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不一定会被判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或采用缓刑制度。免予刑事处罚只定罪不判刑,而缓刑是先定罪再判刑但暂不执行。免予刑事处罚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缓刑则考虑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不会再危害社会。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不曾被判过刑,而缓刑犯则保留执行刑罚的可能性。缓刑犯再犯新罪或发现漏罪会撤销缓刑并并罚。但在特殊情况下,年龄或精神状态不足以判刑。
法律分析
一、犯罪一定会被判刑吗?
免予刑事处罚,是人民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但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认为不需要判处刑罚,而不予判处刑罚,即只定罪不判刑。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予以量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二、免于刑事处罚和缓刑有什么区别
缓刑虽也可以看作是有条件地免除犯罪分子的刑罚,但它与免予刑事处罚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1、免予刑事处罚是依法只对被告人定罪,但不判处刑罚;而缓刑是对被告人既要定罪,又要判处刑罚,只是所判刑罚暂不执行。
2、免予刑事处罚的适用根据是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而适用缓刑主要是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3、被宣告免予刑事处罚的罪犯,不存在曾经被判过刑的问题,也不存在就被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再执行刑罚的可能性。而缓刑犯确实是被判处过一定刑罚的,虽然宣告暂缓执行,但却保留着执行的可能性,即是否执行原判刑罚取决于罪犯在缓刑考验期内是否又犯新罪、发现漏罪或者严重违反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即使是缓刑考验期满而事实上未执行原判刑罚,也不能改变其曾经被判过刑的事实。
4、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即使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也不存在适用数罪并罚的问题,因为前罪本来就未判刑;而缓刑犯在考验期内如果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则应撤消缓刑,把原判决确定的刑期与新犯罪或者发现的漏罪的刑期,进行并罚。
不过在原则之外还有特殊的情况,此时虽然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也实际构成了犯罪,但由于年龄不够或者精神状态有问题,最终也是不会对其进行判刑的。
结语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行为并不总是会被判刑。免予刑事处罚是对被告人定罪但不判处刑罚,而缓刑则是先行定罪但暂不执行刑罚。免于刑事处罚和缓刑的区别在于前者不需要判处刑罚,后者则是判处刑罚但暂不执行。缓刑的执行与罪犯在考验期间的表现相关,如果再犯罪或违反监管规定,则可能撤销缓刑并执行原判刑罚。然而,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年龄不够或精神状态异常,犯罪行为可能不会被判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三百零二条 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