远 | 论文 | |||||||||
新时期小说研究 | 3 | 3 | 60 | 20 | 郭宝亮 | 论文 | ||||||||||
现代诗学研究 | 3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选修课 |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 | 2 | 3 | 60 | 20 | 黄彩文 | 论文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 | 2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专业外语 | 2 | 2 | 40 | 20 | 胡景敏 | 作业 | ||||||||||
专题讲座等 | 3 | 15 | 5 |
非学位选修课程 | 专业选修 |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 2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 | 2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 2 | 2 | 40 | 20 | 姜文振 | 论文 | ||||||||||
当代影视文化研究 | 2 | 3 | 60 | 20 | 唐文斌 | 论文 | ||||||||||
其他 | ||||||||||||||||
其他培养环节 | 专业调查 | 2 | 4 | 报告 | ||||||||||||
实习 | 2 | 3 | 30 | 10 | 报告 | |||||||||||
论文开题报告 | 4 | 报告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20 | 20 | 毕业论文 | |||||||||||||
备注 |
院(系、所) | 文学院 | 学科、专业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 |||||||||||||
研究方向 | 影视文化研究方向 |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 教师 | 考核 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学位必修课程 | 学位公共课 | 第一外国语 | 6 | 6 | 216 | 18 | 18 | 考试 | ||||||||
政治理论课 | 自然辩证法(理) 哲学(文)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的 理论与实践 | 2 | 3 | 54 | 18 | 考试 | |||||||||||
计算机应用 | ||||||||||||||||
学位基础课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 3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现代西方哲学选讲 | 3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文学史方 | 3 | 3 | 60 | 20 | 胡景敏 | 论文 | ||||||||||
学位专业课 | 乡土文学研究 | 3 | 3 | 60 | 20 | 崔志远 | 论文 | |||||||||
新时期小说研究 | 3 | 3 | 60 | 20 | 郭宝亮 | 论文 | ||||||||||
当代影视文化研究 | 3 | 3 | 60 | 20 | 唐文斌 | 论文 | ||||||||||
选修课 |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 | 2 | 3 | 60 | 20 | 黄彩文 | 论文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 | 2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专业外语 | 2 | 2 | 40 | 20 | 胡景敏 | 作业 | ||||||||||
专题讲座等 | 3 | 15 | 5 |
非学位选修课程 | 专业选修 |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 2 | 3 | 60 | 20 | 马云 | 论文 | ||||||||
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 | 2 | 3 | 60 | 20 | 张俊才 | 论文 | ||||||||||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 2 | 2 | 40 | 20 | 姜文振 | 论文 | ||||||||||
现代诗学研究 | 2 | 3 | 60 | 20 | 陈超 | 论文 | ||||||||||
其他 | ||||||||||||||||
其他培养环节 | 专业调查 | 2 | 4 | 报告 | ||||||||||||
实习 | 2 | 3 | 30 | 10 | 报告 | |||||||||||
论文开题报告 | 4 | 报告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20 | 20 | 毕业论文 | |||||||||||||
备注 |
课程名称 | (中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 ||
(英文):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一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本课程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文学主潮以及相关的文学思想,讲授这些文学主潮或文学思想出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基本的理论观念和实践主张、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具体贡献和局限、其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等问题。具体言之,是如下五种文学主潮,即一、清末民初的新民文学主潮;二、五四时期的启蒙文学主潮;三、30年代的文学主潮;四、40年代的救亡文学主潮;五、从根据地走向新中国的政治文学主潮。涉及到的文学思想家或作家群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文学研究会(重点是沈雁冰)、创造社(重点是郭沫若)、鲁迅、瞿秋白、现代主义流派(分述穆木天、戴望舒、杜衡等)、“京派”(重点是沈从文、朱光潜)、、胡风。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论 张俊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张俊才、李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文动史料选》(共五册),北京大学等三校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马良春、张大明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5、《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许志英、邹恬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
附件:
课程名称 | (中文):现代西方哲学选讲 | ||
(英文):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第二学期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讲授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本课程以现代西方哲学为研究对象,特别注重讲解与文学关系重大的人本主义哲学。在“总论”部分介绍现代西方哲学的不同谱系,人本哲学与科学哲学不同的发展走向以及局部发生的融合形态。以后设专章重点介绍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马尔库塞、伽达默尔、罗蒂、福柯、德里达、罗兰·巴特。 本课程采用重点讲授与指导原著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把宏观的介绍与对具体哲学家思想的剖析结合起来,把对哲学理论的讲解与本专业的文学理论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增进学生对现代哲学发展状况的了解,也有益于他们更深入地进行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研究。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本人自撰讲义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诗人哲学家》 ,周国平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7年出版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 赵敦华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1年出版 《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 王岳川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9年出版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
附件四:
课程名称 | (中文):文学史方 | ||
(英文):Methodology of Literary History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第四学期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讲授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主要讲授文学史建构的方问题。内容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建构模式及方法、文学史写作的基本准备、文学史写作的前沿问题等。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自编讲义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2005年。 2、《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编,三联书店1999年。 3、《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黄修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5、《知识论》,胡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
课程名称 | (中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 | ||
(英文):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第三学期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讲授加讨论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本课程是对研究生教学的一种探索。具体方法是把研究生课堂当作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教师就是课题组长。每一个学期讨论一个具有前沿性质的课题,教师讲一讲基本设想和理论框架,并做一些示范性研究。然后由学生参与,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和理论探讨,每一个学生写一篇论文,并做一次报告,教师在论文写作的主要环节给以具体指导。最后学生可能完成的不仅是一个作业,而是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研究的方法,也找到了学术的生长点。在这种课堂形式下讨论的题目有:1、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国家构想。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自编讲义。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根据不同的研究论题指定相应的参考书。 《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究》 钱理群主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现代艺术的意义》[美]约翰·拉塞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斯多德 商务印书馆1997年。 |
附件四:
课程名称 | (中文):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研究 | ||
(英文):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三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 | 考核方式 | 开卷 |
学生层次 |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该课程主要讲授对象为“五四”后出现的中国现代各主要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包括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说派、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我小说派、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以穆时英、刘呐欧、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在胡风文艺思想影响下的以路翎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以及张爱玲、赵树理、孙犁等的小说。讲授内容包括综论流派的概念、构成要素、研究现状等,具体分析各流派的形成、主要作家作品、流派风格、历史贡献及不足等。目的在于通过流派研究这一特定角度探讨小说以至文学创作的特点、规律,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提供历史鉴戒。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自编讲义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6、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 7、严家炎编:《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8、严家炎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8,1990 |
附件四:
课程名称 | (中文):乡土文学研究 | |||
(英文):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第一学期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
教学方式 | 讲授 | 考核方式 | 论文 | |
学生层次 | 博士/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主要从地缘文化视角研究新时期的乡土文学。第一章《建构地缘文化诗学》,阐释多年来思考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地缘文化诗学,包括文化的地缘性和文学的地缘性,前者包括文化区域、地缘文化成因、地缘文化结构等,后者包括文学对地域显性文化的多彩表现和隐性文化的深刻阐释。第二章《中国乡土文学的历史回顾》,包括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和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期。第三章《新时期乡土文学的地缘文化风貌》,在分析中国区域文化结构的基础上,对新时期乡土文学的地缘文化特征进行概括分析。第四、五章是个案分析:第四章研究燕赵文化与刘绍棠的“运河文学”,第五章研究三秦文化与贾平凹的“商州小说”。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崔志远《当代文学的文化透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关于乡土文学: (1)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陈继会《中国乡土小说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 2、关于地域文化: (1)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年; (2)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张京华《燕赵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4)黄新亚《三秦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5)张荷《吴越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说明:(3)(4)(5)属于“中国地域文化丛书”,该丛书共24种。 3、关于地域文学: 严家炎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与地域文化丛书”,共10种。选6种。 (1)彭晓丰、舒建华《S会馆与五四新文学的起源》,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3)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5)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6)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湖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
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内容提要
课程名称 | (中文):新时期小说研究 | ||
(英文):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3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讲述与讨论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博士/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本课程以新时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诗学为主要方法,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新时期小说的宏观视野,主要对八十年代的问题小说、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八十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历史题材作品热、跨文体写作、猎奇化现象等进行剖析;下编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细读式研究,诸如王蒙、张炜、莫言、王朔、余华、刘震云等作家作品进行讨论。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基本素养。 | |||
教材(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郭宝亮《文化诗学视野中的新时期小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金《金全集》(1-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郭宝亮《洞透人生与历史的迷雾——刘震云的小说世界》,华夏出版社2000年。 郭宝亮《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编译出版社,2003年。 |
课程名称 | (中文):现代诗学 | ||
(英文):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三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该课程主要讲授对象为中外现代诗学,包括本体论、功能论、现象论、重要诗人论,以及批评方法研究。重点介绍意象派、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诗学,以及本土现代诗的发展脉络、意识背景、结构原则和语言态度。重要诗人主要讲授以郭世英为代表的X小组,以北岛、食指、多多为代表的朦胧诗,以海子、西川为代表的“后朦胧诗”,以于坚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以翟永明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诗歌”,等等。批评方法主要介绍(贯穿于授课中)“新批评”,“解构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讲授内容还包括中国诗学研究现状,重要批评家的贡献及不足等。目的在于通过现代诗学研究了解世界特别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构成成分、特点、规律,为诗学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历史鉴戒。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自编讲义 1、《中国先锋诗歌论》,陈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陈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0、《中国当代新诗史》,洪子诚 刘登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新批评’文集》,赵毅衡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二十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陈超,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13、《新诗评论》(2005年起每年两本,连续出版物),北京大学出版社 14、《最新先锋诗论选》,陈超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
课程名称 | (中文):当代影视文化研究 | ||
(英文):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第四学期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
教学方式 | 讲授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博士/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本课程以当代影视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当代影视文化的发展走向、当代影视文化的主流形态、当代影视文化的观念蜕变、当代影视剧作的叙事模式、当代影视与文学的互动、当代影视的国际化策略等章节。 本课程采用文化批评的方法,力图把宏观的扫描与微观的剖析结合起来,把理论的讲解与读片的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增进学生对当代影视文化发展状况的了解,也有益于培养他们进行影视文化研究的能力。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王岳川著 编译出版社 2001年出版 《雾中风景》 戴锦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 尹鸿著 北京出版社 2000年出版 《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 饶朔光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年出版 《中国电影批评史》 李道新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年出版 |
附件四:
课程名称 | (中文):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 ||
(英文):A Research on Chinese Modern Essays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2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加讨论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该课程主要讲授对象为20世纪有代表性的散文作者20家。分为8个单元:一、承载苦难的社会交锋,主要讨论鲁迅的杂文、怀人散文和散文诗。二、传播新知的书房书话,主要讨论周作人、钱钟书和梁遇春的散文与知识散文的创作。三、颐养性情的海龙闲话 主要讨论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的散文与消闲文化的关系。四、感悟天启的宗教密语,主要讨论冰心、丰子恺、许地山散文与宗教的关系。五、体味人生的情感怨诉,主要讨论何其芳、朱自清、郁达夫、萧红散文与情感的关系。六、主体缺失的神坛布道 主要讨论杨朔、秦牧散文与时代的关系。七、张扬个性的自言自语,主要讨论贾平凹、史铁生和张承志等新时期散文创作的特征。八、弄潮市场的大众传播,主要讨论余秋雨散文创作与大众文化传播的关系。整个柜架构勒了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的大致脉向,有一种史的结构,同时在对具体作家的研究中也有向纵深处的开掘。使学生对中国现代散文有一个总体把握。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 马云,贾平凹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5、《中国现代散文史》,俞元桂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16、《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沈义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小品文艺术谈》,李宁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18、《散文研究》,贾平凹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
附件四:
课程名称 | (中文):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 | ||
(英文):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第一学期 | |
周学时/总学时 | 3/60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讲授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博士/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本课程以“叩问现代的消息”作为学术主旨,从思潮、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几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文学进行专题性的研究。为了凸显这一学术主旨,本课程不仅在浩瀚的近代文学遗产中精选出一些富有革新意义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在整个研究中都努力从时代变迁、历史发展、文化递嬗的宏阔背景上,探讨上述文学现象是如何体现出“走向现代”这一近代文学特有的文学史价值的。具体言之,思潮章讲授经世致用、维新新民两大思潮;散文章讲授经世派、早期维新派、梁启超、桐城派的散文;诗歌章讲授龚自珍、黄遵宪、南社、宋诗派的诗歌;小说章讲授道咸侠妓小说、新小说崛起、四大谴责小说、民初鸳蝴小说;戏剧间讲授传奇杂剧的嬗变、近代地方戏的兴盛、近代话剧的产生、近代戏剧的发展走势。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叩问现代的消息 张俊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2、《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年 3、《中华文学通史》第五卷 邓绍基等主编 华艺出版社 1997年 4、《近代文学批评史》 黄 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5、《被压抑的现代性》 王德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
附件四:
课程名称 | (中文):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 ||
(英文): the Theory and Approach of Literary Criticism |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第一学期 | |
周学时/总学时 | 2/40 | 学 分 | 2 |
教学方式 | 讲授 | 考核方式 | 论文 |
学生层次 | 博士/ 硕士 | 开课学院 | 文学院 |
内容提要: 本课程系统研究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和各种批评方法,重点学习社会—历史批评、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学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专业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实践的能力。 | |||
教材(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自编讲义 | |||
参考书、参考刊物(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文艺学美学方》,王岳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文学批评导引》,王先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