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证行为涉及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构成刑事责任。与误证有明显区别,关键在于故意作伪证和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意图。诬告陷害罪虽与伪证相似,但主体、时间和意图不同。
法律分析
做伪证,不同的人员涉嫌的罪名是不一样的,如严重,可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被发现会被起诉。
所谓伪证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构成本罪,行为人的伪证行为必须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即发生在侦查、起诉、审判的整个过程。无论是行为人作虚假证明还是虚假鉴定,以及虚假记录或者翻译,只要实施行为之一,便足以成立伪证罪。
应该划清伪证与误证的界限,二者的关键区别是行为人是否故意作伪证和有无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意图。此外,由于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为了达到陷害他人的目的,常常虚构事实、伪造证据,因此就有可能在表现形式上与本罪相同。但区别在于犯罪主体不同,犯罪发生的时间不同以及犯罪意图不同。
拓展延伸
诉讼权利的边界:对伪证者的法律追究
在法律体系中,诉讼权利的边界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伪证者的法律追究是其中之一。伪证行为损害了司法公正和证据的真实性,因此,对伪证者提起诉讼是维护法律秩序和保护正义的必要措施。通过诉讼程序,法庭可以对伪证者进行调查、审理和判决,以确保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诉讼权利的边界也需要考虑被告人的权益保护和证据的可靠性。因此,在对伪证者提起诉讼时,法律程序应当确保公正、透明,并依法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目标。
结语
伪证行为严重,涉嫌者将承担刑事责任并受到起诉。伪证行为包括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等,必须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与误证相比,关键区别在于故意作伪证和陷害他人意图的存在。维护司法公正和证据真实性是对伪证者提起诉讼的必要措施。然而,保护被告人权益和确保证据可靠性也是诉讼中应考虑的因素,以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目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