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
秦红岭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从阐述宜居城市的内涵出发,提出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并进而在此基础上,透过环境美学的视野,分析了山水城市理念与城市乐居追求的内在关联,指出环境美学试图营造的让人乐居的理想居住环境,实际上与山水城市的理念殊途同归.关键词:环境美学;山水城市;宜居城市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志码:A
Ideas of landscape City Under the Field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Qin Hongling
(School of H umanity and Law ,BUCEA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happy habitation is the highest state of livable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elling what is the livable city.U nder this bas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he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andscape city and the livable city from the field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T 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idea of happy habitation defined b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ctually has the same g oal w ith the idea of landscape cit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landscape city;liv able city 收稿日期:2008-04-11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2006BAZX017)作者简介:秦红岭(1966)),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伦理学和建筑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引发了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居状况恶化、传统消失和面貌趋同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病,城市发展也愈来愈显露出它非人性的一面,这已成为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城市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呈现出一个比较明显的价值转向,即从注重追求城市经济发展速度、GDP 增长等物化的发展指标,转而重视城市化水平中的民生指数,追求诸如/宜居城市0、/和谐城市0、/山水(园林)城市0、/健康城市0等凸显人本价值的城市发展理念.
本文拟从阐述宜居城市的内涵出发,提出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并进而在此基础上,透过环境美
学的视野,分析山水城市理念与城市乐居追求的内在契合关系.
1 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2005年1月12日会议原则通过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6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0,其中,引人关注的是首次在我国提出/宜居城市0的概念.随后,全国陆续有许多城市也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0的目标.究竟什么是/宜居城市0,它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24卷第4期2008年12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Beijing U 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 ing and Ar chitecture V ol.24N o.4Dec.2008
简言之,/宜居城市0就是指适宜于人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然而,倘若不提出评价宜居城市的基本指标,这一定义等于什么也没说.5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6和5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6中对宜居城市指标的理解,似乎更多是从理性化、科学化及功能性的角度进行界定,注重一些可测的外在指标,缺乏伦理学和美学层次的价值描述.笔者认为,归根结底,宜居城市就是全面满足人性需要的城市,它不仅适宜于人居住(含自然环境优秀),而且生活于其中的百姓感到公平、温暖、惬意、愉悦,并产生家园的归属感.
广义的/宜居城市0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功能性宜居,主要满足市民对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侧重于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环境方面.第二层次是社会伦理性宜居.古汉语中/宜0与/义0可以互训,/义者宜也0,宜即公义、公平之意.因此,真正的宜居城市还是公平的城市和面向所有人的包容性城市,它要让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感到各得其所,拥有平等的竞争与发展机会,以充分满足个性和发挥个人潜能的方式生活,因为/缺少基本的平等是一种持续的力量,它足以抵消任何可能使社会变得和谐,使城市变得人性化的努力.0[2]第三个层次就是能够满足居住者情感需求与审美需求的精神性宜居,即乐居,强调居住环境的人性化、丰富多样性和审美愉悦性,在居住环境理念上不仅强调舒适性,还强调愉悦性,强调环境是否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实现/诗意地栖居0.显然,第三个层次的乐居是建立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宜居基础之上,一个城市如果不适宜人居住,满足不了市民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当然谈不上乐居.但是,从理想的居住环境来看,仅仅停留于功能层面上的宜居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让人住得赏心悦目,住得愉快,达到自由与和谐之乐居.从这个意义上说,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只有美的环境才是对人性的最高肯定.现代城市的职责不仅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富裕、更有效率,还在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富有诗意和人性化./我们生活的目的之一便是审美.仅仅能生存是不够的,或仅仅对环境有认知上的理解,仅仅有道德法则,仅仅有健康和安全都是不够的.人类以审美的幸福为目标,这意味着人类试图实现对和谐、完整、丰富和多样性的要求)))在环境中以及在整个生活中.0[3]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交叉性人文学科)))环境美学,其出发点便是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而且让人居住感到快乐的环境.[4]46
2环境美学视野中的理想人居:山水园林城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环境问题的凸显和生态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公众对环境的普遍关注,并在欧美等国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环境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维度凸显出来,吸引了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强烈兴趣.如果说环境伦理学的出现表达了人类为改善环境质量,确保自己在自然中的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做出的道德努力,那么,环境美学的兴起则表达了人类试图借助审美手段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达成人与自然新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愿.
环境美学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哲学家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认为,环境美学虽然与其他学科交叉,如哲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文化地理学等,但其核心是对环境的美学思考.他认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包含人和场所(place)的统一体,环境美学属于应用美学,指/有意识地将美学价值和准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贯彻到具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与事物中,从衣服、汽车到船只、建筑等一系列行为0[5]1.而且,环境美学致力于培植一种城市生态,以消除现代城市带给人的粗
6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俗和单调感,使城市发生转变,从人性不断地受威胁变为人性可以持续获得并得到扩展的环境.[5]56彭锋认为,环境美学就是以环境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审美对象上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等处于传统艺术美学边缘的东西,一是指将这些对象作为环境而不是作为类似于艺术作品的孤立的东西来欣赏.[6]
环境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自然美学和景观美学.环境美学中的环境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当然也包括人造环境.与一般从经济、政治、伦理等视角探讨环境问题不同,环境美学更多地是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角度认知人与环境的关系,关注环境本身的审美价值,关注环境对于人的精神享受的意义,并试图确立判断环境审美价值的原则.在当代环境美学中,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自然之美是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环境美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对自然审美利益的关注,/试图把自然界的美从剥夺式开发所带来的难以恢复的破坏中挽救出来0[5]52,建立一种城市生态的审美范式.这种审美范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更加注重和强调人和自然的富有美学意味的亲和性,使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和占有转换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而提出的/诗意地栖居0这一美学命题,已成为当代环境美学观的重要范畴之一,其主旨同样关涉人与自然的亲和友好关系,/诗意地栖居0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爱护自然、拯救大地,摆脱人对于大地的功利性征服与控制,使之回归其本己特性,从而使人类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上、世界之中,/诗意0地与大自然亲和相处,友好/对话0.其实,这样一种关系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0与/风水为先0的家园择址思想.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建成环境应成为回归自然、与自然修好的场所,无论是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还是居住社区的设计,同样应该以最大限度亲近自然为美,理想的人居环境应该是使人尽管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都市里,却能时刻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既能使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又能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舒适的要求.正如陈望衡所言:/环境美学的目的不在于营造可居住环境,而在于营造理想居住环境.可居住环境强调功能性,而理想居住环境则强调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可居住环境不强调个性,而理想居住环境强调创造性.马尔文娜#雷诺兹的抒情诗里所描写的-那山坡上的小盒子/简简单单地做成小盒子/小盒子,小盒子,小盒子/小盒子全都一个样.是可居住环境,而林语堂所说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是理想的居住环境.环境美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美化塑造出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0[4]22
环境美学试图营造的理想居住环境,实际上与山水城市的理念殊途同归.陈望衡明确指出,理想人居的必由之路是山水园林城市,因为山水园林城市真正实现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从而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的主要方向.[4]38
3山水城市的环境美学意蕴:实现乐居之道
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的构想是颇富环境美学意味的.他提出:/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0[7]47这里,钱先生实际提出了将城市环境转变成景观的环境美化理想,即环境创造者们能否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借鉴,提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景观和城市发展模式.其实,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包括山水画、山水文学)与园林建筑之间本身便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李允曾说园林建筑/凝固了中国的绘画和文学0,它们之间有共同的美学意念、共同的艺术思想基础,甚至可以说已经融为一体,产生了一种交互影响的作用.[8]吴良镛先生进一步指出:/山水城市0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0(以/城市0为代表)与/自然环境0(以/山水0为代表)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7]246此后,建筑与城市规划界对/山水城市0的种种讨论,大体沿着两种路径展开:一是在对中国山水文化(包括风水理论)做一番整体性的考察基础上,揭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独特关系,并进而提出建设具有中华文化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理想人居环境;二是注重从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的角度探讨山水城市的内涵,揭示山水城市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下面笔者将从第三种路径,即从分析山水城
7
第4期秦红岭: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市何以让人乐居这一问题入手,揭示山水城市的环境美学和人文美学意蕴.
第一,山水城市理念主张借助中国传统山水诗词、园林建筑等诗性文化资源,将其精神、结构和要素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以开拓出使理性与感性、物性与人性有机结合的城市景观模式,使当代都市空间成为得益于大自然的/烟云供养0,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性,有助于安静与凝思的诗性文化空间.现代城市建设在工业文明统治之下,遵循着功利化的技术指导模式发展,导致人、环境、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生活在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0之中,城市异化为技术与人工的处所,越来越远离能使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0的自然,越来越难以体会到古代山水诗词所描绘的那种对自然美的愉悦甜蜜感受,那种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净化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的优美景观.因此,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原先被城市排挤出去或仅被视为城市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并赋予自然以应有的地位,从而使得人性中被压抑许久的自然性重新恢复起来.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新的城市理念)))园林城市应运而生了.0[4]36-37
第二,山水城市理念着力塑造一种尊重地域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和谐依恋的城市环境美,这种环境美的特质往往呈现一种让人存在、安居和乐居的/家园感0或/家园意识0.在当代环境审美观中,/家园意识0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环境的冷漠单调与精神的紧张而使人产生一种失去家园的无所适从之感.海德格尔在为纪念诗人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所作的题为5返乡)))致亲人6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美学中的/家园意识0.他说:/-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与.大地为民众设置了他们的历史空间.大地朗照着-家园.0.[9]在这里,海德格尔不仅论述了/家园意识0的本源性特点,而且阐述了/家园意识0与自然生态、与大地的天然联系.当代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则从/地球是人类的家园0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环境美学观的/家园意识0.他认为,对自然环境的爱护并非仅仅因为自然之美带给人的愉悦感,从深层意义上说这是因为我们深切感受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是生态的美学,并且生态是关键的关键,一种在家里的、在它自己的世界里的自我.我把我所居住的那处风景定义为我的家.这种-兴趣.导致我关心它的完整、稳定和美丽.0[10]
对城市认同感的最高层次便是家园意识,一种将自己生活的城市看作/家乡0而非/他乡0的意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让人产生家园感,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园感的丧失成为了整个现代城市的通病.与自然山水疏离的城市难以让人感叹/故乡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的熟悉,一草一木是那么的亲切0,而失去了传统文化滋养和地域风格的/千城一面0的同质化城市,更难以引发人们浓浓的故园情.山水城市的理想目标就是要通过创造人与自然、人和人相和谐的,具有地域个性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居环境,激发并强化人们的家园意识.
第三,理想的山水城市所营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意象,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场所感,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感到安全、自在与惬意.与家园意识联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环境美学范畴是/场所感0或/场所意识0.这种场所意识与人的具体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其感受息息相关,指人对环境为我所用的特性的体验,或者如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tz)所说使人与特定环境成为/朋友0的认同感.伯林特指出,场所感是现代城市所缺失的东西,/场所感不仅使我们感受到城市的一致性,更在于使我们所生活的区域具有了特殊的意味.这是我们熟悉的地方,这是与我们有关的场所,这里的街道和建筑通过习惯性的联想统一起来,它们很容易被识别,能带给人愉悦的体验,人们对它的记忆中充满了情感.0[5]66一个城市缺少有代表性的景观意象,失去传统氛围和历史连续性,就不是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0,便难以使人形成/场所感0.凯文#林奇(Kelvin Linch)认为,狭义地说,地方特色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0,这种地方特色能使人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11]山水城市之独特山水景观和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历史人文景观,如同诗歌美学中的/诗眼0,有了它,城市才能鲜活,才能呈现出生动独特的文化气质,并使这样的城市成为拥有高度可意象的景观的城市.这就如同杭州的/诗眼0西湖,对于长期生活于此的杭州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空间形象代表,它不是只有观光功能的风景区,而是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审美意象,是他
(下转第21页)
8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系统管理的实现将使学校设施的管理更加现代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如何将三维校园可视化的理论和技术与二维、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真正具有沉浸、交互、构想特征的虚拟城市环境,以方便人们的管理、规划和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如何将三维景观图和信息数据库发布在Goog leEarth上,并能实现信息库的实时修改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
[1]林卉,赵长胜,孙建文.数字校园三维建模与仿真的
实现与设计[J].测绘通报,2004(9):43-46
[2]李学宝,叶玲玲.基于WebG IS的数字校园系统的设
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6(1):36-40
[3]邓运员.基于A rcGIS的数字校园三维景观可视化.科
教文汇,2006(2):157-158
[4]李华,吴超仲,严新平.基于W EBG IS的数字校园管
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4(2):93-97
[5]杨铁,王军.GIS在高校校园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9-
40
[责任编辑:王克黎]
(上接第8页)
们日常生活中一个熟悉、亲近的/朋友0.
总之,山水城市所营造的城市景观,既包括自然景观,又包括与人文景观复合的综合景观.作为一种审美物态文化,这些景观将审美性、生态性、宜人性和文化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让人乐居的理想人居环境.
4结语
当宜居城市建设的/应当0与/实然0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时,提出超越宜居实现乐居的更高发展要求,多多少少带有一点乌托邦的色彩.然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这是一种/必要的乌托邦0,这种/乌托邦式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选择一条通向我们相信正确的未来道路,因为它的具体意象来自于那些我们高度珍视的价值观.0[12]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0.人类终究还是向往与山水相依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生存环境,城市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这需要人类为之付出永不停歇的努力,其中首先要努力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这是实现城市宜居的本源.参考文献:
[1]张文忠,尹卫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4
[2]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小小地球上的城
市[M].仲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8 [3]约#瑟帕玛.环境之美[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6:206
[4]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周雨,译.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7]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
城市[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8]李允.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08-309
[9]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24
[10]阿诺德#伯林特.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视角
[M].刘悦笛,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67-
168
[1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3
[12]约翰#弗里德曼.美好城市:为乌托邦式的思考辩护
[J].王红扬,钱慧,译.国外城市规划,2005(5):21
[责任编辑:牛志霖]
21
第4期侯妙乐等:基于Skyline的三维数字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