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细胞生物学习题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1:04:08
文档

细胞生物学习题参

参第二章一选择题1B2A3B4C5D6C7D8A9B10C11A12C二填空题1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光学部分2光波衍射效应2物镜第一中间镜第二中间镜投影镜四个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3戊二醛锇酸4匀浆分级分离分析5原代细胞传代细胞6DNA变性DNA复性/DNA杂交7冷冻断裂蚀刻复型剥膜8荧光标记酶标记铁蛋白标记胶体金标记包埋法冷冻超薄切片法9细胞流动室光源和聚光装置信号检测器计算机系统三名词解释1在光学领域用来表示光学装置的分辨率,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或者最小张角表示,其数值越小,表示分辨本领越大
推荐度:
导读参第二章一选择题1B2A3B4C5D6C7D8A9B10C11A12C二填空题1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光学部分2光波衍射效应2物镜第一中间镜第二中间镜投影镜四个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3戊二醛锇酸4匀浆分级分离分析5原代细胞传代细胞6DNA变性DNA复性/DNA杂交7冷冻断裂蚀刻复型剥膜8荧光标记酶标记铁蛋白标记胶体金标记包埋法冷冻超薄切片法9细胞流动室光源和聚光装置信号检测器计算机系统三名词解释1在光学领域用来表示光学装置的分辨率,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或者最小张角表示,其数值越小,表示分辨本领越大
参

第二章

一 选择题

1 B  2 A  3 B  4 C  5 D  6 C  7 D  8 A  9B  10 C  11 A   12C

二 填空题

1 机械部分 照明部分 光学部分

2光波衍射效应

2 物镜 第一中间镜 第二中间镜 投影镜  四个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戊二醛 锇酸

4 匀浆 分级分离 分析

5 原代细胞 传代细胞

6 DNA变性 DNA复性/DNA杂交

7冷冻 断裂 蚀刻 复型 剥膜

8荧光标记 酶标记 铁蛋白标记 胶体金标记 包埋法 冷冻超薄切片法

9细胞流动室 光源和聚光装置 信号检测器 计算机系统

三 名词解释

1在光学领域用来表示光学装置的分辨率,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或者最小张角表示,其数值越小,表示分辨本领越大。

2表面复型技术的一种,又称冷冻复型技术,其样品制备过程包括冷冻,断裂,蚀刻,复型和剥膜五个步骤。

3离心方法的一种,指通过不断增加相对离心力的方法,使一个非均匀混合液内不同大小,形状的颗粒分步沉淀。

4在细胞培养中偶然情况下,培养细胞中可出现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变种细胞,这种细胞可无限传代,称细胞系。

5两个细胞融合后可使两个不同来源的细胞核在同一细胞中表达功能,此类细胞称异核体。

6可以与有功能的RNA互补结合并干扰其功能的RNA或DNA。

7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无功能的外源基因转入细胞与基因组中的同源序列,把具有同源序列的有功能基因置换出来造成功能基因缺失或者失活的方法。

四 简答题

1直接法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直接检测样品中相应抗原,简便快速,非特异性反应少,但反应的灵敏度不高,对低浓度的抗原难以检出;

间接法先用未经标记的第一抗体与样品中的抗原结合,再用标记的第二抗体与第一抗原结合,从而达到检测样品中抗原的目的,这种方法灵敏度比第一种方法高,但由于反应的时间长,故出现非特异性反应的机会比较多。

2以荧光标记的细胞为例。首先用荧光染料染色抗体标记细胞,制得单细胞悬浮液以后,通过流式细胞仪使排成单列的细胞通过激光束,仪器使有带荧光细胞的小水滴充电。液滴下流经过两个高压电极时充电的小水滴就偏向相反电荷极侧,不带电的小水滴则不偏向,从而将感兴趣的细胞从样品中分选出来并收集于合适容器中。

3 PCR技术又称聚合酶链式反应,利用耐热的DNA聚合酶依赖于DNA模板的特性模仿体内DNA复制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反应体系:适量的缓冲液,待扩增的DNA模板,四种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底物,镁离子,引物,耐热的DNA聚合酶,在微量离心管中反应。

(2)变性,退火,延伸三步曲:将以上反应物加热进行热变形使DNA解为单链,然后降低温度使引物在低温下与模板DNA链退火,形成双链,再将温度升高至中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原料从退火引物一端延伸,使原模板DNA的一条双链在变形和退火后延伸为两条双链。

PCR的全过程通过重复上述变性,退火,延伸三步曲的若干循环完成。每循环一次,DNA分子呈指数增加。

第三章

一 选择题:

1 B  2 A  3 A  4 C  5 D  6 D   7 A   8 B  9 A  10 A  

11 D  12 B  13 A  14 C

二 填空题:

1 C  H  O  N

2 0.34nm  3.4nm  互补链 

3 信使RNA    转运RNA    核糖体RNA    小核RNA

4 RNA分子  异体催化的剪切型  自体催化的剪切型  第一组内含子的自我剪接  第二组内含子的自我剪接  锤头状核酶

5带负电荷的酸性氨基酸 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 不带电荷的中性极性氨基酸 不带电荷的中性非极性氨基酸

6α螺旋   β片层

7 N—糖肽键  O—糖肽键

8 鞘糖脂 甘油糖脂 磷酸多萜醇衍生糖脂 类固醇衍生糖脂 鞘糖脂

8 蛋白多糖 糖脂

10 微丝 微管 中间纤维 核纤层蛋白 核基质

三 名词解释:

1DNA分子在复制之后每条亲代DNA单链保留下来并成为子代DNA双链中的一条链,故称半保留复制。

2原核细胞中一分子的RNA可携带几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指导合成几种蛋白质,称多顺反子。

3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蛋白质功能的基础,如果此顺序发生变化将导致异常蛋白质分子的形成。

4决定酶催化的特异性和高效性的是酶分子中某些氨基酸残基的侧链集团,这些氨基酸残基在酶蛋白多肽链中处于不同位置但通过多肽链折叠可彼此接近形成特定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5原核细胞结构简单在细胞质内含有DNA区域,但无被膜包围,该区域一般称为拟核。

6以生物膜为基础而形成的膜性结构或者细胞器,包括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其组成都含有相似的单位膜结构。

7由一系列纤维状蛋白组成的网状结构系统,包括细胞质骨架与核骨架。

8细胞质中除了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之外的可溶性细胞质溶胶,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四 简答题:

1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一条链中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方向是5—3,另一条则相反。两条链围绕一个中心轴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螺旋的主链由外侧的间隔相连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内侧又碱基组成,其中A总是与T配对,C总是与G配对,螺旋内每一对碱基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垂直于螺旋纵轴,相邻碱基对间距离为0.34nm,双螺旋螺距为3.4nm。

2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是指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是在蛋白质一级结构基础上由于肽链主链内的氨基酸残基之间有规则地形成氢键相互作用的结构,通常有两种主要的折叠形式,即α螺旋和β片层。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不同的侧链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作用方式有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等,具有三级结构的蛋白可表现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在三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以的三级结构的肽链为亚单位,通过彼此间氢键等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部分蛋白质必须形成四级结构方可表现出生物学活性。

3一。细胞产生的特化,彼此间出现不同的分工;

二。特化细胞间相互协作,构成了一个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

4原核细胞DNA量少,分子结构呈环状,细胞中仅有一条DNA,DNA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但可与少量类组蛋白结合,基因中无内含子,无大量DNA重复序列。

真核细胞DNA量大,呈线状,有两个以上的DNA分子,DNA与组蛋白和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高级结构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基因中有内含子和DNA重复序列。

第四章

一 选择题:

1 B   2 C   3 D   4 B   5 C   6 A    7 D  8 D  9 C   10 C 

11A   12C   13 B   14 D   15 C    16 D

二 填空题:

1 膜脂 磷脂 糖脂 胆固醇

2 流动性 不对称性

3 侧向运动 旋转

4 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5 吞噬作用 吞饮作用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形成 移位 入坞 融合 

6网格蛋白的多肽 较小的多肽

7紧密连接 带状桥粒 点状桥粒 带状桥粒 紧密连接

8桥粒芯蛋白 桥粒胶蛋白 桥粒斑珠蛋白 桥粒斑蛋白

9细胞粘合 细胞通讯

三 名词解释:

1细胞质膜和细胞内膜的统称,主要由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和糖类分子组成,其中脂质分子排成连续双层,在电镜下显示为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

2脂质分子从双分子层的一个单层翻转到另一单层,这种活动在合成脂质活跃内质网膜上经常发生。

3又称易化扩散,是在介导蛋白的帮助下,使需运送的物质顺其浓度梯度或者电化学梯度,进行不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种跨膜运输。

4指一种物质的运输依赖于第二种物质同时运输。其中两种物质运输方向相同的称同向协同运输,反之则为逆向协同运输。

5存在于某些细胞的质膜和部分细胞器的膜上的H+-ATP酶,可以水解ATP提供能量使H+逆浓度梯度运转。

6细胞外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先以某种方式吸附在细胞表面,随后被摄入细胞内,属于吞饮作用的一种,有一定的特异性。

7指细胞内大分子合成后被储存在特殊的小泡中,只有当细胞接受胞外信号物质作用并引发胞内生化改变后,小泡才与质膜融合并发生外吐。

8位于上皮基底层细胞的基底部的细胞特化结构,位于基底层细胞和基膜相邻出,只在细胞一侧可见半个点状桥粒。

三 简答题:

1外在膜蛋白含量较少,主要分布在膜的内表面,为水溶性蛋白。通过离子键,氢键与膜脂分子的极性头部结合或者通过与内在蛋白作用间接与膜结合。它与膜结合力较弱,可以不破坏膜其他结构就将其分离下来。

内在膜蛋白含量较多,为双亲性分子,可嵌入脂双层分子中,与膜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特殊处理使膜崩解后才能将其分离出来。

2钠离子先结合到其结合位点,刺激ATP水解使泵磷酸化,导致蛋白构型改变,暴露钠结合点面向细胞外,使钠离子释放至胞外。同时钾结合位点转向细胞表面结合胞外钾离子后刺激泵去磷酸化,并导致蛋白构型再次变化,将钾离子结合位点转向胞质面,释放钾离子至胞质溶胶中,最后蛋白构型恢复原状。

3固有分泌指新合成的分子在高尔基复合体装入转运小泡,随即被带到质膜并持续不断地被细胞分泌出去,它普遍存在所有细胞中。

受调分泌指细胞内大分子合成后储存在特殊小泡内,只有当细胞接受细胞信号物质的作用后,引起细胞内生化变化,分泌颗粒才发生外吐。其结构特点在于SNARE复合物上有一分子夹,是SNAP不能与SNARE复合物结合,只有接受信号刺激时,分子夹移位随后发生与固有分泌相同的过程。此类分泌只存在于一些特殊细胞中。

4缝隙连接在两相邻细胞间有2nm的距离,相邻质膜上存在连接小体,每个小体由六个连接分子亚基构成,小体呈圆柱状。通道直径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物质在小体两侧的转移。

缝隙连接功能主要是细胞粘合和细胞通讯。它与细胞间物质代谢有关,同时是一低阻抗的电通路,故又称细胞间的离子偶联和电偶联。

第五章

一 选择题

1 C   2 A   3 C   4 B   5 C   6 B   7 D   8 B   9 C   10 D   11 A   12 A   13B   14 B   15 C    16 C

二 填空题

1外核膜 内核膜 核间隙 核孔 核纤层

2核酸 蛋白质

3复制源顺序 着丝粒  端粒顺序

4核小体 螺线管 超螺线管 染色单体

5核骨架 非组蛋白

6纤维中心 致密纤维成分 颗粒成分

7结构基因 操纵基因 启动子

8外显子 内含子 启动子 增强子 终止子

9戴帽 加尾 剪接

10 5SrRNA

11 α螺旋—转角—α螺旋结构域 锌指型结构域 亮氨酸拉链结构域 螺旋—环—螺旋结构域

三 名词解释

1存在于染色体DNA的两端,是一富含G的简单重复序列,其作用是保证DNA分子两个末端复制的完整性。

2存在于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的一个向内凹陷的缢痕,光镜下相对不着色。

3生物体内单倍体染色体的组成叫生物体的基因组,它代表了一个生物体染色体中储存的全部遗传信息。

4指一个物种所特有的染色体数目和每一条染色体所特有的形态特征。

5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被膜,染色质和核仁外的一个精密的网架系统,是由非组蛋白构成的纤维状结构。

6指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从DNA流向RNA,而RNA通过翻译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决定生物体的功能,这种信息流动方式称为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6真核细胞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是由一个祖先基因经重复和变异造成的,是真核生物基因结构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7 tRNA的反密码环下端的一个三联核苷酸,在蛋白质合成中能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称为反密码子。

8指将初级转录产物中的内含子切除,并将外显子拼接成由连续编码序列组成的模板序列。

四 简答题:

1核孔复合体的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运输。DNA复制,RNA转录发生于核中,而蛋白质合成发生在胞质中,在核中转录加工形成的成熟RNA和组装完成的核糖体大小亚基通过核孔复合体运至胞质中。而DNA复制,RNA转录所需的各种酶,染色体组装所需的组蛋白和核糖体蛋白等则在胞质中合成经核孔复合体运至核中。

2 一转录起始阶段 RNA聚合酶σ亚基识别启动子,使全酶和启动子结合并形成复合体。DNA双链从局部打开,以反义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核苷三磷酸结合到模板的转录起始点上,并和第二个核苷三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当有几个核苷酸加入后,σ亚基便解离出来

  二转录的延长阶段 核心酶沿模板链3‘→5‘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DNA不断解旋并对应加入新的核苷酸,RNA链不断延长,核心酶前的DNA链不断解旋,而核心酶后面已完成转录的区段重新形成双螺旋。

  三转录的终止阶段 当DNA聚合酶移动到模板DNA上的终止位点时转录停止,RNA从DNA模板上脱离。

  四转录后加工 原核细胞的mRNA分子一般不需要加工,rRNA和tRNA则需要进一步剪切修饰才能成为具有生物功能的成熟分子。

3加工过程包括戴帽,加尾和剪接

戴帽:对其5‘端进行化学修饰,即在第一个核苷酸上接上一个三磷酸鸟嘌呤,然后在甲基酶的作用下,在鸟嘌呤第7位的氮上甲基化,形成一个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的帽子结构,同时在原来第一个核苷酸的2‘氧上也进行甲基化。

加尾:在其3‘端上加上有200到250个腺苷酸组成的多聚腺苷酸的尾巴

剪接:将前体分子中内含子切除并将外显子拼接形成由连续编码序列组成的模板序列从而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第六章

一 选择题:

1 C    2 B    3 B    4 A   5 B   6 D   7 D   8 B   9 C   10 C     11D

二 填空题:

1 微丝 微管 中间纤维

2双螺旋 37nm 14

3 ATP 一定的盐浓度 成核期 生长期 平衡期

4掺入因子 聚合因子 交联蛋白和捆绑蛋白 成核因子 移动因子

5 13  23  33

6 纤毛 鞭毛

7肌动蛋白 微管蛋白

8摆动式 钩式 漏斗式 波动式 动力蛋白驱动二联微管滑动模型

9头部区 中间区 杆状区

三 名词解释:

1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的立体网架结构,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

2是微丝组装起始期,此期球状肌动蛋白开始聚合成核心,需要一定的时间,为微丝组装的限速期。

3微丝组装过程中在纤维末端形成的一连串ATP-肌动蛋白,是因为其聚合速度高于ATP水解速度所致,称ATP帽。

4又称肌动蛋白皮层,为细胞膜下的一层由微丝和各种微丝结合蛋白组成的网状结构。

5是一类可与微管结合并与微管蛋白共同组成微管系统的蛋白,主要功能是调节微管的特异性并将微管连接到特异性的细胞器上。

6即微管组织中心,是微管聚合的特异性核心形成位点,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

四 简答题:

1 一 构成细胞的支架,维持细胞的形态;

  二 作为肌纤维的组成成分,参与肌肉收缩;

  三 参与细胞

  四 参与细胞运动

  五 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六 参与细胞内信号的转导

2肌细胞收缩微观变化分五步:

 接合:肌球蛋白的头部和肌动蛋白紧密结合

 释放:ATP结合与肌球蛋白后诱导肌动蛋白结合位点上肌球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使肌球蛋白头部对细肌丝亲和力下降

 直立:肌球蛋白头部ATP结合位点关闭,ATP的头部沿细肌丝移动5μm

 力产生:肌球头部微弱的结合到细丝一个新的结合位点上并释放无机磷,使肌球蛋白头部与肌动蛋白紧密结合并产生机械力,使肌球蛋白发生构象变化,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ADP释放恢复到原始构象

 重新接合:循环最后,肌球蛋白头部与细肌丝紧密结合,但此时肌肉已经产生一定的收缩。

3纤毛表面是一层质膜,自上而下可分为顶端,主杆和基体三部分。顶端和

主杆突出于细胞外,基体则位于细胞顶部的细胞质内。主杆部中心有两根单

微管,周围有九根双微管,它们均与纤毛的纵轴相平行。每对微管由亚单位A,B组成,亚微管A由两条动力蛋白臂伸向次对亚微管B。周围的双微管为椭圆形,的单微管多呈圆形。的单微管有辐射丝伸向周围微管。纤毛顶部的微管不全,可能少与九组。基体中,外周双微管均变成三微管,的两根单微管消失。

4中间纤维的组装过程可大致分五个步骤:

一 两个中间纤维蛋白单体以平行且相互对齐的方式形成双股超螺旋二聚体。

二 二聚体以方向平行的方式组成四聚体,即一个二聚体的头部和另一个二聚体的尾部连接。四聚体结构两端对称也决定了中间纤维无极性。

三 每个四聚体由进一步组装成原丝

四 两根原丝相互缠绕,以半分子长度交错的原则形成原纤维,即八聚体。

五 四根原纤维互相缠绕最终形成中间纤维。由此,中间纤维形成,其横切面上有32个蛋白单体。

第七章

一 选择题:

1 C   2 B   3 C   4 D   5 A   6 C

二填空题:

1甲酰甲硫氨酸

2分子伴侣蛋白

3线粒体的膜生长和复制并增殖    线粒体本身的分化过程   细胞核  线粒体

4 ATP酶复合体  头部 柄部 基片 

5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6 6  6

三 名词解释:

1为线粒体内膜表面附着的突出于内腔的颗粒,其头部具有酶活性,可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

2存在于线粒体内腔中的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

3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可被自身利用的有机物的生物,包括含叶绿素的植物和一些有光合作用的细菌。

4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产生CO2同时将分解代谢所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中的过程。又称细胞氧化。

5由高能底物水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其磷酸化成为ATP的作用。

6在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的传递电子的酶体系,他们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

四 简答题:

1 一 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去折叠

前体蛋白在核糖体内形成后,与称为NAC的一种分子伴侣蛋白相互作用,同时多数蛋白和热激蛋白70结合以防止前体蛋白形成不可解开的构象并防止已经松弛的前体蛋白聚集。

前体蛋白达到线粒体表面和热激蛋白70分离并和线粒体膜上至少三个输入受体结合并进入线粒体外膜的输入通道。

 二 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前体蛋白和外膜及内膜上的膜通道发生作用从而进入线粒体。根据布朗棘轮模型,前导肽链进入线粒体后和mthsp70结合以防止其退回细胞质并引导前体蛋白进一步进入线粒体腔。

三 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

   进入线粒体后多数位于基质的蛋白质被基质作用蛋白酶移除,蛋白质在mthsp70引导下重新折叠。

2 一 细胞呼吸本着上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一系列由酶系所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 所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三 整个反应是分步进行的,能量也是逐步释放的

  四 反应在恒温和恒压条件下进行

  五 反应过程中需要H2O参与

3 一 糖酵解

葡萄糖在细胞质中脱下2对H并生成2分子丙酮酸,此过程产生的能量可形成2分子ATP。生成的丙酮酸和NADH及H+通过一定的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内部。

  二 三羧酸循环

由丙酮酸分解的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进入柠檬酸循环,又称三羧酸循环,此过程为各种有机物进行最后氧化的过程。

  三 氧化磷酸化

NADH和FADH2在呼吸链ATP复合体的作用下把它们从食物氧化来的电子转移到氧分子,所释放出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形成ATP,少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

  四 ATP的合成

葡萄糖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在F0F1ATP合酶的作用下使ADP转化成ATP。

第八章

一 选择题:

1 C   2 B   3 A   4 A   5 D

二 填空题:

1蛋白质的合成和分选

2供体部位 受体部位 转肽酶活性部位 GTP酶活性部位

3起始 延伸 终止 进位 转肽 延伸

4小管 小泡 扁囊

5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修饰加工分选和转运  固醇激素的合成和脂类代谢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解毒作用

6顺面高尔基网络 反面高尔基网络 扁平囊区

7 5.0 质子泵

8内体性溶酶体 吞噬性溶酶体 自噬性溶酶体 异噬性溶酶体

9脂褐质 含铁小体 多泡体 髓样结构

三 名词解释:

1指真核细胞内各种膜性细胞器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有一定联系。故相对细胞膜而言统称细胞的内膜系统。

2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结合到一个mRNA分子上,成串排列,形成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单位叫多聚核糖体。

3蛋白质合成中最先被翻译的氨基酸序列,通常有18~30个疏水氨基酸序列组成,由信号密码所编码,可引导核糖体和内质网膜的结合。

4指多肽链通过内质网膜入腔的过程和翻译同步进行的转运方式

5由细胞以内吞方式摄入外源物质形成吞噬体或吞饮体后再与内体性溶酶体融合所形成的溶酶体

6在吞噬性溶酶体到达末期阶段时内部还残留一些未被消化和分解的物质保留在溶酶体内,电镜下显示为电子密度较高,色调较深的物质。

7指过氧化物酶体电子密度较高,呈规则的结晶状结构的物质,其化学本质为尿酸氧化酶晶体。

四 简答题:

1 一 分泌蛋白质的合成

     信号肽为蛋白质合成中最先被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它能

  二 新生肽链到内质网腔的跨膜转运

  三 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的折叠

  四 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的糖基化

  五 蛋白质由内质网向高尔基复合体的运输

2高尔基复合体可分三个区室:靠近细胞中心或内质网为顺面高尔基网络,也称形成面;为扁平囊区;远离细胞中心或靠近细胞膜处为反面高尔基网络,称成熟面。在顺面可见许多由粗面内质网芽生的运输小泡,反面常有数目不等体积较大的分泌泡。扁平囊区可分顺面扁囊,中间扁囊和反面扁囊三个亚区。

3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消化,同时它还参与集体某些生理活动和发育过程。

一 对细胞内物质的消化

   溶酶体可消化衰老和病变细胞器及细胞吞噬进胞内的物质

二 对细胞外物质的消化

   溶酶体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消化分解细胞外物质,此现象表现在受精过程和骨质更新方面

三 溶酶体的自溶作用与器官发育

   在蝌蚪发育过程中溶酶体即参与尾部的消失过程

四 溶酶体与激素分泌的调节

   溶酶体可参与某些激素的分泌并可在体内存在过多激素时将其吞噬消化。

第九章

一 选择题:

1 B   2 A   3 C   4 B   5 C   6 A    7 B   7 D     8 A

二 填空题:

1生长因子类受体 配体闸门离子通道  G蛋白偶联受体 细胞核受体

2 Gs家族 Gi家族 Gq家族  G蛋白家族的а亚单位的结构与活性

3异三聚体 GDP

4细胞膜上 ATP cAMP

三 名词解释:

1存在于大多数细胞间的通过化学信号分子实现对细胞调节及其作用过程的机制。

2存在细胞膜上或细胞核内的一种蛋白质,可以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

3使细胞对外界信号产生反应的信号体系。当膜受体和配体分子结合后,通过膜上的G蛋白活化PLC,催化细胞膜上PIP2分解为细胞内第二信使DAG和IP3,IP3动员细胞内Ca2+库中的Ca2+到细胞质中,从而完成细胞外信号的转导。

4指催化某一步反应的蛋白质由上一步反应的产物活化或者抑制,这类反应可以使信号得到逐渐放大。

四 简答题:

1 一.化学信号分子即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第一信使

 二.细胞表面以及细胞内部能接受这些化学信号分子的受体

 三.受体将信号分子携带的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分子,即信号转导途径中第二信使

 四.胞内信号的转导途径

2一.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带有7个越膜疏水区域

 二.氨基末端朝向细胞外,而羧基末端朝向细胞内基质

 三.氨基末端带有一些糖基化的位点,而细胞内基质的第三个袢和羧基末端各有一个在蛋白激酶催化下发生磷酸化的位点.

3静息状态下G蛋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上并与GDP结合,而与受体呈分离状态..配体与相应受体结合时,受体蛋白分子发生空间的改变并与G蛋白а亚单位接触,与GTP亲和力增加,使а亚单位转与GTP结合并诱发其自身构象改变,这使а亚单位和в,г亚单位分离并且使与GTP结合的а亚单位从受体上分离呈游离状态。此时G蛋白的功能状态可调节细胞内的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并实现细胞内外信号转导。反之,当配体和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时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的а亚单位分解GTP生成GDP,诱导а亚单位构象改变,使之与GDP亲和力增强,并与效应蛋白分离。最后а亚单位与в和г亚单位结合恢复到静息状态下的G蛋白。

第十章

一 选择题:

1B    2 B   3 C   4 D   5 B   6 C  7 A   8 B   9 A   10 D  11B   12 A    13 A

二 填空题

1无丝 有丝 减数

2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凝集并排列在细胞赤道面上构成赤道板

 姊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

 子细胞核的出现及胞质

3细线期 偶线期 粗线期 双线期 终变期

4 G1期  S期 G2期 M期

5有丝摇落法 化学同步化法

6增殖型细胞 暂不增殖型细胞 不增殖型细胞

 增殖型细胞/(增殖型细胞+暂不增殖型细胞+不增殖型细胞)

三 名词解释:

1指在细胞有丝中期所出现的染色体,星体,中心粒及纺锤体等组成的结构,为有丝所特有。

2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经过后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可发生减半。

3发生在第一次减数的偶线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称联会。

4减数前期的双线期中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接触点即交叉开始远离着丝粒,并逐渐向染色体臂的端部移动,同时交叉的数目也由此减少,称交叉端化。

5指细胞从上一次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终了所经历的过程。

6一种由细胞自身产生,分泌的,对细胞周期进程有抑制作用的糖蛋白,可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信号转换及在胞内传递,并影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

7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可以抑制细胞恶性增殖的一类基因,其缺失或者失活可导致细胞癌变。

8使处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共同进入周期某一特定阶段的过程。

9即增殖型细胞占总细胞数量的比例,它与肿瘤的生长快慢有关。

四 简答题

1一.染色质凝集,染色质凝集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二.核膜破裂,此阶段与核纤层磷酸化有关,核膜破裂形成许多断片和小泡,散布在胞质中

 三.纺锤体形成,由星体微管,极间微管和动粒微管排列形成.

 四.染色体向赤道面运动.

2有丝:前期无染色体配对交换重组

          中期二分体位于赤道面上,与染色体两个动粒相连的动粒微管分别位于染色体两侧

          后期染色单体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染色体数目不变

 减数前期染色体配对交换重组

         中期四分体位于赤道面上,与染色体两个动粒相连的动粒微管位于染色体同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染色体数目减半

3化学同步化法指通过化学药物诱导细胞同步化的方法,可以得到多种类型的大量的同步化细胞

 可分以下几类 一. DNA合成阻断法

                 利用DNA合成阻断剂使胸苷合成受抑制,且同时抑制DNA合成,细胞由此停滞于S期。

              二.中期阻断法

                 在细胞过程中,通过抑制纺锤体微管的聚合,使细胞周期进程阻断于有丝中期,而得到同步于中期的细胞

第十一章

一 选择题:

1 B   2 D   3 D   4 A   5 C

二 填空题:

1细胞内开始合成新的特异性蛋白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转录水平 翻译水平 蛋白质活性调节水平 转录水平

3钙依赖性粘合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多糖CAM

4细胞粘合 细胞识别 细胞迁移 细胞聚集

三 名词解释:

1指从受精开始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之间逐渐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能力,具有此能力的细胞应该有完整的基因组,可表达基因库中任何基因并可分化形成该个体任何种类细胞。

3使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失去分化特性,重新进入未分化状态,成为全能性细胞。

4不参与细胞分化方向确定的一类基因,仅指导生成维持细胞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蛋白质,它在各种细胞的任何时期都可以表达。

5不是指导生成细胞生存所必须的基本蛋白质,而参与细胞分化方向的确定,指导产生细胞分化时出现的各种特异蛋白。

6指已经分化的一种细胞变为另一种分化状态的情况

7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层间相互促进分化的正向作用称分化诱导,也称胚胎诱导。

四 简答题:

1持家基因不参与细胞分化方向确定的一类基因,仅指导生成维持细胞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蛋白质,它在各种细胞的任何时期都可以表达,对细胞分化只有协助作用。

奢侈基因指导产生细胞分化时出现的各种特异蛋白,这些蛋白和分化细胞的特异性形状密切相关,但不是细胞基本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

2细胞核基因提供生成特异性mRNA及其他RNA的转录模板,胞质中各种成分的数量和种类,影响整个细胞的代谢活动,产生不同的生物性状。

细胞质对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早期胚胎中细胞时胞质不等分配,即子细胞中获得的胞质成分可能是不相同的,这些报纸成分可以核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细胞向不同方向分化。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环境不断变化,且核内基因的表达状态也不断被调整,这种核/质相互作用持续整个细胞的分化过程。

3 一 靶细胞的特异性

     同样激素对不同靶细胞产生不同作用

  二 激素作用的高效性

     微量激素可以促法一系列级联放大效应产生复杂的变化

  三 激素通过调节分化特别适合协调机体广泛和复杂的发育过程。

第十二章

一 选择题

1 C   2 C    3 A   4 B   5 C   6 C    7 D   8 A

二 填空题:

1细胞内水分减少  色素颗粒沉积增多  细胞器的衰老变化  化学组成与生化反应的改变

2 红色 不着色 不着色 蓝色

3 PCD 坏死

4 Bax  ICE  TRPM-2/SGP-2

三 名词解释:

1指细胞至少是体外培养的细胞是有一定寿命的,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界限的。

2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在原子核外层轨道上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原子基因,对生物细胞和组织都有一定害处。

3程序性细胞死亡,又称细胞调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死亡,它是一个主动的适应环境的过程。

4细胞调亡过程中细胞质被细胞膜分割保卫,包围了染色质的断片形成的多个膜结构尚完整的泡状小体即为调亡小体。

四 简答题

1 一 细胞膜上的微绒毛数目增加

  二 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

  三 细胞膜受体—配体复合物形成效能降低

  四 线粒体在衰老过程中发生变化

  五 细胞核变化,核膜内折

2 一通过细胞内部自身隔离化使产生自由基的物质或位点与细胞其他组分分开,从而防止其中产生的自由基危害细胞其他组分

  二保护性的酶

  三其他抗氧化物分子作用

3 一染色质DNA讲解是在PCD的早期,由于内源性核酸内切酶基因的活化和表达而造成的结果。

  二PCD时,染色质DNA的断片都为200bp的倍数

  三染色质DNA的降解大部分为单链断裂,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仅在一个位置上切割单链,极少有一个位置上同时切割DNA双链的情况

  四染色质DNA断裂的位置大部分位于核小体间的连接部位因此容易造成核小体间散布着一系列的单链切口。

  五 染色质DNA片段可以被细胞膜保卫形成调亡小体后AO和溴化乙锭染色后可在荧光显微镜下看见。

第十三章 

一 选择题:

1 B   2 C   3 D   4 A 

二 填空题:

1干细胞的两个子代细胞都是干细胞或分化细胞  干细胞产生一个干细胞和一个分化细胞

2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在适当条件下表现出一定的分化潜能

3分泌因子 受体介导的细胞间相互作用 整合素和胞间基质

4 A B 核糖体

5 K5 K14 角蛋白

三 名词解释

1处于分化过程中具有增殖能力并能分化产生一种以上专业细胞的原始细胞

2指干细胞可以在生物个体生命区间中自我更新并维持自身数目恒定的特性,是干细胞的基本特性之一。

3是界于干细胞和分化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经若干次后产生分化细胞,可以通过较少的干细胞产生较多的分化细胞。

4指哺乳动物的干细胞产生的细胞可能是两个干细胞或两个分化细胞也可能是一个干细胞一个分化细胞,但从干细胞种群上说平均一个干细胞产生一个干细胞和一个特定分化细胞。撑为种群不对称。

四 简答题:

1细胞通常呈圆形或者椭圆形,体积较小,核质比相对较大。不同的干细胞生化特征有一定差异,但都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与其增殖能力密切想关。

2对于无脊椎动物,每个干细胞产生一个干细胞和一个子代分化细胞,这样以维持干细胞自身数目恒定;

对于哺乳动物,干细胞可产生两个干细胞或两个特定分化细胞,也可能是一个干细胞和一个特定分化细胞。但就整体干细胞来说,平均一个干细胞可产生一个干细胞和一个特定分化细胞,这样从群体上同样维持了干细胞数目的恒定。

第十四章

一 选择题:

1 A   2 D   3 C

二 填空题

1次黄嘌呤 氨基蝶呤 胸腺嘧啶核苷

2药物抗性筛选 营养缺陷筛选 温度敏感性筛选

3红细胞血影 脂质体

4微细胞技术/微核体技术 染色体直接转移技术

5红细胞血影 脂质体

6谱系分化 定向分化

7 DNA微注射胚胎原核 DNA导入胚胎干细胞 核移植

三 名词解释

1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遗传操作,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以获得特定生物学特性的细胞和生物个体技术。

2指在一些营养物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而难以在确实这些营养物的培养基中存活的变异型细胞。

3生物免疫系统中B细胞对一种抗原的不同抗原决定簇应答而产生的不均质抗体称多克隆抗体。

4指用遗传改造过的人体细胞直接移植或输入病人体内,达到控制和治愈疾病为目的的治疗手段。

四 简答题:

1一.药物抗性筛选 采用HAT培养基通过基因互补将获得HGPRT和TK酶的杂种细胞筛选出来

 二.营养缺陷筛选 利用反选择分离法在缺失培养基中去除生长中的原养型细胞并加入所需营养物使细胞增殖

 三.温度敏感性筛选 先诱发细胞突变后培养一段时间使突变固定下来,再将培养物移至非许可温度,使温度敏感突变体表型得到表达,而后杀死能在非许可温度繁殖的正常细胞.再回到许可温度培养,即可得温度敏感突变型细胞.

2将含有待转移基因DNA溶液和适量CaCl2混合后,逐滴加入一定量的磷酸盐溶液,摇荡生成DNA-磷酸钙沉淀复合物,而后将其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使沉淀复合物进入细胞,从而使基因转移入细胞。

3胚胎干细胞诱导模式按作用机制可分两类:

一.使被诱导细胞可逆性地轻度损伤,所用的诱导物质有无机物,有机酸,醇等

二.使用类固醇激素,多肽生长因子等诱导物,通过与被诱导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介导的诱导分化.

文档

细胞生物学习题参

参第二章一选择题1B2A3B4C5D6C7D8A9B10C11A12C二填空题1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光学部分2光波衍射效应2物镜第一中间镜第二中间镜投影镜四个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3戊二醛锇酸4匀浆分级分离分析5原代细胞传代细胞6DNA变性DNA复性/DNA杂交7冷冻断裂蚀刻复型剥膜8荧光标记酶标记铁蛋白标记胶体金标记包埋法冷冻超薄切片法9细胞流动室光源和聚光装置信号检测器计算机系统三名词解释1在光学领域用来表示光学装置的分辨率,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或者最小张角表示,其数值越小,表示分辨本领越大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