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作伪证的后果是受到罚款、拘留,严重情况可能构成犯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也可受到刑事处罚。
法律分析
一、民事诉讼做伪证后果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民事诉讼作伪证情节较轻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但依然会面临处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下列情形当事人要受到罚款、拘留的处罚:
1、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他人作伪证的。
二、其他相关规定
《刑法》第三百七十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妨害作证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此条法律外延广阔无限,几乎为开放性法律条款,可用于制裁民事诉讼中任何形式的伪证行为。
《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中伪证行为的法律后果及处理方式
民事诉讼中,伪证行为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隐瞒真实证据的行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伪证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其法律后果严重。首先,伪证行为可能导致证据的无效,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产生严重影响。其次,一旦伪证行为被揭穿,当事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包括拘留、有期徒刑等处罚。此外,法院还有权利对伪证行为进行公开批评,并可能对伪证人进行罚款。处理方式上,法院会对伪证行为进行严格审查,通过调查取证、鉴定等方式查明真相,并依法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因此,参与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应当严守诚实信用原则,避免进行伪证行为,以免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结语
伪证行为在民事诉讼中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伪证可能导致证据的无效,进而影响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旦伪证行为被揭穿,当事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包括拘留、有期徒刑等处罚。此外,法院还有权利对伪证行为进行公开批评,并可能对伪证人进行罚款。因此,参与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务必遵守诚实信用原则,避免进行伪证行为,以免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六十七条 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七十三条 证人应当就其作证的事项进行连续陈述。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或者旁听人员干扰证人陈述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制止,必要时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七十五条 证人出庭作证后,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证人出庭作证费用。证人有困难需要预先支取出庭作证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证人的申请在出庭作证前支付。