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期间单位不支付工资是违法行为,可以协商解决,若不成可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申请劳动仲裁需提供证据,如工作牌、工资记录等,并携带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及用人单位注册信息。
法律分析
已经确定是工伤了,那么工伤期间单位不给工资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可以先找公司协商此事,如果协商不成,您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或是收集证据,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申请劳动仲裁,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是关键,例如工作牌、工资交易记录、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等等。然后在立案时,需要携带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拓展延伸
工伤期间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义务及相关规定
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工伤期间应承担工资支付义务。工伤期间是指劳动者因工作而发生事故或罹患职业病,在医疗期内接受治疗和康复期间。根据具体情况,工伤期间的工资支付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者工资的70%以上支付工伤期间的工资。但是,如果工伤期间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应支付工伤期间的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工伤期间的工资支付应及时、足额,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或减少。违反工资支付义务的,用人单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用人单位在工伤期间应严格遵守工资支付义务及相关规定,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结语
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工伤期间应承担工资支付义务,不给工资是不合法的。如果协商无果,您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申请劳动仲裁时,需要携带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并准备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或营业执照复印件。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工资支付义务,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